不良资产管理

搜索文档
2025年上半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行业分析
联合资信· 2025-08-07 15:15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2][3] 核心观点 - 国内宏观经济波动带来不良资产化解需求增加,为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提供较大发展空间 [4]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持续攀升,2024年末余额达3.28万亿元,2025年3月末增至3.44万亿元(同比增长4.80%) [5] - 非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规模显著增长,202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26.06万亿元(2022-2024年增速分别为12.3%/7.6%/8.6%) [5] - 地方AMC行业形成"全国性AMC+地方AMC+银行系AIC+其他AMC"多元化格局,截至2025年6月末持牌地方AMC共59家 [8][9] - 地方AMC以国资背景为主(77.97%国有控股),区域分布与不良贷款规模高度相关(如广东4家,浙江/山东/福建/辽宁各3家) [9][10] 行业产业链分析 上游不良资产来源 - 银行不良贷款是主要来源,2024年末商业银行不良率1.50% [5] - 非银金融机构(信托/租赁/证券)类信贷业务快速增长 [5] - 非金融机构坏账规模庞大,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8.6% [5] 中游接收处置 - AMC业务模式具有逆周期布局、顺周期处置特性,周期长且专业能力要求高 [6] - 地方AMC受区域经济/法制/政策环境影响显著,属地化特征明显 [10] 下游投资 - 投资者通过购买/协议受让/法院拍卖等方式最终消化不良资产 [7] 监管政策演变 - 2019年确立"中央+地方"双监管格局,2025年7月新规构建全国统一监管框架 [11][12] - 新规提出6项量化指标: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占比≥30%、融资杠杆≤3倍净资产等 [14] - 政策持续拓宽AMC业务范围,如2021年试点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2022年允许参与房地产风险处置 [14] 行业发展趋势 - 处置方式多元化:"投行化"处置(并购重组/破产重整/资产证券化等)成为主流 [16] - 内部分化加剧:头部5家地方AMC总资产占比超40%,民营机构风险加速暴露 [17][18] - 未来机遇:地产纾困/中小金融机构化险/国企改革等带来新增需求 [20] - 挑战:四大AMC竞争加剧、资产处置难度大、新规合规压力显著 [20][21] 市场主体动态 - 新规强化属地经营,原则上禁止跨区域展业 [19] - 行业整合加速:2020-2024年出现机构解散/注销案例,民营资本加速退出 [19] - 牌照可能扩容:目前仅设1家地方AMC的省份(如河北)存在增设空间 [19]
中国信达减持方正证券,再次“轮空”!
券商中国· 2025-07-31 07:33
中国信达减持方正证券计划再次未执行 - 中国信达第五次减持方正证券计划未执行 原计划在2024年4月29日至7月28日减持不超过8232万股(占总股本1%) 按当时股价7 82元/股计算顶格减持市值约6 43亿元 但最终一股未减 [2][3][4] - 中国信达仍持有方正证券7 2%股份 该股权系2021年9月通过原股东政泉控股抵债获得 初始持股比例为8 62% [4][5] 中国信达历史减持情况 - 五次减持计划中仅三次实施且均未顶格减持 两次完全未执行 包括本次和2022年11月首次计划(拟减持2%但未实施) [6][7] - 已实施的三次减持具体情况: - 2023年7月计划减持2% 实际减持1%(7 84亿元) 减持价格区间8 65-10 06元/股 持股比例从8 62%降至7 62% [7] - 2024年4月计划减持1% 实际减持0 15% 减持价格9 1-9 46元/股 持股比例从7 62%降至7 47% [8] - 2024年8月计划减持1% 实际减持0 27%(2195万股) 减持价格10 03-10 22元/股 持股比例从7 47%降至7 2% [8] 减持未执行原因及市场表现 - 市场分析认为未执行主因是方正证券股价未达预期 本次减持期间股价波动区间为7 28-8 63元/股 低于历史减持价格区间(8 65-10 22元/股) [10] - 方正证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预增70%-80%至22 96-24 32亿元 主要受益于财富管理和投资交易业务收入增长 [11]
河北资产港交所IPO,聚焦不良资产管理,2023年亏损上亿
格隆汇· 2025-07-18 16:31
公司概况 - 河北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近期递表港交所 保荐人为建银国际和山证国际 [1] - 公司总部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控股股东为河北建投集团(持股56.5%) 最终实控人为河北省国资委 [1] - 董事长为秦刚 总经理兼副董事长为周雪松 [1] - 河北省唯一具备批量收购及处置金融不良资产资质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1] 市场地位 - 2024年新收购不良资产原始价值在河北省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24.4% [1] - 自中小银行新收购不良资产原始价值排名河北省第一 市场份额47.2% [1] - 平均股权回报率在中国第二梯队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中排名第二 [1] 业务模式 - 核心业务为不良资产管理 通过折扣收购后实施价值提升和风险化解 [2] - 金融不良资产来源包括银行逾期贷款 次级类贷款 非银行金融机构违约债权等 [1] - 2024年中国不良资产托管及咨询市场规模达58亿元 预计2024-2029年CAGR为28.0% [2] 财务表现 - 不良资产经营收入:2022年4.24亿元 2023年2.22亿元 2024年5.12亿元 [2] - 净利润:2022年0.98亿元 2023年亏损1.45亿元 2024年盈利2.04亿元 [2] - 2024年公允价值变动损失3110万元 信用减值损失3690万元 [3] - 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66.6%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69% [4] 行业影响因素 - 不良资产供应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企业应收账款总量 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 [4] - 收购规模取决于政策 银行出售意愿 同行竞争等不可控因素 [4] - 2023年因资产估值下降录得2.33亿元公允价值损失 [4] - 2024年预期信用损失计提率升至25.5% 反映信用风险加剧 [4] 发展战略 - IPO募资旨在提升行业竞争力 把握河北省经济转型升级机遇 [5] - 推进"一体两翼"业务格局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5] - 深化股东合作 提升集团内在价值 [5]
地方AMC迎监管新规 行业合规经营水平将提高
证券日报· 2025-07-17 00:14
监管政策出台背景与意义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为首部统一监管规章[1] - 政策出台旨在完善地方AMC监管制度,提升风险管理与合规经营水平[1] - 地方AMC定义为从事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的地方金融组织,需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名单[1] 行业发展现状与贡献 - 地方AMC自2014年首批名单公布后发展十余年,成为区域金融安全网重要组成部分[1] - 行业在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纾困实体企业方面贡献显著[1] 核心监管框架与业务规范 - 明确地方AMC监管框架、业务范围及经营区域,强调主责主业[1] - 允许业务包括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处置、破产管理人角色、咨询顾问、市场化债转股等[2] - 禁止行为包括本金保障承诺、虚假出表掩盖不良资产、虚构资产收购、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2] 行业影响与转型方向 - 政策设展业红线,遏制虚假出表等乱象,推动业务转型升级[3] - 要求地方AMC重检发展战略,加快能力建设与投行化处置模式创新[3] - 行业趋势将聚焦回归主业与本地化,深耕区域市场并升级业务模式[3] - 政策推动内控与合规管理提升,探索资产盘活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路径[3]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地方AMC新规:统一监管框架,划定五条展业红线
券商中国· 2025-07-16 07:16
监管框架与职责分工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业务范围、经营区域及不良资产处置规范,推动行业聚焦主业[1] - 监管职责分工明确: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负总责,金融监管总局及派出机构协同监管,重大事项审批权不得下放[4] - 办法旨在解决行业监管规则分散问题,成为地方AMC合规监管纲领性文件[3] 业务范围与经营限制 - 地方AMC可开展业务包括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破产管理人、债转股等7类,禁止开展规定外业务[7] - 经营区域限制:原则上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展业[8] - 行业前景:河北资产预计2029年地方AMC不良资产管理规模达16877亿元,2024-2029年CAGR为14.8%[6] 五大经营红线 - 禁止与转让方约定保本或固定收益承诺[9] - 禁止协助金融机构虚假出表掩盖不良资产[9] - 禁止收购虚构资产或以不良资产名义变相融资[9] - 禁止违规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隐性债务[9] - 禁止利益输送或协助逃废债[9] 风险管理要求 - 集中度风险:单一客户投融资余额≤净资产10%,集团客户≤15%[12] - 流动性风险:需持有≥未来30天净流出的优质流动资产[13] - 关联交易:关联方债权余额≤上季末净资产50%[14] - 融资限制:融资余额≤净资产3倍,禁止吸收公众存款及非持牌机构融资[14] 不良资产处置规范 - 禁止使用暴力/威胁手段追偿[10] - 禁止骚扰/诽谤等干扰他人行为[10] - 禁止采用欺骗性手段进行债权追偿[10]
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点评:64家AMC经营全景图
国信证券· 2025-07-06 21:3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河北资产提交上市申请引发市场对地方AMC关注,我国AMC行业形成“5家全国性AMC + 59家省级AMC + 非持牌机构”竞争格局,2024年行业整体摊薄ROE为3.4%,盈利能力一般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不良资产管理行业业务与格局 - 不良资产管理业务包括收购处置类、收购重组类和债转股业务,收购来源有银行、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 [3][4] - 收购处置类业务按评估收购不良资产后变现,债转股业务是特例,处置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收益率波动大;收购重组类业务与债权人、债务人达成三方协议,盘活资产实现收益,收益率相对稳定 [5] - 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形成“5家全国性AMC + 59家省级AMC + N家非持牌机构”竞争格局 [8] AMC2024年财务概览 - 四大AMC规模大,总资产超5000亿元,省级AMC总资产多在1000亿元以内;绝大部分AMC2024年摊薄ROE在10%以内,整体摊薄ROE为3.4%,其中五大AMC整体ROE为3.3%,省级AMC整体为3.5% [9] AMC发展历程 - 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始于1999年,四大AMC成立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2005年前后开始商业化转型,2010年进入全面商业化时期,2020年中国银河资产成为第五大AMC;省级AMC自2012年起快速发展,有相关政策出台规范;2017年成立五家AIC,逐渐向股权投资机构转型,非专门不良资产管理机构;市场还有非持牌机构,但不能批量收购不良资产 [10] 部分AMC经营数据 - 展示了5家全国性AMC和59家省级AMC2024年的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经营数据 [11][12] AMC发展趋势 - 从资产增长看,近几年省级AMC稳定增长,年增速约5%,四大AMC规模收缩;从净利润增长看,四大AMC2024年恢复到2021年水平,省级AMC2024年“增量不增利”;从ROE看,省级AMC盈利能力逐年下滑 [16] 河北资产情况 - 河北资产成立于2015年,是河北省唯一省级AMC,主要从事收购处置类和收购重组类业务,主要股东为河北省国有企业;2024年新增收购不良资产原始价值计量,位居省内第二,市占率24.4% [24] - 给出了河北资产2022 - 2024年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数据 [26]
地方AMC首度冲击港股上市,河北资产问路港交所
华夏时报· 2025-07-01 19:29
公司上市动态 - 河北资产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建银国际和山证国际 [2][3][4] - 公司是河北省唯一持牌地方AMC,2024年新收购不良资产原始价值省内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24.4% [2]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首家地方AMC,目前港股仅有中国信达和中信金融资产两家全国性AMC上市 [2][5] 公司财务数据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75.56亿元,不良资产经营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130%),实现利润2.04亿元 [2][4] - 不良资产经营收入占总营收99%以上,其中处置类收入占比从38.3%升至86.3%,重组类收入占比从61.7%降至13.7% [4] - 公司2024年不良资产经营收入5.12亿元,在地方AMC中处于中游水平 [5] 公司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持股56.5%,其余四大股东各持股9.2% [5] - 公司前身由河北建投集团、华夏幸福等共同成立,2025年6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0亿股 [5] 行业格局 - 全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形成"全国性AMC+地方AMC+银行系AIC+其他AMC"格局,地方AMC共59家 [5] - 行业总规模从2020年4.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5.8万亿元,CAGR4.4%;地方AMC管理规模8449亿元,CAGR11.0% [9] - 行业呈现"金字塔"结构,头部5家地方AMC总资产占行业40%以上 [9] 上市背景 - A股对AMC上市严格限制,禁止借壳上市,迫使地方AMC转向港股 [6] - 港股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对银行借款和国有股东资本的依赖 [7] - 此前安徽国厚资产曾计划2018年赴港上市但最终失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