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经营

搜索文档
深耕主业 巩固向上向好发展态势
金融时报· 2025-09-04 13:21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融资产")日前举行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 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剔除金租出表影响后 同比增长27.5%。 中信金融资产向上向好发展态势持续巩固,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金融救助功能,发挥了不良资产 行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 持续深耕主业 提升发展动能 纾困房企 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中信金融资产聚焦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和金融救助功能,服务"保交楼、保 民生、保稳定"。 2022年以来,中信金融资产累计投放房地产纾困项目93个,累计实现保交房7.59万套。 中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中信金融资产董事长、执行董事刘正均表示,上半年,中信金融资 产实现"四个显著提升":一是经营业绩显著提升,二是主业能力显著提升,三是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四 是队伍能力显著提升。 "作为持牌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主责主业是我们的主战场,也是我们的'护城河'。核心竞争力是 人和能力的表现,上半年,公司不良资产经营主业不断取得突破,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来源。"中信金 融资产总裁、执行董事李子民说。 数据 ...
直击中信金融资产中期业绩会:盈利超61亿,向行业标杆目标迈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9:4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收入402.21亿元 同比增长21.1% 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 同比增长15.7% [1][2] - 合并资产总额达10109.33亿元 同比增长2.7% 年化平均ROE达21.1% 盈利能力持续领跑行业 [1][2] - 业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比下降24.6% 佣金及手续费支出减少13.2% 降本增效成效显著 [2] 资产质量与风险控制 - 母公司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70% 较上年末增加44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达15.97% 提升0.28个百分点 [2] - 信用风险类资产下迁规模同比下降62.6% 通过"清旧控新"策略精准化解存量风险 [3] - 风险资产三年处置攻坚启动 严控新增项目准入 整体资产质量显著改善 [3]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 - 新增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债权原值1252亿元 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前列 [4] - 处置不良资产包129.41亿元 实现收益16.91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80.8% [4] - 纾困盘活业务新增投放389.25亿元 同比增长3.6% 实现收入42.27亿元 同比增长65.5% [4] 战略业务布局 - 股权业务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领域投放超50亿元 落地国网新源等标杆项目 [5] - 纾困盘活业务余额1512.58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9.9% 通过过桥融资、共益债投资支持实体经济 [4] - 累计收购个贷不良债权超百亿元 AI技术应用于尽调、估值等数字化环节 [8] 国家战略融入 - 累计投放房地产纾困项目93个 总规模559亿元 保交楼7.59万套 带动2630亿元货值项目复工复产 [7] - 化解金融机构风险超732亿元 通过债务重组、增量注资等方式形成中信特色协同化险模式 [7] - 绿色金融投资26亿元支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科技金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放近100亿元 [8] 战略规划与行业定位 - 提出"五年成为行业标杆"目标 聚焦主业能力标杆建设 强调逆周期调节和金融救助功能 [9] - 需从宏观形势、行业波动、客户需求、监管政策及业务逻辑五个维度建立认知体系 [9][10] - 推动"非标中的非标"业务标准化创新 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10]
港股通标的,纳入MSCI等多项权威指数!中信金融资产三年最高涨幅544%
证券时报· 2025-09-01 17:47
核心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402.21亿元,同比增长21.1% [1] - 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响后净利润增长27.5% [1][24] - 年化平均股权回报率达21.1%,较2024年度提升2.7个百分点 [25][26] 主营业务突破 - 不良资产经营主业成为营收主要来源,收购处置类业务收益同比增长180.8% [8] - 纾困盘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5.5%,股权业务贡献显著上升 [8] - 通过优化处置策略和投后精细化管理提升风险管控效能 [9] 资本市场表现 - 近三年股价从最低0.22港元/股最高触及1.41港元/股,市值累计涨幅达544% [4][11] - 上半年股价大幅增长96.92%,涨幅居在港中资金融机构首位 [4] - 2025年内累计涨幅75.38%,表现优于其他在港中资金融股 [11] 国际机构认可 - 获标普"BBB-"、惠誉"BBB"评级且展望均为稳定,穆迪上调评级展望至稳定 [16] - 入选MSCI中国指数及恒生综合指数等7项指数,成为港股通标的 [6][13] - 先锋领航持股超2.177亿股,贝莱德、道富集团等国际资管巨头增持 [16] 战略发展定位 - 2025年为"一三五"战略关键年,聚焦不良资产经营、资产管理等主责主业 [1][10] - 通过市场化债转股、重组盘活等工具发挥全周期资产处置优势 [17] - 经营业绩在五家全国性AMC中保持领先地位 [10]
中信金融资产业绩会:上半年新增收购中小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同比增331%
第一财经· 2025-09-01 16:05
核心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资产10109.33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7% [2]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402.21亿元 同比增长21.1% [2] - 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 同比增长15.7% 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响后实际增长27.5% [2] - 年化ROE达21.1%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5] 不良资产业务表现 - 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收入305.98亿元 同比增长58.3% 占总收入98.3% [2] - 不良资产经营分部税前利润121.41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522.4% [2] - 新增收购不良资产规模1252亿元 同比增长154.8% [3] - 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债权余额1906.33亿元 [3] 中小金融机构业务 - 近三年累计收购中小金融机构债权规模超2100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收购中小银行不良债权475.28亿元 同比增长331.37% [2] 区域分布特点 - 新增收购资产包74.1%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3] - 纾困盘活业务65.7%余额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等重点区域 [3] 业务板块详情 - 纾困盘活业务收入42.27亿元 同比增长65.5% [3] - 纾困盘活业务余额1512.58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9.9% [3] - 收购处置业务处置资产包129.41亿元 实现收益16.91亿元 同比增长180.8% [3] - 收购重组业务资产净值由1131.1亿元减少至872.11亿元 回收现金166.07亿元 [4] 房地产纾困成果 - 2022年以来累计投放房地产纾困项目93个 总规模559亿元 [4] - 累计实现保交房7.59万套 带动2630亿元货值项目复工复产 [4] - 推动金融机构风险化解超过732亿元 [4] 战略转型成效 - 自2022年加入中信集团后改革转型加速 [4] - 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并持续保持盈利 [4] - 股价三年多最高累计涨幅超500% 总市值一度超千亿港元 [4] - 当前市值915亿港元 较去年末接近翻倍 [4]
中国信达上半年净利增5.78% 收购54家中小银行不良债权近600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22:08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2.81亿元,同比增长5.78% [1] - 总资产达1.6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2% [1] - 总负债1.4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0% [1] 不良资产业务 -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总资产9382.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1% [1] - 不良资产收入总额184.91亿元,同比增长0.30% [1] - 新增收购金融不良债权资产255.06亿元,同比增长56.80% [1] - 新增收购个贷不良资产34.2万户,涉及本金47亿元 [1] 金融机构风险化解 - 收购54家地方中小银行不良债权本息近600亿元,同比增长85.4% [2] - 参与多家高风险中小银行尽调估值并提供改革化险建议 [2] - 为多地省联社定制改革化险方案 [2] 房地产风险处置 - 落地房地产风险化解项目19个,投入资金54亿元 [2] - 实现保交房1.4万套,带动757亿元货值项目复工复产 [2] - 搭建4只房地产纾困基金支持非住业态风险化解 [2]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 - 市场化参与地方债务风险化解 [2] - 为地方政府提供化债智力支持及配套产品服务 [2] - 助力城投公司产业转型并破解"连环欠"困局 [2]
中信金融资产“报喜”:上半年净赚至少60个亿
搜狐财经· 2025-08-19 12:59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60亿元至62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2.5%至16.3% 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响后增长23.9%至28.2% [2] - 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96.18亿元 同比增长440% 营业收入1127.66亿元 同比增长60% [13] - 2025年全年净利润预计超过100亿元 可能重回7年前水平 [2][13] 主业发展 -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收入占比提升 2024年达到906.71亿元 占总收入84.4% 较2023年增长35.4% [2] - 市场化债转股业务收入增长显著 同比增幅达103.7% [2] - 主业收入占比在四大AMC中最高 2024年达到84.4% [2] 投资布局 - 2024年多次增持中国银行股份 持股比例升至18.02% [2][17] - 持有光大银行8%股份 可提前锁定超2240万元A股股息 [17] - 投资中国电力、昆仑能源、中国电信、大秦铁路等企业 持有大秦铁路5%股份 为第二大股东 [2][18] 融资支持 - 中信集团提供财务资助每日最高余额696.8亿元 存款服务每日最高余额800亿元 [3] - 财务资助规模较2023年度的79.35亿元增长778% [4] - 在中信集团附属银行机构获得授信总额1253亿元 [6] 风险管控 - 2025年上半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和不良债权资产等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约218亿元 [7] - 自2018年以来累计计提损失达到3279亿元 [7] - 房地产行业余额从2019年近2000亿元降至2024年788亿元 占比从51.3%下降至18% 降幅超过60% [10] 重点项目 - 上海壹号院项目2025年累计销售过百亿元 为黄浦区首个触发积分制项目 [20] - 纾困北京城开集团 拟投入25亿元 [22] - 武汉三镇中心项目一期正式启动交付 [16] 公司治理 - 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正均被提名连任 确保战略延续性 [21] - 2025年开启大规模市场化招聘 人才引进更加多元化 晋升选拔有所突破 [19]
资管公司适应供给多元化趋势加速转型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5-15 11:08
政策与行业机遇 - 金融监管总局4月印发《关于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强化监管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这是继2023年11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后的又一顶层设计文件 [2] - 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预计持续扩大,商业银行将加大处置力度,为不良资产经营为主的资管公司带来更多业务机会 [2] - 不良资产供给端呈现多元变化趋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不同领域形成差异化风险特征,处置面临复杂挑战 [2] 业务发展与技术应用 - 资管公司加大不良资产收持和处置力度,当前处于良好的资产收持窗口期 [3] - 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于不良资产处置,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和资产价值评估效率,优化处置策略 [3] 重点领域风险化解 - 资管公司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通过竞价收购不良资产包、定制综合化险方案,发挥多牌照优势 [4] - 房地产领域积极落实"保民生""保交房"政策,持续投入资金为受困房企纾困,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4] - 审慎参与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与地方政府及机构深度合作,业务机会具有持续性和多样性特征 [5] 公司战略转型 - 五大全国性金融资管公司持续发挥功能优势,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完成非主业金融子公司出清,经营业绩显著提升 [6] - 中国银河资产2025年战略聚焦主业,扩大化险规模,加强重点区域资金投放,打造投行化服务体系,提升资本市场化险竞争力 [6] - 地方资管公司进入转型阶段,依托区域优势形成特色化经营模式 [7] - 金融监管总局3月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允许跨省份投资并支持商业银行设立及保险资金参与试点 [7]
中国信达这家分公司再收罚单,涉及变相为企业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5-14 19:17
行政处罚事件 - 时任中国信达山西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刘瑞因对以收购非金融机构存量不良资产名义变相为企业融资负有责任被警告 [1][2] - 中国信达陕西省分公司2025年1月7日因收购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审慎、认定依据不足及变相为企业融资被罚款62万元 [4] - 时任中国信达陕西省分公司业务四处处长冯晓丹因对变相融资行为负有责任被警告 [4] 公司业务结构 - 公司核心业务为不良资产经营 主要包括收购金融及非金融机构债权等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 [4][8] - 金融服务业务为另一大收入来源 包括银行、证券、期货、公募基金、信托和租赁业务 [8]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收入730.39亿元同比下滑4.11% 净利润35.08亿元同比下滑49.84% [6] - 2021至2023年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 分别为130亿元、72.31亿元、69.93亿元 [7] -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分部营收持续下滑 2020-2024年分别为801亿元、770.9亿元、570.89亿元、444.02亿元、403.73亿元 [8] - 2024年不良经营业务分部出现税前亏损5.87亿元 同比下滑112.89% [8] -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营收占比从2020年70.5%下降至2024年55.3% [8] 资产规模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1.64万亿元同比增长2.8% [8] - 不良资产业务总资产9152.23亿元 占总资产比重55.8%较年初下降1.5个百分点 [8] 股权变更 - 财政部拟将持有的全部内资股无偿划转至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实际控制人将由财政部变更为汇金公司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