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储能
搜索文档
柳娜获电池行业先进个人,引领星辰新能驶入储能3.0新航道
中国能源网· 2025-10-13 16:49
公司荣誉与领导力 - 公司董事长荣获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授予的"全国电池行业先进个人"称号,该奖项为经民政部与中央社会工作部确认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评比表彰项目 [1] - 奖项实行五年一周期的评审机制,既是对董事长个人领导力与成就的肯定,也印证了公司作为行业标杆对推动电池产业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1] 产业化布局与战略执行 - 公司以前瞻视野统筹布局全产业链,通过自持钒矿夯实上游资源基础,在新疆哈密自建年产30万立方米电解液工厂强化材料自主配套 [6] - 公司在常州建成全球首个全自动化吉瓦级液流电池工厂实现规模化智造,并在浙江绍兴布局总投资超10亿元的总部基地打造国内首个全钒液流电池"黑灯工厂" [6] - 公司主导交付的75MW/300MWh构网型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已成为国内该领域应用标杆,展现了其在推动产业整合与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战略执行力 [6] 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 - 公司将"技术驱动降本"作为核心战略,研发团队攻克了高浓度电解液配方与添加剂技术,通过提升活性物质利用率从源头上降低原材料成本 [7] - 公司自主研发的"星辰V-STAR"电堆率先获得鉴衡颁发的国内首张电堆认证证书,自研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亦率先获得国内首张全钒液流行业BMS认证证书 [7] - 公司构建的STAR储能系统采用全集装箱式预制化设计与紧凑的双层电堆布局,显著提升系统能量效率并通过快速部署大幅降低安装与调试成本 [7] 行业生态共建 - 公司成功发起并主办了首届"长三角液流电池产业生态大会",以"降本提质,开放合作"为主题,汇聚政府、专家、产业链伙伴等数百位代表 [7] - 公司积极倡导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与产业链上下游在核心材料、测试标准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完善产业生态,加速液流电池商业化进程 [7] 储能3.0时代战略 - 公司快步走进储能3.0时代,核心战略是以全钒液流储能系统为核心特色,通过将AI技术深度赋能于锂电与液流混合系统,重塑AI储能科技企业核心价值 [9] - 公司将储能发展概括为从1.0简单组装、2.0部件自研到3.0 "人工智能+储能"三个阶段,储能电站角色将从"备用电源"转变为电力市场中主动创收的"智慧能源运营商" [9] - 公司在建中的乌兰察布200MW/800MWh组串式独立储能电站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全钒液流电池"混储架构,搭配自主开发的AI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电力交易管理系统 [9] 市场布局与项目进展 - 公司推出"储存电-管理电-交易电"一体化解决方案,并于今年年初在内蒙古地区完成全新战略布局,成功申报数个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正快速推进 [10] - 公司位于蒙西地区的3个项目将于年底前完成交付,装机容量共计0.75GW/3GWh,通过产业化实践持续拉低储能成本并借助AI交易算法兑现商业价值 [11] - 公司已形成从物理储能、能源管理到电力交易的完整业务闭环,致力于构建"储存电-管理电-交易电"一体化的智慧能源生态 [11]
新型储能建设三年方案发布2027年装机望超1.8亿千瓦
证券时报· 2025-09-13 08:36
发展目标 - 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1] -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 - 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1] 技术路线 - 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 [1] - 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 [1] - 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1] 应用场景拓展 - 聚焦电源侧、电网侧、多场景创新及试点培育 [2] - 针对工业园区、算力设施、光储充放电站、通信基站等场景创新模式 [2] - 创新绿电直连、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车网互动等模式 [2] 技术创新 -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人工智能+储能"创新场景 [2] - 培育技术领先、可复制的试点项目 [2] - 为不同技术路线和应用模式提供实践样本 [2]
新型储能建设三年方案发布 2027年装机望超1.8亿千瓦
证券时报· 2025-09-13 01:11
政策目标 - 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1] -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 - 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1] 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 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 [1] - 聚焦电源侧电网侧多场景创新及试点培育 提出四大应用拓展路径 [2] - 针对工业园区算力设施光储充放电站通信基站等场景 创新绿电直连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车网互动等模式 [2] 创新与试点项目 -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 打造人工智能+储能创新场景 [2] - 培育技术领先可复制的试点项目 为不同技术路线和应用模式提供实践样本 [2]
聚焦AIDC智算储能丨双登股份全球研发总部(新型储能零碳产业园)开工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9-05 17:48
公司动态 - 双登股份全球研发总部(新型储能零碳产业园)于9月4日在江苏泰州开工 项目定位为零碳技术创新高地和全球人才集聚平台 核心聚焦AIDC智算中心储能领域 [2][6] - 项目围绕绿电+储能技术迭代 定向研发定制化储能电池、智能调度算法及一体化储能系统 解决智算中心绿电消纳与供电安全双重痛点 [6] - 项目通过能碳管理平台实现研发用能精细化管控 构建研发突破-产品迭代-产业赋能的闭环生态 [6] 战略定位 - 研发总部是双登股份践行ESG承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载体 紧扣人工智能+储能发展方向 [11] - 公司以研发总部为新起点 深度参与全球零碳园区标准共建 构建开放型能源应用生态 [12] 政策与资本背景 - 项目开工距公司港股上市仅一周有余 双登股份于8月26日登陆港交所主板 成为港股AIDC智算中心储能领域首家上市企业 [7] - 国家《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当日完成上市 政策与资本双重利好印证市场对其核心技术价值的认可 [7] 区域产业影响 - 姜堰区委书记表示该项目是区域新型储能产业强链壮群的标志性事件 将为区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打造新引擎 [9] - 地方政府将持续优化服务 助力公司在零碳研发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9] 行业活动 - 开工仪式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研究员及多所高校百余名行业专家 共同见证零碳研发与ESG实践里程碑 [2] - 泰州市委书记、市区两级领导、产业链合作伙伴及金融机构代表共同出席活动 [4]
双登股份登陆港交所主板 其全球研发总部开工,泰州市委书记参加仪式
扬子晚报网· 2025-09-05 10:56
公司战略与项目进展 - 双登股份全球研发总部(新型储能零碳产业园)于9月4日在泰州正式开工 聚焦AIDC智算中心储能领域 定位为零碳技术创新高地和全球人才集聚平台 [1] - 项目围绕绿电+储能技术迭代 定向研发定制化储能电池、智能调度算法及一体化储能系统 解决智算中心绿电消纳与供电安全双重痛点 [1] - 项目通过能碳管理平台实现研发用能精细化管控 打造零碳理念践行样本 构建研发突破-产品迭代-产业赋能闭环生态 [1] 资本市场与政策背景 - 双登股份于8月26日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 成为港股AIDC智算中心储能领域首家上市企业 [1][2] - 上市时间与国家《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同日 形成政策+资本双重利好 [2] - 资本市场布局印证了市场对其AIDC智算储能核心技术价值的认可 凸显投资者对人工智能+储能产业机遇的信心 [2] 政府支持与行业地位 - 泰州市姜堰区委书记称双登股份为通信领域储能核心赛道的隐形冠军 [2] - 全球研发总部项目被列为贯彻双碳战略的标杆项目和区域新型储能产业强链壮群的标志性事件 [2] - 地方政府承诺持续优化服务 助力公司在零碳研发领域实现突破 [2] 技术方向与未来规划 - 全球研发总部是公司立足全球视野 紧扣人工智能+储能发展方向 兑现上市承诺的重点投资项目 [3] - 项目将成为公司践行ESG承诺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载体 [3] - 公司计划深度参与全球零碳园区标准共建 构建开放型能源应用生态 赋能合作伙伴 [3]
双登股份全球研发总部(新型储能零碳产业园)开工
中证网· 2025-09-04 21:48
项目概况 - 双登股份全球研发总部(新型储能零碳产业园)于9月4日在江苏泰州正式开工 [1] - 项目定位为零碳技术创新高地和全球人才集聚平台 核心聚焦AIDC智算中心储能领域 [1] - 项目将围绕绿电+储能技术迭代 研发定制化储能电池 智能调度算法及一体化储能系统 [1] 技术重点 - 针对性解决智算中心绿电消纳与供电安全双重痛点 [1] - 依托能碳管理平台实现研发用能精细化管控 打造零碳理念践行样本 [1] - 构建研发突破-产品迭代-产业赋能的闭环生态 [1] 资本背景 - 项目开工距公司港交所主板上市仅一周有余(8月26日上市) [1] - 公司成为港股AIDC智算中心储能领域首家上市企业 [1] 战略定位 - 项目是公司立足全球视野 紧扣人工智能+储能发展方向的战略投资项目 [1] - 项目被定位为践行ESG承诺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载体 [1] - 董事长杨锐博士强调储能技术对实现零碳算力地球的关键支撑作用 [1]
海博思创获评2025年北京市先进级智能工厂
中证网· 2025-08-18 20:43
公司荣誉与认证 - 海博思创凭借"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高性能储能产品智能工厂"项目获评2025年北京市先进级智能工厂 [1] - 智能工厂的绿色制造模式曾获"北京市绿色工厂"认证 [3] 智能工厂技术架构 - 工厂以"人工智能+储能"为核心 深度融合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 [1] - 建立设备与建筑数字化3D模型 实现生产制造、物流仓储、运营管理等多子系统数据深度打通 [1] - 搭建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字化设计平台 集成国际领先仿真软件实现产品性能虚拟验证与优化 [2] - 建立数字孪生工厂虚拟生产过程 实现设备运动状态模拟和物料运动状态模拟 [2] 生产运营管理 - 通过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手段集中显示生产质量、设备状态、能源消耗等关键信息 [2] - 实现生产管控的可视化、透明化、高效化 [2] - 构建"产品+服务+数据"的新型智能制造生态 从单一产品制造商蜕变为数智化驱动服务型制造标杆 [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 为每颗电芯赋予唯一数字身份编码 [2] - 通过物联网技术全程采集从产品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数据 [2] - 在运维阶段依托海量数据提供健康状态监测、辅助运维方案决策等预测性维护服务 [2] - 新设计储能产品自带能量回收功能 实现运行过程中能源高效利用 [3] 可持续发展与环保 - 建立覆盖全价值链的碳足迹管理系统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工艺 [3] - 单位产品碳排放较行业平均水平显著下降 [3] 业务扩展与行业影响 - 以北京智能工厂为标杆母版 将智能制造模式推广至珠海、酒泉、大同等地 [3] - 布局打造集"智能产线、智能仓储、智能物流"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基地 [3] - 实现全国智能生产基地的集成联动与协同高效运转 [3] - 通过技术输出和标准制定推动整个产业链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