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

搜索文档
【中国新闻网】国科大逾1.5万名学子毕业 校长周琪院士寄语“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09:44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2025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7月6日在该校北京怀柔雁栖湖校区 举行,7114名博士研究生、8108名硕士研究生和394名本科生共15616名学子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并 获授相应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 国科大 2025 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周琪院士致辞。国科大 供图 国科大 2025 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国科大 供图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周琪院士当天在典礼上致辞,寄语国科大2025年度毕业的逾1.5万 青年学子们"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周琪指出,中国科学院长达70余年人才培养的理念,就是在攻坚之所培养攻坚之才,在托付之地锻 造可托付之人。 "今天,在同学们即将奔赴新的征程之时,我送大家一句话:希望大家成为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据了解,2025年毕业季,国科大与北京市怀柔区还联合组织毕业生代表及亲友走进"一城两都"(怀 柔科学城和雁栖湖国际会都、中国影都)参观,深度了解怀柔区的创新发展成就。 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要敢于挑战未知,保持自我学习能力,谋而后动,行且坚毅。 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历经挫折艰辛,依然坚韧乐观,向阳而生。 他 ...
《环球时报》锐评:韦东奕“二次出圈”折射出什么
环球网· 2025-06-09 21:30
大流量需要以正能量为前提。面对网友的"追星",媒体与平台需要校准价值观,积极正向引导。自韦东 奕"二次出圈"以来,我们看到,假冒、盗用他名字和头像的账号仍然不少,其中很多已被网友迅速举 报、被平台限制和封禁。多关注知识分子的专业贡献,而非聚焦其私人生活;共同保护好学者专心治学 的宁静环境,同时尊重学者与网友良性互动的权利,成为中国舆论场上的主声调。在营造尊重知识的氛 围上,中国的媒体和平台无疑正走在一条日渐成熟和完善的道路上。 在当下的中国,对人才的尊敬和对知识的尊崇,标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坐标。韦东奕事件此次爆火恰逢 中国高考之际,他的粉丝大部分是年轻人,尤以在校学生居多。在韦东奕账号下的"高考许愿池"里,不 少同学希望沾一沾"学霸气息",还有人留言希望"韦神"分享更多数学知识。从这些真诚的留言中,人们 看到中国社会对知识的敬意、对纯粹的尊重,也看到中国年轻一代渴望知识、勤奋进取的精神风貌。 韦东奕"韦神"的抖音账 号 资料图(视觉中国)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师韦东奕6月6日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户,仅仅4秒钟的一段视频引起巨大反响,24 小时内留下超过100万条评论,到9日粉丝量已突破2300万,成为"现象级"事 ...
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高效运行机制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48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形成"教育奠基-科技转化-人才驱动"的共生逻辑 [1][3] - 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科技发展为教育创新注入活力,人才是协同作用的核心载体 [3] - 全球科技创新密集活跃期使三者耦合效应显著增强,需统筹推进形成"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3] 历史规律与内在逻辑 - 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 [2] - 大国崛起往往与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直接相关 [2] - 知识生产、应用与再生产的循环体系构成三者关系的实质 [2] 当前实践与存在问题 - 北京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试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 [4] - 长沙构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政策体系,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4] - 管理体制分割导致协同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制约整体效能 [4] 体制机制改革方向 - 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跨部门统筹机制,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5] - 基础教育需前移创新素养培育,高等教育要强化基础学科与前沿领域布局 [6] - 科研管理需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提升创新活力 [6] - 人才评价体系需分类实施,基础研究突出原创导向,应用技术注重成果转化指标 [7] 重点领域布局 - 优化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的职能定位,形成高效协同创新体系 [6] - 强化基础研究、交叉前沿领域及重点领域的前瞻性布局 [6] - 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成效纳入高校考核,破除唯论文倾向 [6]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证监会发布· 2025-05-31 16:55
教育强国建设成就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建成世界最大教育体系[2]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2年,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4亿[2] - 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等输送70%以上新增一线从业人员[2] - 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2][9] - 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14亿人次[2] 教育体系构建方向 - 建立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4][10] - 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4] - 完善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4] - 发展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4] - 形成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4] 人才培养机制 - 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9] - 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机制[9] -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校企科研合作[9] - 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10] - 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6] 教育资源配置 - 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10] -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10] - 加强学前教育、专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0] - 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强智慧教育平台[11] - 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11] 国际教育合作 - 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12] - 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12] - 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12] - 深化同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12] - 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1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快讯· 2025-05-31 15:03
教育强国建设 - 教育被视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基石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被定位为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 [1]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 - 确立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1] - 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格局性变化 [1]
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27 14:45
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 教育、科技、人才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的体制机制改革[1] - 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是实现人才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需从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多维度发力[1] 产业导向的人才引进 - 江苏以"1650"产业体系为核心,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但相关领域人才缺口显著[2] - 省级人才大数据库和产业人才地图将用于精准匹配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需求,强化跨区域资格互认和政策找人机制[2] 高校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 - 高校资源富集地区(如杭州依托浙大、合肥依托中科大)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展现显著优势[3] - 江苏需推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方向与产业技术需求对接,建立"产业创新研究院"促进"科学家+工程师"协同[3] 人才激励政策创新 - 需优化人才认定标准,重点吸引技能型青年人才,并降低人工智能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门槛[4] - 探索"一企一策"陪伴式成长政策,为硬核技术创新人才提供精准服务支持[4] 青年人才生活保障 - 20-30岁青年人才流动最活跃,需通过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升婚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便利性[5][6] - 借鉴"浙里办"模式整合政务服务,并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强化青年集聚区的交通、文旅等配套建设[6]
从“跟跑”到“领跑”,科教兴国重塑中国发展逻辑
科技日报· 2025-05-15 09:09
原标题:从"跟跑"到"领跑",科教兴国重塑中国发展逻辑 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科技教育事业蓬勃 发展的新篇章。30年后的5月7日,九三学社召开纪念科教兴国战略实施30周年座谈会。与会专家抚今追 昔,深入探讨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并就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 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重塑中国科技面貌 "科教兴国战略不仅重塑了中国的科技面貌,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的发展逻辑。"回望30年征程, 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金声深有体会。作为全程参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老科技 工作者,他将30年的变化概括为:"在科技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在人才领域,从稀缺到 够用再到井喷。"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认为,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我们国家 走向富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推进作用和历史意义。 "这30年恰恰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30年。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360集团与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紧密 相连,并迎来了国家网络安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战略机遇。"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 "作为 ...
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5-15 06:08
产学研协同育人战略 - 核心观点: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抢占国际科技竞争主导权的关键[1] - 需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1] - 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1] 师资队伍建设 - 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高管加入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2] - 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双聘机制,促进跨机构任职[2] - 打破户籍、学历等限制,允许人才通过弹性考核方式流动[2] - 采用"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多维评价标准[2] 保障体系构建 - 政府主导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政策框架,将企业需求纳入高校学科规划[3] - 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定向培养前沿科技领域人才[3] - 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给予长期支持[3] -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创新平台[3] 人才培养机制优化 - 依据新兴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升级[4] - 将实际案例、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构建产业匹配的教学体系[4] - 推广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4] - 形成"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培养模式[4]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快讯· 2025-05-14 11:05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被列入立法计划,旨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1] - 金融法草案被提出,将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法律体系 [1] - 招标投标法修订草案被列明,以优化市场交易环境 [1]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 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将被制定,促进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 [1] -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将进行修订,提升行政立法效率 [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商标法修订草案被列入计划,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1] -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将被制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1]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社会救助法草案被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 - 医疗保障法草案被列明,强化医疗卫生领域法律支撑 [1] -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将进行修订,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1]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经济日报· 2025-05-07 06:02
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 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为加强教育与科技的协同布局,把统筹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引领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望历史,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大国崛起 往往也与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息息相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 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耦合、互为支撑。 首先,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为科技进步提供源 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以高等教育为龙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通过全方 位、多层次的高质量学科教育、科学研究,才能筑牢各学科各领域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基础;也只有 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贯通联动的育人模式,才能为科技创新持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其次,科技 是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和持续动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