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径政府投资计划
搜索文档
专访杨志勇:积极财政要综合考虑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
经济观察报· 2025-11-10 22:41
宏观税负水平 - 保持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一个中性概念,需根据财政职能和国家治理需要来平衡“需要”与“可能”[4] - 宏观税负水平持续下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017年的20.36%降至2024年的16.29%,税收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2.97%[4] - 实现合理宏观税负需从四方面发力:公平税负中找增量、新税源中挖掘税收增量、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加快税制建设和税收征管[2][5] 财政政策与可持续性 - 财政政策有实施扩张的空间但需谨慎使用,避免因过度减税降费导致财政资金不足而依赖借债[2][11] -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需综合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优化支出结构并保障重点领域[11][12] - 全国财政支出七成用于民生,部分地方基层“三保”加民生支出占比超80%,需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以优先保障民生[11] 税制改革方向 - 税制改革关键方向包括完善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健全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2] - 需加快税制建设以适应新经济成长为新税源,避免因税制滞后导致税收收入筹集面临挑战[3][7] - 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对到期或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策应停止,对与改革一致的则可制度化[6][7] 地方政府财政行为 - 需规范地方政府不规范的财政补贴行为,如“财政奖励”等财政返还措施,这些会冲击税法统一[8] - 应引导地方政府以更好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作为招商引资抓手,而非唯GDP[8] - 财政补贴政策需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相适应,符合国际经贸规则,并对经营主体一视同仁[9] 个人所得税与资本税收 - 当前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例偏低,纳税群体较小,存在免征额较高、专项附加扣除较多等情况[9] - 未来需对个税制度进行优化,解决收入来源多元化人群的税负问题,如劳务所得、特许权使用费等扣除和税率设置[9] - 资本所得税和遗产税的调整需谨慎,需综合考虑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公平性和征管成本等因素[10]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 需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并通过增加地方收入、减少地方支出来解决地方财力不足问题[13][14] - “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近50万亿元,最近连续三年每年超过10万亿元[14] - 消费税等税种改革被视为增加地方财力的途径,但面临征管难度大和中央财力减少等挑战[14] 财政科学管理 - “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具有统领作用和改革内涵,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其一部分,已在多地和多部门试点[3][12][15] - 零基预算改革可促进预算资金统筹,提高财政资金效率,依据绩效评估来调整支出项目[15] - 编制全口径政府投资计划旨在将政府投资账目算清,便于统筹管理所有财政投资资金,解决资金使用碎片化问题[16] 经济增长与市场活力 - “十五五”期间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做大经济蛋糕来解决税收总量问题,而非在现有蛋糕内争夺[17] - 市场活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财政问题的关键,政策需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环境[17][18] - 需创造更好条件让经济大省更好地挑大梁,以应对房地产市场税收薄弱、新兴产业未成主要税源等挑战[17][18]
积极财政要综合考虑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
经济观察报· 2025-11-10 13:56
财政政策空间与可持续性 - 财政政策具备实施扩张的空间但需谨慎使用以避免因过度减税降费和支出需求大导致财政资金不足而依赖借债[1] -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需要综合考虑财政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不能单纯依赖赤字扩张[9] - 即使赤字率保持不变GDP增长也会带来赤字总量增加合适的赤字率仍需综合评判[9] 宏观税负水平调整 - 宏观税负水平持续下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017年的20.36%降至2024年的16.29%税收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2.97%[3] - 保持合理宏观税负是一个中性概念需平衡财政支出需要和纳税人承受能力而非简单指向税负提升或下降[3] - 合理宏观税负的实现路径包括从公平税负中找增量挖掘新税源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加快税制建设和税收征管[2][4] 税制改革方向 - 税制改革关键方向是完善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健全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并规范税收优惠政策[1] - 新经济成长为新税源但税制建设滞后会阻碍新税源转化为税收收入同时传统经济税源正在萎缩[2] - 个人所得税占比偏低未来优化需考虑综合与分类所得相结合的税制下多元化收入来源者的税负问题资本所得税和遗产税调整需谨慎[8] 税收优惠政策规范 - 税收优惠政策需与经济发展形势相结合到期或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策应停止与改革一致的则可制度化[6] - 不规范财政补贴如财政返还冲击税法统一需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引导其通过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进行招商引资[6][7] - 财政补贴政策应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相适应符合国际经贸规则并坚持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和绩效优先[7] 财政科学管理改革 - 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具有统领作用和改革内涵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已在16个中央部门和地方试点[2][11] - 零基预算改革可促进预算资金统筹提高财政资金效率通过削减低绩效支出项目优化资源配置[13] - 编制全口径政府投资计划旨在解决政府投资碎片化问题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更好发挥资金效能[14][15]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 适当加强中央事权和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是改革方向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处理财权事权关系[11] - 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近50万亿元最近连续三年每年超过10万亿元中央财政担当重要角色[12] - 消费税改革如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可增加地方财力但面临征管难题和中央财力减少的挑战[12] 经济增长与市场活力 - 十五五期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至关重要需通过做大经济蛋糕解决税收总量问题而非在存量中争夺[16] - 市场活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财政问题的关键政策需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环境如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16] -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较高全国财政支出七成用于民生有的地方基层民生支出占比达80%以上需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10]
解题“十五五”投资,首编“全口径政府投资计划”怎么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8 20:02
扩大内需战略的核心方向 - 坚持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通过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6] - “十五五”时期将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增加高质量供给,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新需求 [7] 提振居民消费的举措 - 立足当前,大力提振居民消费的重点是优化环境、创新场景、减少限制,包括取消消费领域不合理或“一刀切”限制措施,完善带薪休假落实机制 [1] - 着眼长远,重点是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着力提高居民消费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 [1] -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养老、医疗、文旅等方面的服务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2.5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将逐步解决 [7] 扩大有效投资的方向与重点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作用,加大对消费相关领域投资力度,推动投资消费良性循环 [2][12] - 提高投资效益,完善交通、能源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解决部分领域“重投入、轻效益”问题 [2][12] -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发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渠道作用,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2]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结合 - 投资于物是指对实物资产的投资,如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机器设备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物质技术基础 [6] - 投资于人是指对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人的能力提升和潜力开发的投入,如育幼、养老、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 [6] - 我国人均资本存量水平相较发达国家还较低,投资于物仍有很大空间潜力,同时投资于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需推动人力资本积累形成“人力资本红利” [7] - 投资于人能释放新需求和催生新供给,在需求侧可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潜力,在供给侧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9] 重大工程项目与投资布局 - “十五五”期间将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涵盖城市更新、战略骨干通道、新型能源体系、重大水利工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 [8] - 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在总体保持适度超前但不过度超前基础上持续增长,并在养老托育健康等服务消费、文旅等消费配套基础设施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8] - 适应国土空间布局、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方向等需要,优化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12]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边界与协同 - 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高质量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探索编制全口径政府投资计划 [11][14] - 更加清晰划定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边界,政府投资聚焦战略性强、外部性强、民间资本不愿投的领域,释放民间投资空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13] -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需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打通堵点,并为民企创造公平透明的投资机会和融资支持 [12][15] - 形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协同发力的合力,政府资金更多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及前沿科技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符合国家战略的行业 [16]
解题“十五五”投资,首编“全口径政府投资计划”怎么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8 19:54
扩大内需战略核心观点 - "十五五"时期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5] - 大力提振居民消费 优化环境创新场景减少限制 着眼长远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1]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 消费提振举措 - 立足当前优化消费环境 取消消费领域不合理或"一刀切"限制措施 完善带薪休假落实机制 [1] - 着眼长远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稳就业促增收是消费前提基础 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 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 [1] - "十五五"时期居民收入水平预计稳步增长 服务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2.5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将逐步解决 [7] 投资方向与结构优化 - 投资于物是指对实物资产投资 如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机器设备等 投资于人是指对人的能力提升投入 如育幼养老健康教育等 [5] - 我国人均资本存量水平相较发达国家还比较低 投资于物仍有很大空间潜力 投资于人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6] - 优化投资结构 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作用 加大对消费相关领域投资力度 [2][11] 重点投资领域 - 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 包括城市更新战略骨干通道新型能源体系重大水利工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 [7] - 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在总体保持适度超前但不过度超前基础上持续增长 在养老托育健康等服务消费文旅等消费配套基础设施领域实施重点项目 [7] - 着力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 聚焦促进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人力资本提升社会民生改善安全能力提升等领域 [12] 投融资机制改革 -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发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渠道作用 [2] - 划定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边界 释放民间投资空间 政府投资聚焦战略性强外部性强民间资本不愿投的领域 [12] - 编制和实施全口径政府投资计划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效防范政府投资重复配置和分散配置问题 [13] 民间投资活力激发 - 系统谋划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 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进一步打通制约民间投资的堵点难点痛点 [11] - 切实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创造公平透明投资机会 强化融资支持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问计于民" [14] -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健全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形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协同发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