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管式增聘
icon
搜索文档
基金大事件|首批10只科创债ETF集体上市!
中国基金报· 2025-07-19 19:05
基金经理动态 - 二季度绩优基金保持高仓位运作 重点加仓科技与医药板块 基金经理普遍看好权益类资产配置价值 [3] - 安信基金张翼飞因个人原因离职 卸任全部9只基金 下一站可能选择"奔私" [11] - 安信基金原混合资产团队核心成员将继续留任并按原有策略管理产品 [12] 科创债ETF - 首批10只科创债ETF将于7月17日上市 募集规模近300亿元 机构为认购主力 从上报到上市仅用一个月 [3] - 科创债ETF为投资者提供兼具稳健收益与政策红利的资产配置新选择 [3] ETF市场表现 - 7月18日上证基金指数涨0.09%收6970点 深证ETF涨0.56%收1566点 乐富指数涨0.55%收7829点 [5] - 7月17日行业主题ETF净流入18.91亿元 证券/红利低波/光伏ETF为吸金主力 创业板/科创50/沪深300ETF资金净流出 [6] - 易方达ETF规模达6629.4亿元 7月17日规模增加47.3亿元 2025年以来规模增加622.9亿元 [7] 基金人事变动 - 富达基金董事长黄小薏离任 李少杰接任 李少杰曾负责富达亚太区战略发展 [9] - 中加基金任命杨琳为新任董事长 原董事长夏远洋离职 杨琳曾任北京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 [13] - 汇添富基金鲁伟铭出任董事长 原董事长李文转任其他岗位 [15] 基金产品动态 - 中银港股通医药A和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年内涨幅超100% 成为第三/四只"翻倍基" 基金经理看好创新药板块景气度 [10] - 南方润泽科技REIT和万国数据中心REIT合计吸金超4700亿元 公众发售部分均"一日售罄" [14] 行业人才流动 - 中信建投前金工首席丁鲁明转型买方 创立上海睿成私募基金 [17][18] - 于翼资产研究总监李大刚突发疾病逝世 享年48岁 [19] 基金运营模式 - 年内超700只基金采用"共管式增聘"模式 涉及近130家基金公司 包括多位百亿基金经理产品 [8] - "共管式增聘"可提升大资金管理效率 降低对明星基金经理依赖 助力投研体系化建设 [8]
基金大事件|首批10只科创债ETF集体上市!
中国基金报· 2025-07-19 18:53
基金经理动态 - 二季度绩优基金保持高仓位运作 重点加仓科技与医药板块 [2] - 基金经理普遍看好权益类资产配置价值 认为存在结构性机会 [2] - 安信基金张翼飞因个人原因离职 卸任全部9只基金 下一站或"奔私" [11][12] 科创债ETF - 首批10只科创债ETF将于7月17日上市 募集资金近300亿元 [3] - 机构为认购主力 从产品上报到上市仅用一个月 [3] - 科创债ETF提供兼具稳健收益与政策红利的资产配置新选择 [3] ETF资金流向 - 7月17日行业主题ETF净流入18.91亿元 证券、红利低波、光伏ETF为吸金主力 [6] - 创业板ETF、科创50ETF、沪深300ETF等宽基ETF出现资金流出 [6] - 易方达基金ETF规模达6629.4亿元 7月17日规模增加47.3亿元 [6] 基金增聘 - 今年以来超1970只基金出现基金经理变动 其中超700只为"共管式增聘" [7] - 共管模式应对规模增长 提升管理效率 打造平台化投研能力 [7] - 涉及近130家基金公司 包括刘格菘、葛兰等百亿基金经理产品 [7] 基金高管变动 - 富达基金黄小薏离任董事长 李少杰接任 [9] - 中加基金杨琳接任董事长 为第四任董事长 [13] - 汇添富基金鲁伟铭出任董事长 原董事长李文转任其他岗位 [16] 翻倍基 - 中银港股通医药A、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年内涨幅超100% 成为第三、第四只翻倍基 [10] - 基金经理看好创新药板块景气度 认为进入欧美市场是关键 [10] 公募REITs - 南方润泽科技REIT吸金2896.28亿元 万国数据中心REIT吸金1835.42亿元 [14] - 两只REITs公众发售部分均"一日售罄" 提前结束募集 [15] 公奔私 - 中信建投前金工首席丁鲁明创立上海睿成私募基金 [17] 私募动态 - 于翼资产研究总监李大刚突发疾病逝世 享年48岁 [18]
超700只基金,增聘
中国基金报· 2025-07-13 14:12
公募基金共管模式兴起 - 年内超700只公募产品采取"共管式增聘"模式 涉及近130家基金公司 包括刘格菘 李晓星 赵蓓等百亿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 [1][2] - 全市场1.29万只基金中 超3300只由两位及以上基金经理共管 占比超25% [4] 共管模式驱动因素 - 应对基金规模快速增长 提升大资金管理效率和精细度 [2] - 摆脱对明星基金经理个人依赖 打造平台化投研能力 保障策略稳定与传承 [2] - 应对市场波动加剧 分散单一基金经理压力 尤其对管理多资产的"固收+"产品 [3] - 借鉴欧美成熟市场经验 团队管理被视为更专业化 可持续的方式 [4] 共管模式运作特点 - 采用"资深经理+新生代"组合 通过传帮带机制培养新人 延续产品投资风格 [2] - 引入能力圈不同 风格互补的搭档 强化内部专业化分工 [3] - 通过团队智慧互补提升决策质量 平滑业绩波动 降低关键人风险 [4] 行业发展趋势 - 共管模式从应对离职的短期行为转向主动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 [5] - 未来可能形成团队共管为主流 优秀单人管理为补充的格局 [5] - 伴随市场规模扩大和专业度提升 共管模式将出现更精细化分工 [5] - 该模式是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内在需求 确定性较高的长期趋势 [6]
摆脱“独挑大梁”,公募基金“多基金经理共管”渐成趋势
环球网· 2025-07-09 10:37
行业管理模式变革 - 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从单一基金经理管理向团队协作的"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转型 [1] - 截至7月8日,年内已有超700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三人甚至四人共管的基金数量持续攀升 [1] 具体案例 - 葛兰掌管的中欧医疗健康增聘赵磊为基金经理,该基金一季度末规模达311.79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医药主题基金 [3] - 广发成长动力三年持有期混合增聘苏文杰与郑澄然共管 [3] - 兴证全球基金对旗下3只产品进行"共管式增聘":兴全合兴混合增聘隋毅与陈宇共管,兴全合丰三年持有混合增聘朱可夫与杨世进共管,兴全趋势投资混合(LOF)增聘谢长雁与董理和杨世进三人共管 [3] - 易方达基金冯波、中欧基金王健、华安基金许之彦、兴证全球基金林国怀等核心基金经理6月以来纷纷与增聘基金经理展开合作 [3] - 惠升惠泽混合一次增聘钱睿南和徐玉良,与孙庆三人共管 [3] - 银华汇利灵活配置混合原有三位基金经理,7月2日再次增聘贲兴振,实现四人共管 [3] 行业影响 - "共管式增聘"模式在行业转型与监管倡导的双重驱动下兴起,为行业带来积极变革动力 [4] - 多人共管模式优势显著:提升标的或资产覆盖度,扩展基金经理能力圈,提升策略分散度 [4] - 可有效规避单一责任人决策偏误、操作过于激进等风险,避免因个别基金经理离职导致产品业绩和风格难以持续的问题 [4]
中欧医疗健康增聘基金经理,“共管式增聘”已成行业趋势
快讯· 2025-07-05 01:34
基金经理变动 - 中欧医疗健康增聘赵磊为共管基金经理,与葛兰共同管理该产品 [1] - 中欧医疗创新等产品继续由葛兰单独管理 [1] 行业共管式增聘趋势 - 截至6月底,今年共有来自122家基金公司的666只产品变更为"共管式增聘" [1] - 近一年来,中欧基金旗下有29只产品实行"共管式增聘" [1] 公募行业转型方向 - 从个体到团队化管理是公募行业的重要转型方向之一 [1] - 监管机构多次发布相关政策指导,推动基金行业团队制管理模式 [1]
中欧医疗健康增聘基金经理,继续看好创新药投资机会
券商中国· 2025-07-04 23:55
中欧医疗健康基金经理增聘 - 中欧医疗健康增聘赵磊为共管基金经理,与葛兰共同管理该产品,而中欧医疗创新等产品继续由葛兰单独管理 [1][3] - 赵磊拥有8年医药生物行业研究经验,曾获2020年"证券业分析师金牛奖"最佳行业分析团队,2023年初担任中欧基金医药研究组组长 [3] - 中欧医疗健康成立于2016年,一季度末规模达311.79亿元,公司旗下共有4只医疗主题相关产品 [3] 医疗健康行业投资趋势 - 政策环境支持创新药发展,国家医保局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商业健康险规模扩大为创新药提供增量支付空间 [4] - 创新药持续突破、消费医疗复苏与产业链国产替代是未来重点方向,医美、眼科等可选消费领域需求有望随经济复苏回暖 [5] - 医疗设备板块持续复苏,一季度国内招投标恢复至较高增长水平,有助于加速渠道库存消化和装机落地 [5] 基金行业团队化管理趋势 - 年内已有666只基金产品变更为"共管式增聘",涉及122家基金公司,中欧基金旗下29只产品实行此类调整 [7] - 监管推动团队制管理模式,2022年4月证监会提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投研体系,2025年5月行动方案进一步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 [8][9] - 增聘基金经理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与风险控制能力,形成多元化协同管理架构,增强组合适应性与前瞻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