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杨凌】积极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综合体
陕西日报· 2025-08-20 08:25
杨凌示范区还将设立10亿元"现代旱区种业(杨凌)发展基金",对入驻企业带来的具有前瞻性的科 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化项目进行投资;对头部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国内农 业500强企业总部落户农创汇的,最高给予500万元补助。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局长薛海兵介绍,中国杨凌农创汇将贯通构建集科技研发、中试 验证、孵化加速、科创生态、产业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综合体,让成果转化各环节高效衔 接,同时打造集书咖、餐饮、休闲健身等于一体的多元化"5分钟品质生活圈",让每位入驻人才安居乐 业,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创新事业中。(记者:付玉玮 通讯员:翁瑞) 8月18日,记者从中国杨凌农创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日前,《中国杨凌农创汇入驻优 惠政策》印发。此次出台的优惠政策覆盖面广、含金量高,包括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 人才集聚、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发展等20项内容。 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中国杨凌农创汇以加速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为培育农业新质 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中国杨凌农创汇核心区位于杨凌示范区城南路与杨凌大道交叉口,共24层,总建 筑面积 ...
农业科技大市场建设工作启动会在京成功举办
南方农村报· 2025-08-01 21:33
农业科技大市场建设启动 - 农业科技大市场建设工作启动会于2025年8月1日在北京举行 由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投资联合体等承办 [2][3] - 活动旨在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大市场建设 促进科技和产业无缝对接 [4] -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 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 工信部火炬中心等多部门负责人出席 金融机构 科研院校 农业科技企业等代表线上线下参会 [9][10][12][13][14][15] 市场定位与目标 - 农业科技大市场定位为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鉴宝"平台 提供经济价值评估和成果展示窗口 [16][17] - 目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实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三年内打造一站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 [18][25][26] - 计划建设分中心 培养农业技术经理人 培育农业科技企业 推动成果转化产业化 [27][28] 运营模式与支持措施 - 采用"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联合"模式 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要素集聚与专业服务结合三大原则 [24][25] -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支持市场建设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9][30][31] - 中国农业银行承诺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 从资源投入 服务模式创新 生态共建等方面支持市场运营 [33][34][35] 成果转化成效 - 活动现场发布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模型 并推介金翼耘农业技术成果交易平台 [23][24] - 12个最新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路演 湖南大学 江苏三黍生物科技等10家单位达成1 6亿元合作意向 [38][39][40] - 市场建设将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42][43]
黑龙江:做强农业“芯片” 夯实丰收根基
科技成果转化 - 黑龙江省农科院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克豆91"以3155万元转让生产经营权,刷新国内大豆品种市场化交易最高纪录 [1] - 此前大豆新品种"绥农148"以1155万元成交,创下当时省内新高 [1] - "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成果转化1.2万余项,到账资金7.1亿元,连续两年位列省属科研院所转化榜首 [1] - 2024年至今成果供给库和企业需求库常态化汇聚高价值可转化成果600余项、企业需求近500项,推动超60项成果进入转化环节 [5] - 建设10个新优成果示范基地、2个概念验证中心,80%以上转化项目通过示范基地当场签约 [5] 品种研发成果 - "克豆91"粗蛋白含量46.52%,粗脂肪含量16.87%,试种3年比对照品种"北豆40"平均增产7.2% [2] - "十四五"以来通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737个,占全省1/4 [2] - 2023年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中,该院水稻和大豆品种分占4席和6席 [2] - 水稻品种"龙粳31"、大豆品种"黑河43"推广面积连续多年领跑全国 [2] - 松粳系列6个品种7次获全国优质稻食味金奖 [2] - 2024年农业农村部推荐的150个主导品种中,黑龙江省5个上榜品种均为省农科院选育 [2] 科技创新领域 - 完成国际首例猪T2T全基因组组装构建,育成的国审龙民黑猪新品种填补了黑龙江省40年生猪育种空白 [3] - 研发的"瘠薄黑土地心土改良培肥技术""侵蚀沟生态治理技术"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高效治理方案 [3] - 研发的鲜食玉米收获机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3] 转化机制创新 - 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政策,将成果转化审批权适度下放院属单位,实现"当天议定、当天签约" [4] - 明确转化净收益分配比例,将转化业绩与职称评审、人才认定纳入同等考核体系 [4] - 构建成果转化"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企业化运营的黑龙江省龙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 [5] - 今年上半年通过完善"专家论证"+"公开竞买"模式,实现转化溢价3210万元 [5] 科技服务与人才 - 启动院地合作、科技包联活动,选派骨干科研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团,与全省13个市(地)的主要农业生产县(市)打通科技增粮途径 [7] - 35名科研人员入选黑龙江省"科技总师" [7] - 牵头组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将76家高校院所、企业和金融单位整合 [7] - 与省内外涉农企业共建1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 [8] - 337项(次)品种转化为企业创造超140亿元产值 [8]
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新华日报· 2025-07-04 06:27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南京国家农高区作为长三角唯一国家级农高区 通过校地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1] 人才与政策支持 - 引进高层次人才131人次 实施"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机制 选派30余名科技人员下沉服务 包括江苏省农科院草莓新品种转化和南京林业大学冬青种植技术产业化 [2] - 联合高校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与新农科基地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7500人次 [2] - 省市级专班统筹资源 优先保障土地与资金 划拨土地建设三大研发平台 投资19亿元打造22.6万平方米科技创新港 设立食品科技产业基金(首期4亿元)和股权投资基金(3亿元) [2] 科研平台建设 - 集聚7家高校院所 布局55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 包括国家果梅杨梅种质资源圃(国际最大)和华东最大P3实验室 [3] - 南林大与创新港共建"碳谷"项目 涵盖智慧生态与林木生物质利用研究中心 联合江南大学建成江苏省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 [3] - 实现世界首次细胞培养猪脂肪中试放大生产(500L生物反应器) [3] 产业转化成效 - 成立长三角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联盟 挂牌成果转化交易中心 2024年举办6场对接活动 发布500余项成果 技术交易额破2亿元 [4] - 种业创新成果显著 中科院植物所蓝莓黑莓推广超10万亩(经济效益20亿元) 江苏省农科院南粳系列水稻推广超1亿亩 [4] - 本地蓝莓产业2024年鲜果产值1.6亿元 深加工产值4.2亿元 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4]
报告显示:科技支撑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基础已具备
科技日报· 2025-06-17 14:00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核心观点 - 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达到1.4万亿斤新台阶 亩产增加5.1公斤 [1] - 稻谷 小麦和玉米均实现增产 大豆产量下降至2065万吨 油菜籽和花生扩种成效明显 [1] - 大豆进口增至10503万吨 猪肉产量降至5706万吨 蛋类和水产品产量创新高 [1] - 棉花和食糖生产及进口增幅明显 水果和蔬菜供给保持稳定 [1] - 预测2025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426万亿斤 大豆油料扩种持续增效 [1] - 生猪产能调控成效显现 猪肉进口下降 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 [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 1978-2005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 [2] - 2006-2020年转为效率提升驱动 "十四五"以来技术进步重新成为核心动力 [2] - 当前具备科技支撑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基础 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投入 [2] 气候变化对粮食产业影响 - 温度升高将导致三大主粮生产环节普遍减产 产后环节粮食损失增加 [2] - 需制定科学适应战略 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2]
江苏南京:“农业小镇”蝶变“农科新城”
南京日报· 2025-05-30 08:2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南京国家农高区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生长周期比传统大棚缩短20天,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 [1][6] - "植物工厂"通过LED灯带调节光照配比,每日生产生菜等蔬菜500斤,年营收约150万元 [3][6][7] - 三角堇日销售量达7000-8000朵,批发价每朵0.15-0.2元,主要供应上海餐饮市场 [6] - 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光伏发电覆盖10余种果蔬种植,包括葡萄、无花果等 [7] 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 中饮巴比食品南京基地日产能达30-35吨馅料及45万只面点,覆盖华东1000家加盟店 [8] - 江苏合悦食品拥有2万平米生产基地,主打脱骨凤爪等卤味零食,品牌包括李小掌、掌一哥 [8] - 大希地道格勒工厂引进3D扫描切割机,每分钟精准切割牛排400片,每小时产能1.6万片 [9] - 园区已形成主流食品、休闲食品、网络食品三大集群,乐饮咖啡、王老吉基地即将投产 [9]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农高区筛选650项技术成果在交易平台推广,覆盖干旱地区及北方农业应用 [10] - 南农1632、苏豆7号等品种通过江苏省农科院转化,以大米、黄豆产品形式全国销售 [10] - 与13所高校共建科研平台,形成"实验室-生产线-大市场"闭环,累计产出850项科技成果 [10] - 未来将推进"碳谷"项目,聚焦林木生物质利用及双碳研究,并落地AI驱动的"伏羲农场" [11] 产业生态与战略布局 - 园区以生物农业为主导,协同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和科技服务业,定位长三角创新策源地 [7] - 实施EOD项目打造"生态-农业-科技"增长链,开展绿色低碳技术试点 [7] - 集聚41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名高层次人才,承担370余项农业科技项目 [10] - 目标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推动"农业硅谷"式创新发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