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最新公布,海淀新增4家园区获评“中关村特色产业园”
新京报· 2025-09-25 16:01
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新增名单及海淀区产业布局 园区新增认定情况 - 北京市第三批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新增24家园区 其中海淀区占4家 分别为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中关村AI北纬社区和中关村科学城AI数字能源产业园[1] 园区功能定位 - 中关村特色产业园以集聚产业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创新效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功能 在空间规模、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具备高水平[1] - 中关村AI北纬社区重点打造国际AI原生创业孵化平台、AI未来世界实验展示窗口和国际AI能力建设中心[1] - 中关村科学城AI数字能源产业园构建以AI+能源基础软硬件研发测试平台为核心的技术融合创新体系 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2] - 中关村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形成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1+4"产业格局 涵盖人工智能赋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2] - 中关村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打造技术研发、产业转化与创新孵化一体化平台 构建五大产业赋能平台及多场景测试场[2] 历史园区基础 - 海淀区此前已培育9家特色园区 包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等[3] - 这些园区作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 通过链接国际资源、培育科技企业和汇聚高端人才支撑区域创新[3] 集群发展策略 - 新认定4家园区将与原有9家园区形成产业互补、生态联动的创新集群 增强区域创新发展整体效能[3] - 通过标杆示范作用推动科技园区国际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水平提升 强化海淀国际创新枢纽影响力[3]
调研速递|湖北富邦科技接受民生证券等2家机构调研 上半年营收6.85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15 19:0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8,459.76万元 同比增长6.50% 其中境内营收36,505.79万元(占比53.32%)同比增长5.10% 境外营收31,953.97万元(占比46.68%)同比增长8.16%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21.70万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7,095.07万元 同比增长9.53% [2] - 现代农业业务营收12,236.98万元 同比增长13.31% 发展态势良好 [2] 研发创新 - 建立完善研发创新保障机制 保持研发投入 通过示范验证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产业化 [3] - 在生物农业板块推出禾本科固氮与根结线虫防治产品 其中禾本科固氮类与根结线虫类产品已完成产业化准备 [3] - 与中国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5] 业务战略 - 以"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双轮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聚焦四大产品领域建立全链条研发体系 [4] - 数字农业板块以"数据驱动+智能决策"为核心 提供全流程产品与服务 推动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转型 [4][6] - 未来将深耕种植业产业链 打造"种肥药+生物技术+数字化"的现代农业生态 [4] 产品与技术应用 - "天生旦"系列产品在多省份布置验证示范实验 覆盖10余种作物 面积数万亩 2025年3月推进百万亩科技助农项目 [3] - 在数字农业领域布局"土壤检测&土壤大数据+CMA+AI""水的精准灌溉+AI""产量预估AI"等项目 提升种植链效率 [8] - 化肥助剂业务重点开发高效环保型助剂产品 与OCP集团保持深度协作 除重金属综合治理方案已完成客户小试验证 [7] 行业合作与发展 - 在禾本科固氮领域与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固氮团队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团队合作推进重点项目 [3] - 针对农业种植规模化专业化趋势 推出以"数字+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 提供全程服务 [6] - 2025年3月举办发布会 发布降本增产战略与"农博士"绿色农业品牌 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 [6]
富邦科技(300387) - 300387富邦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1
2025-09-11 17:46
战略规划 - 公司未来战略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回报社会,重点推进农化助剂与特种肥料业务升级、水肥药耦合+数字技术解决方案、以及深化东南亚、前独联体和非洲市场的走出去战略 [2][3] - 公司通过数字+生物技术核心驱动力,结合水肥药耦合+数字技术差异化路径,打造种肥药+生物技术+数字化的现代农业生态 [4] 核心竞争力 - 公司聚焦技术创新,推出生物可降解和环境友好新型农化助剂,以及禾本科固氮、根结线虫防治、生物食品添加剂等独创产品与数字农业服务模式 [4] - 公司依托全球供应链网络,通过集中战略采购和多元化供应源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并采取缩短报价周期、当地货币结算等措施应对汇率风险 [6] 营销模式创新 - 公司推行1+X战略营销模式,以大型平台企业和种植龙头企业为核心支点,分级带动经销商网络、电商平台和海外业务协同发展 [4] - 通过定制化一站式解决方案、技术培训和田间示范,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推动全球化布局与本土化营销结合 [4][5] 业务进展与研发 - 2025年上半年现代农业业务营业收入1223698万元,同比增长1331% [7] - 研发方面推出5个微生物线虫防治新产品和3个禾本科固氮新产品,并通过优化发酵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稳定性 [7][8] - 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进高效作物固氮菌剂创制与应用示范,并引进专业团队增强根结线虫防治技术 [7][8] 并购方向 - 公司重点围绕农化助剂与特种肥料领域考察拥有核心研发能力和先进生产设施的投资标的,扩充产品线和技术储备 [8] - 在现代农业板块寻求基因编辑、生物合成技术企业以及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企业,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 [8] 研发保障机制 - 公司建立完善的研发创新保障机制,包括保持研发投入强度、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优化成果转化路径 [9] - 公司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平台,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多粘类芽孢杆菌资源库,并持续开展菌株多样性和功能优化研究 [10]
“中国光谷”加速迈向全球生命健康产业新高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11:21
大会概况 - 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 主题为"生物科技赋能未来 生物制造重塑世界" 设有政策解读 技术研讨 资源协同 国际合作 成果转化五大板块及专业展览 [2] - 大会展示近千项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 举办生物制造高层论坛及近20场细分领域专题分论坛 [1][3] - 发布《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5》和全国创新药"慧眼"系统两项重磅成果 [3] 产业规模与地位 - 光谷生物城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 中部第一 [1] - 光谷聚集4200余家生物产业相关企业 成为中部地区影响力最大 创新力最强 产业体系门类最齐全 人才集聚效应最显著的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 [8] - 2024年东湖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武汉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5546亿元 居中部地区第一 湖北省大健康产业突破万亿元规模 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11] 技术创新成果 - 武汉禾元生物推出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新药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 改写了人血清白蛋白依赖人血浆提取的历史 [6] - 武汉依瑞德开发交互式脑机—光磁联合设备 实现无创脑机接口 [6] - 武汉滨会生物的溶瘤病毒产品OH2注射液被纳入国家突破性治疗品种 [6] - 联影医疗推出世界首台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uMR Jupiter 实现超高场磁共振全身临床成像 [6] - 光谷创新药领域临床在研一类新药超400个 医疗器械领域1800余个二 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生物农业领域获批国审农作物新品种180个 [8] 产业生态建设 - 光谷形成生物医药 医疗器械 生物农业三大产业集群 锚定创新药 医疗器械 生物农业 生物服务和未来产业五大产业方向 [8][11] - 拥有2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72个中试平台及20个创新服务平台 湖北省药检院 省医疗器械质检院 省安评中心等专业机构落户 [11] - 创新推出"招投联动"机制 以资本为纽带和先导吸引企业落地 秉持"投早 投小 投未来"理念 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11] 国际合作与区域协同 - 古巴共和国副总理率团参会谋划产业合作新领域 23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代表深入交流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 [3] - 举办2025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挖掘诸多创新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指出湖北省和武汉市产业基础好 发展潜力大 希望为全国生物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
我国生物产业迈向“质变飞跃”关键期
证券日报· 2025-09-08 07:11
本报记者 李万晨曦 能造血的稻米,会"检测大脑"的系统,首台获NMPA注册证的近红外脑功能热成像系统……9月4日至9 月6日,这些生物领域尖端科技在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以下简称"生物产业大会")集中亮相。 本届大会以"生物科技赋能未来·生物制造重塑世界"为主题展开。 "生物产业大会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北京科方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大会全面呈现生物产业创新趋势,通过搭建产学研深度对接桥 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链资源整合,有利于巩固我国生物产业全球领先优势,助力产业突破核心 技术。 "首创""首款" 集中亮相 成果转化与应用落地加速 除上述成果外,作为融合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前沿方向,人脑工程领域的技术突破也成 为本次大会的亮点。 在本次大会的展示区,多项"首创""首款"创新技术与产品亮相,受到关注。 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区,一台体型庞大且设计精密的设备格外引人注目。公司产品经理 周子达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这款uMR Jupiter 5T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 系统,其核心优势在于显微镜 ...
中国生物经济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
长江商报· 2025-09-08 07:10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于9月4日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大会以"生物科技赋能未来·生 物制造重塑世界"为主题,展示中国生物科技与生物制造领域最新成果。目前,武汉已形成覆盖创新研 发、规模生产、临床运用全链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突破5500亿元,在全国和全球生物产业 中占据重要地位。 会上发布《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多的研究中 心,生物药在研品种、脑机接口、高精度数字切片等均在全球并跑和领跑;中国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生物 药市场,满足内需的同时也在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截至2024年底,湖北病理大数据库以170万张高精度数字切片(40倍光学/0.25 μm分辨率)跃居全球第 二,形成6类12项技术创新成果。预计2025年底将突破500万张,该库深度整合病理大模型必将大力赋能 医疗机构,驱动湖北科研与产业创新,为全球病理数字化提供"规模扩张—价值衍生"双突破的湖北范 式。 《报告》显示,中国生物经济产业基础雄厚,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在大宗化 学品领域,全球生物经济规模约为4万—5万亿美元 ...
全球三成新药来自中国,我国生物经济大有可为
第一财经· 2025-09-05 17:54
行业全球地位 - CAR-T细胞疗法研究中心数量388个位居全球第二[3] - 生物药市场规模突破1.1万亿元且生物药在研数量蝉联全球第二[3] - 湖北病理大数据库179万张高精度数字切片跃居全球第二[3] - 全球医疗器械专利申请量91513组占全球总量70%居首位[8] - 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5] 研发创新成果 - 2024年国家药监局批准93款新药创五年新高[7] - 全球制药研发管线前25强中4家中国企业上榜[7] - 恒瑞医药以自研新药比例排名全球第1位[7] - 精准生物CAR-T治疗产品"普基奥仑赛注射液"填补国内空白[7] - 脑机接口在上海华山医院完成国内首例前瞻性临床试验[3] 产业政策与系统建设 - 全国共建立23个生物产业基地[5] - 创新药/在研管线/上市新药数量均占全球30%以上[5] - "全国创新药慧眼系统"正式亮相 构建三大评价体系[9] - 生物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7%[5] - 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示范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12] 技术突破与前沿领域 - 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核苷酸/酚酸/黄酮等复杂化合物高效合成[11] - 酶定向进化/代谢网络重构成为提升产量核心策略[11] - 人工智能可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并设计新型基因编辑工具[12] - 全球生物基化学品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1252.3亿美元[11] - 全球生物经济规模2050年预计增至30万亿美元[11]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9:18
大会概况 - 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通过政策解读 技术研讨 资源协同 国际合作 成果转化五大板块及专业展览展示产业实力 [1] - 大会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17家国家级学(协)会和中国科学报社共同主办 设置10余场细分领域专题分论坛 [1] - 分论坛覆盖合成生物学 生物医药 高端医疗装备 脑科学 AI+生物 干细胞治疗等多个前沿领域 [1] 大会成果 - 现场发布《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5》 举行全国创新药"慧眼"系统发布仪式 [1] - 为2025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颁奖并发布创新力榜单 [1]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正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生物科技专利申请量 研发人员数量全球领先 [1] - 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 在研创新药约占全球30% [1] - 在CAR-T细胞疗法 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实现"并跑与领跑" [1] -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质替代 生物安全四大重点领域发展迅猛 [2] 国际合作 - 大会强化生物经济领域专业对接服务 智库支撑功能与国际联通作用 [2] - 古巴和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合作是两国最成功的合作案例之一 期待未来达成更多合作意向 [2] 区域产业集群 - 武汉形成以光谷生物城为核心载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覆盖创新研发 规模生产 临床应用全链条 [2] - 武汉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500亿元人民币 [2]
全球三成新药来自中国 我国生物经济大有可为
第一财经· 2025-09-04 17:57
行业研究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经济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 生物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 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1][5] - 中国在CAR-T细胞疗法研究中心数量、生物药在研品种、脑机接口、高精度数字切片等前沿领域实现全球并跑与领跑[1] - 全国共建立23个生物产业基地 生物科技专利申请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全球领先 创新药及在研管线数量占全球30%以上[1] 生物医药领域突破 - 2024年中国CAR-T临床研究中心达388个 位居全球第二 较2020年全球总数增长60%[2] - 精准生物"普基奥仑赛注射液"填补国内儿童白血病CAR-T治疗空白 2025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款该适应症一类生物新药[2] - 2024年中国药监局批准93款新药创五年新高 恒瑞医药以自研新药比例排名全球首位[3] - 中国跻身全球第二大生物药市场 市场规模突破1.1万亿元 在研药物数量全球第二且与美国差距缩小[1][3] - 全球制药研发管线25强中4家中国企业上榜 创历史纪录[3] 医疗科技与数据创新 - 阶梯医疗在上海华山医院完成国内首例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1] - 湖北病理大数据库以179万张高精度数字切片(40倍光学/0.25μm分辨率)跃居全球第二 预计2025年突破500万张[1][3] - 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专利申请量达91513组 全球占比近70% 位居第一[3] - 中国医疗装备领域SCI论文超2万篇 科研产出全球第一 北京上海广州展现强研发资源[3] 政策与产业支持体系 - 国家发改委推出"全国创新药慧眼系统" 整合研发审批全链条数据 构建三大评价体系提升产融对接效率[4] - 国家通过《"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将生物制造定位为经济增长新引擎[5][6] - 2024年转基因玉米大豆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 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 中国生物育种市场占比23%[6] 生物制造技术进展 - 微生物细胞工厂在医药化学品生产中取得突破 实现核苷酸、酚酸、黄酮等复杂化合物高效合成[6] - 酶定向进化、代谢网络重构、动态调控通路成为提升产量的核心策略[6] - 全球生物基化学品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1252.3亿美元 2050年全球生物经济规模将增至30万亿美元[5] 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 - 合成生物学与基因编辑技术推动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快速发展[7] - 人工智能赋能药物研发效率提升 实现新型基因编辑工具设计和mRNA序列优化[7] - AI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个性化医疗的全链条整合 并横向拓展至农业育种与生物质能源领域[7]
全球三成新药来自中国,我国生物经济大有可为
第一财经· 2025-09-04 17:46
生物经济总体发展态势 - 生物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 [1][4] - 全国共建立23个生物产业基地 [4] - 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 [4] - 全球生物经济规模约4-5万亿美元 预计2050年增至30万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8.6% [8] - 生物基化学品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到1252.3亿美元 [8] 生物医药领域突破 - 生物药市场规模突破1.1万亿元 [1] - CAR-T细胞疗法研究中心数量达388个 位居全球第二 [1][5] - 全球CAR-T研究中心从2020年1297个增至2024年2069个 增长60% [5] - 国家药监局2024年批准93款新药 创五年新高 [5] - 在研药物数量位居全球第二 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 [5] - 全球制药研发管线前25强中4家中国企业上榜 [5] - 恒瑞医药自研新药比例排名全球第一 [5] - 精准生物"普基奥仑赛注射液"2025年有望成为国内首创 [5]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 - 生物科技专利申请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全球领先 [4] - 创新药、在研管线数量和上市新药均占全球30%以上 [4] - 医疗器械领域专利申请量91513组 全球占比近70% [6] - 医疗装备领域SCI论文超2万篇 科研产出全球第一 [6] - 北京、上海和广州展示强大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 [6] 数字医疗与人工智能 - 湖北病理大数据库拥有179万张高精度数字切片 全球第二 [1][6] - 预计2025年底数字切片将突破500万张 [6] - 阶梯医疗完成国内首例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 [1] - 人工智能可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并设计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9] - "全国创新药慧眼系统"正式亮相 提升产融对接效率 [7] 生物制造与工业应用 - 微生物细胞工厂在医药化学品生产取得显著突破 [8] - 实现核苷酸、酚酸、黄酮等复杂化合物高效合成 [8] - 酶定向进化和代谢网络重构成为核心策略 [8] - 生物制造被定位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8] 生物农业发展 - 生物育种中国市场占比达23% [9] - 有效降低农业生产人工成本和农药使用量 [9] - 2024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 [9] - 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推动生物农业快速发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