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刘易斯拐点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劳动供给弹性估算
经济观察报· 2025-05-06 11:18
核心观点 - 劳动供给弹性是衡量劳动供给量对工资率变动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关系到消费、劳动、居民和政府等多部门,是解决消费不足和完善改革的关键指标之一 [1] - 中国全国口径劳动供给弹性为0.06,城镇口径为0.2,均低于部分OECD国家水平(加拿大0.38、荷兰0.25、美国0.28)[1] - 低劳动供给弹性导致政府减税刺激消费效果不佳,建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以改变"高劳动供给—低消费倾向"现状 [1] 劳动供给弹性定义与分类 - 劳动供给弹性包括工时弹性(集约边际弹性)和参与弹性(扩展边际弹性),分别反映已有工作者劳动时间变化和劳动参与率变化 [2] - 中国劳动供给弹性研究较少,程杰和朱钰凤(2021)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结构,劳动供给弹性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过程中逐渐下降,2018年降至0.092 [2] 劳动时间测算 - 劳动投入量等于劳动者数量乘以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于劳动时间乘以平均工资,两者趋势不完全一致 [3] - 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从2001年开始公布,农村劳动时间按每周30小时计算,全国平均工作时间2024年上升至42小时每周 [3][4] 劳动参与情况 -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2003年左右出现"刘易斯拐点",城镇就业占比2024年达到64% [4][5] - 劳动参与率测算包括全国就业率、就业城镇化率等指标,1990年人口普查修正后数据更全面 [5] 劳动工资测算 - 全国口径劳动报酬使用资金流量表数据,城镇口径使用统计局公布的私营和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数据 [6] - 城镇居民家庭劳动收入包括工薪收入和经营净收入,需通过"人均劳动收入/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折算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7] - 估算的城镇就业人员工资与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走势接近,但低于加权测算的正式员工工资,因包括灵活就业人员收入 [8][9] 劳动供给弹性测算方法 - 全国口径劳动供给弹性测算使用周工作时间和实际时工资,考虑人口结构和教育程度等指标 [9] - 城镇口径分为工时弹性和参与弹性,工时弹性测算使用城镇人均员工收入和劳动时间,参与弹性测算使用劳动时间乘以城镇就业参与率 [9] - 全国口径和城镇口径劳动供给弹性拟合程度较高,城镇化显著影响劳动供给弹性 [9] 高劳动供给特征 - 中国劳动供给弹性受工资上涨影响较大,财产性收入影响较小,居民仍需通过工作维持生计 [10] - 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长期超过44小时,部分企业实行"996"政策,实际工作时间超过法律规定 [10][11] - 高劳动供给特征与边际消费倾向低一致,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劳动而非休暇 [11] 低劳动供给弹性的影响 - 低劳动供给弹性叠加高劳动供给特征不利于宏观调控,最低工资制度制约企业经济衰退期调整工资 [11] - 政府减税刺激经济效果有限,政府支出用于鼓励居民消费的效果打折扣 [11]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6 21:22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 [4] - 老龄化加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 [6]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15-64岁人口占比预计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 [6] - 少子化严重,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第二,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7] - 不婚化趋势明显,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降至2022年683万对 [6] 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 - 人口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 [10] - 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2018年5.7%增至2022年14.0%,中西部持续净流出 [10] - 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人地错配问题突出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 [11] -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1] - 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 [11] 全球人口演变与应对经验 - 美国总人口3.4亿,老龄化加剧但移民政策支撑人口增长 [12] - 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老龄化程度全球最高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高福利政策带来财政负担 [14] - 印度人口超14.2亿,劳动人口数量与中国相近但教育水平分化严重 [15] 人口政策建议 - 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 [18] - 提升0-3岁孩子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实行企业生育税收优惠 [18] - 按孩子数量发放补贴,一孩家庭1000元/月,三孩家庭6000元/月 [18] - 加快社保全国统筹,发挥第二、第三养老支柱作用 [20] -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年长劳动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