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刘易斯拐点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劳动供给弹性估算
经济观察报· 2025-05-06 11:18
核心观点 - 劳动供给弹性是衡量劳动供给量对工资率变动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关系到消费、劳动、居民和政府等多部门,是解决消费不足和完善改革的关键指标之一 [1] - 中国全国口径劳动供给弹性为0.06,城镇口径为0.2,均低于部分OECD国家水平(加拿大0.38、荷兰0.25、美国0.28)[1] - 低劳动供给弹性导致政府减税刺激消费效果不佳,建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以改变"高劳动供给—低消费倾向"现状 [1] 劳动供给弹性定义与分类 - 劳动供给弹性包括工时弹性(集约边际弹性)和参与弹性(扩展边际弹性),分别反映已有工作者劳动时间变化和劳动参与率变化 [2] - 中国劳动供给弹性研究较少,程杰和朱钰凤(2021)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结构,劳动供给弹性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过程中逐渐下降,2018年降至0.092 [2] 劳动时间测算 - 劳动投入量等于劳动者数量乘以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于劳动时间乘以平均工资,两者趋势不完全一致 [3] - 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从2001年开始公布,农村劳动时间按每周30小时计算,全国平均工作时间2024年上升至42小时每周 [3][4] 劳动参与情况 -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2003年左右出现"刘易斯拐点",城镇就业占比2024年达到64% [4][5] - 劳动参与率测算包括全国就业率、就业城镇化率等指标,1990年人口普查修正后数据更全面 [5] 劳动工资测算 - 全国口径劳动报酬使用资金流量表数据,城镇口径使用统计局公布的私营和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数据 [6] - 城镇居民家庭劳动收入包括工薪收入和经营净收入,需通过"人均劳动收入/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折算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7] - 估算的城镇就业人员工资与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走势接近,但低于加权测算的正式员工工资,因包括灵活就业人员收入 [8][9] 劳动供给弹性测算方法 - 全国口径劳动供给弹性测算使用周工作时间和实际时工资,考虑人口结构和教育程度等指标 [9] - 城镇口径分为工时弹性和参与弹性,工时弹性测算使用城镇人均员工收入和劳动时间,参与弹性测算使用劳动时间乘以城镇就业参与率 [9] - 全国口径和城镇口径劳动供给弹性拟合程度较高,城镇化显著影响劳动供给弹性 [9] 高劳动供给特征 - 中国劳动供给弹性受工资上涨影响较大,财产性收入影响较小,居民仍需通过工作维持生计 [10] - 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长期超过44小时,部分企业实行"996"政策,实际工作时间超过法律规定 [10][11] - 高劳动供给特征与边际消费倾向低一致,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劳动而非休暇 [11] 低劳动供给弹性的影响 - 低劳动供给弹性叠加高劳动供给特征不利于宏观调控,最低工资制度制约企业经济衰退期调整工资 [11] - 政府减税刺激经济效果有限,政府支出用于鼓励居民消费的效果打折扣 [11]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6 21:22
文:任泽平团队 人口问题既十分重要,又充满争议;既事关国家兴衰,又关系每个人的幸福。 少子化、老 龄化、不婚化、阶层固化等现象带来的挑战及应对,在学术界和国家战略层面长期存在不同观 点。人口因素是长周期、慢变量,势大力沉,是典型的"灰犀牛",人口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 重点关注的议题。 一、中国视角:少子老龄化时代来临,人口变迁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人口周期是指人口经历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及 其引发的经济社会变化。个体生命周期的加总成为人口周期,主要表现为生育率下滑、老龄化 加重、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人口迁移从城市化到都市圈城市群化等特征。 少子老龄化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挑战,比如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储蓄投资率下 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创新创业活力下降、资产估值中枢下行、社会负担加重等。 过去,中 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人口红利和高储蓄投资率带来的高资本投入,支撑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 增长。2010年,"民工荒"、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见顶标志着中国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口红利消 失,经济增速换挡。 当前中国人口形势严峻,具体表现为十大特征: (1)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