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械多元支付

搜索文档
多地政策接连搭台,商业健康保险能否让创新药“用得起用得上”
北京商报· 2025-08-07 21:49
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发展现状 - 当前创新药械发展迅速,但消费者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成为核心问题,多地正推动完善多元支付机制 [1] - 上海发布18条措施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重点支持创新药械支付,成都也出台类似政策将创新药械纳入商业保险赔付范围 [1][3] -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药43款,同比增长59%,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行业创新成果密集兑现 [3]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 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设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上海政策进一步给予商业保险发力空间 [3] - 上海措施深化支付机制创新,支持创新药械"三进"(进医院/目录/处方),相关病例可不纳入按病种付费,并鼓励税收优惠等支持方式 [3] - 成都医保局协同金融监管部门,推动商业保险与基本医保差异化发展,扩大创新药械赔付范围 [3] 商业健康保险的角色与挑战 - 商业健康保险在创新药械支付中占比仅7.7%(2024年124亿元),远低于医保(44%)和个人支付(49%) [5] - 面临制度不完善、医疗数据共享不足、结算便利性差等阻力,产品开发存在控费难、风险评估难和市场接受度低等问题 [6] - 需避免"死亡螺旋",重点提升产品吸引力以扩大参保覆盖面,增强业务可持续性 [6] 市场潜力与合作模式突破 - 商业健康保险被视为多元支付体系中最具潜力的主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7] - 上海探索保险机构与药企集体采购谈判机制,推动数据共享(临床试验数据用于保险定价),构建跨行业合作模式 [7] - 鼓励开发单位投保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要求单位缴费比例不低于一定标准,并与基本医保同步结算 [7]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商业健康保险规模不足是主要瓶颈,需扩大筹资渠道并推动产品创新(如带病体保险) [8] - 保险公司需提升精算定价、产品设计、客户服务等专业化能力,行业需协作制定统一标准以提高运行效率 [8]
商业健康险促创新药械“用得起用得上”
经济日报· 2025-07-08 06:19
创新药械市场发展 - 2024年前5个月国家药监局批准20余款1类创新药上市 创近5年同期新高 [1] - 2024年创新药械市场规模预计达1620亿元 同比增长16% [1] - 创新药械支付结构中个人自付占比49% 医保基金支出占44% 商业健康保险赔付仅占7.7% [1] 商业健康保险政策支持 - 国务院2023年9月发文要求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纳入商业保险保障范围 [2] - 国家医保局2024年7月提出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重点纳入超出基本医保范围的创新药 [2] - 政策明确商业保险需承担高值创新药械及个性化医疗需求的支付责任 [2] 商业保险产品创新 - 新华保险2024年6月推出"医药无忧医疗保险" 突破院内用药限制 覆盖院外购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3] - 蚂蚁保升级"好医保"系列 新增1500多种先进药械 包括400种原研药和全目录进口药 [3] - 商业健康险2024年创新药械总赔付额约124亿元 占市场规模7.7% [4] 商业保险支付结构 - 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成为创新药械最主要直接支付方 占比达37% [4] - 重疾险通过确诊给付提供间接支付 占比47% [4] - 企业补充医疗险和高端医疗险分别占比8%和1% 带病体特病特药保险占比8% [4] 保险行业挑战 - 新技术应用可能拉升发病检出率和治疗费用 增加长期健康险赔付成本 [5] - 保险公司需平衡药品保障范围与保费控制 确保产品普惠性 [5]
医疗与消费周报:创新药械多元支付:多元体系建立势在必行-20250430
华福证券· 2025-04-30 20:12
报告核心观点 - 我国单一医保支付模式难满足高价创新疗法需求,需建立多元支付体系,商业健康险虽有发展但面临挑战,需探索适合国情的多元支付路径;本周医药指数关注的6个子行业仅半数正收益,表现一般 [2][3] 各部分总结 医疗新观察 - 我国单一依赖基本医保的支付模式难满足群众对高价创新疗法的多层次需求,需建立多元支付体系 [8] - 2024年我国创新药械市场规模预计达1620亿元,同比增长16%,个人现金支出占比49%,医保基金支出约占44%,商业健康保险赔付仅约占7.7%,支付体系存在结构性不足 [8] - 2024年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为9773亿元,收入增速回暖但赔付增速更快,预测到2035年,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械支付规模约为4400亿元,支付占比达44%左右 [8] - 我国商业健康险面临运营机制优化、处方可及性不足、支付便捷性有待提升等挑战,需探索适应中国环境的多元支付路径 [9] 医药板块行情回顾(4.21 - 4.25) - 重点关注的申万一级行业医药生物下6个二级行业中,涨跌幅排名靠前的为医疗服务(+3.38%)和化学制药(+2.71%),靠后的为中药Ⅱ(-0.50%)和生物制品(-0.93%) [10] - 本周二级行业估值水平前两位为化学制药(70.86倍)、生物制品(60.16倍),后两位为中药Ⅱ(29.79倍)、医药商业(20.75倍) [10] - 重点关注的iFinD三级和申万三级相关指数中,涨跌幅排名靠前的为医疗研发外包(+6.34%)、原料药(+4.72%)、化学制剂(+2.34%) [15] - 三级行业估值水平排名前三为疫苗(112.88倍)、化学制剂(77.86倍)、其他生物制品(70.81倍) [15] 医疗产业热点跟踪 - 4月22日,全国首个由卫健部门牵头建设的杭州市生物样本库启用,采用“2 + 3 + 4”架构,整合全市医疗机构,首批吸引80余家合作单位,8家单位代表签约加入,8个项目签约,涵盖肿瘤早筛等领域,将加速前沿技术临床转化 [18][20] - 4月21日,国家药监局和海关总署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新政对满足药材市场供应、平抑牛黄价格有积极作用 [21] - 4月26日起,北京市医疗机构试点推行择期手术患者“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模式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