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险

搜索文档
上半年广东保险业“逆势上扬”!分红险带动保费收入稳步增长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12:24
行业整体表现 - 广东保险业2025年上半年总资产达2.6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36% [3] - 保费收入4616亿元,同比增长5.53%,增速高于全国0.46个百分点 [3] - 浮动收益型分红险保费73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63%,成为增长主要驱动力 [3] - 广东金融监管局辖内(不含深圳)总资产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7% [3] 农业与海洋经济保险 - 农业保险风险保障1375.99亿元,同比增长9.68%,赔付支出35.7亿元,同比增长10.79% [4] - 海洋牧场保险共保体提供风险保障10.44亿元,支付赔款6764.22万元 [4] - 现代化海洋牧场相关贷款余额501亿元,同比增长19.09% [4] 社会保障体系 - 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1630万户,入金规模96.58亿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累计积累940亿元 [6] - 城市定制医疗险覆盖20个地市近1400万人,商业健康险累计提供169.58万亿元健康风险保障 [6] -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为3万农村低收入居民提供13.8亿元风险保障 [6] 跨境保险服务 - 港澳机动车跨境车险"等效先认"覆盖9.03万辆 [7] - 备案43款大湾区健康险产品,累计为超15万人次提供保障 [7]
基本医保+惠民保+商保 创新药支付三梯度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1 20:47
创新药支付结构现状 - 2024年中国创新药销售额预计达1620亿元,其中医保基金支付710亿元(44%),个人现金支付786亿元(49%),商业健康险支出124亿元(7.7%)[1][2] - 当前支付体系存在个人自付占比过高和商业健康险支付占比过低的结构性矛盾,个人负担过重与商保支付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创新药发展的关键瓶颈[1][2] - 若要个人自费占比从49%降到30%以内,商业健康险需把年支付规模提高到400亿~500亿元,即在现有基础上翻3~4倍[5] 惠民保的定位与局限 - 惠民保2024年保费规模预估为160亿元,对创新药总支付金额预估仅为18亿元,仅占整体创新药市场的1%[5][6] - 作为"百元级保费"制度,惠民保难以支撑动辄数十万的单品药物赔付,精算层面无法系统性承担高值创新药责任[5] - 惠民保本质是"保基本"逻辑的延伸,核心使命在于提升基本医保保障深度,而非覆盖高值自费创新药[3][4]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方向 - "三除外"政策为商保引入创新药支付机制松绑赋权,不计入医保自费率指标、集采替代监测和DRG/DIP结算机制[8][9] - 商保需围绕未进目录的"新、贵、少"药品进行产品创新,包括孤儿药、免疫疗法、精准治疗方案等差异化需求[9] - 需建立医保—商保联动机制,包括创新药目录共享平台、用药信息追踪机制、联动理赔清算系统等[10] 保险产品创新路径 - 从"单一药品覆盖"走向"全链条健康解决方案",开发"药险一体"产品、患者援助与补充保障体系、创新支付路径[15] - 探索以疗程为单位定价、按疗效或生物标志物触发赔付的药品险,以及跨境特药险、特药卡等新型产品[15][18] - 将创新药疗效数据纳入核保体系,推行按疗效付费模式,针对长期疗法推出分期支付方案[16] 创新药出海与跨境支付 - 中国创新药获批海外上市形成"本土研发、全球可用"格局,但缺乏保险支付机制制约海外临床转化[17][18] - 需开发跨境医疗险产品,如"一带一路医疗险",覆盖东南亚患者来华治疗费用,与药企共建国际患者援助计划[18] - 政策明确支持创新药出海,鼓励搭建全球创新药交易平台,借助港澳优势促进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19]
优化保障体系释放消费潜能
经济日报· 2025-07-09 06:25
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 - 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优化保障体系,提升消费意愿,涵盖养老、医疗、护理、旅游等多个领域 [1] 增强居民长期消费信心 - 鼓励金融机构研发符合养老需求、具有长期限特征且具有一定收益率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促进养老财富稳健增值 [2] - 个人养老金制度由36个试点城市扩展至全国范围,带动账户数量快速上升 [2] - 邮储银行服务55岁及以上中老年客户超过2.8亿人,工商银行同类客户规模突破2亿人 [2] - 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开户数均实现倍增,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均突破千万 [2] - 第8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公布,产品总数已扩容至35只,产品结构日益多元 [3] - 商业保险年金凭借其长期稳健、结构灵活等优势,正在成为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3] 满足多层次医疗消费需求 - 扩大商业健康保险覆盖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加大创新药支持力度 [4] - 商业健康险加快从"单纯赔付型"向"健康管理+医疗支付+家庭医生"一体化保障体系演进 [4] - 平安健康"重疾绿通"服务覆盖全国百余家医院,泰康"尊享健康险"可对接自营养老社区的医疗资源 [4] - 商业健康险对医疗服务体系的补充作用已从"后端理赔"延伸至"前端健康干预" [5] - 珠海市"附加补充医疗保险"项目"大爱无疆"续保率连续5年超过95%,年均参保者年龄约为39岁 [6] - 项目累计赔付支出超7亿元,惠及逾17万人次,个人最高赔付金额达133.2万元 [6] - 投保人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升了27个百分点,高额赔付10万元以上的约600人 [6] - 项目自费药目录中共有58种药品,累计赔付达1.5亿元,受益近9000人次,人均赔付达8.14万元 [6] - 恶性肿瘤自费药的实际减负率高达84% [6] 发展老龄化消费新场景 - 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支持发展老年旅游保险,鼓励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 [8] - 通过养老金、年金险、护理险等长期保障产品,为家庭筑牢未来生活的底线 [8] - 保险机构不断创新服务路径,推动护理险与家庭照护服务的"打包式"设计 [9] - 中国人寿东营分公司服务对象达177.8万人,协助制定《失能等级评定标准》《照护服务管理规范》等地方性文件 [9] - 打造"专业护理+亲情照护"双轨服务模式,构建标准化、科技化、温情化的护理保险运行体系 [10] - 商业保险有望构建覆盖"健康—养老—照护—出行"全过程的老年保障生态圈 [11]
非银行业周报20250706:IPO受理加速,重视头部券商-20250706
民生证券· 2025-07-06 16:5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政策利好创新药支付与中高端医疗发展,科创板“1+6”新政推进,2025年上半年港股募资额高增、6月A股IPO受理加速,券商投行收入有望修复,建议关注保险、证券及相关非银机构标的 [1][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回顾 - 2025.06.30 - 2025.07.04主要指数上涨,非银板块调整,保险指数抗跌,部分券商和保险个股有涨有跌 [8] 证券板块 证券业务概况 - 经纪业务本周沪深两市成交股数、成交额及A股日均成交额环比和同比均有增长 - 投行业务截至2025年7月4日,年内累计IPO承销规模357.84亿元,再融资承销规模7835.44亿元 - 信用业务截至7月4日,两融余额较上周和同比均增长,占A股流通市值2.19%;场内外股票质押总市值较上周和同比也增长 [16] 保险板块 - 展示2024年1 - 12月累计寿险、财险保费增速及12月单月寿险、财险保费增速图表 [19][20][21][22] 流动性追踪 流动性概况 - 货币资金面本周央行逆回购操作净回笼1.38万亿元,跨季后资金利率下行 - 债券利率本周多数下行,1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30年期基本持平 [27] 行业新闻与公司公告 行业新闻 - 7月5日上交所与头部股权投资机构交流,推进科创板“1+6”政策,多家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IPO获受理、首家过会 - 7月4日商务部回应美取消对华经贸限制措施,双方落实伦敦框架成果 - 7月3日港交所推出综合基金平台订单传递服务,多家券商加入 - 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海洋经济发展,国家医保局等印发支持创新药发展措施 - 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PMI,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有变化 [35] 重点公司公告 - 多家公司发布股权变动、债券发行、业绩分红、人事变动等公告 [36] 投资建议 - 政策落地有望提振市场情绪和推动估值修复,险资入市权益投资端受益 - 券商交投活跃度和稳市力度推动业绩修复,关注IPO提速期投资机遇 - 保险建议关注中国太保等标的,证券关注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标的,相关非银机构关注众安在线等标的 [38][39]
保险股走出牛市节奏!
证券时报· 2025-07-05 08:02
保险股近期表现 - A股保险股4月以来涨幅明显 新华保险接近历史高点 中国人保创6年多新高 [1] - H股市场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过去一年涨幅达2倍左右 均创历史新高 [1] - 7月4日A股保险板块整体上涨0.74% 盘中涨幅超1% [1] 资金面驱动因素 - 保险股上涨受益于市场资金配置行为 因容易跑赢指数且弹性较高 [2] - 低利率和低信用利差环境下 机构增加权益配置 体现权益风险偏好扩张 [2] - 公募基金对金融板块配置比例普遍低于指数权重 预计保险公司将提升权益配置比例 [2] 基本面驱动因素 - 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景气度提升 保险公司业绩将受益于顺周期特性 [3] -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预计三季度下降25-50个基点 降低寿险刚性负债成本 [3] - 金融监管总局规范分红险分红 优化存量业务负债成本的浮动部分 [3] - 商业健康险发展空间扩大 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等含健康险板块的公司估值提振明显 [3] 中长期展望 - 资产负债匹配决定保险股真实价值 低利率环境下匹配压力提升但盈利稳定性有望改善 [4] - 政策引导降低负债成本及费用率 预计2025年有效业务价值打平收益率出现拐点 [4] - 测算利差有望2026年开始拐头向上 基本面持续改善 [4]
保险股走出牛市节奏 下半年重在资产负债匹配
证券时报· 2025-07-05 01:16
保险股近期表现 - A股保险股4月以来涨幅明显 新华保险接近历史高点 中国人保创6年多新高 [1] - H股市场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过去一年涨幅达2倍左右 均创历史新高 [1] - 4日A股保险板块整体上涨0.74% 盘中涨幅超1% [1] 资金面驱动因素 - 保险股上涨受益于市场资金配置行为 成为主动权益基金增加配置对象 [2] - 机构投资者此前对保险板块配置低于指数权重 公募基金对金融板块配置比例普遍低于指数 [2] - 中长期资金入市背景下 保险公司预计将提升权益配置比例 [2] 基本面驱动因素 - 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景气度提高将改善保险公司业绩 保险业经营具有显著顺周期特性 [3] - 寿险负债端成本将继续优化 普通型保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 低于目前上限超25个基点 [3] - 预计三季度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会下降25或50个基点 降低寿险刚性负债成本 [3] - 金融监管总局规范分红险分红 有望优化存量业务负债成本的浮动部分 [3] - 商业健康险受到空前重视 中国人保表示商业健康险发展空间较大 [3] 中长期展望 - 资产负债匹配决定保险股"真实价值" 低利率环境下上市险企匹配压力提升 [4] - 保险公司负债成本改善及资产端增配OCI有望提升盈利稳定性 [4] - 资产负债联动有望扩大寿险行业利润水平 政策引导降低负债成本及费用率 [4] - 预测2025年有效业务价值打平收益率有望出现拐点 净投资收益率下降幅度自2025年开始放缓 [4] - 测算利差有望在2026年开始拐头向上 基本面改善 [4]
镁信健康港股IPO:惠民保市场增速持续放缓,商业健康险如何“破圈”?
搜狐财经· 2025-07-02 16:04
公司概况 - 镁信健康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高盛、中金、汇丰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定位为连接患者、药企、保险公司的商业化保险服务平台,解决医疗支付结构性失衡问题 [1] - 采用"互联网+医+药+险"模式,打造中国版PBM(药品福利计划) [7] - 截至2024年末累计服务160万患者、90家保险公司、140家药企 [8] 业务模式 - 主营业务分为智药解决方案(占比59.3%)和智保解决方案(占比35.9%) [10][19][20] - 智药解决方案聚焦药企合作开发支付方案,智保解决方案支持商业健康险及惠民保项目 [10] - 惠民保业务覆盖160个城市,参与项目包括苏惠保、沪惠保等 [1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0.7亿、12.6亿、20.4亿元,CAGR达38% [12] - 同期毛利率31.1%、36.8%、35.8%,呈现波动 [13] - 净亏损逐年收窄:4.46亿(2022)、2.88亿(2023)、0.76亿(2024) [14]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3.42亿、4.36亿、0.35亿元 [15] 市场地位与行业数据 - 以保单数量计为国内最大创新健康保险解决方案提供商 [19] - 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2024年达9773亿元,预计2030年增至2.36万亿元(CAGR15.8%) [5] - 商业健康险覆盖率将从2024年7.7%提升至2030年17.0%,个人自付比例从43.3%降至38.8% [6] 股东结构与融资 - IPO前完成7轮融资累计31.57亿元,C+轮后估值116.78亿元 [22] - 主要股东:创始人张小栋(26.22%投票权)、上海医药系(10.72%)、蚂蚁集团(10.63%) [23] - 投资方包括博裕资本、礼来亚洲基金、GIC等知名机构 [22] 行业挑战 - 惠民保市场增速显著放缓:参保人次增速从2021年150%降至2023年6% [18] - 智保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2023年42.0%下滑至2024年35.9% [19][20] - 可比公司思派健康上市后股价下跌75%,圆心科技多次递表未上市 [23][24]
健康险如何破局增长?这场会议将讨论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22 18:3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商业健康险在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支出增长的背景下成为缓解支付压力的关键 [1] - 2021-2023年健康险年均增速3.4%,显著低于人身险公司6.03%的增速,显示增长乏力 [2] - 产品同质化严重,与带病体保障、高端医疗等分层需求矛盾突出 [2] - 创新药械发展凸显多元化支付体系的紧迫性 [2] 政策与行业方向 - 新国十条要求推动"医+药+险"深度融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强调健康险与健康产业链协同 [2] - 行业需从单纯理赔转向全流程健康管理,构建智能化服务网络 [2] 健康险破局策略 - 华泰人寿首席市场官李明明提出:医疗险聚焦中端医疗,重疾险细分核心病种,避免"大而全"设计 [3] - 强化健康管理理念,推动病前预防,实现产品与服务结合 [3] - 核保环节需与医疗技术进步同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简化流程 [3] - 中意人寿总精算师管培建议寿险公司发挥长期保障优势,洞察客户分层需求 [4] -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总经理赖晓辉提出三方面破局:分层保障体系、全病程管理服务、医疗资源整合 [4][5] 生态合作价值 - 生态合作在精准保障、服务融合与风险协同方面具有转型升级价值 [5] - 健康险需通过"医+药+险+数"深度融合构建新型产业协作范式 [6] 行业会议与活动 - 第14届广州金交会主旨会议将探讨"健康险的未来生态合作",聚焦数智金融与产业协同 [6][14][15] - 会议将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分享创新模式,解析数据驱动和服务融合对行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6] 行业机构背景 -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致力于打造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智库,推动中国金融改革 [22] - 广州金交会已举办13届,聚焦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专业金融展会品牌 [24] - 《清华金融评论》作为核心学术期刊,累计发表文章3500余篇,汇聚近3000位专家学者 [26]
王玉改:在差异化供给中寻找解题路径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6 19:17
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 - 商业健康险应聚焦基本医保覆盖之外的增量责任,在新药、原研药及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提供精准补充 [4] - 寿险公司向健康险转型需关注不同群体的细分需求,产品创新应基于定位清晰和人群分层 [4] - 商业保险需在国家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数据共享与制度协同,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 [2][7] 产品创新与市场趋势 - 带病体承保已成为行业必然趋势,保险公司需通过机制设计实现更广泛的可保性 [2][5] - 长城人寿开发"广覆盖"医疗险产品,放开部分健康告知限制并引入"健康分"机制实现差异化费率和责任 [5][6] - 医疗险产品开发技术复杂、数据要求高,需建模数万个样本,对险企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6] 数据共享与政策协同 - 商业保险可通过医保数据共享实现更科学的产品定价和保障责任设定 [7] - 医疗险发展需要长期投入,商业保险企业需提升与公共政策协同共振的能力 [7] - 我国医保体系压力逐年增加,商业保险成为控制国家医疗支出压力的重要补充力量 [7]
管培:商业健康险的破局与未来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3 19:01
保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 会议主题为"保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保险行业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 多位国内保险领域顶尖学者和资深从业者参与交流,现场座无虚席 [2] - 中意人寿总精算师管培围绕"商业健康险的破局与未来"展开深度对话 [2] 商业健康险的精准定位 - 医保改革重塑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格局,商业健康险需在精准定位中寻找破局之道 [2] - 寿险公司应发挥长期保障与产品整合优势,回应多样化、分层化的健康保障诉求 [2] - 医保参保人数达13.5亿,覆盖率95%,商业保险更多作为医保补充角色 [5] - 医保支付和医保目录改革为商业保险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 [5] - 未来医疗保障体系将呈现"基本医保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架构 [5] 长期思维与产品重构 - 寿险公司优势在于长期性与全局性,适合构建周期性解决方案 [6] - 带病体客户群体风险异质性强,导致大数法则难以发挥作用 [6] - 行业内核保标准尚未统一,风险评估结果分歧明显 [6] - 需构建更成熟的风险识别模型、完善核保标准,推动数据平台共建与政策协同 [6] 出海人群服务场景 - 央企海外员工具有医疗保障、紧急转运、家属探视、药品配送等衍生服务需求 [7] - 非洲区域医疗资源匮乏,客户需辗转前往肯尼亚等国家治疗 [7] - 欧美地区因高昂医疗费用,客户更倾向于返回国内治疗 [7] - 风险评估复杂,法律、医疗体系、文化背景差异显著,定价难度大 [7] - 人员集中度高可能引发大规模理赔,增加系统性风险 [7] - 对高资质救援服务商的高度依赖导致服务成本刚性上升 [7] - 行业需共建共保体等平台,强化数据共享与能力联动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