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健康险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平安在深首家医院开业,“保险+康复+养老”协同再进一步
第一财经· 2025-11-03 17:10
千亿赛道上的"供给侧改革" 在深圳北医康复医院明亮的大厅里,治疗师正引导一位脑卒中患者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步态训练。不远处的平板电脑就能清晰看到患者每一块肌肉的发力 数据和恢复曲线。这不像传统印象中充满消毒水味的医院,更像一个充满科技感的"人体功能修复4S店"。 2025年11月1日,中国平安旗下北大医疗集团打造的自营旗舰康复机构——深圳北医康复医院,在深圳市宝安区正式开门迎客,这是深圳第二家三级专科康 复医院,也是中国平安在深圳总部开设的第一家医院,旗下北大医疗的第八家医院。 作为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一次关键落子,深圳北医康复医院不仅为大湾区带来更加丰富康复资源,同时,也正在成为平安与用户之间最新 的价值纽带。 康复医疗遇上"家庭温馨"与"AI大脑" 走进深圳北医康复医院,你会发现它正在悄然改写康复医疗的"语法规则"。 想象一下,一位骨科术后的患者,他的康复之旅不再是孤军奋战。医院打造的"多专科康复诊疗矩阵"——神经、骨与关节、儿童、老年、脊髓损伤、疼痛六 大专科——为他组建了一个专业的"康复梦之队"。而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这里的病房,更像一个温馨的家。医院打破传统医疗的冰冷场景,构建了 ...
“十五五”保险业蓝图:构筑养老医疗保障“第二支撑带”,当好经济社会“两器”
第一财经· 2025-10-31 15:56
从"十五五"规划建议看保险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保险业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地位更加稳固。而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期间,保险业的 重点发展领域在哪里?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五五'规划 建议")给出了方向。 许闲表示,通过完善多层次养老与医疗体系,商业保险可在国家主导与市场机制之间形成"第二支撑 带",实现长寿风险与健康风险的社会化分摊;通过发展普惠型健康险与长期护理险,可延伸医保保障 边界,构建覆盖"治未病—慢病管—康复护"的连续服务链;同时以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专业化投资能 力,引导资本向医养结合、适老改造、健康科技等领域集聚,形成"风险管理—健康促进—产业投资"的 政策闭环。 事实上,保险业在我国养老及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近年来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金融监管总 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从政策角度来看,养老保险方 面,去年底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在试点两年后拓展至全国,商业保险年金试点亦获扩 围;在商业健康险方面,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亦定 下" ...
周延礼:AI重构保险全链条,数据治理与人才建设为未来发展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15:49
10月30日上午,由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等单位共同承办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科技大会 ——"AI+金融专题论坛"在北京金融科技中心举办。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 副主席周延礼发表题为"'人工智能+保险'助力数字保险的应用场景高质量发展的观察与思考"的主题演 讲。 周延礼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保险业务流程智能化升级,不仅提升业务效率与服务质量, 更是从"精准定价"和"风险防范"两大核心环节赋能保险公司,解决传统保险定价粗放、风控滞后的痛 点,有利于推动保险产品创新与个性化定制。 (原标题:周延礼:AI重构保险全链条,数据治理与人才建设为未来发展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汉垚 见习记者冯紫彤 AI驱动风险管理迈向精准化与全流程化 在风险管理领域,周延礼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凭借其数据处理优势,高效替代人工评估、实现风控能力 跃升,更推动保险业从理赔止损向"全流程风险管理"转变。 具体而言,在风险识别与防控环节,AI已能够精准评估风险并实现欺诈行为的智能化理赔拦截,将传 统粗放的人工管理模式升级为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性风险分析。在创新风险保障产品环节,生成式人工智 能为其提供 ...
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 功能充分发挥
金融时报· 2025-10-31 10:0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行业指明高质量发展方向,行业紧扣会议部署,在保障民生、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主动作为,彰显经济减震器与社会稳定器作用 [1] 守牢风险保障主责主业 - 行业坚守风险底线,建立“事前预警、事中响应、事后兜底”全链条机制应对重大风险,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已在20多个省份落地 [2] - 大病保险服务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9亿人,商业健康险近5年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8万亿元经济补偿 [2] - 行业创新开发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投资建设养老社区项目百余个,并在全国多地推出居家养老服务 [2] 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行业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2024年搭建新能源车“车险好投保”平台,已有超110万辆新能源车通过平台投保,提供风险保障超1.1万亿元 [3] - 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为稳外贸提供支撑 [3]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 截至2024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注入资金 [4] - 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截至2024年末行业多渠道投资科技企业规模超6000亿元 [4] - 绿色保险2024年提供风险保障超330万亿元,险资持续加大对绿色低碳等产业的支持力度 [4] - 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全国,“十四五”期间亩均保额提升72%,并针对新市民、小微企业推出专属保险产品 [4] 深化行业改革 - 截至2024年8月末,行业总资产突破40万亿元,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5] - 车险等综合改革推进,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费用率创20年来新低,人身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 [5] - 市场结构优化,大型机构“压舱石”作用突出,中小险企特色发展成效明显,全球40家最大保险公司中半数已进入中国市场 [5][6] -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作为对外开放窗口,吸引全球再保机构入驻,推动行业专业化水平提升 [6]
挺膺担当拓新局
上海证券报· 2025-10-27 01:36
绿色能源项目 - 国家电投集团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于7月26日投产,是全球最大单体绿氨项目,标志着公司在绿色氢基能源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1] - 公司将加大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作出贡献 [1] 金融开放与创新 - 中国银行在海南自贸港推出多个“首笔”“首单”业务,助力加快金融开放步伐 [2] - 公司计划充分发挥全球化优势,继续在跨境资金池、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等业务上实现创新突破,以支持自贸港建设 [2] -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寿险公司坚持金融为民,积极服务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2] - 农业银行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发挥普惠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积极投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 基础设施建设 - 国铁集团正积极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将其打造为带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4] - 公司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不避艰难、主动担当,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贡献更多力量 [4]
商业健康险迈向万亿市场,深度重构成破局关键
第一财经· 2025-10-24 21:40
"健康险+健康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健康险保费收入突破7599亿元,同比增长2.38%,按照 去年健康险已逼近万亿元(9774亿元)的态势来看,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全年保费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 关。 尽管与曾经"2025年2万亿元"的发展目标仍存差距,但在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 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的政策东风、人口结构变迁与居民健康需求持续升级的背景 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无疑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在近日由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与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2025大健康生态融合发展论坛"(下称"论坛")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许闲预测,如果按照市场规模正常增长推算,2035年健康险将有望达到1.6万 亿元左右的保费规模;但如果充分释放了潜在需求,则2035年或可触及2.6万亿元规模。当然,这需要 在产品结构、经营逻辑及生态定位上进行深刻变革。 商业健康险迈向万亿市场 在华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李健看来,健康险已成为当前保险业"低利率愁云"中的一抹亮色,"虽 然整体规模尚不大,但增速与效益表现稳健"。他分析称,医保支付改革带来的控费,间接降低 ...
破局医保“不可能三角”,商业健康险需从“边缘补充者”到“生态协同者”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2 20:17
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正经历深刻重塑,商业健康保险被赋予前所未有的 关键角色。 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6%,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70年该 比例将攀升至42%。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疾病谱系改变、长期照护需求激增,对基本医保基金可持续性构 成严峻挑战。以上海为例,报告预测,在3%的年医疗通胀下,老年人群三大类疾病的基本医保报销总 额到2070年将高达811亿元。 这一背景下,如何破解医疗服务的"不可能三角"——即难以同时实现低成本、高可及性和高质量的全球 性难题,成为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报告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正着力构建以"1+3+N"为核心 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其中,"1"是指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和以医保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基础 信息平台;"3"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的三重基础保障;"N"是指惠民保、商业健康保 险、慈善互助等多元补充力量。 报告认为,当前商业健康险面临的核心矛盾是"盈利模式与社会信任的失衡",过度依赖客户筛选和高费 率维持利润,导致赔付率偏低、群众参与意愿不足。破局的关键在于回归保险"大数定律"本质, ...
新规落地!账户医疗险、分红健康险来了
第一财经· 2025-09-30 23:02
总体发展目标 - 到2030年,健康保险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 [1] - 基本形成满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多样化需求的多层次健康保险市场格局 [2] - 健康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监管效能充分体现 [2] 产品创新亮点 - 支持开展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业务,账户可有投资收益,余额用于支付健康管理、消费医疗等费用 [3] - 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利源可拓宽为疾病发生率等健康险相关精算差异、利差、费差 [4] - 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健康保险公司试点提高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产品净保费中的成本分摊比例上限,此前上限为20% [4] - 支持健康保险与人寿保险组合销售,更好满足消费者综合保障需求 [4] 与医疗医药产业协同 - 要求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体系,积极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纳入保险保障范围 [5] - 支持与药械企业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探索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谈判、按疗效付费等创新药械多元化支付方式 [5] - 2024年我国创新药销售额预计达1620亿元,其中商业健康险支出约124亿元,占比7.7% [5] - 商业健康保险正成为提升CAR-T等高价值疗法可及性与可支付性的关键力量 [6] 其他险种发展方向 - 针对商业长护险,支持被保险人在失能时将人寿保险给付金转换为护理费用支出 [6] - 针对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将扩大覆盖人群范围 [6] - 针对重疾险,将结合疾病谱变化和医疗技术发展情况,及时修订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 [6]
医保 商保,什么才是健康险的最佳新范式
2025-09-26 10:29
行业与公司 * 涉及的行业为中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行业,讨论范围涵盖基本医保、补充医保(如惠民保)及纯商业健康险(如重疾险、百万医疗险、中高端医疗险等)[1][2][4] * 纪要未特指单一上市公司,但提及友邦保险作为产品创新的案例[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结构与商业健康险定位 *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呈金字塔结构:第一支柱是规模约4万亿人民币、占卫生总支出45%-46%的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但保障有限[2] 第二支柱是规模约1,600亿人民币、占卫生总支出2%的补充医保(如惠民保、企业补充医疗)[2] 第三支柱是规模约3,800亿人民币、占卫生总支出4%的纯商业健康险,用于满足客户多样化、高额、高品质的健康需求[2] * 未来商业健康险将聚焦于与医保脱钩的医保外保障,这是真正的商业保险[4]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挑战与机遇 * **挑战**:商业健康险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双重挑战,商保赔付占卫生总支出比例仅4%,远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水平[6] 重疾险市场从巅峰时期1,000亿规模下降到不到200亿,产品吸引力因定价利率下调导致费率上涨至少40%-50%而下降[8][22] * **机遇**:产品创新是发展重点,需开发如中高端医疗险、海外就医服务等新型产品[3][5] 通过增加商保赔付比例,可以减少个人现金支出,为政府分担负担[6] 普惠型保险(如惠民保)的影响 * 惠民保提升了国民对健康险的认知,参保率高达20%,某些地区接近90%,但挤占了部分商业健康险市场[7][10] 其政府背书和高杠杆设计改变了公众对保险的看法,为商业健康险发展打下基础[10] 同时唤醒了低保障人群的保障意识,可能转化为商业健康险客户[11] 产品创新与改善方向 * **增加互动与服务频率**:健康险产品需通过增值服务(如互联网门诊、慢病管理)增加与客户互动,替代部分线下门诊以降低赔付成本[12][19] 互联网门诊能实现客户、药企和保险公司的三赢,并辅助医保控费[19] * **拓展次标人群**:针对慢病等次标人群开发产品(如友邦的三条间隔重疾险),能解决大量客户无法购买传统保险的问题[14][16] * **风险减量设计**:产品应结合有效的服务(如慢病管理、癌症早筛)来预防大病,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提高产品性价比[14][17][18] 具体产品线分析 * **百万医疗险**:件均保费仅几百元,对渠道和股东吸引力低,但客户欢迎其高杠杆,未来将逐渐并入第二层保障[4][20] * **中端医疗险**:件均保费2,000至3,000元,能更好平衡渠道、股东和客户利益,提供社保外保障,是更理想的选择[20] * **高端医疗险**:已成为风控战场,因客户更聪明地利用服务资源导致赔付率增加,股东兴趣下降[20] * **重疾险**:需彻底改革,因客户兴趣减弱,现有产品人均保额仅十几万,不足以覆盖需求,定价因预定利率下调变得不合理[6][21][22] * **长期护理险(长护险)**:政府试点保费收入约240多亿元,赔付支出近120亿元,但人均覆盖水平低[23] 商业长护险占比低于5%,因缺乏数据和定价基础而发展缓慢[23] “特级智能产品”(结合重疾和意外特点)年增速40%-50%,但市场规模仅十几亿到二十亿,被视为发展希望[25][26][27] * **税优健康险**:目前市场规模约50亿,占比低于1%,但潜力巨大,国外同类产品占比超过20%[9] 其他重要内容 * 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推动商业健康险聚焦医保外保障的重要驱动因素[1][4] * 政策红利(如个账支付健康险、税收优惠)能激活市场需求,促进医保与商保融合[11][12] *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需要平衡老百姓、销售渠道、保险公司股东及再保险公司等多方利益[20]
罕见病商保面临三大难题,谁来给千万患者发“入场券”丨“病有所保”大调研
第一财经· 2025-09-25 19:45
商业健康险覆盖罕见病的现状与挑战 - 罕见病患者在商业健康险中面临严重保障缺口,其获赔概率被比喻为普通人罹患罕见病的概率,多因不符合重疾险标准或被医疗险以既往症为由拒保 [1] - 国家医保目录已覆盖约100种罕见病药品,涉及42个病种,2024年医保基金为罕见病药品支付86亿元,占协议期药品总支付的7.7% [1] - 商业健康险2024年基金规模达9773亿元,理论上可与基本医保形成互补保障体系 [1] 罕见病商保保障的三大难点 - 罕见病多与遗传相关,而先天性疾病通常被商保条款排除在承保范围之外 [2] - 商保主要保障住院医疗,但罕见病治疗多发生在门诊,保障范围不匹配 [2] - 高价自费药若无法进入医院药房,商保难以触达患者,影响实际保障效果 [2] 商保承保罕见病的精算与风险逻辑 - 罕见病多与基因或遗传相关,对保司而言属于确定性风险,违背传统保险的射幸性原则,导致精算模型难以定价 [3] - 商业健康险依赖大数法则和同质风险单位,罕见病患者群体风险异质化,可能对其他投保人造成不公平 [3] - 纳入罕见病等带病体会增加"出水量",需通过扩大保费规模(进水量)来维持蓄水池平衡 [3] 保司对罕见病承保持审慎态度的原因 - 罕见病患者基数小(中国患者超2000万,每年新增超20万),但80%为遗传性疾病,50%以上在儿童期发病,不同病种风险差异大,产品设计动力不足 [2][4] - 保司更倾向于承保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病带病体,因其人群基数大,有助于保费规模增长 [4] - 罕见病致病机制研究不足,风险难以量化,导致保司在定价时倾向于设置更高保费和更保守的保障责任 [4] 罕见病商保产品的市场困境 - 高保费会削弱保险杠杆效果,降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销售可行性 [5] - 若单一产品放宽罕见病核保门槛,可能引发逆向选择,导致高风险群体集中投保,影响产品可持续运营 [5] - 部分重疾险虽覆盖少数罕见病(如血友病、成骨不全症等),但多为一次性给付,保障责任终止后患者难以获得持续赔付 [7] 惠民保在罕见病保障中的角色与局限 - 超过50%的惠民保产品纳入罕见病用药,全国惠民保药品适应证覆盖56种罕见病,占国内有药可治病种的65.12% [8][10] - 但部分地区惠民保对既往症赔付比例大幅削减,如某省从75%降至20%,导致患者实际获赔金额锐减 [9] - 惠民保免赔额设置较高,且分设医保内外免赔额,部分罕见病患者因无法达到门槛而无法获赔 [8] 罕见病创新药纳入商保的挑战 - 2024年下半年约40款申报商保创新药目录的药品中,一半为罕见病治疗用药或新增适应证,药企申报动力充足 [2][9] - 保司对纳入高值罕见病创新药态度谨慎,因适应证人群越少,超赔风险越大,精算动力不足 [9] - 商保特药目录主要基于商保逻辑,对患者需求和药品创新性考量较少,而国家商保创新药目录作为推荐目录,对实际产品影响有限 [10] 罕见病用药可及性的系统性问题 - 国家未出台罕见病用药目录,导致医院在引进创新药时与医保部门沟通效率低,周期长达一年 [11] - 罕见病患者治疗集中,医院在自费药占比监测下面临药事管理压力,影响药品进院 [11] - 仅不到5%的罕见病有特效药,且非所有特效药均为高值药,门诊费用"积少成多"对患者自费压力更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