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泡沫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药基金高收益催生资金狂欢,局部泡沫下分化已至!
市值风云· 2025-07-31 18:08
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中国创新药赛道掀起大牛市,板块持续走高,多家上市公司迎来价值重估浪潮[3] - 截至2025年7月31日,港股通创新药(港币)指数较年初低点累计涨幅超100%,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涨幅超80%,相关产业链涨幅超30%[4] - 16只创新药基金年内收益翻倍,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139%收益领涨,其中7只为ETF产品[6][7] - 创新药ETF规模显著增长,上半年16只基金总规模从111亿元增至366亿元,增幅超两倍[10][11] - 港股通创新药ETF规模从不到7亿元跃升至近120亿元[12] 行业驱动因素 - 中国创新药产业自2015年药政改革开启升级,政策红利密集释放(医保支付、投融资支持、集采排除新药)推动板块上涨[14] - 创新药出海订单增加,国内企业通过授权海外开发权益提升全球市场份额,例如信达生物、科伦博泰生物等成为基金重仓标的[14][7] 市场争议与风险 - 创新药板块存在局部估值泡沫,个股交易拥挤且估值过高,市场对后市分歧显著[15] - 部分公司可能蹭创新药赛道热度,ETF溢价风险需警惕[18] 长期发展逻辑 - 行业处于产业红利释放前夜,具备硬科技实力和持续临床价值创造能力的企业将穿越周期[17] - 信达生物、药明生物、百济神州等头部企业成为多只基金前三大持仓,反映市场对龙头公司的认可[7]
创新药重返泡沫时代
投资界· 2025-06-21 15:40
创新药行业现状 - 创新药PS(市销率)14倍,接近过去5年均值,估值修复已完成,行业进入BD和临床事件驱动阶段 [3] - 局部泡沫体现在:内需市场药企对单品销售峰值过度乐观预测,以及无自研能力的Biotech公司虚假BD炒作 [3] - 港股成为创新药主战场,前5月IPO募资额773.6亿港元同比增长707%,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上涨52.7% [7][8] 泡沫的合理性 - 创新药溢价具有合理性:不受宏观经济、贸易战影响,海外BD通道顺畅,支付条件约束小 [4] - 中国在研管线数量全球第一,覆盖细胞疗法、ADC、双抗/多抗、溶瘤病毒等领域 [4] - 长期泡沫化是常态,因早期Biotech依赖资本输血,需风险补偿吸引投资,资本涌入提升医药创新效率 [4][5] 资金流向与交易热度 - 南下资金是港股创新药主力,4-6月净流入288.2亿港元,全年加仓551.4亿港元 [9] - 创新药交易拥挤度达4.8%,处于历史100%分位水平,虽回落至3.9%但仍处97.7%高位 [11] - 港股通创新药ETF单日净流入超3.7亿元,近10日吸金22.2亿元,显示增量资金持续涌入 [11] 研发进展与政策支持 - 2015-2024年中国原研药进入临床数量超美国,临床后期管线与美国相当 [16] - 药监局新政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60日压缩至30日,加速上市进程 [16] - 2025年国内创新药BD交易首付款超25亿美元,总金额超500亿美元,达去年全年水平 [17] 重点品种与领域 - 短期出海潜力品种包括信达生物IBI363、再鼎医药ZL-1310、和黄医药索乐匹尼布等19款药物 [19] - 二代IO/ADC领域为窗口期,MNC管线中中国本土创新药占比显著 [20] - ASCO等学术会议催化临床数据披露,下半年ESMO、ASH等会议将带来新催化剂 [28] 历史经验与行业展望 - 生物科技泡沫滋养了安进、吉利德等公司,平均需10年以上实现产品上市,20年稳定盈利 [13] - 2020-2021年泡沫期帮助Biotech度过资本寒冬,催生当前繁荣格局 [15] - 预告式BD被批评为不可取的市值管理手段,损害行业长期发展 [29]
创新药主线飙升,有人在减持和清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22:01
创新药市场表现 - 创新药主题基金年内回报领先,TOP10基金中有8只第一重仓股为创新药 [1][6] - 万德创新药指数年内上涨24.87%,港股创新药指数大涨69.30% [4][5] - 多只创新药基金表现突出,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78.80%)、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74.34%)等 [6][9] 创新药行业驱动因素 - 政策环境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License-out出海加速,优质龙头进入盈利周期 [7] - 中国创新药展现全球竞争力,未来全球30%-50%市场或由中国创新药企占据 [8] - 创新药板块盈利拐点出现,行业从国内市场转向全球竞争 [8] 创新药市场争议 - 部分观点认为创新药存在估值泡沫,泡沫程度超过2021年CXO板块 [11][16] - 港股创新药ETF遭遇大额赎回,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份额缩水41.16% [1][13] - 部分基金经理已减持或清仓创新药,认为当前定价过高 [14][15][17] 创新药细分市场差异 - A股创新药估值历史分位较低(42.47%),港股创新药估值分位较高(65.26%) [16] - 港股创新药公司市值小、流动性差,暴涨后可能面临剧烈调整 [16] - 部分资金转向互联网方向,认为其性价比更突出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