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区域创新能力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
人民日报· 2025-10-09 04:46
《报告》也对财政支出、研发活动经费等重要的基础指标进行分析。各地财政科技支出差距大,科技投 入向头部集中趋势更加明显,广东、浙江、江苏、安徽、上海、北京、河南、湖北、山东、湖南等地区 占全国80%以上。广东省排名仍保持第1位,山西、内蒙古等地区排名均有所上升。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成员高太山指出,技术迭代 越来越快,对产业、企业的冲击加大,对政策、制度的创新要求越来越高;科研的范式、创新的范式发 生变化,如AI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很多,对科研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挑战 很大;创新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培育新质生产力,地区间竞争更加激烈,人才抢夺更加激烈,呼唤 更加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 《报告》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负责发布。自1999年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已经连续 多年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本报电(记者潘俊强)近日,《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显示,2025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依然保持第1位,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江苏排第2位,北京排 第3位,浙江和 ...
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实现“九连冠”
中国发展网· 2025-09-30 14:41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实现九连冠 [1] - 广东在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两个一级指标上排名全国第一 [1] - 广东在创新绩效和知识创造两个一级指标上排名全国第二,知识获取排名全国第四 [1] 企业创新表现 - 广东企业创新指标连续九年全国首位,效用值为68.11,远高于第二名的57.15 [1] - 广东在高新技术企业数、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强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基础指标中均排名全国第一 [1] 科技创新成果与投入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 - 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继续领跑全国,研发投入强度达3.6% [2] - 广东的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2] - 广东的财政科技支出、发明专利授权数、教育经费支出等基础指标均位居全国榜首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项目 -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取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相继启动建设 [1]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9年全国第一, 企业创新、创新环境领先
南方都市报· 2025-09-28 16:52
综合排名与整体表现 - 广东省2025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以57.31分连续9年蝉联全国第一 [1][3] - 创新能力呈现“双第一、两持平、一提升”态势:企业创新与创新环境两大维度蝉联全国第一,知识创造(第2位)和知识获取(第4位)与上年持平,创新绩效较上年下降1位至第2位 [3] - 综合实力指标稳居全国第一,综合效率指标排第5位,综合潜力指标排第27位显示增长指标有提升空间但整体动能稳固 [3] 核心维度具体表现 - 企业创新维度以68.11分排名全国第一,其中设计能力综合指标和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均排名第一 [4] - 企业创新基础指标表现稳定:每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利数排第3位,每万名研发人员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排第4位,平均研发经费外部支出排第5位 [4] - 创新环境维度以52.87分保持全国第一,创新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创业者水平三项指标均排名第一 [4] 未来发展建议 - 建议持续蓄力基础研究,挖掘科学产出潜力,加大与科教资源丰厚区域的科学技术合作 [4] - 需注重人才与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探索更优质灵活的人才服务体系以吸引战略科技人才 [4]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全国“九连冠” 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等指标均居榜首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28 15:56
报告核心观点 -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实现九连冠 [1]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表现 - 企业创新与创新环境两个一级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1] - 创新绩效与知识创造两个一级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二 [1] - 知识获取指标排名全国第四 [1] - 企业创新指标效用值为68.11,显著高于第二名的57.15,连续九年位居全国首位 [1] 企业创新具体表现 - 高新技术企业数、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强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基础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1] -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6% [2] - 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2] 创新环境与基础设施 - 财政科技支出、发明专利授权数、教育经费支出等基础指标位居全国榜首 [1]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2] -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相继启动建设 [2] 政策与体系建设 - 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 - 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 - 主要科技指标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九连冠”
深圳商报· 2025-09-28 14:43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一,实现九连冠,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位 [1] - 广东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两个一级指标上排名全国第一,创新绩效和知识创造排名第二,知识获取指标下降一位至全国第四 [1] 研发投入与科技指标 - 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1] 企业创新表现 - 广东企业创新指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排第2位,设计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排第3位 [2] - 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构成广东创新主力军,在设计能力、技术提升能力等核心维度排名全国首位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成果转化 - 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5家(广东26家、港澳19家),包括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装置、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 [2] - 大科学装置带动产业升级,例如散裂中子源孵化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进入临床研究,合成生物设施周边汇聚众多研发企业,形成“科研-技术-产业”转化路径 [2] 基础研究投入与原创成果 - 广东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3] - 涌现出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原生鸿蒙、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等引领性原创成果,“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3]
2025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9-28 09:42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 2025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保持全国首位 江苏 北京 浙江和上海分别位列第2至第5位 前5位排名与上年相比没有变化 [1] - 山东 湖北 安徽 湖南和重庆进入创新能力前10名 其中重庆排名上升4位 跻身全国前10 [1] -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已连续26年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1] 区域创新格局特点 - 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格局趋于稳定 部分追赶省份进步明显 领先格局基本稳定 得分呈现明显的梯队性 [1] - 东部领先省份优势明显 中部地区略有调整 东北地区存在分层 西南和西北地区仍需追赶 排名变化较大 [2] - 不同省份在创新实力 创新潜力和创新效率方面差异较大 大省大市在创新实力方面依然占据优势 [1] 创新发展趋势与挑战 - 科技指标增长明显 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 [1] - 技术迭代加快对产业和企业冲击加大 对政策和制度创新要求提高 AI带来颠覆性变革 对科研基础设施和人才知识结构提出新挑战 [2] - 在创新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 培育新质生产力导致地区间竞争和人才抢夺更加激烈 呼唤更加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 [2]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发布江苏保持全国第二,创新能力全面均衡
新华日报· 2025-09-28 07:01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保持全国第二 广东 江苏 北京处于第一方阵 综合值在50分以上 江苏与榜首广东的差距缩小 [1] - 江苏是唯一所有一级指标得分均高于50分的省(市、区) 创新能力全面均衡 [1] - 江苏创新绩效 科技孵化器数量等多项一级指标 基础指标排名第一 [1] 创新绩效与细分指标 - 江苏创新绩效总体得分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 [2] - 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上升一位至全国第二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第三产业增加值均保持全国第二 [2] - 知识创造 知识获取 创新环境的总体得分皆保持第三 企业创新的总体得分稳居第二 [2] 企业创新与开放合作 - 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科技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均居全国首位 [2] -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规上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 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均居全国首位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5.7万家 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3] 基础研究与战略科技力量 - 布局建设物理 应用数学 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 前沿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3] - 在全球首次发现引力子激发 成功研发全球首套多电极血管内消融设备 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总装下线 [3] - 累计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 苏州实验室 紫金山实验室 太湖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 [3] - 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获批建设 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机构落地江苏 [3]
江苏保持全国第二,创新能力全面均衡
新华日报· 2025-09-28 05:45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保持全国第二 广东 江苏 北京处于第一方阵 综合值在50分以上 江苏与榜首广东的差距缩小 [1] - 江苏是唯一所有一级指标得分均高于50分的省(市、区) 创新能力全面均衡 [1] - 江苏创新绩效 科技孵化器数量等多项一级指标 基础指标排名第一 [1] 一级指标表现 - 创新绩效总体得分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 [2] - 知识创造 知识获取 创新环境的总体得分皆保持第三 [2] - 企业创新的总体得分稳居第二 [2] 基础指标亮点 - 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上升一位至全国第二 [2] -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第三产业增加值均保持全国第二 [2] - 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科技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均居全国首位 [2] -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规上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均居全国首位 [2] - 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居全国首位 [2] 具体创新成果 - 高新技术企业超5.7万家 [3] - 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3] - 累计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 [3] - 9家高新区进入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前50强 [3] - 布局建设物理 应用数学 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3] - 成功研发全球首套多电极血管内消融设备 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总装下线 [3]
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2024“年报”发布 创新梯队格局趋稳 9个市(州)位次提升
四川日报· 2025-08-05 08:26
区域创新能力梯队分布 - 四川省21个市(州)根据创新能力被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成都、绵阳、宜宾、德阳、眉山、雅安、泸州,第二梯队包括攀枝花、乐山、自贡、遂宁、内江、南充、资阳,其余市(州)为第三梯队 [1][2] - 成都以80.84的综合评价值位居全省榜首,绵阳位列第二,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包揽了第一梯队 [2] - 全省创新梯队格局总体趋稳,第一梯队前5名排名和上年保持一致,成都平原经济区创新综合能力最强 [2] 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变化 - 21个市(州)中有9个位次实现提升,包括雅安、攀枝花、乐山、遂宁、内江、资阳、广安、巴中、凉山 [3] - 资阳和凉山提升最快,位次均比上年上升3位,资阳从第17位提升至第14位,凉山提升至第18位 [1][3] - 成都的综合评价值与次位地区、末位地区的差值较上年有所减少,表明区域间创新差距正在缩小 [3] 创新能力的评估维度与提升路径 - 评估体系包含实力、效率、潜力三个维度,并细化为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和115项三级指标 [3] - 存在科技与经济位势不匹配的现象,部分市(州)创新能力高但对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部分市(州)生产总值高但创新不足 [3] - 眉山市通过搭建中试平台,推动“研发在成都、转化在眉山”的产业协同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4] - 绵阳市未来将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生态构建,以提升机器人、核医疗等新兴产业发展效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