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超导

搜索文档
颠覆未来20年的科技是什么?“中国诺奖”得主们这样说
第一财经· 2025-07-09 21:48
16位"未来科学大奖"历年得主齐聚上海北外滩,共话推动人类未来发展的颠覆性科学技术。 近年来,企业出资设立民间科学奖项的做法在国内蔚然成风,形成了一股激励科学创新的社会力量。 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上海举行。未来科学大奖上海峰会联席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 研究所副所长丁洪院士表示,希望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前沿。 "未来科学大奖"被《自然》杂志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由民间公益组织颁发,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 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表彰在中国做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单项奖金高达 100万美元。 今年是未来科学大奖成立十周年。过去十年来,已有39位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真格基金创始人徐 小平表示:"也许在100年后,比起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更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高能量密度物理和激光核聚变领域的物理专家张杰介绍了可控核聚变 技术的最新科研成果。张杰表示,激光聚变点火成功使得美国在聚变能源方面更具优势;在我国,张杰 及其团队提出的双锥对撞点火方案(Double-cone ignition scheme,DCI)从原理上提高了激光能量到燃 料内能的转 ...
未来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方向是什么?这些科学家共话科学发展趋势
证券时报· 2025-07-09 21:2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表示,未来20年,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融合将成为重塑人类文明 的关键方向。在量子计算领域,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相对更具优势,但未来可能是光和超导结合的路径。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7月8日在上海举行。多位科学家围绕"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未来 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方向"等前沿领域,共话科学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指出,2022年12月5日,美国实现了净能量增益的惯性约束核聚变 反应,标志着人类首次掌握了可控核聚变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向非碳基终极能源的变革具有极其深远的 影响。张杰预计20年内聚变能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革。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指出,从未来时间维度看,20年内最具颠覆性的当属通用量子计 算机,未来50年则要聚焦AI for Science。 在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看来,大模型是一个涵盖技术、商业、治理等多要素的概念,将赋能 千行百业,而多模态是大模型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涉及算力、算法、数据等多方面因素。未来,增强 模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是融合多模态数据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同时,如何发展以人为本的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