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战略新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3800万粒重量仅1克——“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国产化纪实
科技日报· 2025-11-03 17:22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一万米处,此处水压极大,相当于1个成年人同时背着万 辆1.5吨重的小汽车所承受的压力。"奋斗者"号虽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但执行完任务后,能凭借自身 携带的固体材料无动力上浮至海面。 "这种固体材料既轻便又抗压,其主要成分是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以下简称'微珠')。"11月2日,山 西海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海诺")董事长申鹏展解释道,微珠被誉为"魔粉",3800万颗 微珠的重量加起来才1克,最小粒径仅有头发丝的1/30,但抗压强度极高,最大抗压超过180兆帕,是当 之无愧的战略新材料。 山西海诺的科研团队历经10多年试验,成功研发出微珠工业化制备工艺和设备,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 了微珠的国产化替代。运用该技术生产的微珠,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日,山西海诺 的"一种空心玻璃微珠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这是近年来国内微珠新 材料知识产权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 誓要突破微珠生产工艺垄断 初秋时节,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山西晋城市高平马村工业园区的山西海诺,探寻微珠的工业化生产情况。 在展厅里,记者通过电子显微镜,目睹了"魔粉"的真容 ...
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跑出加速度—— 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二
新华日报· 2025-10-11 07:35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21年的2.95%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3.22%和去年的3.36% [1] - 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二,且与榜首差距缩小 [1] - "十四五"期间,江苏跑出令人瞩目的创新"加速度" [1] 基础研究布局 - "十四五"立项支持的省基础研究项目累计超9000项 [2] - 2023年出台行动方案,启动"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去年首设的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规模达24.8亿元,今年增至26.8亿元 [2] - 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共254个项目 [2] 战略科技力量与平台 - 获批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4家省实验室 [3] - 紫金山实验室建成全球首个6G综合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 [3] - 2021年以来,江苏3批6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3]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从"十三五"末的42家增至目前的114家,数量全国第一,也是全国唯一科创板上市企业超百家的省份 [5] -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十三五"末的4万家增到去年底的8.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由3.2万家增至5.7万家 [6] - 全国独角兽企业中,江苏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19家增至2024年的49家,占比由7.6%增至13.2% [6] 创新生态与体制机制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例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从4个国家试点起步,2023年在14家单位开始省级改革试点 [8] - 实行高层次人才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研自主权 [8] -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建设研发载体85家,孵化企业1500余家,通过"拨投结合"模式实施重大技术项目120余项 [9] 金融支持与未来规划 - 江苏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连续3年举办,两年来新增科技领域专项贷款6400亿元 [9] - 首批32家标杆孵化器构建的基金总规模超140亿元 [9] - "十五五"时期将锚定"2035年建成高水平科技强省"的目标,紧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使命任务 [10]
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跑出加速度
新华日报· 2025-10-11 05:38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21年的2 95%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3 22%和去年的3 36% [1] - 区域创新能力在去年跃升一位后今年保持全国第二 且与榜首差距缩小 [1] - “十四五”期间经济大省江苏跑出令人瞩目的创新“加速度” [1] 基础研究布局 - “十四五”立项支持的省基础研究项目累计超9000项 [2] - 2023年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 启动“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 [2] - 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去年规模达24 8亿元 今年增至26 8亿元 [2] - 在人工智能 量子技术 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共254个项目 [2] 战略科技力量与平台建设 - 今年去筹转建国家实验室苏州实验室 并牵头组建材料领域全国实验室联盟 [3] - 全省获批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并布局4家省实验室 [3]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通过验收 紫金山实验室建成全球首个6G综合实验室 [3] - 取得包括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等重大原创突破 2021年以来有3批6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3]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近两年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先声药业“十四五”研发投入达90亿元 为“十三五”期间的6倍 [4][5] - 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从“十三五”末的42家增至目前的114家 数量全国第一 [5] -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十三五”末的4万家增到去年底的8 9万家 高新技术企业由3 2万家增至5 7万家 [5] - 全国独角兽企业2024年增至372家 江苏有49家 占比由2020年的7 6%增至13 2% [5] 高新区发展与产业创新 - 建有18家国家高新区 数量全国居首 今年开始推动高新区新质转型 [6] - 探索高新区和高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 促进“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工程 [6] - 江阴高新区与西安交大合作的创新中心已引育科技人才项目23项 达成校企产学研合作19项 [6]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2023年在14家单位开始省级改革试点 今年将改革范围扩大至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 [7] - 实行高层次人才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 赋予科研人员科研自主权 在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中实行首席科学家领衔制 [7] 创新生态与金融支持 -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建设研发载体85家 孵化企业1500余家 通过“拨投结合”模式实施重大技术项目120余项 [8] - 江苏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连续3年举办 两年来新增科技领域专项贷款6400亿元 [8] - 首批32家标杆孵化器构建的孵化基金体系总规模超140亿元 [8]
意科碳素发布三大系列特种石墨材料新产品
证券日报网· 2025-08-06 16:52
公司新品发布 - 公司正式面向全球发布HY HK HZ三大系列高端特种石墨材料 [1] - 产品历经20余年研发 投入超1.5亿元 已完成从实验室样品到规模化生产的跨越 [1] - 形成年产能1.2万吨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成为全球少数具备高端特种石墨稳定供应能力的企业之一 [1] 产品技术参数 - 特种石墨材料密度覆盖1.7g/cm³至2.0g/cm³ 最低抗折强度达61MPa 最低抗压强度达149MPa [1] - 当密度达到2.0g/cm³时 抗折强度可达90MPa 抗压强度达200MPa 刷新全球特种石墨性能纪录 [1] - 产品实现3微米至10微米粒径可控生产 颗粒间无明显界限 组织结构均匀性达国际领先水平 [1] 业务板块构成 - 已构建人造金刚石用纯化石墨粉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 超纯石墨粉和高端特种石墨四大核心业务板块 [1] - 在人造金刚石用纯化石墨粉业务领域的市场规模已处于行业前列 [1] 行业发展意义 - 特种石墨材料的成功研发和量产标志着我国在战略新材料领域取得里程碑式重大突破 [1] - 有望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国产化替代注入强劲动力 [1]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将强化技术壁垒 巩固现有业务 继续做精做细特种石墨材料 [2] - 持续创新 扩充产能 丰富在机械密封 半导体 光伏 新能源热场等高端领域的应用 [2] - 致力于成为全球高端特种石墨领域的核心供应商 [2]
军工材料:碳纤维应用与市场分析报告(150页PPT)
材料汇· 2025-07-04 23:38
碳纤维行业核心观点 - 碳纤维凭借优异的力、热、电磁性能成为高端制造业换装首选材料,能助力高端装备在极端条件下实现长期可靠服役 [4] - 碳纤维产业链长且工艺复杂,精确调控各工序及设备是制备高性能产品的关键 [5] - 性价比是碳纤维拓展下游市场的核心要素,需通过性能提升和成本控制实现传统材料替代 [6] - 碳纤维应用已拓展至航空航天、风电、汽车等多元领域,2021年全球需求达11.8万吨(+10.4%),中国需求6.24万吨(+27.7%),预计2030年全球需求将达40万吨 [8] - 2021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碳纤维产能国,国产供给率提升至58.1%,行业仍有充足发展空间 [8] 碳纤维技术特性 - PAN基碳纤维占总量90%以上,通过聚合、纺丝、预氧化等复杂工艺制得,每个环节都影响最终性能 [27][48] - 碳纤维密度仅为钢的1/4、铝合金的1/2,比强度比钢大16倍,在非氧化气氛下可耐3000℃高温 [31] - 沥青基碳纤维可弥补PAN基在高技术领域的不足,粘胶基碳纤维专用于航天军工领域 [37][39] 生产工艺关键 - 原丝质量决定碳纤维性能,需控制聚合反应中单体浓度(最佳5%)、引发剂类型(AIBN)、溶剂选择(DMSO腐蚀性低)等参数 [58][63][64] - 预氧化是降本难点,需通过共聚单体(如衣康酸)调控放热反应,温度控制在200-300℃ [56][59] - 干喷湿纺法相比湿法纺丝能提升原丝性能,但设备要求更高 [43][46] 应用领域分析 - 航空航天领域可替代金属实现减重,飞机机体减重1磅带来经济效益4万美元 [254][255] - 风电叶片采用碳纤维主梁可提升强度,全球风电领域需求从2012年1.2万吨增长至2021年3.3万吨 [267][273] - 汽车领域应用包括全碳纤维车身、轮毂等,保时捷等厂商已实现技术突破 [282][285] 市场供需格局 - 全球碳纤维价格呈现分级:航空航天级>$50/kg,工业级$15-35/kg,体育休闲级$20-30/kg [251] - 国内厂商如吉林碳谷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原丝成本,中复神鹰拥有干喷湿纺等核心专利 [173][185] - 海外企业专利到期为国内企业带来机遇,建议关注光威复材、中简科技等标的 [9]
恒辉安防: 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20 17:30
公司概况 - 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功能性安全防护手套生产的上市公司之一,在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和渠道优势 [3][8] - 公司采用"纤维+涂层"双重防护技术,产品分为特种纤维类和通用纤维类手套两大类,生产线通用性强且设备先进 [16][17]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实际控制人王咸华和姚海霞夫妇及其子王鹏合计持有63.04%股份 [15] 业务运营 - 2024年公司总产能上升至527.22万打/年,产能利用率达95.47%,产销率保持104%以上 [20] - 产品外销占比接近90%,主要市场为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超40% [18] - 特种纤维类手套销售均价138.50元/打,通用纤维类36.69元/打,2024年受市场竞争和汇率影响价格有所下降 [20][21]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2.70亿元(YoY +30%),净利润1.26亿元,营业毛利率22.03% [7][27] - 截至2025年3月末总资产26.13亿元,负债率41.83%,总债务6.96亿元 [7][26]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03亿元,EBITDA 2.43亿元,总债务/EBITDA升至3.03倍 [27][28] 战略布局 - 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年产能达2,481.60吨,可转债募投4,800吨项目预计2025年9月投产 [22][23] - 越南1,600万打手套项目已开工,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项目首期1万吨生产线2024年8月动工 [16][24] - 在建拟建项目总投资25.86亿元,尚需投资19.67亿元,计划通过自有资金和募集资金解决 [24][25] 行业分析 - 全球功能性安全防护手套市场以欧美日为主,中国为生产中心,2026年国内手部防护市场规模预计达566亿元 [10][11] - 特种纤维手套正替代通用纤维产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2025年全球需求预计16.50万吨,年增速10-15% [12][13] - 行业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高端产品进口依赖度较高,国产替代空间大 [14][19]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协同推进跨区域科技创新
科技日报· 2025-06-09 11:50
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合作 -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技部门签署《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跨区域科技产业创新 [1] - 协议以"科创+产业"为引领,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战略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2] - 合作内容包括重大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 [2]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 长三角地区已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 [1] - 三省一市共同推进建设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跨区域协同创新氛围增强 [1] - 2024年江苏实施19项长三角联合攻关和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项目 [1] 江苏省科技创新举措 - 江苏牵头组建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 [1] - 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高校院所共建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1] - 组织12家科技服务机构发起"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服务倡议" [1]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 江苏省强调在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 [1] - 目标包括共筑创新发展高地、共创全球领先平台、共建开放创新生态 [1] - 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融通,转化科教人才优势为创新发展优势 [2]
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圆桌会议举行
新华日报· 2025-06-07 05:09
区域协同创新进展 - 长三角三省一市与贵州、四川、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等省市科技部门达成联动创新共识,将签署《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框架协议》[1] - 长三角地区已建立科技创新共同体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签署《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合作的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建设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1] - 江苏省去年实施长三角联合攻关和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项目19项,牵头组建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1] 跨区域合作成果 - 江苏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高校院所共建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12家科技服务机构发起"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服务倡议"[1] - 江苏去年向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输出技术合同2.4万项,成交额9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和49%[1] - 江苏推动环太湖科创圈、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融入上海科创圈,南京科创圈带动跨省毗邻城市创新能级提升[2] 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 11省市将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量子科技、战略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开展合作[2] - 重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重大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2] - 目标实现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融通,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