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研能力
icon
搜索文档
6.1万亿元!银行系公募廿载观察:建信招商领先,下半场如何出招?
华夏时报· 2025-08-09 17:57
银行系公募基金发展概况 - 国内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于2005年6月21日成立,被视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胄 [1]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银行系基金管理人共15家,管理规模合计约6.1万亿,占全市场18% [1] - 建信基金以9204.93亿元规模蝉联榜首,招商基金(8891.03亿元)、工银瑞信(7843.12亿元)、中银基金(6731.68亿元)形成头部梯队 [1] 行业规模分布特征 - 尾部机构规模显著较小,恒生前海基金(164.70亿元)和苏新基金(143.38亿元)规模不足头部机构的2% [2] - 招商基金规模是恒生前海基金的54倍,显示行业资源高度集中 [2] - 银行系公募偏好低风险资产,货币基金(47.6%/2.91万亿)和债券基金(40.9%/2.50万亿)合计占比88.5% [2] 产品结构特点 - 权益类产品占比有限,股票基金(5.9%/0.36万亿)和混合基金(4.9%/0.30万亿)合计不足11% [3] - 创新产品布局谨慎,FOF占比仅0.02%,另类投资规模微乎其微 [3] - 客户结构受银行股东影响,风险承受能力保守是权益占比低的主因 [3] 市场份额变化 - 银行系公募规模持续增长但市场份额萎缩,2025年占比较2020年峰值大幅缩水 [3] - 互联网代销渠道崛起削弱银行渠道优势,券商系在权益类产品(尤其指数基金)领域更具竞争力 [4] - 固收+产品成为重要布局方向,依托银行系在固收领域的投研沉淀 [4] 未来竞争策略 - 无风险利率下行背景下,被动产品(如ETF)和固收+产品将成为竞争焦点 [5] - 需加强投研能力建设,通过波段操作、类属轮动和个券选择增厚收益 [5] - 债券市场收益率预计震荡下行,中短期券种和含权类债券(可转债/可交换债)具备配置价值 [6] - 需适应监管趋严环境,提升专业能力并向多元化方向探索 [6]
广发基金: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以专业书写成长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8-05 13:09
公司发展历程 - 22年前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不足2000亿元,现已成长为资产管理规模过万亿、服务投资者超1.73亿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 [1][2] - 公司从初创时聚焦主动权益业务,7只产品中有6只为主动权益产品,3年内搭建多元风格产品线 [2] - 22年发展形成多资产、多策略、多市场的全能资管能力,产品矩阵多元完备、主动被动双轮驱动 [3] 产品布局与创新 - 构建覆盖权益、固收、黄金、石油、REITs等另类资产的多资产解决方案 [3] - 主动权益涵盖不同市值、风格、行业主题及特色策略,固定收益形成多元产品供给体系 [3] - 数量化投资覆盖宽基、行业主题、Smart Beta等指数工具及增强、对冲策略 [3] - 海外投资布局20余只公募产品,覆盖美股、港股、境外债券等市场 [3] - 持续推进产品品控管理,将盈利体验目标融入产品创设、投资运作、考核评价各环节 [4] 投研能力建设 - 成立之初坚持价值投资,通过深度调研形成长期业绩基础 [7] - 研究端搭建全方位研究能力,投资端由价值投资向多元风格拓展 [8] - 实行多元风格管理框架,权益投资覆盖5种风格及多个行业主题 [8] - 固收投资形成货币、利率、信用、转债及多久期策略体系 [8] - 投研人员稳定性居行业前列,超七成基金经理为内部培养 [9] 投资业绩表现 - 近一年权益类基金规模加权平均净值增长率16.04%,大公司中排名第4 [10] - 9只主动权益基金上半年收益率超30%,数量全行业第1 [10] - 42只主动债券产品近一年回报位居同类前1/4,排名行业第1 [10] 客户服务与体验 - "心桥之旅"客户服务品牌活动累计组织超7000场,服务数百万投资者 [11] - 推行"客户满意全景计划",构建客户需求与服务供给的动态匹配机制 [11] - 上线"木棉花"小程序提供多种决策辅助工具 [11] - 累计服务超1.73亿投资者,为持有人盈利超2149亿元,分红超1965亿元 [12] 未来发展战略 - 以"为客户创造可持续的优质盈利体验"为战略目标 [13] - 主动管理业务深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 [13] - 工具型投资紧跟国家战略,持续丰富产品线 [13] - 推动投顾化服务模式转型,加强客群导向的深度客户经营 [13]
广发基金: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以专业书写成长篇章
券商中国· 2025-08-05 12:20
公司发展历程 - 22年前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不足2000亿元,广发基金在珠江之畔成立[1] - 22年间公司成长为资产管理规模过万亿、服务投资者超1.73亿的大型资管机构[1] - 产品矩阵实现多元完备,形成主动被动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1] 产品战略演进 - 2003年成立初期聚焦主动权益业务,前7只产品中6只为主动权益类[2] - 22年构建多资产(权益/固收/黄金/REITs等)、多策略(价值/成长/量化等)、多市场(A股/港股/美股)的全能资管能力[3] - 近年推进产品品控管理闭环:明确产品定位→加强过程管理→建立适配考核机制[4] 投研体系构建 - 成立初期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通过深度调研手工计算数据[6] - 逐步形成覆盖宏观/行业/量化/信用等全方位研究能力,权益投资拓展至5种风格+4大行业主题[7] - 投研人员超七成内部培养,核心团队稳定性居行业前列[8] 投资业绩表现 - 主动权益:近一年规模加权平均净值增长率16.04%(大公司排名第4),9只产品上半年收益率超30%(行业第1)[9] - 固收产品:42只主动债券产品近一年回报居同类前1/4(行业第1)[9] 客户服务创新 - "心桥之旅"活动累计组织超7000场,服务数百万投资者[10] - 数字化工具"木棉花"小程序提供定投指南针等决策辅助功能[10] - 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为持有人盈利2149亿元,分红1965亿元[11] 未来战略方向 - 制造端:深化平台型多策略投研体系,丰富工具型产品线[12] - 客户端:推动投顾化转型,针对年轻客群提供差异化服务[12] - 科技支撑:重点布局AI在投研/销售环节的应用场景[13]
估值整改年中考核在即:理财公司“缩久期”降波动
中国证券报· 2025-06-11 04:51
估值整改进展 - 监管部门要求理财产品估值整改需在6月底前完成一半,年底前完成全部,多家机构表示已基本完成"整改一半"的目标 [1] - 整改主要集中于收盘价估值问题,理财公司需将产品产生的正偏离收益有序返还客户 [1] - 理财公司不得违规使用收盘价、平滑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估值方法,应当采用中债、中证、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当日估值 [1][2] - 当前理财公司的实际整改工作主要针对收盘价估值,平滑机制此前已被纳入监管禁令范围,自建估值模型尚处于探索阶段 [2] 整改影响与应对 - 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加大,理财公司正积极优化资产配置策略,例如通过缩短债券久期控制波动 [1][3] - 多资产、多策略产品将迎来发展机遇期,例如含权理财产品通常将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设定为5% [6] - 低波稳健理财产品数量可能减少,混合类理财产品占比可能上升,但短期内仍需提供低波稳健产品 [6] - 采用中债估值、中证估值后,底层资产价格会直接反映市场波动,短期型理财产品受影响较大 [4] 行业竞争格局 - 提升投研能力已成为理财公司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未来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 [1] - 头部理财机构在技术、客户、专业人才层面更具优势,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提高 [6] - 理财产品在可投资产类别上具有多元化优势,可以配置存款、基金、权益等资产,甚至包括REITs等另类资产 [6] - 理财公司依托母行资源,对发债主体或上市公司有不同角度的理解,这种联动优势是公募基金难以企及的 [6] 长期发展趋势 - 理财产品估值整改能够强化市场公平竞争氛围,打破投资者刚性兑付预期,促进市场定价更趋合理 [3] - 理财行业需要向标准化、净值化、长期化方向迈进,培育真正的资管能力 [7] - 机构需要确立差异化发展的市场定位,不能一味迎合投资者偏好,应立足于长期、合理的财务目标 [7] - 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财富管理业务的支撑,要求机构真正以客户为中心 [7]
化解主动权益基金发展“痛点”
中国基金报· 2025-04-27 21:41
文章核心观点 公募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规模回落,投资者信任与体验存在短板,困局由业绩波动大、风格漂移等多因素引发,市场各方通过优化费率结构等努力,期望对行业生态产生积极影响 [1] 多因素导致投资者体验不佳 - 主动权益基金在投资者信任与体验方面存在关键短板,如业绩波动大、风格漂移、费率高、基金经理关注相对排名、对产业规律认知有时间差、持仓调整不及时、基金公司投教服务差、依赖个人能力、缺乏体系化管理等 [2] - 主动权益基金存在业绩激励机制与投资者利益错配、投资决策透明度不足、风格漂移、风险收益特征与投资者预期管理失衡、投资者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3] - 基金业绩波动大影响投资者持有体验,部分基金投资单一赛道回撤大,部分基金经理投资能力未经过完整市场周期检验,管理能力与规模不匹配 [3] 完善自身产品和服务,引导投资者正确投资 - 基金行业通过优化费率结构、加强投研能力和完善投后服务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打造硬核产品和贴心服务是两大抓手 [4] - 提升投研实力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是提升获得感核心措施,降低费率可提高投资者实际收益 [4] - 基金公司应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强化信息披露、推出多元化产品、加大投资者教育力度提升投资者体验 [4] -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建议建立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同体、构建投教陪伴体系、建立透明化运作机制 [5] 合力提升投资者体验 - 基金代销机构在引导投资者理性选择基金产品中扮演重要角色,渠道与基金公司协作可提升投资者体验 [7] - 基金销售机构可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运营手段触达更多客户,让投资者理性选择基金产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