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能力建设
搜索文档
践行金融为民 照亮投资之路
中国证券报· 2025-10-16 04:14
行业规模与政策背景 - 截至2025年8月底,公募基金行业资产净值合计达36.25万亿元,首次突破36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1] - 2025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回报导向 [1] - 行业面临提升投资能力、优化客户体验、增强投资者信任等重要课题 [1] 公司核心理念与使命 - 公司秉承"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汇聚理性之光,照亮投资之路" [1] - 公司将"汇才智,安心盈"作为企业使命,坚持回归资管本源 [1][2] - 公司铭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义义务,坚持公募姓"公"的价值取向 [1] 产品创新与业务发展 - 2025年以来公司加大场外指数基金创设,推出跟踪中证A500指数基金和中证红利低波动100指数基金 [2] - 在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领域发行多只聚焦泛成长领域的新品 [2] - 响应加大含权中低波动型产品创设要求,积极上新股票仓位最低为5%的二级债基 [2] 投资者教育与保护 - 公司高度重视投资者教育工作,通过线上线下投教活动助力树立理性投资理念 [3] - 推出《反诈套路解码器》《动物经济学》《反洗钱大侦探》等精品投教栏目 [3] - 未来将开展"未来金融家培育计划"走进校园、"金融知识进万家"走进社区等系列活动 [3] 投研能力建设 - 公司从五大维度锻造核心能力:专业稳定的研究平台、体系化投资流程、科技系统固化流程、透明清晰的人才评价激励体系、专业化分工的投资平台 [4] - 在人员专业性、风控重视性、决策高效性三个维度形成高度统一 [4] - 投资端组建了七大基金投资组,涵盖主动权益、量化与被动投资、固收等领域 [5] 公司治理与长期发展 - 核心团队以股东、合伙人身份共同创业,法人治理结构对风险高度厌恶,坚持"匠心致远,慢即是快" [5] - 经营决策注重长期利益,坚持以长期视角解决问题 [5] - 未来将以客户为本、以时间为尺、以长期思维为舵,提升穿越周期的长期投资回报能力 [5]
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在行动 | 加强核心投研能力建设 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
中国证券报· 2025-09-24 07:14
行业政策导向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包含25条举措,旨在推动行业系统性变革,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及国务院意见中关于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纲领 [1] - 方案核心在于提升行业核心投研能力,构建团队化、平台化和一体化的投研体系,以践行"投资者为本"理念,服务居民财富管理 [1] - 方案提出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及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以改变传统"单兵作战"模式 [2] 投研体系改革 - 基金公司需推动投研由基金经理个人驱动向团队协同转型,以提升整体投研能力与投资效率 [2] - 银华基金探索主动权益投资的"工业化"体系建设,以"能力模块化"为导向,将个人能力整合成公司可复制的能力模块,形成有规模复利效应的"能力输出引擎" [2] - 银华基金推行"小巨人计划",通过基金经理风格画像明确其优势,强化投资风格稳定性,引导其在能力圈内深耕以创造可持续超额收益 [2] 费率机制创新 - 方案明确支持推出更多与基金业绩挂钩、鼓励长期持有的浮动费率基金产品,以强化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 [3] - 浮动费率机制以基金实际业绩动态调整管理费,实现"多赚钱才多收费",打破"旱涝保收"模式,引导基金公司专注于投研能力建设和长期价值实现 [3] - 银华基金参与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发行,管理费率与持有时间和业绩挂钩,鼓励长期持有并实现利益共担 [4] 业绩基准与考核 - 方案将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明确其设定、修改及纠偏机制,以发挥确定产品定位、约束投资行为的作用 [6] - 银华基金全面评估存续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搭建体现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基准体系,形成"策略定位-基准锚定-绩效评估"决策机制 [6] - 方案要求基金公司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实施长周期考核,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7] - 银华基金对投资业绩采用三年至五年的长周期考核机制,以避免投资行为短期化,引导团队聚焦长期投资 [7] 产品创新与发展 - 以ETF为代表的标准化产品是公募创新发展的主体,截至2025年8月底,ETF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 [8] - 银华基金构建覆盖全市场核心指数的多维度产品矩阵,形成"宽基+主题+策略"三位一体布局体系,截至2025年8月底已重点布局47只ETF产品 [9] - 公司重点打造标杆性宽基ETF产品集群,并布局红利因子和自由现金流因子等Smartβ产品,以及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硬科技主题ETF [9]
财富观 | 公募基金践行长期主义,提升投研“硬实力”是关键
搜狐财经· 2025-09-12 15:44
行业政策导向 - 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 强调引导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回报导向[3] - 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从收费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细化长期主义要求[3] - 证监会就《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通过优化赎回费机制和销售服务费计提鼓励长期投资[3] 投研团队建设 - 投研能力核心在于人才 需建立体系化机制推动人才持续成长和理念传承[4] - 搭建清晰职级体系明确能力标准与成长路径 为新入职人员配备专属导师提供全流程指导[4] - 打破行业研究孤岛效应 将不同领域人员纳入统一协作框架开展全景式研究[5] - 建立"行业研究员-行业基金经理-主题基金经理-全市场基金经理"的成长路径 通过传帮带机制确保理念传承[5] 考核机制优化 - 考核偏重长期业绩、团队贡献及合规风控指标 完善长效激励机制[7] - 三年及五年长期业绩考核占更高权重 定期回顾投资纪律和风格稳定性[7] - 坚持以基金投资收益和客户实际盈利为导向 提高中长期业绩考核权重避免短期投机[7] 科技与平台赋能 - 通过数智化和平台化手段整合投研资源 提升投研效率践行长期主义[8] - 建立覆盖宏观、行业、个股的全链条研究体系 搭建多领域专业投资能力中心[8] - 推进智能投研与风控系统建设 提升研究深度与风险把控能力[8]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开发适配不同投资者需求的长期投资产品 降低各类基金管理费率减少持有成本[8] - 创新主动顾问式服务和解决方案 将投教融入客户投前、投中、投后全环节[8]
公募基金践行长期主义,提升投研“硬实力”是关键
第一财经· 2025-09-11 18:37
政策监管导向 - 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引导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 [1] - 证监会印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收费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细化长期主义要求 [1] - 证监会就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费率改革进入收官阶段,通过优化赎回费机制等鼓励长期投资理念 [1] 投研团队建设 - 投研能力的核心在于人,需要推动人才持续成长和理念有效传承的体系化机制 [2] - 搭建清晰的投研人员职级体系,明确各层级能力标准与成长路径,并为新员工配备专属导师提供全流程指导 [2] - 建立从行业研究员到全市场基金经理的成长路径,通过传帮带机制确保长期主义理念在代际更替中传承 [3] - 打破行业研究的孤岛效应,将不同领域投研人员纳入统一协作框架,开展全景式研究以挖掘长期标的 [3] 考核激励机制 - 不断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在考核中偏重长期业绩、团队贡献及合规风控等指标 [4] - 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中,三年及五年的长期业绩考核占据更高权重,并通过定期投资回顾帮助其保持风格不漂移 [5] - 坚持以基金投资收益和客户实际盈利为导向,强化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中长期业绩考核权重以避免短期投机行为 [5] 科技赋能与平台建设 - 通过数智化和平台化手段,将分散的投研资源整合为可沉淀、可复用、可协同的价值网络以提升效率 [5] - 建立覆盖宏观、行业、个股的全链条研究体系,并搭建多领域的专业投资能力中心以形成高效协同的研究平台 [6] - 积极推进智能投研与风控系统建设,提升研究深度与风险把控能力,引导投研人员专注长期价值发现 [6] 产品与服务创新 - 持续开发适配不同投资者需求且适合长期投资的产品,同时积极降低各类基金管理费率以降低投资者长期持有成本 [6] - 广泛深入开展投教,创新推出主动顾问式服务,将专业投教和陪伴融入客户投前、投中、投后各个环节 [6]
低利率环境下券商资管如何突围|财富与资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06 18:00
核心观点 - 券商资管在低利率环境下需通过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加强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产配置和投研体系建设来实现市场竞争突破 [3][4]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 - 聚焦金融功能性定位,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调整资产配置,提升服务质效 [6] - 通过股票债券投资、资产证券化、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精准支持国家战略领域 [7] - 加强居民财富与实体经济连接,创新产品体系并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 [7] 投研能力建设 - 构建纵横交叉的研究机制,通过行业垂直研究与策略研究矩阵提升研究深度与覆盖面 [9] - 推动方法论升级:从经验驱动转向AI赋能,从绝对收益转向风险调整后收益 [10] - 建立全域数据集市和算法工厂,加强智能投研工具开发与数字化技术应用 [11] 资产配置能力建设 - 优化配置框架,加强"固收+"、哑铃策略创新,拓展私募股权、REITs等另类资产配置 [13] - 建立多维度策略验证机制,完善策略库的全链条管理和实盘仿真测试 [14] - 提升资产配置与宏观场景的匹配精度及动态调整能力 [13]
上市券商资管半年榜揭晓:头部券商强者恒强 中小券商突围细分赛道
中国证券报· 2025-09-03 08:15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资管业务净收入211.95亿元 [1] - 行业头部券商资管业务持续扩容 9家上市券商资管净收入超6亿元 [1] - 券商资管转型加速 从规模驱动转向能力导向 [2] 头部券商竞争格局 - 中信证券资管业务净收入54.44亿元同比增长10.77% 稳居行业第一且是唯一超50亿元的券商 [1][2] - 广发证券资管净收入36.69亿元排名行业第二 [2] - 国泰海通资管净收入25.78亿元位列行业第三 [2] - 中泰证券资管净收入10.78亿元 华泰证券8.93亿元 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财通证券/东方证券均超6亿元 [2] - 头部券商通过优化业务结构 构建客户营销新体系 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 [2] 中小券商差异化发展 - 中小券商与头部券商存在较大差距 红塔证券资管净收入0.06亿元最低 华林证券0.07亿元 西南证券0.09亿元 [4] - 部分中小券商实现高增长 长城证券资管净收入0.25亿元同比增长79.27% 国金证券0.62亿元同比增长45.16% [4] - 国海证券非纯债产品发行数量及规模同比分别增长125%和408% [4] - 中小券商深耕细分赛道 通过拓展代销渠道与委外业务构建增长模式 长城证券发行17只私募资管计划 [4][5] 业务发展战略 - 多家券商将提高投研水平 提升产品业绩和主动管理能力 [1] - 广发证券深化投研核心体系及主动管理能力建设 完善产品布局和多元资产配置策略 [3] - 中信证券计划升级资产配置体系 加强策略研发布局 完善客户分层服务体系 推进公募牌照申请 [6] - 国海证券将深化精品投研建设 加强多资产多策略开发 优化大类资产配置和交易策略 [6] - 光大证券围绕财富管理需求丰富多资产多期限多策略产品谱系 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6]
公募公司业绩大分化:头部6家均实现盈利增长,中小机构困境中摸索出路
新浪财经· 2025-08-31 18:40
行业整体表现 - 64家公募基金公司上半年经营和净利润出现分化 市场回暖推动25家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但中小基金公司仍面临业绩下滑压力 [1] - 公募基金总规模超过35万亿元 行业马太效应增强 大中型公司凭借规模效应展现较强抗压能力 [5] 头部公司业绩表现 - 易方达基金营收58.96亿元同比增长9.71% 净利润18.77亿元同比增长23.84% 营收和净利润均居行业首位 [2][3] - 华夏基金营收42.58亿元位列第二 广发基金 南方基金和富国基金营收均超30亿元 分别为38.98亿元 37.97亿元和33.3亿元 [2][3] - 工银瑞信净利润17.45亿元同比增长29.64% 南方基金净利润11.94亿元同比增长15.25% 广发基金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43.54% 华夏基金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长5.74% [2][3] 中型公司增长亮点 - 兴业基金营收6.95亿元同比增长29.91% 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43.71% [2] - 永赢基金营收8.97亿元同比增长42.16% 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增长80.2% 主动权益规模增加近250亿元 [2][3] - 上银基金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长70.79% 诺安基金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43.75% [2][3] 业绩下滑公司情况 - 天弘基金净利润9.17亿元同比下降2% 招商基金净利润7.87亿元同比下降6.81% 汇添富净利润4.8亿元同比下降30.43% [2][4] - 华泰柏瑞受费率改革冲击 营收9.52亿元同比下降4.99% 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36.16% [2][4] - 多家中小基金公司业绩显著下滑 东兴基金 信达澳亚和华富基金净利润下滑超40% 南华基金和浙商基金由盈转亏 [4] 中小公司发展挑战 - 中小基金公司面临无实际控制人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 主营业务单一 核心人员流失 合规及风险管理等多重挑战 [4][5] - 需聚焦特色化经营 加强投研能力建设 结合股东特点和区域优势打造细分领域产品线 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投资决策效率 [5] - 需优化成本结构 完善激励机制保留核心人才 从产品销售转向财富管理提升投顾能力 [5]
重塑资管机构竞争力:六大趋势和突围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19:01
行业发展阶段 - 中国资管行业始于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发展20余年,以"资管新规"为节点进入全面净值化新阶段 [1] - 相比海外市场,中国大资管仍处于成长初期,近8年"后新规"时代面临能力重塑和竞争力再造问题 [1] 产品表现特征 - 中小理财公司凭借固收类产品异军突起,近三年收益前十中7家为城商行/农商行理财公司(6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但权益类/混合类产品短板突出 [2] - 部分中小公募基金(如国海富兰克林、中航基金、蜂巢基金)纯债型基金表现佳,但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弱 [2] - 头部基金公司(如易方达、景顺长城)在主动权益类和纯债类产品上表现均衡 [2] 机构经营格局 - 保险资管三大巨头(国寿资产37.8亿、泰康资产28.35亿、平安资管24.16亿)2024年净利润占行业50.74% [3] - 券商资管3家头部公司(华泰8.82亿、财通5.2亿、中信4.09亿)2024年净利润占行业50.31% [3] - 公募基金4家头部公司2024年净利润超20亿,10家公司亏损,亏损公司普遍规模不足500亿 [3] - 信托行业2024年利润230.87亿同比下跌45.52%,27家公司净利润下滑 [3] 合规监管动态 - 信托公司2024年负面舆情1564条(55家机构),15家公司领20张罚单,涉及违规通道业务、刚性兑付等 [6] - 券商资管负面舆情907条(30家机构),6家机构领29张罚单,处罚频次高于其他类型 [6] - 银行理财8家公司被罚(主要因底层资产穿透不足),保险资管仅2家被罚 [6] 投研能力建设 - 头部机构通过投研能力+人才积累+科技赋能形成核心壁垒,能前瞻性把握行业分化与个券差异 [8] - 理财公司需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通过多元化配置或衍生工具对冲净值波动风险 [9] 科技应用场景 - 投研环节运用网络爬虫/智能文本分析整合非结构化数据 [10] - 投资环节AI量化模型实现策略生成与组合优化 [10] - 风控环节大数据+AI实现实时风险监测与阈值预警 [11] 产品创新趋势 - 主题创新:养老/ESG/科技主题基金涌现 [12] - 结构创新:理财产品短期化(日开/周开现金管理类),ETF-FOF工具受追捧 [12] - 资产创新:REITs/黄金ETF配置增加,2025年6月"固收+"产品规模占比近60% [13] 竞争力提升建议 - 投研体系构建"三梁三柱":组合管理+策略研发+工具加载为核心,数字化+风控+运营为支撑 [14] - 资管与财富管理融合,银行理财需打造收益高于存款但波动小的净值产品 [15] - 数智化赋能全流程,培养AI投顾提供定制化服务 [16] - 多资产配置需关注全球对冲机会与资产轮动规律 [17][18] - 建立敏捷机制快速响应市场机会,避免流程延误 [20]
易方达张坤卸任副总,越来越多知名基金经理“逆流“变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6 21:04
易方达张坤卸任副总 - 张坤不再担任易方达基金副总经理 但继续任职基金经理 [1][3] - 离任原因为工作调整 离任日期为2025年5月15日 转任后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 [4]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 张坤在管4只基金累计规模约608亿元 [4] 张坤职业背景与投资风格 - 张坤2008年加入易方达基金 从事投研工作近17年 是公司自主培养的"双十"基金经理(管理超10年 年化回报超10%) [4] - 主要重仓白酒行业 近年因板块调整引发持仓争议 但投资理念和持仓风格保持较高一致性 [4][5] - 2020年6月升任易方达副总经理 同期冯波、陈皓、张清华等知名基金经理也获晋升 [6] 公募行业高管变动趋势 - 2024年以来行业出现反向潮流 多名知名基金经理卸任管理职务专注投资 包括万家基金黄海、乔亮 安信基金张翼飞 信达澳亚基金冯明远 诺安基金杨谷等 [8] - 2025年3月易方达陈皓、萧楠已卸任副总经理 与张坤类似转向专注投资工作 [2][7] - 行业早年普遍采用"投而优则仕"的激励方式 但近年更强调投研专注度 [8] 行业影响与政策导向 - 高管级基金经理回归投研有助于提升公司核心投研能力 为行业树立专注标杆 [9]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强化投研能力建设 支持团队制管理模式 促进一流投资机构涌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