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能力
搜索文档
投资中最被高估的三种能力
雪球· 2025-10-01 11:43
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在大公司工作中被推崇的思维方式在投资和创业等高风险活动中可能失效甚至有害的现象 [4] - 投资和创业是少数人成功的游戏,存在显著的幸存者偏差,成功者的方法可能同样是失败者失败的原因 [4] - 洞察力、解释力和坚持力这三种在大公司环境下的宝贵品质,在投资中可能成为导致重大亏损的致命弱点 [5][16][22] 思维方式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 - 大公司工作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闭环系统,遵循流程大概率能获得好结果 [4] - 投资和创业是“野蛮生长”的环境,结果往往不受控,是“七亏二平一赢”的少数人游戏 [4] - 大公司有很强的试错接受能力,而创业投资中随机因素随机降临,对方法论的“自信”可能导致巨大损失 [14] 洞察力的潜在风险 - 洞察力指从复杂现象中发现异常并转化为新机会的能力,在大公司中最被推崇 [6][7] - 在投资和创业中,洞察力可能是最致命的能力之一,因其容易总结出单因子的方法,而经济现象大都是多因子且随机分布的 [8][10] - 许多看似未被发现的“蓝海”,实际上是历史上所有创业者都失败的“死海” [12] - 以奢侈品行业为例,近20年内出现的新品牌在未来20年成为新奢侈品牌的概率几乎不值得考虑,市场时间窗口已关闭 [9] 解释力的潜在风险 - 在大公司,解释力(归因能力)是重要生存技能,决定了大部分业绩 [17] - 投资比创业多一层“博弈”逻辑,任何有效方法都必然需要在一段时间失效以降低使用者规模 [15] - 在复杂的投资活动中,大部分解释存在“幸存者偏差”,解释能力强的人容易进行“自我催眠”,压制“现实感知能力”,过度相信自己的分析 [19][20] - 当投资者有先行立场且无法自省时,解释能力将使其在“大彻大悟”时坠入更深的迷雾 [20] 坚持力的潜在风险 - 坚持是容易被过度高估的简单美德,在投资中若不符合特定条件将带来永久毁灭 [23][24] - 坚持有效的两个条件:高胜率(现实证明大概率成功)和遍历性(小概率失败不会造成不可逆损失) [24][25][26] - 投资没有先验胜率很高的方法,坚持并不能改变结果 [25] - 没有遍历性的活动,如高杠杆投资,一两次失败即可导致爆仓,之前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26] - 擅长坚持的人往往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但容易将公司基本面的变化误读为“市场考验”,沉溺于自我感动 [27] - 投资是“成败论英雄”的游戏,若因价值观、兴趣爱好而坚持,容易背离投资初衷 [30] - 成功投资需要在大脑中容纳两种完全相反的逻辑,随时准备中止或改变策略,而非“以不变应万变” [30]
投资中最被高估的三种能力
虎嗅· 2025-09-28 21:12
核心观点 - 在投资领域,传统职场中备受推崇的思维方式(如洞察力、解释力、坚持力)可能成为导致重大亏损的弱点,因为投资是一个存在“幸存者偏差”的少数人成功的游戏 [1][12][48] 投资与职场思维模式的差异 - 大公司工作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闭环系统,遵循既定流程大概率能获得成功 [12] - 投资是少数人成功的活动,存在“七亏二平一赢”的规律,成功案例具有显著的“幸存者偏差” [1][12] - 投资比创业多了一层“博弈”逻辑,任何有效的方法都必然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失效,以降低使用者的规模 [22] 洞察力的风险 - 洞察力在大公司是被推崇的品质,但在投资中可能致命,因其容易总结出单因子的方法,而经济现象是多因子且随机分布的 [13][15][19] - 许多看似“蓝海”的市场机会,实际上是历史上所有创业者都失败的“死海” [20][21] - 奢侈品行业的新品牌在近20年内出现并在未来20年成为新奢侈品牌的概率几乎不值得考虑,市场时间窗口已关闭 [18] 解释力的风险 - 解释力在大公司决定个人业绩,但在投资中,大部分复杂活动并不存在直接理由,解释常带有“幸存者偏差” [24][26][29] - 解释能力强的人在做投资时,擅长说服别人也更喜欢说服自己,可能导致“自我催眠”,忽视现实的不利因素 [31][32][33] - 投资存在现实与预期的差异(强现实弱预期或弱现实强预期),这给了“解释系高材生”发挥空间,但若投资者有先行立场且无法自省,则易坠入迷雾 [30][32] 坚持力的风险 - 坚持力在投资中容易被高估,其有效性需满足两个条件:高胜率(现实证明大概率成功)和遍历性(小概率失败不会造成不可逆损失) [36][37][38] - 投资中的高杠杆是缺乏遍历性的典型,一个稍大的回撤即可导致爆仓,使坚持变得毫无意义 [39] - 擅长坚持的人往往自信且遵循计划,但可能将公司基本面的不利变化视为“市场考验”,沉溺于“战胜市场”的自我感动,从而触发破产机制 [40][41] - 投资成败论英雄,若因价值观或兴趣爱好而坚持,容易背离投资初衷,最终求仁得仁 [44][45] - 成功投资需要在大脑中容纳两种完全相反的逻辑,平衡试错与持股不动,单吊大牛股或单一赛道的成功者多为“幸存者” [46][47]
中国创投的逻辑,正在重构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29 16:54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创投行业近年来热度下降,融资、项目活跃度和退出案例减少,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向理性发展阶段[1] - 2025年可能成为行业分水岭,创投生态面临结构性重构,募资压力持续,项目质量分化加剧[2][3] - 行业正经历投资逻辑、退出机制与制度环境的深层次演进[4] 募资端变化 - 人民币基金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数量和金额占比分别达99%和96.1%,但募资规模显著下滑[5] - 2024年人民币基金募资规模为13,890.17亿元,同比下降19%,外币基金募资规模559.12亿元,同比下滑48.6%[6] - 中小型GP受冲击最严重,LP出资节奏放缓且回报要求提前,耐心资本稀缺[7][8] - 头部机构调整策略,从强调高收益转向突出国家战略和产业赋能[8] 投资端演变 - 2024年VC/PE机构出手次数同比下滑超20%,项目尽调周期延长至3个月以上,快进快出模式失效[12] - 投资标准转向底层逻辑评估,关注商业模式抗周期能力、技术壁垒和团队耐力[13] - 硬科技领域(半导体、先进制造、算力、生物医药)持续吸引资金,但项目资源属性增强,国家队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参与度提升[13][14] - 马太效应加剧,头部项目资源集中,中腰部项目融资困难,行业进入去泡沫阶段[15][17] 退出机制与挑战 - 2024年IPO退出案例1,333笔,同比下降37.2%,仍占退出总量的36.1%[19] - 股权转让和回购交易合计占比57%,同比增长33%,并购交易占比7%[20] - 退出缓慢主因:项目上市审查趋严、二级市场估值回调、境外上市窗口收紧[23][24] - 积极信号:政府引导基金试点有条件退出机制,头部LP探索回购+利润分成新模式[26][27] 行业逻辑重塑 - 机构角色从资本提供者转向发展合伙人,深度介入企业战略、融资及产业落地[30][31] - 新要求:需具备公司治理、政策解读及组织构建能力,单一领域深耕机构更受青睐[32][34] - 关键发展问题:本地产业融合能力、企业成长支持体系、稳定退出机制构建[36] 长期趋势 - 行业从项目驱动转向系统能力建设,强调长期陪伴企业成长[38] - 投资逻辑从短期收益转向深耕模式,价值关系建立在长期信任基础上[39][40] - 未来竞争核心在于趋势判断与周期穿越能力[41]
创投困局的本质:缺的不是钱,而是能力
36氪· 2025-06-17 11:21
行业困境本质 - 股权投资行业当前困境并非资本缺位,而是价值创造能力的缺位 [2] - 市场化LP消失、国资LP主导市场背景下,"缺钱"表象掩盖了能力稀缺的核心矛盾 [1] - 多数机构长期处于资金饥渴状态,仅少数知名机构能实现"项目优先"的正循环 [3] 核心竞争策略 - 差异化竞争壁垒构建关键在于主动创造稀缺性,而非同质化争夺头部项目 [5] - 逆向投资模型需建立"供给端自主可控-需求端精准匹配"的闭环体系 [5] - 商业本质遵循稀缺性法则,垄断和逆向投资都是人为制造稀缺性的手段 [6] 能力维度突破 - 认知层面需放弃大而全框架,聚焦特定产业环节提升搜索力 [7] - 执行层面谈判力比投研力更重要,需将研究转化为安全边际 [7] - 投资节点选择应避开中间阶段,专注关键转折点获取超额收益 [8] 业绩驱动逻辑 - 机构核心竞争力从品牌溢价转向实际DPI表现,业绩成为唯一护城河 [14] - 投资本质回归"低买高卖"的菜市场逻辑,中间环节效率决定回报 [14] - 单一项目超10倍回报案例证明业绩穿透力远胜品牌溢价 [15] 长期价值构建 - 能力圈边界认知比扩大能力圈更重要,需清晰界定策略有效范围 [16] - 持续年化19.9%的复合收益证明长期价值创造的复利效应 [17] - 投资需保持持续出手频率,通过时间沉淀积累财富振幅机会 [17]
职场七年,我学会的一些事(上)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5-26 08:34
职场本质 - 员工需创造高于薪资的价值 30万年薪需创造50万价值并锻炼70万年薪能力 [3] - 与高层互动需注重维护机构形象 包括倒茶夹菜及传递合伙人不便直说的信息 [3] - 解决问题能力是核心价值 提出困难而不解决会被质疑存在意义 [3][4] - 需从合伙人视角理解行业特质 更高阶的利益认知驱动决策 [4] 投资能力构建 - 行业Top3项目定义能力是关键 需通过精准定语说服投委会 [6] - 在信息高度对称环境下 需突破同事已Pass项目的跟进困局 [6] - 三年周期内需完成双重积累:简历充实+跨机构资源圈(项目方/FA/地方政府等) [6] - 高效工作方法论至关重要 包括精力分配与资源杠杆运用(如借力政府招商团队) [7] - 合伙人层级仍需持续学习 例如前瞻性布局太空光伏等新兴领域 [7] 交易撮合与利益平衡 - 交易方案需满足六方诉求:LP返投/合伙人隐性需求/企业发展/创始人/老股东/中介机构 [9] - 投资经理个人诉求排序靠后 包括KPI完成/产业资源积累/未来职业出路等 [10] - 行业本质是人性与利益博弈 需识别未言明的隐性利益并解决非标问题 [10] - 过度善良或心软可能成为职业障碍 "心慈手不软"是底线原则 [11]
年终奖要不要提前还房贷,老婆不相信投资
集思录· 2025-03-10 22:07
房贷与投资决策 - 部分投资者认为低风险投资收益可覆盖房贷利率 因此考虑延迟还贷[1] - 家庭投资决策常因性别认知差异产生分歧 男性倾向风险偏好 女性更注重财务安全感[2][4][10] - 社会对女性投资能力存在刻板印象 但实际存在大量女性投资者表现优异[4][8] 投资能力与家庭财务 - 财务决策权应取决于实际盈利能力而非性别 建议由家庭中更具投资能力者管理资产[9] - 可通过折中方案平衡分歧 如50%资金用于投资50%用于还贷 用实际业绩建立信任[11] - 投资确定性是关键 当低风险收益能稳定覆盖房贷时 保守型投资者也会改变立场[5] 社会认知差异 - 当前社会环境下 男性承受更大财务压力 被迫快速成熟 而部分女性缺乏财务独立意识[8] - 投资能力与性别无必然联系 更多取决于个体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经验[2][4][8] - 部分家庭中女性为主要收入来源 且能同时保持良好投资表现[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