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感

搜索文档
学会这几个小技巧,轻松get高能量人的松弛感
人民网· 2025-09-17 11:01
作为低能量人,你是否也羡慕过身边的高能量人? 通常认为, 成年人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 专注时间在20到40分钟之间。 但这个数字会随着任务难度、 兴趣等因素受到影响。 工作时,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 每工作25分钟暂停一下, 休息5分钟。 其实有时候你出现了低能量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大脑在给你发出信号,大脑会根据环境、经验和预期,提前做出判断并调整身体状态。 疲惫感可能是大脑为了避免你"透支",主动触发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如果出现低能量的情况,那就说明你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其实,只需要学会几个小技巧,适当休息,当个"高能量人"也没那么难。 脑力消耗大: 从事一份高强度脑力型工作 (如设计师、策划、科研人员), 则需要更多的则理剥离和感官切换, 来对抗创意枯竭。 -4411-1-1 ((0) 可以尝试用左手写字,或是听5分钟雨声、流水声等白膘音, 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也可以花5分钟整理抽屉, 把注意力聚焦在触觉上。 2.休息需要"因地制宜" 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场景和特性, 设计最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 长期久坐: 久坐型工作性质的人 (如行政人员、一般办公室员工), 往往会长时间盯着屏幕导致眼球干涩。 可以尝 ...
AI时代,掌控自我的关键是,把握宏心流!
36氪· 2025-08-02 08:06
心流概念与数字时代的挑战 - 心流体验需要全神贯注于任务,暂时忘记负面干扰,完成后产生掌控感和成就感 [1] - 现代数字媒体将注意力碎片化,导致精神熵增,远离幸福体验 [1][7] - 数字时代注意力从物理世界转向数字世界,改变了思考、交流、工作方式 [2] - 2003-2022年美国成年人面对面社交减少30%,青少年下降50%,线上互动取代线下 [7] 心流2.0的理论发展 - 《心流2.0》探讨如何在多任务、虚拟现实交融的世界实现心流升级 [2] - 数字活动中的"微心流"具有低复杂度特征,而"宏心流"需更高挑战带来自我突破 [8][9] - 微心流易获取但抑制宏心流追求,类似快餐与营养餐的对比 [9] 人工智能对心流的影响 - AI可能解放时间用于复杂工作,增加心流机会(如简历筛选释放招聘人员精力) [4] - AI使用中缺乏掌控感会阻碍心流,例如放弃烘焙或绘画中的细节控制 [4] - 数字孪生体可能替代人类决策,削弱心流能力 [6] 实现宏心流的关键条件 1. **清晰目标** - 需明确长期目标(如医学生职业路径)与短期任务关联性 [11] - 目标需具内在意义和挑战性,如攀岩对比沙发生存 [12] 2. **即时反馈** - 心流反馈来自活动本身(如吉他弹奏音符准确性) [13] - 数字刺激通过即时满足强化微心流 [15] 3. **技能与挑战平衡** - 技能过高导致无聊(设计师复印文件),不足引发焦虑(新手公开演讲) [16] - 宏心流要求任务复杂度匹配技能水平 [16] 应对数字干扰的策略 - 主动拥抱无聊时刻以触发自我反思和目标设定 [17][18] - 减少手机使用(如排队时不刷社交媒体)培养专注力 [18] - 尼尔·盖曼建议通过无聊激发创作灵感 [19]
【数字营销】每个品牌都在强调的“情绪价值”,到底是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7-15 12:30
Z世代消费观与情绪价值 - 泡泡玛特联名手办8天售罄,薄荷色LABUBU拍出108万天价,体现Z世代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力[1] - The Monsters系列2024年销售额30.4亿元,同比暴涨726.6%,超越MOLLY成为泡泡玛特最赚钱IP[9] - 年轻人通过潮玩社交,形成身份认同感,消费逻辑从"性价比"转向"心价比"[8][9] 消费行为的两面性 - 消费者既追求拼多多、军大衣等高性价比商品,又愿为盲盒、电竞、手办支付溢价,体现对消费"掌控感"的需求[5] - 蜜雪冰城、库迪咖啡成功抓住年轻人对"小资"消费品祛魅的时机,低价优质策略契合消费心理[5] 品牌营销的"活人感"策略 - 京东外卖借网友调侃迅速接梗,官宣猪猪侠为虚拟骑手,强化品牌鲜活形象[11][12] - 京东联合惠英红推出"红的会赢"口号,美团、饿了么以"黄的更灵""蓝的一定赢"参与营销战,活人感沟通提升消费者共鸣[14][16] 仪式感与怀旧经济 - 王老吉、好望水推出高考定制罐,每日鲜语春节推出"好运新年奶",品牌通过节点营销提供情绪价值[19][20] - 可达鸭、凯蒂猫数码相机引发抢购,怀旧成为社会转型期情感出口,老剧翻红、短视频怀旧内容受追捧[24][26] 治愈型消费趋势 - 近三成年轻人因"情绪价值疗愈身心"消费,陶艺、瑜伽、Citywalk等体验式消费增长[23] - 猫咖狗咖、微景观工位等治愈场景兴起,标本键盘等产品成为对抗机械工作的情感代偿[22][23]
如何找到人生的掌控感,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完一生?
36氪· 2025-06-17 11:33
掌控感的概念与重要性 - 掌控感指个体对自身生活决策和行动的主导能力,是人生主动权的核心体现[15] - 哈佛心理学实验显示:能自主决定植物生死的老人组死亡率从30%降至15%,而由护士照料的对照组保持30%死亡率[4] - 跨国研究反复验证掌控感对生存质量的显著影响,其作用超过基因、医疗等传统长寿因素[5][7] 商业领袖的掌控感案例 - 69岁的比尔·盖茨仍保持工作状态,而非选择退休[11] - 96岁的李嘉诚持续担任长江系公司主席职务[12] - 政商学界普遍存在高层拒绝退休现象,核心驱动力为对掌控感的维持[14] 掌控感的形成机制 - 人生早期阶段(如青春期)通过反抗行为建立初步控制意识[24] - 职场发展路径体现掌控感积累:从执行层到管理层的晋升伴随资源控制力提升[25] - 纽约行人按钮实验显示人类存在"无效控制"的心理需求[28][29] 提升掌控感的实践方法 - 通过"早冥读写跑"等可量化小事建立成就感基础[32] - 情绪管理是关键能力,失控情绪会削弱决策有效性[37][40] - 斯多葛哲学主张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专注理性应对[41] 文化作品中的掌控感映射 -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通过持续行动保持掌控感,与瑞德的消极形成对比[21][22] - 体育比赛直播偏好反映观众对"未定结果"的控制需求[19][20] - 村上春树的规律作息体现高度自我掌控的生活方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