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感

搜索文档
AI时代,掌控自我的关键是,把握宏心流!
36氪· 2025-08-02 08:06
编者按: 在 1990 年,米哈里撰写他的开创性著作《心流》时, 很少有人能预见到,30 多年后的今天竟有如此之多干扰注 意力的事物,阻碍着我们获得心流。 当我们在心流体验中时,我们会暂时忘记任何潜在的负面想法和干扰,将所有精神集中投入心流任务,全神贯 注,即使完成任务需要付出比较多的脑力和体力,感觉起来也毫不费力,就好像我们与活动合而为一了。心流任 务结束后,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掌控感与成就感。 回顾几十年前,例如在 20世纪 80 年代,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仅有一两个,并且我们主要与自己身边的人互 动,仅在有时间时才打一两个电话。那时,我们大脑的放松时间远比现在多,因为可随时支配的刺激源要少得 多。 现在,我们来看看数字化社会中典型的日常。很多人醒来后会立即查看手机,比如,查看工作邮件、朋友发来的 信息、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的消息。如果没有其他事要忙,我们可以一整天都沉溺于手机中,我们会登录某个 社交媒体平台,无意识的浏览,连刷数百条动态,稍不留神就从兴致勃勃变得麻木无趣。 从心流的概念来看,在数字时代,好像我们可以随时轻而易举地沉迷于某件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然而, 沉迷并不等同于心流——心流是 ...
【数字营销】每个品牌都在强调的“情绪价值”,到底是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7-15 12:30
Z世代消费观与情绪价值 - 泡泡玛特联名手办8天售罄,薄荷色LABUBU拍出108万天价,体现Z世代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力[1] - The Monsters系列2024年销售额30.4亿元,同比暴涨726.6%,超越MOLLY成为泡泡玛特最赚钱IP[9] - 年轻人通过潮玩社交,形成身份认同感,消费逻辑从"性价比"转向"心价比"[8][9] 消费行为的两面性 - 消费者既追求拼多多、军大衣等高性价比商品,又愿为盲盒、电竞、手办支付溢价,体现对消费"掌控感"的需求[5] - 蜜雪冰城、库迪咖啡成功抓住年轻人对"小资"消费品祛魅的时机,低价优质策略契合消费心理[5] 品牌营销的"活人感"策略 - 京东外卖借网友调侃迅速接梗,官宣猪猪侠为虚拟骑手,强化品牌鲜活形象[11][12] - 京东联合惠英红推出"红的会赢"口号,美团、饿了么以"黄的更灵""蓝的一定赢"参与营销战,活人感沟通提升消费者共鸣[14][16] 仪式感与怀旧经济 - 王老吉、好望水推出高考定制罐,每日鲜语春节推出"好运新年奶",品牌通过节点营销提供情绪价值[19][20] - 可达鸭、凯蒂猫数码相机引发抢购,怀旧成为社会转型期情感出口,老剧翻红、短视频怀旧内容受追捧[24][26] 治愈型消费趋势 - 近三成年轻人因"情绪价值疗愈身心"消费,陶艺、瑜伽、Citywalk等体验式消费增长[23] - 猫咖狗咖、微景观工位等治愈场景兴起,标本键盘等产品成为对抗机械工作的情感代偿[22][23]
如何找到人生的掌控感,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完一生?
36氪· 2025-06-17 11:33
掌控感的概念与重要性 - 掌控感指个体对自身生活决策和行动的主导能力,是人生主动权的核心体现[15] - 哈佛心理学实验显示:能自主决定植物生死的老人组死亡率从30%降至15%,而由护士照料的对照组保持30%死亡率[4] - 跨国研究反复验证掌控感对生存质量的显著影响,其作用超过基因、医疗等传统长寿因素[5][7] 商业领袖的掌控感案例 - 69岁的比尔·盖茨仍保持工作状态,而非选择退休[11] - 96岁的李嘉诚持续担任长江系公司主席职务[12] - 政商学界普遍存在高层拒绝退休现象,核心驱动力为对掌控感的维持[14] 掌控感的形成机制 - 人生早期阶段(如青春期)通过反抗行为建立初步控制意识[24] - 职场发展路径体现掌控感积累:从执行层到管理层的晋升伴随资源控制力提升[25] - 纽约行人按钮实验显示人类存在"无效控制"的心理需求[28][29] 提升掌控感的实践方法 - 通过"早冥读写跑"等可量化小事建立成就感基础[32] - 情绪管理是关键能力,失控情绪会削弱决策有效性[37][40] - 斯多葛哲学主张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专注理性应对[41] 文化作品中的掌控感映射 -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通过持续行动保持掌控感,与瑞德的消极形成对比[21][22] - 体育比赛直播偏好反映观众对"未定结果"的控制需求[19][20] - 村上春树的规律作息体现高度自我掌控的生活方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