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系统

搜索文档
ICML spotlight | 一种会「进化」的合成数据!无需上传隐私,也能生成高质量垂域数据
机器之心· 2025-07-11 17:22
数据短缺问题 - 公共数据产生速度预计到2028年将赶不上大模型训练的消耗速度而被耗尽[1] - 医疗、工业制造等特殊领域可用数据原本就少,数据短缺问题更严重[1] 现有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 垂直领域中小企业倾向于使用现成大模型API,但无法直接合成垂域数据[4][5] - 大模型生成的数据与垂域实际数据存在巨大差距,无法满足垂域特性需求[7][8] - 垂域数据因隐私、知识产权等原因不能上传,增加了prompt工程难度[9] PCEvolve框架核心创新 - 只需少量标注样本即可在保护隐私同时进化出整个数据集[2] - 采用类似达尔文进化论的迭代进化框架:生成候选数据→选择淘汰→下一轮进化[11] - 设计基于指数机制的新型隐私保护方法,适配垂域少样本场景[11] 技术实现细节 - 利用开源Encoder基座模型将数据映射到特征空间计算距离[16] - 通过寻找聚类中心代表标签所有私有数据来降低计算成本[16] - 提出相似度度量h(d_s^c,D_p)来优化合成数据与垂域数据的绝对距离[18] 实验验证结果 - 在COVIDx数据集上精度达64.04%,相比初始49.34%提升显著[23] - 在Came17数据集上精度达69.10%,相比初始50.47%提升显著[23] - 在KVASIR-f和MVAD-l数据集上也分别达到50.95%和59.26%的精度[23]
特想聊聊快手这次的变化
虎嗅· 2025-06-25 08:48
快手AI大模型推荐系统OneRec - 公司成为全球首个将AI大模型驱动的生成式推荐系统全量上线到产品的企业[1] - 系统采用端到端生成架构替代传统多阶段流水线模式,实现范式级创新[16] - 技术架构包含用户建模(Encoder)、推荐生成(Decoder)和强化学习奖励机制三大核心模块[17][18][19] 传统推荐系统痛点 - 分层筛选架构导致各环节目标冲突,系统一致性和效率持续恶化[9] - 算力利用率低下,精排模型在旗舰GPU上训练/推理利用率仅4.6%/11.2%[11] - 难以捕捉用户长期兴趣变化,容易陷入短期行为反馈循环[26][27] OneRec技术创新点 - 引入多模态语义分词器,实现对视频内容的多维度立体解析[21][22] - 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统一建模用户静态特征与长短期行为,形成完整兴趣序列[28][30] - 采用MoE架构解码器动态生成推荐序列,专家网络协同提升模型容量与效率[34][36] - 强化学习全链路贯穿,通过偏好/格式/工业场景三类奖励机制优化推荐质量[40][41][42] 系统实测表现 - AB测试显示用户停留时长提升0.54%-1.24%,7日生命周期增长0.05%-0.08%[46] - 已承接短视频推荐主场景25%流量请求,交互指标全面改善[47] - 本地生活场景GMV提升21%,核心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完成100%流量切换[48] 行业影响 - 标志着推荐系统进入大模型驱动的新阶段,解决传统架构与AI进展脱节问题[49] - 为行业提供首个工业级生成式推荐解决方案,确立技术领先地位[1][15] - 展示多模态理解与强化学习在复杂业务场景的落地可能性[20][38]
打破推荐系统「信息孤岛」!中科大与华为提出首个生成式多阶段统一框架,性能全面超越 SOTA
机器之心· 2025-06-20 18:37
传统推荐范式的痛点 - 传统推荐系统采用多阶段范式(召回、排序),导致阶段间信息损失、偏差累积和协作困难 [3] - 独立训练的各个阶段难以完整传递信息,潜在兴趣点被过早过滤 [3] 生成式AI的解决方案 - UniGRF框架将召回和排序整合到单一生成模型中,实现信息充分共享 [4][6] - 通过序列生成任务统一处理两大核心任务,保持模型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6][8] UniGRF的核心优势 - 参数共享减少信息损失,提升任务协作效率 [7] - 支持与主流生成模型架构(如HSTU、Llama)无缝集成 [8] - 单一模型在训练和推理上可能比独立模型更高效 [9] 关键技术模块 - 排序驱动的增强器:利用排序阶段高精度输出来优化召回阶段 [10][11] - 梯度引导的自适应加权器:动态调整任务权重实现同步优化 [12] 实验验证结果 - 在MovieLens-1M、MovieLens-20M、Amazon-Books数据集上性能显著超越SOTA基线 [14][18] - 排序阶段性能提升尤为明显,直接影响最终推荐质量 [18] - 模型参数扩展时符合Scaling Law,展现良好可扩展性 [18]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扩展至更多推荐阶段(如预排序、重排) [16][17] - 探索工业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 [17]
推荐大模型来了?OneRec论文解读:端到端训练如何同时吃掉效果与成本
机器之心· 2025-06-19 17:30
核心观点 - 推荐系统正经历由大型语言模型(LLM)驱动的生成式革命,端到端架构成为解决传统级联架构瓶颈的关键[2] - 快手提出的OneRec系统首次实现端到端生成式推荐全链路重构,在效果与成本上实现双赢[2][8] - OneRec已在快手双端应用,承接25% QPS,提升停留时长0.54%/1.24%,LT7显著增长[2][33] 技术架构创新 - **架构设计**:采用Encoder-Decoder框架,将推荐转化为序列生成任务,Encoder压缩用户行为序列,MoE架构Decoder实现参数扩展[6][11] - **多模态分词**:首创协同感知方案,融合视频标题、标签、语音转文字等多维信息,分层语义编码(RQ-Kmeans三层ID)[13][14] - **强化学习整合**:通过P-Score奖励模型(个性化融合目标预测值)和ECPO优化算法,提升用户停留时长而不损失曝光量[19][22][25] 性能与效率突破 - **算力利用率**:训练/推理MFU提升至23.7%/28.8%,较传统精排模型(4.6%/11.2%)提升3-5倍[27][31] - **成本优化**:OPEX降至传统方案的10.6%,关键算子数量压缩92%至1,200个[27][31] - **训练加速**:自研SKAI系统优化Embedding训练,UGMMU减少kernel数量,时间加权LFU算法提升缓存效率[36] 实验效果 - **短视频场景**:AB测试显示停留时长提升0.54%/1.24%,LT7增长0.05%/0.08%,交互指标全面正向[33] - **本地生活场景**:GMV增长21.01%,订单量提升17.89%,新客获取效率提高23.02%,已100%全量上线[34] - **Scaling Law验证**:参数规模从0.015B增至2.633B时,训练损失显著下降,符合大模型扩展规律[15] 未来方向 - **多模态桥接**:需构建用户行为与LLM/VLM的原生融合架构[38] - **奖励系统完善**:当前设计较初级,需强化对用户偏好和业务需求的引导[38] - **推理能力提升**:Infer阶段Scaling能力不足,需进一步优化[38]
特征工程、模型结构、AIGC——大模型在推荐系统中的3大落地方向|文末赠书
AI前线· 2025-05-10 13:48
大模型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 核心观点 - 大模型已在推荐系统领域实现实质性应用,头部公司获得显著收益,主要从知识学习、模型结构、内容生成三个层面改造推荐系统 [1][3] 大模型影响推荐系统的三个层次 知识学习方式变革 - 大模型通过开放式学习整合开放世界多模态知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突破传统推荐系统依赖封闭式人工特征工程的局限 [4][7] - 大模型知识与传统推荐系统用户行为数据形成互补,结合后提升效果上限 [6][7] - 相比知识图谱方案(如RippleNet/KGAT),大模型在知识总量和Embedding质量上具备降维打击优势 [8] 推荐模型结构改造 - 生成式模型结构(如Transformer)替代传统分类/排序模型,Meta的GR方案使核心指标提升12.4% [24] - 新范式将推荐问题重构为"预测用户next token",快手KuaiFormer等方案应用于召回层改造 [26] - 工业级落地需算法-工程联合优化,如GR通过单次inference生成所有候选结果提升效率 [24] 个性化内容生成革命 - AIGC技术直接生成推荐内容(如广告创意/数字人视频),打破传统"检索-排序"流程 [28][37][39] - 当前阶段依赖人类Prompt输入(如Stable Diffusion框架),未来或实现全自动个性化生成 [31][41] - 个性化案例包括PMG模型生成用户偏好电影海报,但商业化仍需探索 [41] 技术方案细节 知识输入实现路径 - 开源模型(如LLaMA)作为多模态Encoder生成Embedding输入推荐系统 [10] - 闭源模型(如ChatGPT)通过API生成Token序列作为知识媒介 [10] - 快手EM3等方案融合多模态Embedding与ID特征,保留信息互补性 [15][18] 生成式推荐框架 - 早期玩具方案(如PALR)通过Prompt描述用户历史行为生成推荐,但工程指标落后 [20][22] - 成熟方案(如GR/KuaiFormer)将推荐任务转化为序列预测问题,复用LLM训练范式 [24][26] 行业趋势与建议 - 搜广推行业持续进化,大模型时代需聚焦算法-工程-模型联合创新 [45][46] - 突破点在于将大模型能力与现有业务深度结合,而非完全切换赛道 [45]
在“推荐就是一切”的时代
虎嗅· 2025-05-08 17:54
推荐系统行业现状 - 推荐系统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主要驱动力 类似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6] - Netflix将"一切皆为推荐"作为核心设计理念 所有内容展示均为算法个性化推荐[2] - TikTok推荐算法入选2021年MIT十大突破性技术 通过协同过滤实现精准推送[6][7] - 英伟达CEO黄仁勋称推荐系统是当代最重要AI系统 支撑搜索/广告/电商/内容等核心业务[6] 推荐算法技术特征 -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精准度/多样性/新颖性/惊喜性/可解释性/公平性[8] - TikTok算法突破在于打破"从众效应" 能挖掘用户小众兴趣领域[7] - 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的推荐是主流技术路径 结合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优化[7] - 系统通过用户历史行为/内容标签/互动指标等数据进行训练[7][12] 行业实践案例 - Netflix优化算法避免"热点偏差" 增加小众题材和多元文化内容[14] - Spotify推出"Fresh Finds"播放列表 专门扶持独立音乐人[14] - YouTube增加推荐解释功能 允许用户标记"不感兴趣"[14] - LinkedIn减少性别偏见 提供职位推荐原因说明[14] 行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存在热点偏差问题 流行内容过度挤压小众创作者空间[11] - 可能强化性别/种族/地域等刻板印象 如女性被推荐低薪岗位[10] - 解决方案包括增加公平性约束/多样性平衡/透明度提升[12] - 2018年提出"负责任推荐"概念 建立FAccT(公平/问责/透明)原则[12][13] 未来发展趋势 - 从推荐引擎向自我发现引擎演进 促进用户自我认知[15][16] - 系统设计需融合三个要素:可靠选择/用户赋能/自我洞察[15][16][17] - 最终目标是通过机器协同实现"认识你的机器"的认知升级[18]
胡泳:在“推荐就是一切”的时代
腾讯研究院· 2025-05-08 16:43
推荐系统行业分析 行业现状与核心价值 - 推荐系统已成为数字经济核心驱动力,Netflix、Spotify、TikTok等平台通过个性化推荐重塑用户体验,Netflix界面设计完全围绕"一切皆为推荐"理念[3][7] - TikTok算法通过协同过滤和内容分析实现精准推送,视频推荐不受粉丝量影响,仅基于内容标签、用户行为等数据,使新人博主有机会快速崛起[7][8] - 行业领导者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指出,推荐系统是当前最重要的AI应用,覆盖搜索、广告、电商、内容消费等核心场景[7] 技术指标与评价体系 - 推荐系统评价指标包括精准度、多样性、新颖性、惊喜性、可解释性及公平性,精准度衡量内容与用户兴趣匹配度,多样性避免推荐同质化[9] - TikTok算法因满足用户对新奇性需求获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突破传统"从众效应"[8] - 热点偏差(popularity bias)问题显著,如YouTube倾向推荐大V内容,音乐平台偏好流行歌手,导致小众创作者曝光不足[12] 公平性挑战与解决方案 - 算法偏见体现在性别(LinkedIn职位推荐)、地域(电商价格差异)、文化(西方内容主导)等多维度,2012年起学术界持续关注此问题[10][11] - 2019年研究揭示热点偏差机制,流行内容垄断流量资源,解决方案包括加入公平性约束、提升多样性、定期检测算法偏见[12][13] - 2018年提出"负责任推荐"(FAccTRec)框架,强调消除系统性偏见、增强透明度(如YouTube允许标记"不感兴趣")、建立问责机制[14][15] 企业实践与创新方向 - Netflix优化算法覆盖小众题材和多元文化内容,Spotify推出"Fresh Finds"扶持独立音乐人,LinkedIn减少性别偏见并提供推荐原因解释[17] - 推荐系统正向"自我发现引擎"演进,通过数据收集、算法创新和网络效应形成良性循环,用户行为反馈进一步优化推荐相关性[19][20] - 未来趋势包括赋能用户探索(如社交分享推荐内容)、增强自我认知(通过推荐内容反推用户兴趣图谱)、机器与人类协同进化[20][21]
Meta Platforms CEO扎克伯格:推荐系统的改进在过去六个月内推动用户在Facebook上的停留时间增加了7%,在Instagram上增加了6%,在Threads平台上则增长了35%。
快讯· 2025-05-01 05:12
用户活跃度提升 - Meta Platforms旗下Facebook用户停留时间在过去六个月内增长7% [1] - Instagram用户停留时间同期增长6% [1] - Threads平台用户停留时间增幅显著达35% [1] 技术优化成效 - 公司推荐系统改进直接推动三大平台用户参与度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