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农业
搜索文档
粮食稳产高产靠什么丨稳健机制筑牢粮安根基
经济日报· 2025-11-06 10:31
粮食生产总体成就 - 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1] - 国家政策与市场机制共同推动粮食稳产增产 [1] 价格形成机制 - 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连续5年上涨,2025年定为每50公斤119元,同比提高1分 [2] - 稳中有升的价格调整释放可预期的收益信号,引导农民科学安排投入与产出 [2] 市场流通体系 - 2025年全国首趟粮食多式联运“一单制”班列开行,运输时间由18天压缩至13天 [3] - 高效流通体系形成“生产提质—流通增效—收益增长”的良性循环 [3] 供求调节机制 - 供给侧形成“余粮收储、缺粮投放”的调节模式,精准平抑产销波动 [4] - 需求侧推进“按需生产、定向供应”,使农民种植决策更贴近市场实际 [4] 数字化与智慧农业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直播电商交易规模突破3.1万亿元,同比增长28% [5] - 直播助农、电商销售等新业态为农民开辟更广阔市场空间 [5] 农业社会化服务(黑龙江案例) - 五大连池市农业生产托管面积201万亩,主要作物单产增长10%以上 [12] - 农村产权交易成交4.5亿元、农资商城销售额1.2亿元、农机调度平台服务面积100余万亩 [12] - 黑河市2470家合作社提供托管服务500万亩以上,带动规模经营面积突破1200万亩,生产成本降低5%、单产增加6% [13] 全链条服务体系(山东案例) - 临沭县金丰公社覆盖70余村、托管2万多亩地,实现种植成本降10%、收益增超20% [14] - 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年均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稳定在8000万亩次以上 [16] - 山东省三级已设立25只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累计发放贷款180亿元,其中2025年发放21.82亿元 [17] 地方实践与成效(四川案例) - 旺苍县助农直播活动3天完成1000余单交易,覆盖农户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 [7] - 邛崃市建立溢价收购机制,农产品承诺收购价在当日市场价基础上每斤上涨0.2元,其中0.1元直接补贴种植户 [8] - 德阳什邡市电子商务行业从业人数超4000人,全市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430余家 [10]
算法对接产销 数据助农增收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文章核心观点 - “榨菜产业大脑”作为智能化能力中心,通过集成全产业链数据并运用算法分析,显著提升了涪陵榨菜产业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效率和效益 [1][2] 系统功能与应用成效 - 系统具备应急调度功能,使企业能清晰掌握各乡镇窖池容量和原料产量,实现按需采购,保障货源稳定并大幅提高效率 [1] - 系统通过智能算法筛选出上半年销量前五的榨菜产品,企业据此调整生产计划后,不到一个月内榨菜销量增长超过30% [1] - 系统为种植户提供精准推送,根据土壤、天气和市场趋势建议选种专用新品种,解决了过去选种的难题 [1] - 在收购环节实现供需精准调度,减少农户原料损耗,避免企业窖池闲置,达成双赢局面 [2] 系统覆盖范围与场景建设 - “榨菜产业大脑”已连接16万农户与41家生产企业,并完成精准画像 [1] - 系统打造了种菜帮手、加工助手、营销高手、监管能手、服务好手五大应用场景 [1] - 服务向产后环节延伸,已有15家企业通过系统申请贴息贷款,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窖池扩建以持续提升产能 [2] 未来发展规划 - 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大脑+未来农场+未来工厂”建设,目标是让数字化覆盖产业全环节全链条,推动榨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2]
重庆涪陵打造“榨菜产业大脑” 算法对接产销 数据助农增收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16
文章核心观点 - 涪陵区通过建设“榨菜产业大脑”这一智能化能力中心 整合榨菜全产业链数据 利用算法分析为产业链上的经营主体提供分析决策 显著提升了从种植到销售各环节的效率和效益 推动了榨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2][3] 产业大脑功能与应用 - “榨菜产业大脑”设有应急调度功能 可清晰展示各乡镇街道的窖池容量和原料产量 帮助企业提前按需采购 保障货源稳定并提高效率 [1] - 系统通过智能算法筛选出上半年销量前五的榨菜产品 企业据此调整生产计划后 不到一个月销量增长超30% [1] - 系统为种植户提供精准推送 根据土壤、天气和市场趋势建议选种榨菜加工专用新品种“涪优928” [1] - 系统精准调度收购环节 减少农户原料损耗 避免企业窖池闲置 实现供需有效对接的双赢局面 [2] - 系统提供产后延伸服务 已有15家企业通过其申请贴息贷款 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窖池扩建以持续提升产能 [2] 产业大脑覆盖范围与成效 - “榨菜产业大脑”上线一年来 已连接16万农户与41家生产企业并完成精准画像 [1] - 系统打造了种菜帮手、加工助手、营销高手、监管能手、服务好手等五大应用场景 [1] - 未来将重点推进“大脑+未来农场+未来工厂”建设 让数字化覆盖产业全环节全链条 [2]
从“看不见产地”到“云监工”:永济大蒜认养如何打破消费壁垒?
搜狐财经· 2025-10-08 08:44
项目模式创新 - 项目采用“线上认养、透明溯源”的数字化认养模式,打破传统农业“先生产再销售”的产销隔阂 [1] - 认养者通过小程序“线上选地”功能,可直观查看地块土壤肥力、往年产出情况并自主挑选心仪区域,打破“产地远、看不见”的消费壁垒 [2] - 项目推动当地农业从“传统生产型”向“参与式服务型”转型,从过去只关注“种好蒜”转变为更注重“让消费者参与种蒜” [11] 技术系统支撑 - 项目依托定制化认养农业小程序,搭建大蒜种植全流程数字化认养体系 [2] - 广州赤焰信息的认养农业系统提供线上选地、地块信息可视化展示等功能模块,为数字化农业模式推进提供支持 [5] - 智能提醒功能根据大蒜生长周期自动推送节点提醒和管护小贴士,充当认养者的“农业小管家” [7] 质量与体验保障 - 项目引入农产品溯源系统,为每头大蒜配备专属“身份码”,扫码可查看土壤检测报告、施肥记录等全周期数据,实现“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6] - 通过“实时溯源+线下采摘”的双重保障,认养者可从“云监工”变为“亲自动手”,参与田间采摘活动 [6] - 定期组织的“蒜田采摘日”活动,让认养者亲手采收并学习种植技巧,拉近城市人与乡村、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 [10] 项目成效与影响 - 透明的溯源体系和深度参与感搭建起城乡信任桥梁,许多认养者连续多季复购,成为项目的“忠实用户” [11] - 项目用数字化手段解决了传统农业信息不透明、产销脱节的问题,为当地农业注入新活力 [14] - 该项目为其他地区探索农业数字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小样本”,预示着行业将朝更智能、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方向发展 [14]
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希望的田野上一派秋日好“丰”景
央视新闻· 2025-09-02 18:06
农业种植规模与产量 - 安徽省旌德县高山水稻种植面积达11.8万亩 成熟期呈现丰收景象 [1] - 新疆伊犁河谷制种玉米种植面积55.58万亩 占新疆比例超60% 为全国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 [2] - 贵州省贵定县刺梨种植面积10.7万亩 覆盖全县89个村 受益农户2.1万户 [3] 农业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 旌德县通过坡改梯 小田并大田 配套智能灌溉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 实现高山水稻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1] - 伊犁河谷制种玉米收割机械化率达100%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满足早中晚熟品种需求 [2] - 贵定县刺梨产业采用5G网络全流程溯源 智慧工厂设备物联网接入率超90% 关键工艺100%实时监控 [3] 农业经济效益与产业模式 - 贵定县刺梨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使户均增收超1万元 实现从丰收到增效的跨越 [3] - 伊犁河谷制种玉米产量占全国20% 种植面积连续三年增长 成为新疆最大玉米制种基地 [2] - 旌德县发展高山生态稻+观光农业 形成云上梯田地域特色种植模式 [1]
【省农业农村厅】“头雁”领航 “群雁”齐飞
陕西日报· 2025-09-02 06:39
项目概况 - 陕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 首期170余名学员参与培训 全年计划培训600余名产业带头人 覆盖粮油、生猪、蔬菜、茶叶、中药材等10个主导产业 [1] - 项目采用为期一年的定制化培训计划 旨在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产业带头人 [1] - 2022年启动以来构建"五年育三千"培育蓝图 计划5年培育3000人规模的"头雁"队伍 带动形成农业产业链"雁阵"体系 [10] 培训模式创新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形成"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模式 配套"321+N"支持措施 跟踪解决学员发展难点 [3] - 课程侧重数字化思维培养 包含AI与短视频制作等实用技能训练 170余名学员参与AI营销课程学习 [1][3] - 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 构建"长周期培养、分阶段提升、全链条支持"特色培育体系 [10] 技术应用成效 - 学员孙千钧运用AI技术开发菌类产品详情页 获得7项实用新型专利 [2] - 苹果种植户王军引入精准灌溉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使果园优果率从60%提升至85% 50亩果园实现增收20万元 [5] - 茶农赵磊开发速溶茶包等延伸产品 半年销售额达120万元 带动周边8个村茶农收入翻倍 [8][9] 产业协同发展 - 成立"头雁"发展联盟 整合全省500多种农产品 设立43个工作站 建立产业微信群实现资源快速对接 [7] - 开展"陕西头雁陕西行"活动 通过产业考察、座谈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抱团发展 [7] - 联盟搭建优质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 整合技术、市场、金融信息等资源 提升联农带农意识 [7] 规模与覆盖范围 - 4年累计培育4800余名产业带头人 覆盖全省107个县(市、区) 涉及10个农业产业领域 [10][11] - 全省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20万人 其中30.5万名高素质农民中90%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 [11] - 项目实现"培育一个、带动一片、振兴一方"的辐射效应 例如王军果园成为样板间 吸引120多户农户学习 [6][11]
山东乡村特色产业名优产品名单发布,多款首发新品引关注
齐鲁晚报网· 2025-08-28 11:08
核心观点 - 山东省通过"齐鲁农超"平台发布144家企业的名优特精农产品名单并搭建新品首发平台 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和农业创新活力 [1][2] 行业动态 -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开展2025年全省乡村特色产业名优产品"大展评"活动 构建完善乡村富民产业培育体系 [1] - 活动设置农产品新品首发环节 展示技术含量更高 消费体验更佳的未来农业创新产品 [2] - 琳琅满目的名优新品为构建山东数字化农业新生态注入新动力 [2] 企业参与 - 144家企业入选全省乡村特色产业名优产品首批名单 [1] - 山东华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介花养花玫瑰鲜花茶产品 [1] - 威海市文登区道地参业发展有限公司推介西洋参礼盒产品 [1] - 日照绿茶集团推介海曲雨青T16产品 [1] - 山东玉泉食品有限公司推介金银花炖梨罐头产品 [1] - 山东三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介灵芝孢子粉产品 [1] - 青岛紫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介鱼子酱新品 [2] - 春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5567)推介姜柠茶酱新品 [2] - 山东尊润圣罗捷食品有限公司推介鹅肥肝酱新品 [2] - 山东郯水水业有限公司推介郯水1668新品 [2] - 长寿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推介甘油二酯玉米油新品 [2]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从高原口粮到多元爆款 看青稞精深加工“变形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9 21:28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 - 西藏建成224家非遗工坊 通过非遗工坊+农户形式带动群众增收 [1] - 青稞产业从传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 开发出青稞粽子 青稞面条 青稞爆米花等新产品 [5] - 成功开发4大类80余种青稞精深加工产品 年加工产值超12亿元 [14] 青稞加工技术突破 - 全国首条青稞谷物专用生产线落地 青稞得粉率从60%以下提升至70%以上 [2] - 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 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研发青稞面粉改性技术 解决难发酵 质构差 易老化问题 [3] - 青稞面粉可作为面包主要原料 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科技革命 [1][3] 产业规模与增长 - 青稞深加工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7亿元 同比增长21% [6] - 青稞原料订单从7000吨预计增至1.5万吨 采用企业加合作社加农户发展模式 [6] - 西藏青稞种植总面积达230万亩 总产量88.8万吨 江孜县种植面积11.63万亩 [14] 数字化农业应用 - 全面采用数字化管理 安装小型气象站 土壤墒情仪 虫情仪等物联网设备 [12] - 无人机喷洒效率大幅提升 半小时可喷洒30多亩地 相比人工效率提高30倍 [10] - 建立区块链溯源体系 每包青稞种子拥有数字身份证 可追溯种植全流程信息 [14] 市场表现与渠道拓展 - 青稞爆米花等产品在线上非常受欢迎 上线后即秒光 [6] - 上海浦东新区开设弈小稞面包烘焙店 以西藏青稞为核心原料 开业不到一年迅速走红 [1] - 通过上海援藏团队牵头 实现西藏江孜与上海跨地域产业合作 [1]
宁夏葡萄产业向“数字时代”迈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8 06:23
项目启动背景 -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智慧生产管理技术体系构建和示范项目近日在银川市启动[1] - 项目标志着宁夏葡萄酒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迈出重要一步[1] - 项目将促进相关技术产业化,带动智能农业、环境监测、精准灌溉等领域技术进步[1] - 宁夏贺兰山东麓长期依赖经验种植,缺乏智能化生产管理技术体系[1] 项目具体内容 - 项目执行期4年,预计2028年12月结题[2] - 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牵头主持[2] - 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海大学等区内外优势单位[2] - 以中粮长城酒庄为智慧化示范样板[2] - 重点攻坚气象灾害精准预测、水肥智能管控、病虫害监测预警、葡萄酒智能酿造四大方向[2] 技术应用 - 深度融合"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2] - 应用智能传感器、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等科技[2] - 构建覆盖"从土地到餐桌"的智慧生产管理技术体系[2] - 实现对葡萄园环境的智能感知与数据分析[2] - 为灾害预防、精准灌溉、科学施肥、高效植保及优化酿造工艺提供数据支撑[2]
全国进入水果寄递旺季 这张“水果地图”里蕴藏哪些数字密码?
新华网· 2025-08-12 13:54
水果寄递业务增长趋势 - 全国水果寄递业务自8月进入旺季 业务量呈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移趋势 新疆、陕西、云南等中西部地区业务量提升明显[2] - 特色水果快递业务量达1000万件的地区被列为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四川凉山州农特产品寄递占当地业务量六成以上 会理石榴占全县快递业务量八成以上[2] - 新疆喀什受益于冷链技术和时效提升 伽师西梅成为新晋网红水果[2] 物流与基础设施升级 - 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及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提升水果品质和上行渠道效率[3] - 陕西周至县形成县镇村全覆盖三级物流网络服务体系 100余家电商从事猕猴桃销售 实现网上下单快递联运新业态[10] 数字化种植技术应用 - 海南琼中绿橙果园采用传统种植与数字化农业结合 无人机智能管理系统使千亩山地果园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原需10-15天的打药工作现仅需2天完成[4] - 河南辉县富碳蔬菜工厂利用发电厂二氧化碳作为气肥 通过计算机精密控制光照、水分和二氧化碳 使番茄采摘期从1.5个月延长至12个月 50亩工厂年产量达210万公斤 年固碳减排2.4万吨[5] - 陕西洛川苹果产区实施水肥一体化现代化设施 确保苹果达到皮薄多汁、酸甜适中的优质口感[5] 智能分选与品质控制 - 陕西洛川采用4.0智能分选线对苹果进行120张图像采集 按颜色、糖度、克重及霉心果标准分选 仅糖度13度以上苹果入箱[5] - 电商日发货量达6000-7000单 年总销量达11000吨[6] - 云南宾川葡萄产区配备近千名专业测糖师 使用手持式测糖仪精准控制糖度 确保阳光玫瑰葡萄甜度达20以上[7][8] 特色产业发展与就业带动 - 云南宾川县葡萄种植面积超17万亩 销售期达100多天 提供测糖师、分拣工、包装工等岗位 人均月增收6000-8000元[8] - 宾川葡萄快递业务量在7-8月达年度峰值 较5-6月增长超四倍[8] - 陕西周至猕猴桃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占全国市场25%份额 即食猕猴桃技术通过物理变温后熟技术实现直接食用[9][10] - 电商单日最高销售7万单(20万斤) 年销售400多万单 销售额突破1亿元[10]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 数字化手段贯穿种植、流通、消费全流程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并优化消费市场[11] - 冷链技术、时效提升及自动化分拣线显著提高水果配送效率与品质稳定性[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