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全球化

搜索文档
聚焦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这场世界级“头脑风暴”为全球经济寻新机
中国青年报· 2025-06-26 09:23
全球经济新增长点与贸易重塑 - 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吸引全球90多个国家1700多位嘉宾参会,围绕五大核心议题开展近200场讨论,参会人数创近年新高 [1] - 中国市场持续扩容提质,为国际经贸扭转颓势创造增量空间,中国创新持续突破跃升为全球发展注入新活力 [1] - 厄瓜多尔在国际贸易中更多扮演中转站角色,当地仓库建设加速以应对供应链扰动,例如谷仓和油罐存储设施增加 [2] 供应链韧性建设与贸易多元化 - 墨西哥商品贸易因多元化出现成倍增长,当地提升仓储能力并扩建航空枢纽仓库,物流活跃度显著提高 [3] - 埃及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吸引欧洲投资平衡贸易逆差,而非依赖关税手段 [3] - 意大利30% GDP依赖出口,中小企业受美国高关税冲击,呼吁通过对话解决贸易争端,避免供应链资源浪费 [3] 企业全球化战略与供应链转型 - TCL提出应对关税冲击三大策略:抓住新市场机会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全球经营与供应链体系、快速适应变化调整战略 [5] - 中国企业全球化模式从产品出口转向本地化产业链布局,通过贡献当地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5] - 贝恩公司强调供应链多元化重要性,企业需增强预测力与韧性,AI可辅助识别风险并探索新业务模式 [5] AI技术驱动的新机遇 - AI被视为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工具,可打通业务孤岛、简化流程、降本增效,并助力中小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6] - IMF指出AI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弯道超车"机会,但需基础设施、技术积累和监管支撑 [6] 行业创新与创业生态 - 中国在AI、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和绿色创新领域创业生态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2] -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认为中国是全球发展和转型的核心引擎,呼吁通过合作加速创新与包容性增长 [2]
联想杨元庆:以中国为锚点“新型全球化”破局挑战,“两不掉”承诺显大本营信心
第一财经· 2025-05-08 21:57
联想集团的全球化战略 - 公司以中国为全球战略和制造的核心大本营,依托完整的制造业生态、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与强大的研发能力抵御外部冲击 [2] - 采用"全球资源本地交付"的新型全球化模式,承诺实现"市场份额不掉、利润不掉"的双重目标 [2] - 中国作为制造中枢、研发高地与供应链核心,是全球化布局的能力输出源,形成端到端整合的"ODM+"模式 [3] 供应链与生产布局优势 - 构建"1+N"分布式供应链网络:以中国为核心枢纽,在11个国家建立33家工厂,形成覆盖美洲、欧洲、亚太的本地化生产集群 [3] - 通过进口中国核心零部件在海外组装(如巴西市场),既满足当地政策需求又规避关税成本 [3] - 掌握核心制造环节,可在几个月内完成生产与供应链重组分配,而依赖外包的竞争对手需1-2年 [5] 应对关税压力的策略 - 本地化交付能力前置,在目标市场建立全链条运营,将"中国制造"转化为"本地整合"以规避贸易壁垒 [5] - 通过集中采购中国零部件并在海外工厂组装,兼具中国供应链效率优势与关税规避能力 [6] - 全球统一的研发平台与采购体系优化成本结构,分摊固定成本并缩短交付周期 [6] 商业模式与竞争力分析 - 端到端整合避免外包环节利润分流,全球制造网络协同效应优化成本结构 [7] - 本地化交付能力贴近客户需求,通过定制化产品和快速响应供应链巩固PC市场第一地位 [7] - "中国制造+本地组装"模式将高关税市场的成本控制在较低范围,保障利润可持续性 [7] 对中国出海企业的启示 - 全球化需从"产品输出"升级为"能力输出+本地融入",构建本地化纵深能力(生产、研发、服务) [8] - 通过"全球资源本地交付"降低单一市场依赖,提升供应链弹性应对贸易环境波动 [8] - 掌握核心环节(如研发、制造)而非完全外包,确保产业链重构时的主动权 [8] 新型全球化的行业范式 - 公司实践表明全球化竞争力在于"全球资源整合"与"本地价值创造"的深度融合 [9] - "ODM+"模式与"Global+Local"战略兼顾效率与韧性,成为抵御贸易战冲击的"防火墙" [9] - 在不确定性常态下,"整合全球+扎根本地"的能力是中国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 [9]
杨元庆谈新型全球化模式:端到端整合的「ODM+」以及「Global +Local」相结合将有效
IPO早知道· 2025-05-08 10:32
联想全球化战略 - 公司认为全球化趋势不会根本改变 但需适应新挑战和新要求 [2] - 公司提出"全球本地化"模式 整合全球最优资源与本地化交付结合 [3][5] - 中国制造业的完整性和高效性被视作核心竞争优势 [3] 出海模式创新 - 公司采用端到端整合的"ODM+"模式 覆盖设计、制造、营销全链条 [5] - 在11个国家建立33家工厂 实现全球生产网络布局 [5] - 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影响 同时满足当地就业和税收需求 [4] 关税应对策略 - 公司通过本地组装维持中国供应链优势 零部件从中国运输至海外基地 [4] - 端到端集成能力使公司比外包型竞争对手更具供应链调整灵活性 [5] - 明确稳定的关税政策比高关税更关键 公司具备快速响应机制 [5] 竞争优势构建 -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使公司在高关税市场仍保持份额和利润 [5] - 本地化研发和制造能力强化终端市场交付最后一公里优势 [3] - 业务模式兼具全球规模效应和本地市场适应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