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汽车市场化
icon
搜索文档
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化新阶段,专家呼吁政策错峰退出 市场平稳过渡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9 17:12
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态势 - 2020年至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占率从5.4%跨越式增长至40.9%,2024年上半年整体市占率已超4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达到51.8% [2] - 2024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808.8万辆,同比增长30%,市占率达45.5%,8月单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高达55.3%,创历史新高 [3] -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000万辆,市场渗透率突破23%,中国贡献了全球销量的62% [3]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对国内汽车市场增量的贡献率超过100%,预计全年销量达1550万辆,同比增长约20% [4] - 预计到2024年底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可能超过55%,未来3-5年内可能接近或超过80%,到2035年乘用车领域将形成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导的格局 [4] 产业链与政策支持现状 - 中国已形成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整车制造、物流售后的闭环汽车产业链生态,纯电动汽车产业链完整度达70%,专利年均增速为45% [5] - 自2014年起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已四次延长至2027年底,其中2026年至2027年为减半征收,预计2024-2027年减免总额达5200亿元 [8] - 新能源汽车还享有免征车船税、部分车型免征消费税、限行限购特权等政策支持,以旧换新政策对购买新能源车的补贴高于燃油车 [9] - 购置税减免和以旧换新政策对当前国内汽车销量提升贡献了7-10个百分点 [9] 政策调整与“油电同权”讨论 -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业内出现“油电同权”呼声,建议将新能源汽车合理纳入税收征收范围,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10] - 专家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在产能准入上从分类管理转向整体统筹,通过“出清一个、进入一个”等机制增强市场活力,并适度允许代工模式 [11] - 有建议缩短2026-2027年购置税减半征收的期限,并依据车重、能耗、行驶里程等数据建立更公平的公路养护成本分摊机制 [11] - 政策应保持技术中立,以“能耗”作为统一标准评价不同技术路线的效益,不干预企业技术路线选择 [12] - “油电同权”不应意味着绝对公平,可在购买端同权,但在使用端税费上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等能效指标保持差异 [14] - 应缩小油车与电车之间的消费补贴差距,根据车辆价格明确补贴比例和上限 [14] 政策退出路径与行业展望 - 产业政策调整需在坚持电动化转型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削弱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当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仅为10.27%,尚不足以与燃油车抗衡 [15] - 购置税“两免两减半”政策是国家稳步推进“油电同权”的体现,政策退出应避免造成真空期,建议购置税减免与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错峰退出” [16] - 建议尽早公布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的后续安排及退出路径,为市场提供明确预期,便于企业进行营销和生产调整 [16] - 补贴侧重点可逐步从购买环节转向消费和服务环节,如信贷保险、充电服务等,以符合市场自然增长趋势 [17] - 购买环节的直接补贴对刺激消费、拉动生产仍有显著效果,预计明年相应的汽车消费补贴政策将会延续 [17]
八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汽车消费 支持以旧换新与后市场消费
上海证券报· 2025-09-15 07:47
核心观点 - 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合作四大维度共15条举措,实现汽车行业稳中向好发展 [1] - 设定2025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同比增长约3%)、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约20%)、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的具体目标 [1][10] - 2026年进一步巩固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1][12] 扩大国内消费举措 - 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并落实购置税减免等优惠政策 [13] - 加大汽车消费支持力度:实施以旧换新、新能源公交车更新、二手车"反向开票"及异地交易登记便利化,拓展改装、租赁、赛事等后市场消费 [3][14] - 优化汽车限购政策:鼓励限购地区从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促进梯次消费和更新消费 [3] 技术升级与产业化应用 - 推动智能网联技术落地: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V2X/5G通信模块前装、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2][14] - 强化技术创新与标准升级:突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研制重点领域标准,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制造中应用 [15][16] - 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场景图谱,培育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服务商,提升产业链效率 [17] 产业环境优化与秩序规范 -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乡充换电网络,推广大功率充电、"光储充放"等新技术,加强县乡地区覆盖 [17][18] - 改革行业管理政策:推进车辆准入管理改革,研究车企集团化运营,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加强OTA升级监管 [3][19] - 规范竞争秩序:加强成本监测、生产一致性检查,设立账款支付问题反映窗口,打击虚假宣传等网络乱象 [2][20] 供应链与国际化合作 - 保障产业链稳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强化供应链安全风险监测 [16][17] - 提升出口质量:鼓励研发适销海外产品,完善国际营销和售后体系,优化出口信保和金融服务 [21][22] - 深化国际合作:参与联合国车辆法规协调,制定碳足迹标准,举办国际会议,稳定外商投资信心 [23][26] 目标量化指标 - 2025年汽车总销量目标3230万辆,同比增长约3%,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1550万辆,同比增长约20% [1][10] - 2025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目标同比增长6%左右,2026年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1][11][12]
力争全年销量3230万!8部门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第一财经· 2025-09-13 14:1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八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从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合作四个维度提出15条工作举措和3条保障措施,细化措施共60余项 [1] - 方案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 [3][9] - 2024年汽车销售完成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 [2] - 2026年目标为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3][9] 扩大国内消费举措 - 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包括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补强县域充换电设施、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制定换电模式发展指导意见等 [11][12] - 加大力度促进汽车消费,支持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鼓励汽车限购地区优化限购政策,并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后市场消费 [13][14] - 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15] 提升供给质量举措 - 以技术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加快组织实施汽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品性能,并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 [16][18] - 以标准升级引领产品质量提升,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等重点标准研制,加大标准宣贯实施力度 [17][19] - 加快汽车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场景应用,构建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培育专业化服务商 [19][20] 优化发展环境举措 -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充换电设施网络布局,推动高速公路充换电建设,鼓励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等新技术应用 [21] - 优化行业管理政策,推进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改革,研究推动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管理,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 [22] - 规范产业竞争秩序,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支付账期承诺,并开展网络乱象专项整治 [10][23][25] 深化开放合作举措 - 促进汽车出口提质增效,鼓励企业研发适用海外市场的产品,完善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国际化公共综合服务平台 [27][29] - 提升汽车出口金融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支持,优化资金管理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发展信用保险业务 [28][30] - 深化中外多层次合作,参与联合国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制定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标准,举办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活动 [31][3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1-8月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首次双双超过2000万辆 [2] - 行业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无序竞争、海外竞争加剧等挑战,需通过方案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6]
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发布,要点速览
环球网资讯· 2025-09-13 13:25
核心观点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从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合作等4个维度提出15条工作举措 [1] 主要目标 - 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 [2] - 2026年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3] 扩大国内消费举措 - 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推动25个试点城市新增推广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70万辆以上 [4] - 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动中远途、中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化应用 [5] - 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 [6] - 支持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 [7] - 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后市场消费 [8] - 鼓励汽车限购地区优化限购政策,逐步实现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9] - 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网联基础设施和云控平台建设,鼓励汽车前装V2X、5G等高性能通信模块,加快推进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 [9] - 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10] 提升供给质量举措 - 加快组织实施汽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 [11] - 高质高效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等重点急需标准研制任务 [12] - 加强行业监管,加大标准宣贯实施力度,提高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效能,推动企业持续提升汽车产品安全、节能、低温适应等性能 [12] - 持续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培育一批汽车产业链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13] - 发挥汽车产业链安全监测评估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动态监测链上企业供应变化趋势,及早识别安全风险 [13] - 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应用,持续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和推广工作,支持企业分级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改造 [13] 优化发展环境举措 - 优化完善城市、乡镇、公路沿线及居住区充换电设施网络布局,推动高速公路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14] - 深入开展县乡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活动,力争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乡乡全覆盖" [14] - 鼓励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光储充放"一体站等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车网互动技术研发应用 [14] - 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 [14] - 发挥"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问题反映窗口"作用,受理供应商相关问题反映并协调推动解决,指导行业机构制定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 [14] - 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规范行业数据信息发布,依法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行为 [14] - 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和车辆安全环保检验标准,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 [14] - 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关键矿产资源循环利用 [14] 深化开放合作举措 - 鼓励汽车及供应链企业研发生产适用目的国市场的产品,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完善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 [15] - 引导整车企业稳妥有序开展海外布局,因地制宜、共建共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面提高合规经营能力 [15] -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经营性、投资性融资的信贷产品支持,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本外币资金结算服务 [15] - 优化多元运输供给,加强供需信息对接,推动港口、滚装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 [15] - 鼓励建立多品牌、高质量、可复制的中国品牌关键零部件海外备件仓,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15] - 牵头起草更多汽车、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系统等领域国际标准法规,提高国际标准法规的影响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