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汽车营销
icon
搜索文档
智己卖新车,让五菱“抬轿子”
经济观察网· 2025-08-17 23:08
产品发布与定位 - 新一代智己LS6于8月15日正式开启预售,是公司今年最重要的产品 [2] - 发布会上通过对比豪华品牌车型(如某品牌5系、6系)和五菱宏光MINI EV,突出其4.79米超小转弯半径和灵活性 [2] - 公司强调智己LS6解决了小车在安全性和空间上的妥协问题,旨在吸引注重灵活性与安全的消费者 [2] 产品性能与技术亮点 - 增程版智己LS6搭载66kWh宁德时代超级骁遥MAX电池,CLTC纯电续航达450公里,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插混125公里、增程185公里、纯电442公里) [3] - 首发基于英伟达Thor芯片的辅助驾驶方案、520线超级激光雷达、800V碳化硅飓风电机,零百加速3.48秒,百公里制动33.6米 [4] - 支持15分钟补能310公里,亏电油耗低至5.32L/百公里 [4] 定价与市场策略 - 纯电续航450公里的超级增程66 Max版预售权益价23.99万元,370公里的52 Pro版预售权益价21.49万元 [4] - 预售30分钟内订单突破1万辆,公司提前公布全系配置及预售权益价格以响应市场需求 [6] 公司背景与市场表现 - 智己是上汽集团旗下定位最高的自主品牌,拥有集团和阿里巴巴的支持 [4] - 2023年1月至7月,公司销量为2.49万辆,同比减少6.25%,尚未达到规模效应阶段 [5] - 新一代智己LS6的成败对公司至关重要,预售表现强劲 [6]
车主喊话雷军:别直播了,给我们一个解释吧
商业洞察· 2025-07-08 17:11
小米YU7改配事件 - 小米YU7限时改配活动时间为7月6日10点至7月7日24点,锁单用户可参与但需重新预计交付时间[3] - 部分车主改配后交付时间推迟至60周,引发不满情绪[9] - 车主群内讨论转向改配方案及转购友商车型,部分车主考虑通过极端改配方式制造库存压力[27][28] 友商竞争策略 - 阿维塔、智己、蔚来等品牌推出针对小米车主的定金补偿政策,最高提供2万元现金优惠[14][15] - 小鹏G7将价格下探至19.58万元,避开与小米YU7的价格竞争[16] - 零跑汽车创始人表示小米"3分钟大定破20万"的订单量带来竞争压力[16] 车主投诉焦点 - 系统bug导致下定时间推迟,部分车主因身份证信息错误错过黄金下单期[31][34] - 盲订模式下配置选择失误,包括天幕颜色、内饰材质等实际与预期不符[36] - 交付周期超预期导致明年提车需多缴1万多元购置税,且定金不可退[22][32] 产品体验问题 - 标准版车型配置表变更,防眩光后视镜等配件消失[36] - 车载智能冰箱需电量20%以上使用,最低温度仅2度且容量有限[37] - 销售人员对车型参数掌握不足,需查询后才能解答客户问题[37] 营销与产能争议 - 东风日产高管质疑小米3分钟20万订单数据的真实性,后删除相关内容并道歉[18] - 雷军回应称小米在各项能力指标上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18] - 返场直播未回应车主关注的产能和配置问题,被批评为"浪费两小时"[20][21] 车主群体分化 - 部分早期顺利下单车主获得6-9周交付周期,对产品表示满意[39] - 维权群发起联合意见书要求开放退定通道,签名车主超6页[24] - 理工背景车主更倾向自行研究配置,理解产能压力但希望公司加强沟通[39]
雷军再发文间接暗示:小米YU7真挺贵的!又在故弄玄虚?
搜狐财经· 2025-06-26 15:41
小米YU7上市发布会预热 - 小米YU7标准版配置较高,CLTC纯电续航835km,配备激光雷达、天际屏、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达700TOPS [1] - 公司强调YU7价格合理,不会比SU7标准版贵2-3万元,且不会影响SU7销量,因仍有用户偏好轿车 [3][4] - 公司通过社交媒体发文预热,被解读为营销策略,旨在降低消费者价格预期,为发布会制造话题 [5][8][9] 价格策略与市场定位 - 参考小米SU7售价区间21 59-29 99万元,预测YU7价格区间可能在23 99-31 99万元,目标抢占特斯拉Model Y市场份额 [12] - 公司采用类似SU7的销售策略,通过多版本配置区分价格带,标准版预计25万元以内,有望成为2025年爆款车型 [21][24] 产品配置详情 - YU7标准版:单电机后驱,最大功率235kW,零百加速5 88秒,96 3kWh磷酸铁锂电池,800V架构,CDC减震器 [16] - YU7 Pro版:双电机四驱,最大功率365kW,零百加速4 27秒,96 3kWh电池,CLTC续航770km,CDC+闭式双腔空气弹簧 [17] - YU7 Max版:双电机高性能四驱,最大功率508kW,零百加速3 23秒,101 7kWh电池,CLTC续航760km,配备电吸门、Brembo刹车等豪华配置 [19]
贝壳车评|干了这杯“皮子水”,一汽奔腾的营销能“解渴”吗?
贝壳财经· 2025-05-28 16:53
行业营销趋势 - 新能源车企营销内卷加剧,出现高管喝"皮子水"、车内吃"火锅"等极端行为以证明产品环保性[1] - 行业存在概念炒作、拉踩对手、虚报数据等乱象,汽车被过度包装为"科技神话"载体[1] - 当前营销方式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博弈阶段,同质化竞争导致企业过度依赖传播端突围[2] 营销效果反思 - 极端营销行为如喝"皮子水"缺乏科学依据,权威环评报告和检测数据更能建立用户信任[1] - 表演式营销可能导致研发投入被挤压,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后难以实现流量到口碑的转化[2] - 监管层正加强虚假宣传规范力度,推动行业回归理性发展路径[2] 核心竞争力构建 - 行业应聚焦电池技术迭代解决续航虚标问题,提升实际续航与宣传数据匹配度[2] - 补能场景需优化充电效率而非局部数据宣传,从根本上缓解用户里程焦虑[2] - 智能驾驶领域应减少概念炒作,强化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技术保障[2] - 车企需通过研发投入、可验证产品优势和服务温度构建长期护城河[2][3]
新能源车营销,没有捷径
36氪· 2025-04-28 11:5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新时代,当前营销存在“高投入低转化”困境,未来竞争关键在于走进用户心里,需从多维度综合考量营销,适应市场变化与技术浪潮 [1][2][19] 汽车营销与用户心智“错位” - 中国车市存在结构性问题,90%用户购买时只在2 - 3个品牌间抉择,供给增多但进入用户“决策池”的品牌减少,形成“高投入低转化”困境 [1] 车企难打动人心的原因 - 中国消费者购车前平均考虑5.7个关键因素,首次购车用户考虑达6.3个,了解一款车平均需16.2分钟,碎片化营销信息难以产生足够影响,多数车企超40%预算用于线索采买,难建立品牌印象 [4][7] 汽车营销走好“花路”的策略 认知建立 - 中国汽车消费加速年轻化,90后、00后成购车主力,首购年龄提前至22岁,购车前关注点变化,展示真实续航数据和安全测试成绩是新能源车占领消费者心智的必选项 [9] 兴趣激发 + 深度种草 - 短视频平台综合测评受用户欢迎,购车人群浏览汽车相关内容频次高、时长约30分钟,52%汽车行业专家认为专业高质量视频内容是深度种草最佳载体,“沉浸式内容”成用户购车主要停留场景 [10][12] 差异化布局 - 针对首购和换购用户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部分新能源品牌为迎合首购用户添加购车优惠或金融服务,换购营销应突出产品升级、独特卖点,提供以旧换新服务和高额置换补贴 [13] 媒体渠道索引 - 新能源车企电视广告集中投放总台,户外广告优选户外商圈、电梯场景、高铁机场等,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有偏好,短视频平台对用户吸附力强,这些洞察可辅助细分营销 [14][18] 新能源车营销的必经之路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需从“核心技术突破 + 用户需求探究 + 品牌价值营销”多维综合考量,具备综合洞察能力可让营销事半功倍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