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icon
搜索文档
博泰香港上市!黄山开投集团为基石投资者
新浪财经· 2025-09-30 22:45
上市概况 - 公司于9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02889 HK,成为港股市场“智能座舱第一股” [1] - 此次招股发行1043.69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为10.67亿港元 [3] - 本次发行引入了三家基石投资者,包括黄山市开发投资集团、地平线机器人和Smart Ventures [3] 业务与技术实力 - 公司是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也是该领域最早的开发者之一 [3] - 核心产品包括域控制器及座舱组件,截至2025年5月31日,已累计为超过50个汽车品牌、逾200款车型提供服务 [3] - 公司在2023年被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其两项核心技术获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投资者背景 - 在上市前融资阶段,公司已吸引众多明星机构投资者和车企,包括上海国盛、平安、一汽、东风等 [3]
高管变动、官司败诉,斑马智行上市烦恼多
北京商报· 2025-09-22 19:38
公司高管变动 - 斑马智行原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王军已加入比亚迪智能座舱团队,负责座舱架构和地图研发[1][3] - 公司首席财务官夏莲于2025年4月底离职,其离职原因之一是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3] - 对于高管变动传闻,斑马智行方面未予回应[3] 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8.05亿元微增至2024年的8.24亿元,但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9.5%至1.36亿元[1][4][5]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调整净亏损总计22.75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同比扩大2.5%至2.01亿元[1][4][5] - 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53.9%下降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的38.9%[1] - 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减少22.6%至1.96亿元,而管理费用和销售开支分别同比增长18.1%和7.4%[11] 业务结构与客户依赖 - 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是营收主要来源,在2025年第一季度贡献了89.7%的营收[6] - 上汽是公司最大客户,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来自上汽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4.7%、47.4%、38.8%及47.8%[1][12] - 公司业务面临对单一主要客户上汽的高度依赖风险[12] 运营数据与市场竞争 - 被视为重要里程碑的定点数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从上年同期的37个下降至30个[11] - 智能座舱领域竞争激烈,行业观点认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主机厂自研趋势可能侵蚀供应商市场份额[14] - 公司在招股书中花费大量篇幅描述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14] 股权结构与关联方 - 首次公开募股前,阿里系持有公司44.72%的股份权益,上汽系持有34.34%的股份权益[12] - 上汽和阿里既是公司的主要股东,也是重要的客户和供应商,存在关联交易[12][13]
博泰车联网通过港交所聆讯:累计融资已超40亿元,营收三年间实现翻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21:04
上市进展与募资用途 - 公司已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招银国际、华泰国际及中信证券[1] - 拟将上市募资净额用于扩大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测试验证能力、扩大销售和服务网络[1] - 上市有助于公司获取更充足资金,加强研发投入与产能建设,巩固高端市场优势并拓展海外业务[1] 财务业绩表现 - 营收从2022年的12.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57亿元,三年间实现翻倍[3] - 2025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约7.54亿元,同比增长34.4%[3] - 2022年至2024年产生净亏损,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3.91亿元、2.18亿元及3.52亿元[4]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2.77亿元、2.35亿元和2.07亿元,销售开支分别为1.1亿元、1.17亿元和1.49亿元,行政开支分别为2.5亿元、2.6亿元和3.7亿元[5] 融资历史与行业背景 - 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超40亿元,投资方包括红马资本、小米集团、海尔资本等[5] - 当前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一级市场融资已相对较难,资本回归理性,IPO成为打开新融资渠道的业内共识[5] 市场地位与行业前景 - 公司核心产品为向OEM及一级客户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6] -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已通过29家汽车OEM的资格审查,包括20家中国OEM、六家合资OEM及三家国际OEM[7] - 按2024年出货量计,公司是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第三大供应商,市场份额为7.3%[7] - 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行业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290亿元增至2029年的29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4%[7] - "座舱体验"成为品牌差异化关键战场,行业技术迭代快、研发周期长、投资高[5][7] 供应链与运营挑战 - 公司对高通SoC采购存在较高依赖,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前五个月,高通SoC占其SoC购买总值的比例分别为67.3%、44.2%、87.0%及80.5%[9] - 芯片供应受地缘政治影响大,高通芯片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公司成本控制和利润空间[9] - 行业竞争激烈、发展迅速,公司在往绩记录期间录得净亏损及经营现金流出净额[9]
前CFO怒喷斑马网络“圈钱上市”,阿里托举也止不住亏损?
股权结构与业务依赖 - 公司股权高度集中 阿里持股44.7% 上汽持股34.3% 形成双重绑定格局 [7] - 收入端严重依赖上汽集团 2022-2024年上汽收入占比分别为54.7% 47.4% 38.8% 2025年Q1回升至47.8% [10] - 采购端依赖阿里 2022至2025年一季度向阿里采购金额占比常年超50% [10]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2至2024年累计净亏损超26亿元 2025年一季度再亏15.82亿元 同比扩大7倍 [15] - 毛利率持续下滑 从2022年53.9%降至2024年38.9% [15] - 研发费用高企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1.11亿 11.23亿 9.80亿元 占收入比例达137.9% 128.8% 118.9% [17] - 现金流紧张 截至2025年3月底现金及等价物约3.2亿元 全年研发运营消耗近10亿元 [15] 市场地位与竞争环境 - 在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领域市占率7.8% 收入7.41亿元 车载平台服务领域市占率11.2% 收入0.82亿元 均列行业第一 [16] - 行业前五合计市占率仅26.9% 市场高度分散 [16] - 智能座舱渗透率超75% 行业进入价格战阶段 硬件与软件利润率持续下滑 [17] 治理争议与用户口碑 - 前CFO夏莲公开质疑公司业务发展 称技术无门槛 上市动机为圈钱 并指责高管品行 [12] - 用户普遍反映系统卡顿 OTA升级失败 语音助手反应慢 导航崩溃等问题 [12] - 管理层分歧公开化引发投资者对公司治理与战略共识的担忧 [12] 业务规模与发展瓶颈 - 累计装机超800万辆 合作主机厂超60家 包括上汽 福特 东风等 [7] - 近三年收入徘徊在8亿元左右 规模效应未形成 [20] - 面临车企自研趋势挑战 德赛西威 中科创达等竞争对手已形成稳固护城河 [16]
斑马智行独立赴港IPO 上汽是最大客户和重要股东
每日商报· 2025-08-22 06:57
公司分拆上市计划 - 阿里巴巴拟分拆子公司斑马智行赴港上市 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IPO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 [1] - 分拆完成后阿里巴巴将持有斑马智行超过30%股份 斑马智行仍为权益法被投资方 [2] - 上市将提升斑马智行独立形象 增强获取银行信贷融资能力 拓宽外部融资渠道 [4] 股权结构与客户关系 - 阿里巴巴目前持有斑马智行约44.72%股份 上汽集团通过关联公司间接持有约34.34%股份 [2] - 上汽集团为斑马智行2022-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最大客户 同时是2023-2024年五大供应商之一 [2] - 2022-2024年从上汽集团获得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54.7%、47.4%、38.8%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和8.24亿元 [3] - 同期亏损及综合开支总额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 [3] - 研发费用分别为11.11亿元、11.23亿元、9.80亿元 [3] 行业地位与市场前景 - 按2024年收入计算 斑马智行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 [3] - 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1290亿元增长至2030年3274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16.8% [6] - 全球智能汽车销量将从2024年5800万辆增长至2030年8650万辆 复合年增长率6.9% [6] 技术发展与募资用途 - 已发布元神AI交互智能体 联合通义及高通首发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 [6] - IPO募投资金将用于研发加强技术领导地位 提升市场份额 拓展全球市场 [5] - 部分资金将用于业务收购及扩张计划 以及营运资金补充和其他一般用途 [5]
阿里宣布子公司分拆上市
第一财经· 2025-08-21 21:14
公司分拆与上市计划 - 阿里巴巴集团拟议分拆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2] - 斑马智行已于8月20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及国泰君安国际 [3] - 分拆后阿里巴巴仍将持有超过30%股份 目前持股比例为44.72% [6][7] 股权结构与股东信息 - 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 注册资本约32亿元人民币 [5] - 最终受益人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持股31.07% 通过多条股权路径实现控制 [5][6] - 上汽集团通过上海赛为及嘉兴瑞佳间接持有34.34%股份 为第二大股东 [7][9] 业务合作与客户关系 - 上汽集团不仅是重要股东 还是斑马智行2022-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最大客户 [8] - 公司与上汽形成双向供应链关系:向上汽提供综合软件解决方案及许可服务 从上汽采购硬件产品 [8] 市场前景与募资用途 - 全球智能汽车销量将从2024年5800万辆增长至2030年8650万辆 复合年增长率6.9% [12] - 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1290亿元增长至2030年3274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16.8% [12] - 募投资金将用于研发强化、市场拓展、业务收购及营运资金补充 [9][10][11][12] 分拆战略意义 - 分拆后将体现斑马独立估值 投资者可分别评估两家公司业绩与潜力 [7] - 分拆有助于增强斑马独立形象 提升获取银行信贷及进入资本市场的灵活性 [7] - 斑马专注于汽车系统解决方案 可吸引特定领域投资者 [7]
斑马智行赴港上市:多年收入增长停滞,利润亏损不止,业务发展依赖两大股东阿里上汽
搜狐财经· 2025-08-21 20:45
公司概况 - 斑马智行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 [2] - 公司主要业务为面向汽车和交通行业提供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数字交通解决方案 [2] - 按2024年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货商,按解决方案搭载量计算亦排名第一 [2] 市场地位与业务表现 - 公司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搭载量从2022年的83.5万台增长至2024年的233.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67.2%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在60个主机厂的逾800万辆车上搭载,覆盖超过14个国家 [2] - AI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收入从2022年的1590万元增至2024年的5460万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5.3% [3] - 经常性收入从2022年的3.12亿元增至2024年的3.9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0%,占总收入比例从38.8%增至48.4% [3] 行业前景 - 全球智能汽车销量预计将从2024年的5800万辆增长至2030年的865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6.9% [3] - 中国智能汽车中大语言模型渗透率预计将从10%提升至40% [3] - 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29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30年的3274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16.8% [3] - 基于软件的座舱解决方案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401亿元人民币增至2030年的1149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达19.2% [3] 财务数据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收入分别约为8.05亿元、8.72亿元、8.24亿元人民币 [4] - 2024年及2025年截至3月31日止三个月收入分别为1.68亿元、1.36亿元人民币 [4] - 同期年度亏损及综合开支总额分别约为8.78亿元、8.76亿元、8.47亿元、2.04亿元、15.82亿元人民币 [4] - 2025年前三个月的亏损额有较大波动 [6] 股东与客户关系 - 阿里巴巴持有斑马约44.72%的股权(分拆后仍将超30%) [6] - 阿里巴巴为公司最大供应商,亦为2022年五大客户之一,主要向公司供应云服务、软件服务及共享服务 [6] - 上汽为公司最大客户,亦为2023年及2024年五大供应商之一,主要向公司提供硬件产品 [6] 募资用途 - 拟用于投资研发以加强技术领导地位 [6] - 分配予增加市场份额及拓展全球市场 [6] - 支持业务收购及扩张计划 [6] - 用作营运资金补充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6]
阿里宣布子公司分拆上市
第一财经· 2025-08-21 20:26
阿里巴巴分拆斑马网络上市 - 阿里巴巴集团拟议分拆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3] - 斑马智行已于8月20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 [6] - 分拆后阿里巴巴仍将持有斑马网络超过30%股份,目前持股比例为44.72% [10][12] 斑马网络基本情况 - 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注册资本约32亿元人民币 [8] - 公司最终受益人为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最终受益股份为31.07% [8] - 斑马网络专注于汽车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数字交通解决方案 [11] 股东结构与客户关系 - 上汽集团通过上海赛为及嘉兴瑞佳间接拥有斑马智行34.34%股份,仅次于阿里巴巴 [11] - 上汽不仅是斑马智行重要股东,也是其最大客户,2022-2025年均为公司最大客户 [11] - 斑马智行主要向上汽提供综合软件解决方案及许可服务,上汽则主要向公司提供硬件产品 [11] 募资用途与行业前景 - 募投资金将用于研发、市场拓展、资本运作和营运资金补充 [12] - 重点加强在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的技术领导地位 [13] - 提升中国市场份额并拓展全球市场 [14] - 全球智能汽车销量预计从2024年5800万辆增长至2030年865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6.9% [16] - 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290亿元增长至2030年327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6.8% [16] 分拆意义 - 分拆后斑马将体现独立估值,投资者可分别评估斑马和阿里巴巴的业绩与潜力 [11] - 增强斑马独立形象,提升获取银行信贷及进入资本市场的灵活性 [11] - 分拆须待香港联交所批准、中国证监会备案及斑马董事会决定后方可落实 [11]
独角兽的致命软肋:拆解斑马智行招股书,阿里上汽深度绑定,独立性成最大考题
搜狐财经· 2025-08-21 14:08
上市申请与业务概况 - 斑马智行于2025年8月20日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与国泰君安国际 [1] - 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8.24亿元人民币 核心业务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1] - 公司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第三方供应商之一 [1] 技术优势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唯一将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架构与车载平台服务三大核心技术整合为统一方案的企业 [1] - 截至2025年6月底 解决方案覆盖60家主机厂的超800万辆汽车 服务范围延伸至全球14个国家 [1] - 2016年推出中国首款互联网汽车并首创语音交互主导的座舱设计理念 [3] - 2023年发布"元神AI"系统 首次将大语言模型深度植入车载环境 [3] - 第三方评测机构IDC的2025年报告显示 该系统在车辆控制、驾驶辅助等场景表现位列中国九大汽车AI企业之首 [3] 股东结构与客户依赖 - 上汽集团作为控股股东 2022-2024年贡献营收占比分别为54.7%、47.4%、38.8% 2025年一季度占比达47.48% [4] - 阿里巴巴通过多个实体合计持股约44.72% 上汽集团通过嘉兴瑞佳等持股平台保持重要股东地位 [4] - 2022-2024年向阿里巴巴采购额占比分别为53.5%、58.4%及54.7% 2025年一季度采购占比54.7% [4] 运营调整与行业竞争 - 2025年7月启动组织优化 媒体报道裁员比例或超30% 公司回应实际调整比例约10% [5] - 2024年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约65% 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提供硬件产品 [5] - 中国智能座舱软件市场规模年增速超19% 参与者包括传统Tier1供应商、科技巨头与主机厂自研团队 [5] - 2024年员工薪酬支出同比增长23% 但人才流失率仍高于行业均值 [5] 发展战略与挑战 - 子公司斑马智驾2025年5月删除"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经营资质 距离2023年11月获得自动驾驶路测资质不足两年 [5] - 需平衡股东协同与独立性 将研发投入转化为更稳健的营收增长 [6] - 面临华为、百度等竞争对手的挑战 需持续锻造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5][6]
阿里宣布子公司分拆上市!
证券时报· 2025-08-21 12:53
分拆上市计划 - 阿里巴巴拟分拆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1] - 分拆后阿里巴巴仍将持有超过30%股份 目前持股比例为44.72% [2] - 分拆须待香港联交所批准 中国证监会备案及斑马董事会决定后落实 [3]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斑马智行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货商 按2024年收入计算排名第一 [3] - 公司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的第三方供货商之一 [3] - 解决方案已搭载于10余个汽车品牌 40多款车型 100多万辆智能汽车 [4] - 预计到2030年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3274亿元人民币 [3] 股东结构与融资历史 - 公司由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共同发起的互联网汽车基金投资成立 目前注册资本约32亿元 [4] - 阿里系企业合计持有约44.72%股份 其中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持股24% 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持股10% 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0% [4] - 2018年获得超16亿元首轮融资 2021年获得四大股东联合增资30亿元人民币 [5] 技术优势与生态协同 - 基于自研AliOS打造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深度融合阿里AI技术及生态资源 [4][5] - 首创"No Touch & No App"人车交互模式 将阿里生态服务以AI Agent形式落地 [5] - 协同阿里巴巴在语音 视觉 芯片 IoT 云计算 地图 支付 电商等领域技术优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