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
icon
搜索文档
斑马智行新CEO管财务,IPO前边借钱边理财
搜狐财经· 2025-09-01 16:40
公司治理与高管变动 - 前CFO夏莲在朋友圈质疑公司上市动机并指责高管人品 于2025年4月底离职[1] - 执行董事及CEO戴玮同时管理财务 原CEO张春晖于2023年7月辞任[1][5][6] - 董事会成员全部来自控股股东 6名非执行董事中3人来自上汽、3人来自阿里[6] 股权结构与融资情况 - 上汽与阿里为共同控股股东 分别控制37.16%和40.17%投票权[3] - 累计完成4轮融资共募集49.19亿元 最近一轮融资在2023年9月[2] - 主要融资来源为阿里和上汽 二者合计出资至少27.13亿元[2][3]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近三年营收保持稳定但未盈利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8.24亿元[8] - 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15.82亿元 主因无形资产减值损失18.41亿元[17] - 经调整后亏损额仍较高 2022-2025Q1分别为7.26亿元、7.92亿元、7.57亿元、2.01亿元[18] 业务运营与客户集中度 - 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 收入占比持续超83%[8] - 预装车辆数量持续增长 累计搭载量从2022年250.7万台增至2025Q1的745.7万台[8][10] - 客户集中度极高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88% 关联方收入占比达67.57%[10][11][12] 供应链与采购关系 - 阿里始终为最大供应商 采购金额占比超50%[1][12] - 2022-2025Q1向五大供应商采购比例维持在67.5%-73.7%[12] 毛利率与成本结构 - 综合毛利率持续下滑 从2022年53.9%降至2025Q1的38.9%[14] - 核心业务毛利率下降明显 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从54.4%降至37.6%[14][15] - 研发开支超过营收 2022-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11.11亿元、11.23亿元、9.8亿元[15] 现金流与财务状况 - 经营现金流持续净流出 2022-2025Q1流出5.85亿元、4.17亿元、4.87亿元、1.99亿元[21] - 应收账款占比营收超45% 周转天数从155.9天增至187.7天[19][20] - 一边购买理财一边借款 金融资产达10.03亿元同时借款增至8.06亿元[21][22]
前CFO炮轰「上市圈钱」,斑马智行IPO蒙阴影
凤凰网· 2025-08-27 16:42
公司概况与股权结构 - 斑马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估值达220亿元人民币[1] - 阿里巴巴持有公司44.72%股权 分拆后仍将保留30%以上持股[1] - 公司由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于2015年[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合计25亿元 其中2024年收入8.24亿元同比下降5.5%[4] - 连续三年亏损总额26亿元 其中2022年亏损8.78亿元 2023年8.76亿元 2024年8.47亿元[4] - 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扩大至15.8亿元 主因无形资产减值损失18.4亿元[4] - 毛利率持续下滑 从2022年53.9%降至2023年46.4% 2024年进一步降至38.9%[5] - 研发投入持续超过营收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合计32.14亿元 占收入比例分别为137.9%/128.8%/118.9%[6] 业务结构 - 按2024年收入计算为中国最大软件为核心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2] - 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贡献近九成收入 2024年占比83.4%[2][3] - AI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2022年2.0%提升至2024年6.6%[3]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持续高位 2022-2024年分别为93.0%/89.9%/88.5%[7] - 上汽集团为最大客户 2022-2024年贡献收入占比54.7%/47.4%/38.8%[7] - 阿里巴巴为主要供应商 采购占比2022-2024年达53.5%/58.4%/50.5%[7] 行业竞争与挑战 - 头部车企加速自研智能座舱系统 第三方供应商市场空间被压缩[8] - 行业技术同质化趋势明显 被指"技术含量不高"[8] - 公司面临战略转型 重点发展AI业务并对传统操作系统资产进行减值[4] 管理层与融资情况 - 前CFO公开质疑公司发展前景 称"不看好业务发展"[9] - 2019年曾出现高管离职潮 涉及CEO/CTO/CFO等多位核心管理人员[9] - 依赖外部融资 2018年获16亿元首轮融资 2021年获四大股东联合增资30亿元[9] 上市募资用途 - 加强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10] - 扩大中国市场并拓展全球业务[10] - 支持收购扩张计划[10] - 补充营运资金[10]
三年亏26亿!前CFO炮轰“上市圈钱”,斑马智行IPO蒙阴影
凤凰网财经· 2025-08-27 11:40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和8.24亿元,合计25亿元,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5.5% [7] - 同期年度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约26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扩大至15.8亿元 [7][8] - 毛利率从2022年53.9%降至2023年46.4%,2024年进一步降至38.9% [9] - 研发费用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1.11亿元、11.23亿元及9.8亿元,合计32.14亿元,占同期收入137.9%、128.8%、118.9%,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1.96亿元占当期收入144.7% [10] 业务结构 - 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持续贡献近9成收入,2022年至2024年占比分别为86.7%、86.2%、83.4% [5][6] - AI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2022年2.0%升至2024年6.6%,车载平台服务同期占比从11.3%降至10.0% [6]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2022年至2024年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93.0%、89.9%、88.5%,2025年第一季度升至92.2% [11] - 最大客户上汽集团同期收入占比分别为54.7%、47.4%、38.8%,2025年第一季度回升至47.8% [11] - 向阿里巴巴采购占比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53.5%、58.4%、50.5%,2025年第一季度为54.7% [11] 股东结构与战略矛盾 - 阿里巴巴持股44.72%,上汽集团持股34.34%,存在供应商(阿里)与客户(上汽)的利益矛盾 [11][12] - 头部车企如蔚来、理想、小鹏、小米、比亚迪加速自研智能座舱系统,压缩第三方供应商市场空间 [12] 管理层与市场评价 - 前CFO公开质疑公司业务前景,称"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并批评高管价值观 [13] - 2019年出现高管离职潮,涉及CEO、CTO、CFO等多位核心管理人员 [14] 融资与上市计划 - 2018年获16亿元首轮融资,2021年获四大股东联合增资30亿元人民币 [14][15] - IPO募资计划用于加强研发、拓展市场份额、支持收购及补充营运资金 [15]
阿里拟分拆斑马网络赴港IPO:股东上汽为最大客户,前三年亏损26亿
新浪财经· 2025-08-24 10:4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货商,按2024年收入计算排名第一,按解决方案搭载量计算同样排名第一[2] - 公司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的第三方供货商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将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车载平台服务三大智能汽车核心体验支柱无缝整合的企业[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在量产车中搭载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超过800万套[5] - 公司已与上汽、一汽、南北大众等车企合作,覆盖10余个汽车品牌、40多款车型,服务超过100万辆智能汽车[1] - 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公司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年搭载量从83.5万台提升至233.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到67.2%[5]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和8.24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1.36亿元,同比下滑19%[2][5] - 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26亿元[2] - 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扩大到15.8亿元,同比扩大675%,主要由于出现18.4亿元的其他无形资产的减值损失[2] - 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53.9%、46.4%、38.9%,呈现逐年下降趋势[3]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1.11亿元、11.23亿元及9.8亿元[4] 股东结构与客户关系 - 阿里巴巴通过上海赛为、浙江天猫、淘宝中国及杭州灏月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44.72%份额、控制40.17%的投票权[8][9] - 上汽通过上海赛为及嘉兴瑞佳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34.34%份额、控制37.16%的投票权[9] - 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第一大客户均为上汽集团,来自上汽集团的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54.7%、47.4%、38.8%、47.8%[12] - 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第一大供应商均为阿里巴巴,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3.5%、58.4%、50.5%、54.7%[12] - 公司自2024年12月27日起不再纳入阿里并表范围,但阿里巴巴完成分拆后仍将持有超过30%的股份[8][11] 上市计划与资金用途 - 公司于8月20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1] - IPO募资金额将用于加强研发投入、增加中国市场份额、拓展全球市场、支持业务收购及扩张计划,以及补充营运资金[1] - 分拆计划采用全球发售方式进行,涵盖香港公开发售与国际发售两个部分[11] - 根据胡润研究院2025全球独角兽榜单,公司以220亿企业估值位列第331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