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AI

搜索文档
打破垄断,与世界顶尖品牌“平起平坐”
齐鲁晚报· 2025-07-25 07:13
公司核心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主营工业机器人和柔性协作机器人,产品包括NB220系列大负载工业机器人和多种形态的柔性协作机器人 [1][2][4] - 自主研发xCore高性能控制系统,优化多轴联动运动协同算法,提升复杂路径处理能力 [2] - 柔性协作机器人采用自研柔顺控制算法和力控搜索规划技术,装配成功率提升至99.5%以上 [5] - 关节力控技术实现0.5N精密零件保护和0.01毫米检测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 [2][5][6] 市场表现与行业地位 - 累计机器人装机量突破4万台,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2024年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超8000台,国产机器人出货量第四,柔性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国内第一 [6] - 2025年预估销量15000台,接近翻倍增长 [7] - 国家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打破进口品牌长期垄断格局 [7] 核心应用场景 - 汽车行业:应用于小米YU7焊装车间,实现焊接精度0.4毫米,生产节拍效率提升 [1][3] - 家电制造:空调管口装配场景中,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9%,节拍时间压缩至14秒 [5] - 多行业覆盖:电子制造、光伏、锂电、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 [6] 技术研发与战略布局 - 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构建国内领先的机器人研发设计技术平台 [7] - 2023年启动"机器人+AI"战略,推出AR人形力控关节臂、轮式双臂机器人等具身智能产品矩阵 [7][8] - 轮式双臂机器人融合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可完成精密装配、高精度检测及生活服务操作 [8] 合作伙伴与生态建设 - 与小米、赛力斯等车企合作,拓展焊接、打磨、检测等高端应用场景 [3] - 牵头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技术转化 [8]
政策红利兑现!国产器械半年狂揽45项批文,恒生医疗ETF(513060)成创新升级"精准入口"
搜狐财经· 2025-07-11 10:36
医药板块市场表现 - 生物医药、创新药、医药外包等大医药概念走强,药明合联涨超9%,药明康德AH股涨超9%,带动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涨1.5% [1] - 恒生医疗ETF(513060)早盘高开,盘中持续震荡,截至发稿涨近1%,成交额近10亿元,交投活跃 [1] - 成分股中多数上涨,药明康德涨超8%,药明合联涨超7%,药明生物、固生堂、诺诚健华涨超3%,先声药业、翰森制药、四环医药、微创机器人-B、微创医疗等个股涨幅均超2% [1] 创新医疗器械政策与市场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医疗器械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国家药监局批准4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同比增长高达87%,增速创历史新高 [2] - 同期创新药批准数量达43个,同比增长59%,政策改革红利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2] - 药监部门出台10项全生命周期监管优化举措,覆盖审批加速、国际标准对接及临床应用支持等关键环节 [2] 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突破 - 国产自主研发的外周血管内超声(IVUS)导管成功打破国际巨头垄断,通过AI智能图像分析技术解决临床痛点,已获得欧盟认证并进入欧洲市场 [3] - 国产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三尖瓣修复器械,临床数据显示我国严重三尖瓣反流患者超100万人,其中近50%有望从该技术中获益 [3] - 国产脉冲电场消融(PFA)设备密集获批,显著改变跨国企业占据中国85%电生理市场的格局,预计中国PFA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13亿元增至2032年的1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73% [3] 医疗机器人技术与AI融合 - 国产单孔腔镜机器人成功为复杂病例实施精准微创手术,仿生蛇形臂技术将手术切口控制在极小范围,显著降低术中出血和术后风险 [4] - 国产机器人完成高难度血管吻合术,其亚毫米级操作精度(0.5毫米)和智能动态消颤控制技术解决传统显微外科难题 [4] - 行业创新推出"机器人租赁+产业平台"模式,通过金融工具降低医院使用门槛,帮助先进机器人技术以轻资产方式进驻三甲医院 [4] AI+机器人全球突破 - 海外最新获批的手持式机器人系统成为全球首个专为超声引导介入设计的便携式平台,融合AI路径规划与机械微动控制,将穿刺定位时间缩短50%,精度提升至0.5毫米内 [5] - AI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将重塑从辅助诊断到手术执行的全链条,监管机构已启动专项工作加速技术临床转化 [5] 恒生医疗ETF投资价值 - 恒生医疗ETF(513060)涵盖众多医疗行业龙头,受益于政策红利,在创新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6] - 医疗保健行业是刚性需求行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重视程度提高,行业需求将持续增长 [6]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成分股包含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优质企业,具有较高研发投入强度和强大竞争力,通过ETF投资可分享成长红利并降低单一股票风险 [7] 医疗器械产业展望 -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正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国产设备在IVUS、PFA、三尖瓣修复等领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8] - AI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拓展创新边界,推动精准医疗向普惠化发展 [8] - 恒生医疗ETF(513060)作为板块风向标,其低估值、高流动性特质为投资者提供了布局产业升级红利的高效工具 [8]
一场机器人大会背后的“智造跃升”
齐鲁晚报· 2025-05-22 05:03
人机协同技术突破 - 脑机接口技术实现"意念"操控无人机,识别准确率高达92.5%,打字速度达每分钟20个字符 [3] - 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接入Deep Seek大模型,具备情景交流和分析能力,四足机器人Y30站立负载达150千克 [4]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山东分院将脑机接口应用于医疗康复,帮助肢体障碍患者实现自主行走 [3] 无人机技术升级 - 龙翼航空EV660重载物流无人机载重200公斤,续航200公里,适用于特殊地形运输 [5] - 消防无人机编队作战系统单次覆盖火场面积500平方米,效率提升5倍以上,全国市场占有率50% [6] - 高层消防一体化作战单元实现220米高空喷射灭火,灭火弹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5% [6] 机器人智能化发展 - 珞石柔性协作机器人末端力控精度1N以内,焊接精度0.4毫米,负载能力提升至45千克 [7] - CR35系列协作机器人作业范围达2246毫米,具备全关节力控和自适应作业能力 [7] - "机器人+AI"战略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毫米级乃至微米级生产工艺 [8] 产业集群建设 - 济宁市形成"两园多点"产业集聚格局,工业机器人产业链覆盖上中下游 [9] - "一网四中心"平台提供检测、培训、维保等全方位服务,构建全产业链条 [10] - 山东省机器人行业协会会员达85家,整合行业技术与创新资源 [10] 政策支持与产业增长 - 山东省出台《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构建全产业链格局 [2] - 济宁市机器人产业年均增长率超20%,列入36条重要产业链之一 [9] -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形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条细分产业链 [9]
评论丨技术突破仍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4 01:46
行业技术突破 - 全球资本市场迎来机器人狂欢,"机器人+AI"产业革命突破临界点,技术进步呈指数级加速[2] -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核心驱动力来自仿生机械结构进化、AI大模型深度赋能和关键零部件自主创新[2] - AI大模型重塑机器人"大脑",华为6G机器人系统实现自然语言指令理解闭环,特斯拉FSD算法迁移至Optimus使决策效率提升5倍以上[2] - 国产零部件创新加速成本下探,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成本大幅低于进口,五洲新春行星滚柱丝杠进入特斯拉供应链[3] - 上游伺服电机技术升级,汇川技术永磁同步电机效率达97%,鸣志电器步进电机精度0.9度[3] - 绿的谐波RV减速器寿命突破2万小时,柯力传感六维力传感器应用于医疗机器人手术[3] 产业链格局 - 中游本体制造形成国际巨头主导格局,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5年量产1万台,2027年月产10万台[3] - 优必选Walker S1将落地家庭服务领域,宇树科技Unitree G1可应用于多场景[3] - 下游应用呈现"工业+服务"双轮驱动,Optimus已在特斯拉电池工厂实现精准分装[4] - 医疗机器人市场快速扩张,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136亿美元[4] - 服务机器人功能持续丰富,优必选家庭机器人可完成200余种任务[4] 市场前景 -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7.6亿元跃升至2035年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50%[4] - 资本市场关注全产业链,上游绿的谐波、五洲新春获基金加仓,中游拓普集团、双林股份成为核心标的[4] - AI算法企业表现突出,拓尔思、奥比中光一季度涨幅超50%[4] 发展趋势 - 产业链将呈现技术融合、场景裂变、生态重构三大趋势[5] - 特斯拉Optimus当前定价2-3万美元,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成本下降[5] - 投资将聚焦技术壁垒高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具备场景落地能力的本体制造商和掌握AI算法的科技巨头[5]
美的集团一季度归母净利润突破百亿 拆分安得智联至港股上市
贝壳财经· 2025-04-30 14:2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1284亿元 同比增长20 6% 归母净利润124亿元 同比增长38 0% 首次单季度突破百亿元 [1] - 2024年B端业务收入达1045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从2020年18 5%提升至25 5% [3] - 2024年营收突破4000亿元 成为"A+H"股上市公司 [4] 业务分拆与资本运作 - 拟分拆子公司安得智联至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分拆后仍保持控制权 [1][4] - 2023年曾计划分拆安得智联在深交所上市 同年撤回美智光电创业板IPO申请 [4] - 2024年9月完成港股上市 形成"A+H"双融资平台 [4] B端业务进展 - 一季度ToB业务中 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收入111亿元(同比+45%) 智能建筑科技收入99亿元(同比+20%) 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73亿元(同比+9%) [2] - 医疗领域成立美的医疗 推进医疗影像数字化 智能建筑科技完成欧洲Arbonia气候部门及东芝电梯中国收购 [2] - 库卡中国机器人接单量同比增超35% 欧洲系统集成订单超5000万欧元 [2] 机器人技术突破 - 类人形机器人5月进入工厂测试 应用于运维/检测/搬运场景 下半年计划进入线下门店展示 [2][3] - 已启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样机研发 推进整机研发应用 [2] 海外扩张与股东回报 - 一季度海外电商销售同比增长50% 新建泰国亚太总部/沙特中心 威灵汽车部件启动墨西哥基地建设 [5] - 2024年实施每10股派35元分红 2025年累计推出65亿-130亿元回购计划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