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汇核算

搜索文档
海洋碳汇探索核算,CCER扩容提速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7-09 19: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中涉及的公司评级多为“增持”,包括华宏科技、三联虹普、高能环境、光大环境、瀚蓝环境、三峰环境、绿色动力、卓越新能等[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我国首项藻类碳足迹国际标准发布;全国碳市场在电力行业基础上扩容,CCER需求量提升且方法学有望加速扩容;建议关注垃圾焚烧龙头和具备隐形碳税创造能力的再生资源板块[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周度投资观点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8] - 我国首项藻类碳足迹国际标准《水产品碳足迹 大型藻类产品种类规则》发布,有助于制定碳汇政策,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8] - 全国碳市场在电力行业基础上扩容至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CCER需求量进一步提升,且方法学有望加速扩容[4][9][10] - 投资建议关注垃圾焚烧龙头和具备隐形碳税创造能力的再生资源板块,如三峰环境、瀚蓝环境、卓越新能、三联虹普等[4][11] 环保板块上周涨跌幅 - 上周(2025/06/30 - 2025/07/04)环保、燃气、水务、电力(申万指数)分别上涨0.81%、1.09%、1.35%、2.38%;创业板指、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分别上涨0.90%、1.40%、1.25%[4][13] - 涨幅前五名:雪迪龙(+31.74%)、三德科技(+26.25%)、华光环能(+20.06%)、迪森股份(+11.57%)、中电环保(+6.93%)[4][16] - 跌幅前五名:聚光科技(-10.97%)、泰和科技(-9.40%)、湘潭电化(-8.24%)、艾可蓝(-7.79%)、盈峰环境(-4.94%)[4][16] 碳中和板块跟踪 - 上周(2025/06/30 - 2025/07/04)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成交247万吨,较前一周下降62%,周成交均价72.64元/吨,较前一周下降3%[4][14] - 地方交易所碳配额上周成交39.47万吨,较前一周增长4%,周成交均价51.68元/吨,较前一周下降6%;北京碳配额成交均价最高为87.04元/吨,广东碳配额最低为26.93元/吨[4][14] - 上周全国交易所CCER成交10.30万吨,周成交均价87.04元/吨[4][14] 环保行业上周重要事件回顾 - 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完成督察进驻阶段工作,进驻山西、内蒙古等5省(区)及3家中央企业,查实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19] - 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提出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运输船舶等[18] - 上海市试点碳市场纳管单位完成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连续十二年100%履约,碳市场交易量上升,绿电消费量增加[18] 环保上市公司上周大事公告 - 【德林海】公司股东陈虹累计减持公司股份339万股,占总股本3%,减持后持股比例为4.88%[21] - 【理工能科】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回购股份数量961.35万股,占总股本2.54%[22] - 【旺能环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回购公司股份936.60万股,占总股本2.16%[22]
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实践样板,多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收效
第一财经· 2025-07-02 16:00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自然资源部遴选出15个代表性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 [1] - 案例展示了沿海地区在建设"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拓展优质亲海空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成效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要求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海洋碳汇核算 [1] 锦州市生态修复成效 - 锦州市启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浚潮沟14.1千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 [2] - 修复后的大小凌河口滨海湿地植被覆盖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成为鸟类栖息地 [2] - 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2024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839.6万人次(同比+30.8%),旅游总收入340.7亿元(同比+33.2%) [2] 唐山市曹妃甸区海草床修复 - 唐山市构建海草床全流程修复技术体系,累计修复面积938公顷,海草盖度显著提升 [3] - 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85%),生物量均值从4.51克/㎡跃升至19克/㎡(+321%) [3]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与渔业经济双赢 [3] 舟山市渔港转型 - 舟山市实施渔港治理、清淤拆废、生态复湿等措施,沈家门十里渔港转型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3] 福建省平潭与莆田修复案例 - 平潭综合实验区通过"灰色+绿色+橙色"修复模式,构建多元立体生态防灾减灾安全格局 [5] - 莆田市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湄洲湾北岸段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 [6] - 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98%,促进渔业产量与产值同步增长 [6] 珠海市三角岛修复 - 珠海市采用"公益+旅游"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恢复三角岛生态系统,2017-2023年生态产品总值提高76%至6800万元 [6] 全国海洋环境数据 - 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83.7%,283个海湾中162个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85%(其中125个达100%) [6] 行业发展趋势 -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正从单要素质量改善向海湾生态环境整体改善转变 [5][8] - 需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海洋环境和生物生态协同治理转变,注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8] - 需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