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搜索文档
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后,多部重要法律草案将提请审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16:52
海商法修订 - 海商法修订草案将提请第三次审议 旨在推动航运贸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助力海洋强国和海运强国建设 [1] - 修订草案三审稿主要修改包括增加船舶所有权登记状况查询规定 完善船舶抵押权清偿顺位规则 增加卸货港无人提货时通知托运人规定 删除承运人识别推定规则 增加相关反制条款 [2] - 新增船舶油污损害责任一章 规定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范围 责任承担及免责事由 油污损害责任保险制度与基金制度 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额等制度 [2] 网络安全法修订 - 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将提请第二次审议 修正草案二审稿拟充实网络工作指导原则 增加促进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的内容 [3] -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进一步做好与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衔接 进一步完善相关处罚规定 [3] - 修正草案二审稿拟增加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的框架性规定 包括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 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 加强安全风险监测评估 创新并加强安全监管 [3]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 生态环境法典污染防治编 法律责任和附则编草案将提请第二次审议 [4] - 污染防治编草案二次审议稿拟充实污染防治工作总体要求 增加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保障公众健康的内容 [5][6] - 加大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资金保障力度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 [7][8] - 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标准 加强重型货车大气污染防治和机动车船排放检验造假监管 明确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检查要求 [9] - 污染防治编草案二审稿结构分为九个分编 考虑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 固体废物 噪声 放射性污染源治理 以及化学物质 电磁辐射 光等新领域污染防治问题 [9] - 为防止生态环境领域小过重罚和大过轻罚 草案增加从重处罚 从轻减轻处罚 不予处罚等一般适用规定 明确行政处罚五年追责期限的适用情形 [10]
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后 多部重要法律草案将提请审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16:52
王翔介绍,防范和治理船舶油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对此,国际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公约,我国参与的主要是《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 约》。 此次海商法修订,新增船舶油污损害责任一章,并结合我国海事领域多年来的实践情况和成熟做法,规 定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范围、责任承担及免责事由、油污损害责任保险制度与基金制度、油污损害赔偿 责任限额等制度,既对我国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从制度层面作出了回应、提供了保障,又落实了 我国参与的国际公约主要制度和义务。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10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拟审议多部法律草案。 这些草案包括海商法修订草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正草案、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网络安 全法修正草案、环境保护税法修正草案、生态环境法典污染防治编草案、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和附则 编草案;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的议案;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耕 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的议案等。 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举行发言人记者会,通报本次常委会会议拟审议的法律草案主要情 况。 完善船舶油污损害责任制度 海 ...
2025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26
论坛概况 - 论坛于10月15日在广州南沙举办,主题为“共享蓝色机遇,共建一流湾区” [3] - 参会嘉宾约400名,包括多省市及港澳海洋部门代表、沿海城市代表、高校、金融机构及涉海企业 [4] - 会议设置专题论坛、企业路演和成果展区等环节 [5] 产业成果与城市推介 - 发布《“十四五”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成效及2025年度海洋六大产业十大成果》,展示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4] - 广州、深圳、珠海、汕尾、湛江和香港作为大湾区代表城市进行了海洋经济领域的城市推介 [4] - 15个涉海企业代表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路演展示 [5] - 展区集中展示了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的高技术船舶、仪器装置和高端材料 [5] 区域合作机制 - 粤港澳三地海洋行业商会、协会和学会共同发布《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 [4] - 倡议提出共建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海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蓝色金融服务联盟等多项务实举措 [4] - 此举标志着三地海洋合作进入机制化、系统化新阶段 [4] 产业发展与交流 - 专题论坛围绕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展开深度交流 [5] - 参会方包括粤港澳三地政府代表、行业专家、企业及科研机构负责人 [5] -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政府持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5]
吸收借鉴最新国际公约精神,海商法修订草案将三审
新京报· 2025-10-23 12:38
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将对海商法修订草案进行第三次审议。10月23日,在全 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王翔介绍有关情况。 增加船舶所有权登记状况查询规定 此次海商法修订,新增船舶油污损害责任一章,并结合我国海事领域多年来的实践情况和成熟做法,规 定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范围、责任承担及免责事由、油污损害责任保险制度与基金制度、油污损害赔偿 责任限额等制度,既对我国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从制度层面作出回应、提供保障,又落实了我国 参与的国际公约主要制度和义务。 王翔介绍,2025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海商法修订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为积 极适应海事实践的发展趋势,吸收借鉴最新国际公约精神,合理平衡有关方面利益诉求,进一步推动航 运贸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海洋强国和海运强国建设,根据各方面 意见,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拟作修改。 修改的主要内容涉及:增加船舶所有权登记状况查询的规定,完善船舶抵押权清偿顺位的规则,增加卸 货港无人提货时应当及时通知托运人的规定,删除承运人识别的推定规则,增加相关反制条款等。 新增 ...
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海洋气候变化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福州举办
环球网· 2025-10-23 11:59
对话环节中,与会嘉宾围绕"从应对危机到开创未来"展开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海洋的未来与城市 发展息息相关,唯有加强互联互通,坚持同舟共济,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实现海洋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福建省与会代表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为深化海洋气候治理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未来将进一步 加强与国内外各方的交流协作,共同提升应对海洋气候变化的整体能力。外方嘉宾在发言中强调,海洋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各方应秉持合作精神,以创新思维共同寻求符合21世纪发 展需要的解决方案。 主旨发言环节汇聚了多方智慧,来自政府与企业的代表就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分享了系列解决方案。 与会代表一致关注到气候变化、污染和过度开发对海洋生态的严峻挑战。在应对路径上,会议提出了构 建一体化远洋气象导航系统、发展海上风电等具体方向,通过增强航运安全保障、开发蓝色经济新动 能,为全球海洋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10月17日,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海洋气候变化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 行。论坛聚焦海洋与气候变化议题,围绕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防灾减灾、海洋科技与国际合作、数字 经济与海洋经济融合、气象服务助力海 ...
广西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获联合国奖项
广西日报· 2025-09-26 10:38
9月22日,记者从自治区海洋局获悉,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评选结果近日 在山东青岛揭晓。广西选送的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斩获6项大奖,覆盖全部参赛赛道,自治区海洋 局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奖,标志着广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践获国际认可。 广西参赛项目在三大赛道均取得突破。其中,"中国广西防城港市西湾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价值实现 实践案例"获海洋生态文明实践范例赛道重大项目奖,"钦州市孔雀湾生态修复项目范例"获同赛道重点 项目奖。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创新技术赛道,"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退塘还林技术:虾塘红树林生态 农场"项目获重大项目奖,"北部湾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和"红树林潮滩受损修复与营林关键技 术"项目同获重点项目奖。在海洋生态科技大学生赛道,"智筑珊海—珊瑚礁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实践"项 目获重大项目奖。 近年来,广西始终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此次获奖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前瞻 性探索,也为全球提供了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广西经验"。(曹丽媛 杨晓佼) 联合国"海洋十年"(2021—2 ...
刚设立的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什么特殊意义?
环球时报· 2025-09-18 18:39
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 - 中国政府正式宣布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明确其范围 面积与功能分区 标志着在强化南海生态保护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1] - 该举措基于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 依据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 是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海洋治理体系的实质性行动 [1] - 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以及海洋科学研究与环境调查将依法依规科学推进 [1] 国际治理与法律意义 - 保护区建设体现"整体性管理 综合性保护"的国际海洋治理先进理念 对区域乃至全球海洋治理具有引领性示范性价值 [2] - 此举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义务的最直接最积极响应 中国是公约原则和精神的坚定维护者和实践者 [2] - 通过行使资源管理 生态监测 环境保护执法等管辖权 以健全完善国内海洋治理体系为目标积累国家实践 [2] 国际合作与舆论影响 - 在条件成熟时 中外科学家 研究机构及政府间国际组织可能参与开展多层次多主体的国际合作 [2] - 为涉南海国际舆论场注入正能量 提供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南海政策的参照坐标 回击所谓中国破坏南海环境的不实信息 [3] - 中国以更加自信坦诚透明的方式与国际社会分享海洋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 [3] 区域稳定与未来发展 - 南海局势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下总体保持稳定 [4] - 中国始终是南海和平稳定的维护者 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国际海洋治理的引领者 [4] - 未来将继续与东盟各国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4]
2025年海洋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收官
央视网· 2025-09-17 02:27
专项执法行动成果 - 中国海警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公安部连续第五年开展海洋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1] - 各级海警机构累计出动舰艇2万余艘次、飞机100余架次,对1万余艘渔船实施登临检查[1] - 专项行动共查获违法违规渔船1900余艘,查扣涉渔"三无"船舶800余艘,没收渔获物111万余公斤[1] - 立涉渔刑事案件28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00余名,成功打掉10余个非法捕捞犯罪团伙[1] 海洋权益维护 - 专项行动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驱离外籍渔船500余艘,查扣16艘[1] - 通过大马力快艇整治、打击外籍侵渔渔船等专项管控行动集中查处非法捕捞行为[1] 执法模式创新 - 深化海陆空天多维立体执法新模式,强化近岸小目标雷达、船讯网等态势感知系统运用[1] - 严格落实舰艇应出尽出、应登尽登、应检尽检要求,开展全海域、大规模、高密度巡航[1] 政策效果评估 - 伏季休渔制度是我国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专项执法行动有力护航休渔政策落地[2] - 渔民反馈开船第一网产量明显增加,政策对渔民产生积极影响[4] - 为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强执法保障,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1][2] 后续监管安排 - 随着"秋捕"大幕拉开和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中国海警局将继续加强海上监管保障渔业生产安全[4] - 提醒渔民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发现违规捕捞或遇紧急情况及时拨打95110海上报警电话[4]
海上新广东·新生态图集
南方农村报· 2025-09-01 10:30
生态建设成果 - 广东红树林面积达1.14万公顷 位居全国首位 [14] - 越冬水鸟数量达12.9万只 同比增长超15% [24] - 深圳湾成为黑脸琵鹭全球第三大栖息地 [25]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湛江雷州湾有近千头中华白海豚栖息 [19] - 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种群超过2000头 [20] - 建立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20] 生态经济模式 - 雷州半岛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亩产收益7600元 [27] - 惠东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金额超400万元 [28] - 广州南沙年接待游客近6000万人次 [29] 生态修复工程 - 惠东县通过十年培育形成万亩连片红树林湿地 [17] - 采用退塘还林和湿地修复措施扩大红树林覆盖 [14] - 红树林发挥净化海水和防风固岸生态功能 [13]
构建海洋新生态,奏响蓝绿交响曲 | 海上新广东系列报道③
南方农村报· 2025-09-01 10:30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通过系统化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成功构建海洋新生态 实现蓝绿协调发展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9][10][87][110] 红树林生态修复 - 广东红树林面积达1.14万公顷 位居全国首位 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长地区 [5][44] - 惠东县通过退塘还林等措施累计新造红树林9000多亩 修复1500亩 总面积恢复至约1.1万亩 [30] - 全省约60%红树林划入自然保护地 近95%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45] -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面积达9900多公顷 率先出台省级红树林保护条例并建立四级保护制度体系 [39][40] - 湛江发布全球首个红树林入侵物种无人机识别算法模型 实现"无人机+AI"智能守护 [41][4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雷州湾聚集近千头中华白海豚 为世界第二大种群 珠江口水域种群超2000头 [50][56] - 全省设立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珠海保护区采用电子围栏等科技管护手段 [55][60] - 2025年广东越冬水鸟达12.9万只 同比增长超15% 珍稀鸟类数量显著增加 [67][115] - 深圳湾成为黑脸琵鹭全球第三大栖息地 2024年越冬数量达375只 较2023年增长25.4% [80][81] 生态经济转化 - 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在惠州落地 广东能源集团以超400万元竞得10年期开发权 [100][101] - 雷州"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试点实现生态养殖 亩收益从6400元提升至7600元 [96][98][99] - 惠东通过红树林造林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38.55亩 [103] - 南沙通过生态修复新增红树林2.5公顷 2024年接待游客近6000万人次 同比增长105% [105][107] 生态建设成效 - 全省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 修复滨海湿地超56平方千米 [82] -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0.6% [83] -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 [114] - 全省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超3200公顷 修复现有红树林超2300公顷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