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估值提升
搜索文档
申万宏源证券晨会报告-20251121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1-21 08:41
市场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收盘3931点,单日下跌0.4%,近5日上涨1.74%,近1月下跌2.44% [1] - 深证综指收盘2454点,单日下跌0.76%,近5日上涨1.4%,近1月下跌3.6% [1] - 中盘指数近6个月涨幅达24.25%,表现优于大盘指数(17.18%)和小盘指数(21.19%) [1] - 近1个月涨幅居前的行业包括Ⅱ冶钢原料(29.4%)、国有大型银行(8.45%)和酒店餐饮(8.06%) [1] - 近6个月涨幅居前的行业包括Ⅱ冶钢原料(59.78%)、渔业(30.84%)和焦炭Ⅱ(33.71%) [1] - 近1个月表现落后的行业包括化妆品(-3.33%)和地面兵装Ⅱ(-0.39%) [1] 2026年海外宏观经济展望(AI主题) - 2025年全球大类资产呈现“泡沫化”与分化并存格局,约6成股票指数、黄金和比特币等资产刷新历史新高 [8] - AI“泡沫”行情的宏观基础是全球经济稳定、美国经济“软着陆”和流动性宽松,央行“降息潮”和美元转弱为风险资产提供了有利环境 [8] - 截至2025年底,部分资产估值偏高,美股、日股等估值分位数均处于历史高位,需警惕“非理性繁荣”信号 [9] - 2026年美国经济基准假设仍是“软着陆”,私人消费有望企稳,但AI资本开支对GDP的拉动可能边际走弱 [10] - 2025年AI资本开支成为美国经济“新支柱”,但其可持续性存疑,表现为企业自由现金流承压、债务融资占比提升等 [10] - 长期来看,技术革命演化是强趋势、弱周期,金融资本的“泡沫化”及破裂之后往往是产业资本的“黄金时代” [11] 2026年港股及海外中资股投资策略 - 2025年前10个月恒生指数上涨29.15%,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2.23%,涨幅主要由估值扩张驱动 [12] - 中性情景下2026年恒生指数潜在收益空间约为22.92%,乐观情景可达33.83% [12][13] - 港股市场行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科技等新经济板块的市值和成交额占比在过去十年间双双超越传统经济 [12] - 港股通成交额占港股大市成交比例约为25%-30%,且呈持续上行趋势,有助于改善港股的离岸折价 [12] - 2026年以PPI为代表的价格指标有望改善,当PPI出现改善信号时,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态度往往出现明显转折 [12] - 居民存款再配置对股票市场的外溢效应有望在2026年中前后有明显体现,内资对港股的集中大幅流入往往出现在A股赚钱效应扩散至高位时 [12][13] 2026年交通运输投资策略 - 交运板块投资聚焦四大主线:航运/航空长周期上行、资源品+一带一路共振、科技赋能新赛道、高股息资产价值重估 [3][15] - 过去5年航运股(如中远海控)上涨709%,航空货运、船舶板块直接受益于逆全球化带来的时空错配 [15] - 航运大周期处于上行初期(2021-2038年),核心驱动因素是船厂产能受限(仅为2008年的70%)和船队老龄化 [15] - 航空大周期逻辑在于波音/空客产能约束导致供给端收紧,叠加飞机利用率提升和票价弹性释放 [15] - 科技赋能新赛道关注无人物流(AMR)和自动驾驶(Robotaxi),相关公司包括极智嘉、快仓、文远知行等 [15] - 新兴市场机会聚焦东南亚产业转移和消费升级,重点标的包括极兔速递(东南亚电商物流)、海丰国际等 [15][16] - 高股息资产配置思路从“买资产”转向“买团队”,重点关注能持续注入优质资产、提升现金流的主体 [18]
上半年南下资金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 ,新消费、医药、银行受追捧
深圳商报· 2025-07-01 19:29
南下资金流入港股概况 - 2024年10月起南下资金加速流入港股 2024年上半年累计净流入7311.93亿港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1] - 南下资金持股占比从2024年初14%升至2025年6月21% 港股通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额28% [2] - 南下资金流入助推恒生指数上半年上涨20% 恒生国企指数涨19.05% 恒生科技指数涨18.68% 涨幅全球领先 [1] 资金行业配置偏好 - 非必需性消费 金融 医疗保健为南下资金净流入前三行业 分别达2134亿 1770亿 829亿港元 [2] - 高息股(银行 通讯 能源)及科技 新消费 医药板块最受青睐 [1] - 新消费板块表现突出 泡泡玛特涨199% 老铺黄金涨322% 创新药领域三生制药涨289% 荣昌生物涨278% [2] 市场结构影响 - AH股溢价指数6月12日跌至126.91点 创2020年6月以来新低 显示港股估值吸引力提升 [3] - 南下资金持股30%以上个股以小盘股(市值<50亿港元)和红利股为主 2024年增持前15大个股中高分红标的占2/3 [3] - 金融 能源 电信 公用事业等传统板块在AH两地上市公司中市值占比达80% [3] 机构配置趋势 - 香港市场占中国保险机构境外投资余额51% 为股票债券投资首选市场 [4] - 2025年63%机构计划通过港股通加大港股投资规模 [4] 后市展望 - 港股汇聚消费升级标的和硬科技龙头 估值处于全球中低位 AI产业链性价比突出 [5] - 优质企业赴港上市等因素或推动下半年港股估值持续提升 [5]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A股龙头赴香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5-27 14:03
港股上市热潮 - 宁德时代港股IPO募资50亿美元,成为2024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IPO [2] - 海天味业、峰岹科技、均胜电子等10余家公司已向港交所递表,预计"A+H"公司IPO数量和募资额将爆发式增长 [2] 赴港上市核心动因 - **拓展出海业务**:港股募集港元可自由兑换美元,便于海外扩张(如宁德时代融资用于欧洲电池工厂、美的收购德国库卡)[2] - **吸引国际资金**:药明康德港股上市后外资持股比例从A股的5%提升至35%,并被纳入MSCI指数 [2] - **政策便利性**:港交所2024年5月开通"科企专线",加速科技和生物公司上市以改善市场结构 [2] - **对冲地缘风险**:双重上市减少对A股单一市场的依赖 [3] 港股与A股市场差异 - **投资者结构**:港股机构投资者占比超30%,对美债利率敏感(如2024年9月美联储降息推动外资回流)[4] - **市场风格**:港股龙头效应显著,320只头部股票贡献90%成交额,小市值股流动性差;A股微盘股及TMT板块表现突出 [5] - **交易规则**:港股实行T+0且无涨跌幅限制,做空机制成熟导致日内波动更大 [5] - **估值差异**:恒生指数长期市盈率约10倍,AH溢价指数维持在130以上,反映同股不同价现象 [6][7] 港股估值修复驱动因素 - **科技叙事转变**:阿里巴巴、小米等公司因AI技术突破(如自研芯片、大模型)对标美股科技股重新定价 [9] - **南向资金流入**:2024年1-4月港股通净流入超60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提升定价权 [9] - **龙头公司集中度**:阿里、网易等10家科技巨头占港股流通市值近30% [9] 近期上市案例信号 - **流动性改善**:宁德时代、恒瑞医药H股首日成交火爆,出现超越A股的"倒挂"现象 [10] - **国际资金回归**:两公司获多国长线资金投资,显示海外资本重新关注中国资产 [10] - **估值中枢提升**:南向资金持续涌入及科技/消费板块主导弱化经济周期性影响 [11] 投资布局方向 - **指数化投资主线**:红利、科技、医药、消费四大领域,相关ETF包括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恒生医药ETF(159892)等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