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境信息披露
icon
搜索文档
邮储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决议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29 17:25
核心观点 - 邮储银行董事会于2025年8月召开会议 审议并通过了包括半年度报告 利润分配 关联交易费率安排 公司章程修订等多项议案 所有议案均获全票通过[1][2][4][5][6][7] 财务与资本管理 - 董事会审议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专项报告 详情参见专项报告[1] - 2025年半年度报告及摘要已获董事会审议通过 中期财务报表经审计委员会审阅[2] - 2025年度中期利润分配方案获董事会通过 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4][5] 风险管理与合规 - 董事会审议通过2025年上半年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报告[2] - 审议通过2025年上半年全面风险管理报告[2] - 2025年半年度环境信息披露(可持续金融)报告获批准[4] 关联交易与代理业务 - 邮储银行与邮政集团代理吸收人民币个人存款业务储蓄代理费率暂不调整 因2024年10月以来已进行两次调整[3][4] - 关联董事对该议案回避表决 有效表决票9票且全票同意[3] - 独立财务顾问认为储蓄代理费率处于合理水平 与四大行平均净利差变动幅度相符[4] 公司治理与架构调整 - 修订公司章程议案获通过 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并报金融监管总局核准[5] - 股东大会议事规则 董事会议事规则修订案获批准 需股东大会审议[5] - 通过不再设立监事会议案 需股东大会批准[5] - 变更注册资本议案获通过 尚待股东大会审议[6][7] 股东大会安排 - 董事会通过召开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议案 会议通知将另行公告[7]
传音控股核心市场频遭专利诉讼围堵;环境管理议题拖累MSCI ESG评级表现
搜狐财经· 2025-08-18 18:27
专利诉讼风险 - 公司面临多起专利侵权诉讼 包括华为在慕尼黑起诉图像滤波技术侵权 NEC和JVC在巴西起诉视频编解码专利侵权 以及飞利浦和高通在印度起诉音频标准必要专利侵权[1][2] - 诉讼集中在公司核心海外市场 欧洲市场面临潜在禁售风险 印度和巴西等关键区域存在司法纠纷 公司99%收入来自海外新兴市场 2024年全球手机出货量2.01亿部市占率14% 非洲智能机市占率超40% 南亚和拉美市场出货量位居前列[2] - 公司通过和解协议化解部分风险 2024年第四季度与诺基亚达成和解 2025年1月与高通和解 2024年7月与飞利浦和解 但未披露和解金额细节[3] 知识产权管理 - 公司在采购 研发 销售环节嵌入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注重与产业方商业合作[2] - 实际诉讼情况表明知识产权风险排查和应对机制仍存在欠缺[2] ESG环境表现 - MSCI ESG评级从CCC级提升至BB级 但仍低于小米和苹果的BBB级 环境表现是主要差距项[4] - 环境议题在公司ESG矩阵中被列为"不重要"梯队 碳排放管理和电子废弃物处理存在短板[4][5] - 2024年范围1和2碳排放总量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较2023年1.8万吨上升43.56% 每百万元营收碳排放从0.29吨增至0.38吨 上升31.03%[5] - 碳排放数据仅覆盖中国境内实体 海外制造工厂和销售网点未纳入核算 电子废弃物回收未披露处理量和转移去向等量化数据[5] 港交所上市合规 - 公司有意向在香港第二上市 需符合港交所气候披露新规要求[6] - 需构建全球生产基地排放追踪体系 完善供应链上下游排放数据收集机制 为分阶段披露价值链排放做准备[6] 财务表现 - 2024年一季度营收130亿元同比下降25.45% 归母净利润4.90亿元同比减少70%[6]
CDP气候变化总监:气候行动正从公关宣传转向核心商业战略
新浪财经· 2025-08-18 11:14
气候行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气候行动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并非对立关系 [4] - 企业将环境可持续性视为风险管理和竞争优势的来源 [4] - 回避应对气候变化会与市场产生冲突,市场已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 [6] - 应对气候变化能带来商业机遇,通过CDP披露信息的企业已识别出超过16万亿美元与气候和自然相关的机遇 [7] 企业面临的气候风险与机遇 - 企业需关注两类风险:物理风险(物理损害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监管风险(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5] - 到2050年,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全球收入下降近20%,相当于每年损失38万亿美元 [6] - 采取正确气候行动有望在2050年为全球GDP额外贡献7% [6] -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每投入1美元可产生2至19美元的回报,供应链深度减排的企业已节省超过130亿美元成本 [7] 行业脱碳前景与挑战 - 全球行业可分为三类:注定被淘汰的行业、处于平衡状态的行业、对生存至关重要的行业(建筑、钢铁、水泥、食品、农业) [8] - 能源行业和金融行业将处于未来发展的核心,存在巨大机遇,能源行业需要经历最重大的转型 [8] - 能源行业在脱碳过程中面临情绪抵制和期限错配的挑战,其潜在损失最大但获益潜力也最大 [9] - 在披露转型计划的企业中,能源行业占比名列前茅,有潜力整合脱碳激励措施 [8] 气候信息披露趋势 - 气候信息披露正从数据收集阶段走向战略聚焦阶段,目的是增强信息可信度 [4] - 简化披露要求有助于分析企业真实努力,不会降低数据可信度,而是对“可信度”有更清晰认知 [11] - 2024年占全球市值三分之二的企业通过CDP进行披露,包括93%的富时100指数成分股公司和86%的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 [6] - 对数据的需求量不会降低,只会更多,特别是转型金融和绿色分类标准领域 [11] 中国企业的气候行动表现 - 2024年中国有3651家企业通过CDP披露,较2023年增长6.3% [12] - 约19%的中国企业有望实现气候目标,其中77%将高管薪酬与气候目标挂钩 [12] - 2022至2024年,有望实现气候目标的中国企业市值增长4.7%,未达标企业增长3.9% [12] - 中国企业设定减排目标的比例为19%,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3% [12] 企业气候行动建议 - 企业需制定经核实的转型计划和减排目标,并将气候考量嵌入战略、治理和价值链 [4][13] - 78%的领先企业已将高管薪酬与气候成果挂钩,87%在整个价值链中与供应商和客户合作 [13] - 企业应首先设定目标,然后制定转型计划来识别技术挑战和供应链挑战 [13] - 供应链挑战更为复杂但能带来更高投资回报 [13] 气候治理未来展望 - 当前气候行动遇冷是暂时波动,而非实质性转变,企业可能是在调整战术而非放弃目标 [14] - 环保运动已被视为必要之举和硬性要求,企业参与源于投资者和公众舆论的压力 [15] - 理想状态是将气候风险内化于商业核心战略,而非仅通过外部承诺宣传 [16] - 气候组织与CDP建立新合作,CDP将继续作为RE100的技术合作伙伴,推动电网向零碳转型 [17]
对话CDP气候变化总监:气候行动正从公关宣传转向核心商业战略
新浪财经· 2025-08-13 09:04
气候行动与经济发展关系 - 气候行动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而非对立 科学证据充分证实气候变化真实性 企业将环境可持续性视为风险管理举措和竞争优势来源 [4] - 企业需关注两类气候风险:物理风险涉及物理损害带来的财务风险 监管风险源于全球政策导向 2024年占全球市值三分之二企业通过CDP披露 包括93%富时100和86%标普500成分股公司 [5][6] - 气候行动带来显著经济收益 适应气候变化每投入1美元可产生2至19美元回报 供应链深度减排企业节省超130亿美元成本 企业识别出超16万亿美元气候相关机遇 [6] 行业脱碳前景与挑战 - 全球行业分为三类:将被淘汰行业 平衡状态行业 必需转型行业(建筑/钢铁/水泥/食品/农业) 能源行业因需重大转型将成为表现最佳领域之一 [7] - 能源行业披露转型计划企业占比名列前茅 影响所有企业脱碳进程 能整合市场激励措施采取行动 金融行业某些领域也存在巨大机遇 [7][21] - 能源行业脱碳最大挑战是情绪抵制和期限错配 金融体系考量周期通常5-7年 而购电协议期限达20年 电网协议达30年 调整这些协议需要成本 [8][23] 气候信息披露演变 - 信息披露从数据收集阶段走向战略聚焦阶段 简化披露目的是增强而非削弱信息可信度 CDP正从注重数据量转向追求数据连贯性 [4][9] - 欧盟《综合法案》属建议性质 许多欧洲企业已准备好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并反对取消要求 数据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尤其转型金融和绿色分类标准领域 [8][10] - 简化披露有助于分析企业真实努力程度 激励真正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企业 不会降低数据可信度 反而使操作更得心应手 [9][27] 中国企业气候行动表现 - 2024年中国3651家企业通过CDP披露 较2023年增长6.3% 约19%企业有望实现气候目标 其中77%将高管薪酬与气候目标挂钩 [11] - 2022-2024年 有望达标企业市值增长4.7% 未达标企业仅增3.9% 显示环保与盈利兼容且互促 但目标设定比例19%低于全球平均33% [11][30] - 建议中国企业加强数据披露 制定经核实转型计划 强化董事会监督和全价值链行动 78%领先企业已将高管薪酬与气候成果挂钩 87%企业在价值链中与供应商客户合作 [12][31] 气候治理未来展望 - 当前气候行动遇冷属暂时波动 反映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但正在解决 一些企业退出联盟属战术调整而非实质性转变 仍在幕后推进脱碳工作 [13][33] - 企业参与环境倡议不再仅因道德考量 而是意识到需对投资者和公众负责 将气候风险内化于核心商业战略 而非仅通过外部承诺宣传 [14][35] - RE100倡议认可中国绿色电力证书 气候组织与CDP建立新合作伙伴关系 CDP继续作为RE100技术合作伙伴 成员仍每年向CDP递交报告 [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