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icon
搜索文档
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中国解锁循环经济密码
环球时报· 2025-08-26 11:10
政策演进 - 2009年国务院颁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确立目录管理、处理基金和资质许可三大制度明确生产者责任延伸框架[2] - 2012年处理基金制度实施向生产企业征收费用补贴正规拆解企业初期覆盖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等四机一脑到2015年处理量达8000万台[2] - 2020年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法定化强制要求企业承担回收责任次年基金补贴标准下调25-100元/台倒逼低效企业退出[2] - 2023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出台财政支持焕新焕绿行动将回收循环利用列为国家行动支柱拉动正规回收率从40%升至55%[2] - 2024年中央财政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取代基金补贴资金分配70%权重取决于各省份规范回收处理量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企业将被限制补贴[3] 行业发展规模 - 十五年间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理论报废量从1.66亿台攀升至2.89亿台增幅达74%[4] - 2024年规范拆解量9400万台同比下滑3.7%产能利用率仅47.56%较2015年的65%显著下降[4] - 累计拆解超9亿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铁铜等金属472万吨塑料443万吨[1] - 2024年再生行业从9400万台废旧电器中提取铁92.1万吨铜2.1万吨再生材料替代矿产开采130万吨节水330万立方米[5] 回收模式进化 - 早期以小作坊为主导的个体商贩2010年代占比80%回收渠道分散环保不达标[4] - 2020年代平台整合兴起海尔五网融合串联3.2万门店覆盖2800县市京东以旧换新回收量超2000万台送装一体率达97%[4] - 2024年数字化生态形成线上回收占比升至35%总量达2.2亿台某平台AI估价系统日均处理手机超8万台X光扫描仪生成70项质检报告[4] 技术创新与环境效益 - 天津一家环保公司机械臂精准分离冰箱压缩机制冷剂回收系统将氟利昂转化为无害气体单条生产线年碳减排量相当于种植34万棵树[1] - 天津澳宏公司开发制冷剂高效回收技术年处理能力达2454吨实现碳减排461万吨二氧化碳[5] - 海尔循环工厂利用再生塑料生产洗衣机外壳单台减碳13.8公斤年碳减排收益突破2000万元[5] - 生物浸提贵金属技术可提升手机回收经济性智能拆解线需政策倾斜支持[7] 行业挑战 - 2024年专项资金新政引发清偿困局财政部75亿元预算清偿历史欠补但截至2025年4月仍有一些企业未获全额拨付[6] - 2025年专项资金下降导致一些企业在回收电器产品时的价格不得不下降[6] - 专项资金按冰箱空调电脑电视洗衣机不同品类不同比例分配少数企业为达标产能负荷率红线以更高价格收购废空调可能埋下亏损隐患[6] - 大部分废电器进入正规渠道的同时仍有少部分通过翻新流入二手市场或被私拆导致铅汞等重金属污染风险[6] 未来发展方向 -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深化格力2020年回收37万台空调表明制造企业逆向物流体系可提升渠道控制力[7] - 消费者激励2023年以旧换新政策通过补贴刺激换新需求配合安全使用年限宣传如冰箱空调≤10年培育回收意识[7] - 加强全球协作九阳收购Shark拓展欧美回收业务格林美借一带一路出口再生金属至东南亚[7] - 碳普惠账户与个人回收行为挂钩的试点在长三角启动消费者交投一台旧手机或可积累碳积分兑换公共服务[8]
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如何破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30 09:13
行业现状与政策框架 -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朝着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迈进,但面临回收乱象、梯次利用受限、再生经济性波动等挑战 [2] -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预计2030年退役动力电池总量将超过200GWh [3] - 已建成1.5万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形成以湿法冶金为主的回收体系,部分企业镍、钴、锰金属回收率超98% [3] - 国家层面搭建了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核心的政策框架,地方设立资金奖励支持"白名单"企业和高价值示范项目 [3] 企业实践与技术创新 - 蔚来通过BaaS电池租用模式构建闭环回收能力,电池持有量近30GWh,事故电池回收率达98% [4] - 行业需细化"电池护照"标准,探索磷酸铁锂电池稳定回收技术,出海企业需结合当地政策设计技术方案 [8] - 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回收融合,攻克智能拆解、数字化管理等关键技术,建设全链条资源循环体系 [8] 行业挑战与痛点 - 行业呈现"小、散、乱"局面,非"白名单"企业超10万家,正规企业面临"无电池可收"困境 [5] - 回收渠道不畅导致退役电池流入不规范渠道,梯次利用因政策趋严应用受限 [5][6] - 欧盟限制黑粉出口加剧中国关键矿产资源外流风险 [6] 解决方案与建议 - 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完善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强制企业接入数据实现"一码到底"监管 [7] - 设定再生材料使用比例及碳排放标准,梯次利用实行"比例替代"并下沉至省市级管理 [7] - 针对不同车型制定差异化回收技术路线,按所有权类型建立针对性管理制度 [9] - 整车企业、电池企业、第三方回收企业三类模式各有利弊,未来产业布局将成为关键竞争力 [8]
大咖共探动力电池回收破局之道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2 11:27
行业现状 - 中国动力电池正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预计到2030年退役总量或将超过200GWh [3] - 国家层面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核心的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中央与地方均出台支持政策鼓励"白名单"企业及示范项目发展 [3] - 已形成以湿法冶金为主的回收体系,部分龙头企业的镍、钴、锰金属回收率超98% [3] - 蔚来通过BaaS电池租用模式构建闭环回收能力,事故电池回收率超98% [3] 面临挑战 - 行业"小、散、乱"现象显著,已建成的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能力超出实际需求 [4] - 回收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汽车企业难掌握退役电池流向 [4] - 梯次利用受限,储能、电动自行车等领域政策与标准趋严 [5] - 退役动力电池规模高峰尚未到来,回收企业大量涌入导致"僧多粥少"竞争局面 [5] - 废旧电池到再生材料的闭环尚未打通,电池包结构和材料体系日益多样化 [5] 政策建议 - 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建立黑名单和联合惩戒机制 [6] - 完善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实现"一码到底"的闭环监管 [6] - 明确再生材料在电池生产中的使用比例及产品碳排放门槛标准 [6] - 梯次利用实行"比例替代"方式,政策执行下沉至省市级 [6] 技术建议 - 细化"电池护照"相关标准,解决数据接口等问题 [7] - 探索稳定回收磷酸铁以提升磷酸铁锂电池再生经济性 [7] - 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与回收利用深度融合 [7] - 集中攻克智能拆解、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分选等关键技术 [7] 市场建议 - 针对换电车型、V2G车型等不同类型制定差异化回收技术路线 [7] - 区分运营车、公交车、私家车等不同所有权类型建立针对性管理制度 [7] - 运营车可强制统一回收,私家车结合鼓励+溯源+监管的模式 [7]
塑料餐盒再生不再是资源的“末端处置”
消费日报网· 2025-05-14 10:38
尽管如此,我国塑料回收产业仍有短板亟待补齐。 首先,全国统一回收标准仍缺位,不利于产业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由于各地分类标准不一致,企业在 投放回收设备、组织收运网络时往往面临路径依赖和管理摩擦,这极大限制了资源的跨区域调度能力。 其次,餐盒设计复杂化趋势仍未遏制,直接增加了回收和再利用成本。一些产品添加了颜色、涂层或多 种复合材质,在提升使用体验的同时也降低了再生价值,甚至成为"可回收却无法处理"的伪绿色产品。 部分打着"环保"名义的新材料,实则无法进入现有回收体系,反而制造了新的困境。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塑料餐盒回收再生总量达40万吨,较2020年增长60%。这些餐盒主要来源于两个 渠道:40%来自社区生活源,60%来自工商业综合体。过去,这些餐盒因"材质复杂、附油附污、价值 偏低",一直被视为回收体系的"鸡肋"。如今,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 一方面,再生材料应用领域不断扩展,高值化趋势愈发明显。报告指出,约29%的再生材料被用于包装 行业,15%进入汽车制造,13%、12%分别投向电子电器和家居制造等中高端应用场景。高值化应用比 例较2020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有效摆脱了传统"塑料再生仅限低端制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