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加强政银深度合作 携手推动创新共赢
南京日报· 2025-07-16 10:14
政银合作签约活动 - 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带队与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廖林、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及行长张辉在北京举行合作对接活动并见证签约 [1][2] - 活动旨在推动政银合作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迈进 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 [1] 工商银行合作内容 - 工商银行与南京将围绕产业强市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合作 [1] - 双方计划强化"十五五"规划对接 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生态 [1] - 工银投资与紫金投资签署战略协议 成立基金专注投资新型电力系统及前沿技术项目 带动南京智能电网产业发展 [1] 中国银行合作内容 - 中国银行与南京将聚焦科创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打造标志性合作成果 [2] - 市委金融办与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签署金融创新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 [2] - 中国银行与南京银行联合发布"跨境通"综合服务方案 覆盖贸易结算、财资管理等五大场景 [2] 金融业发展定位 - 金融业是南京重要支柱产业 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长期参与南京重要金融中心建设 [1] - 两家银行通过支持金融产业运行、提升辐射能级和深化改革创新助力南京高质量发展 [1]
“融合创新15条”出台 最高支持2亿元
苏州日报· 2025-07-11 08:16
增强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 - 争取建设牵头类全国、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给予最高2亿元、2000万元支持 [2] - 支持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研究院,深化校地联动发展机制 [2] - 对省市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项目、市基础研究(学科)项目、市基础研究试点单位给予最高500万元、600万元、1000万元支持 [2] - 组织实施全球"揭榜挂帅",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2] - 支持企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2] - 对新获批的苏州顶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3000万元支持 [2] - 对"赢在苏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获奖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2] - 建立青年科学家发布制度,给予50万元支持并直接认定为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 构建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 - 对制造业企业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增资扩产或技术改造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5%给予奖励 [3] - 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制造业培育体系,对新获评的服务业领军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3] - 坚持"核心产业+"理念,打造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 - 强化与国家、省联动,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创新联合基金 [3] - 推动"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融合发展,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3] - 对高新园区新纳入国家级新赛道培育库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3]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 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并给予集成支持,对其新建的全球研发中心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4] - 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攻关任务,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4] - 对新获批的国家、省级创新中心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支持 [4] - 实施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创新专项,对新获批的外资研究院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4] - 每年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的市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数不低于总立项数的90% [4] - 实施"科创指数惠",集成惠企政策给予最高3000万元政策性奖补 [4] 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 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建设,打造高校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引育孵化集成式转移转化平台 [5] - 支持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5] - 建设"苏创荟"智能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全天候一键式实现信息畅通 [5] - 布局建设苏州高校成果转化办公室(SOTT)并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5] - 鼓励"校企双聘",支持高校选派科技人才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高管到高校兼职"产业教授" [5]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先使用后付费"苏转保"专项保险产品,对企业投保费用给予最高30万元支持 [5] - 推广S-Lake先进技术发展中心模式,鼓励优质企业、创投机构与政府共设专项"资金池" [5] 打造开放共享创新生态 - 推出"科创指数"投、贷、保、担联动融资新模式,对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信贷所产生的损失给予最高1000万元风险补偿 [6] - 支持企业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每项给予50万元支持 [6] - 加强PCT国际专利布局,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给予最高250万元一次性奖励 [6] - 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计划项目,每项给予100万元支持 [6] - 对新获批国家、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万元支持 [6] - 加快建设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对新布局的给予最高500万元建设支持 [6][7] - 支持建设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对新布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7]
“拨投结合”让无声代码撬动商业未来
新华日报· 2025-07-08 07:12
5G-A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 - 南京鑫合通感科技自主研发的5G-A通感融合定位技术精度达分米级至厘米级,较传统5G定位提升10倍,解决了北斗/GPS室内失效及UWB/蓝牙单独建网成本高的问题[1] - 该技术已实现0.5米至十几厘米的亚米级实时定位规模化部署,应用于成都华润万象城32万平方米商业空间的数字孪生场景[1] "拨投结合"创新转化机制 - 江苏省市设立10亿元资金池,通过"拨投结合"模式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成果转化,前期以科研经费支持研发,后期转为市场化投资[2] - 5G-A定位团队获近2000万元资金支持成立公司,成为首个受益项目,规避传统融资路径的股权稀释风险[2][3] 知识产权与产业应用进展 - 紫金山实验室通过"先用后转"模式向鑫合通感转让3件核心专利,加速产品开发[3] - 技术已落地广州太古汇等商业地标,并拓展至智慧工厂、交通、医疗及智能网联车领域[5] - 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试验网在南京投用,覆盖1.75万平方公里,实现无人机轨迹厘米级捕捉[3] 南京创新生态体系 - 紫金山科技城构建"实验室-资本-孵化器"链条,联动43平方公里区域创新资源[4] - 南京布局"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创新枢纽,涵盖紫金山/麒麟科技城、扬子江试验区等,推动科技-产业-生产力全链路发展[4][5][6] - 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配套专项政策强化成果转化[6][7]
证监会:平稳有序防控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领域风险
快讯· 2025-07-02 20:22
证监会会议核心内容 - 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金融论述与实践启示 [1] - 会议强调维护市场稳定是监管工作首要任务 推动健全常态化稳市机制安排 [1] - 重点防控债券违约和私募基金等领域风险 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 - 持续优化股债融资和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机制安排 [1] - 促进要素向最有潜力领域高效集聚 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
《西部省份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倡议书》签订
陕西日报· 2025-06-30 06:49
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专题活动 - 活动聚焦商业航天产业链 联动西部省份资源 搭建专利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平台 [1] - 西部10余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签订倡议书 从6方面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深度融合 [1] - 发布商业航天领域"双五星"匹配专利 邀请航天产业及金融专家分享经验 [1] 专利转化与金融支持成果 - 6所高校与企业签订专利转化协议 累计金额超5000万元 [2] - "秦知贷"合作银行向4家企业授信 总金额达3500万元 [2] 后续发展规划 - 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将持续深化西部专利转化跨区域合作 [2] - 以"灵犀计划"为牵引 搭建政府与市场协同的集成化服务平台 [2]
更大力度培育耐心资本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6-25 02:12
资本市场新政观察 - 当前科技创新正从点状突破向系统集成加快转变,需要完善资本形成机制,培育更多耐心资本参与[1] - 耐心资本是解决科技创新"资金缺口"和"周期错配"的关键,能提供跨周期资金保障并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1] - 私募基金作为最活跃的风险承担者,其长期资金属性适配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1] 私募基金发展现状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了90%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超50%创业板公司,管理规模达20万亿元[2] - 截至2025年4月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近2万家,基金数量超14万只,其中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近1.2万家[2] - 需提升创投机构专业水平,强化一级/二级市场协同,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以吸引长期资本[2] 政策支持方向 - 证监会将推动社保/保险/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优化基金份额转让和股票分配等退出机制[2] - 支持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如已发布的13条科创指数),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3] - 科创板ETF已超50只,总规模2500亿元,覆盖芯片/AI/创新药等领域,吸引增量资金入市[3] 创新工具协同 - 科技创新指数通过动态调整机制筛选长期增长资产,为耐心资本提供价值锚[3] - 科创属性公募基金将分散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与指数形成"资金引导-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3] - 政策环境优化将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完善退出机制以加速培育耐心资本[4]
资本市场丨激活资本市场动能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搜狐财经· 2025-06-23 13:56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融合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需激活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效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1] -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资本市场发展相辅相成,促进三者良性循环是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重要主线[3] - 当前资本市场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已显现成效,但在市场化程度、投资者结构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1] 构建高效创新生态 - 需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与规则,包括推动多元化发行上市机制、深化注册制改革、优化股债联动机制等[5]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并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5] - 构建协同联动的创新生态网络,明确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作用[5] - 完善长期资本供给机制,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适配性,深化对初创及未盈利科技企业的支持[6] 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聚集 - 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资本流向创新领域,扩大未盈利企业上市适用范围[7] -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数据要素确权,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7] - 通过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资源聚集[8]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衔接 - 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无形资产估值体系[9] - 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产学研融合,打通资金链服务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路径[9] - 加强产业、创新、金融等领域人才培养,以人才链流动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9]
“杭州效应”背后:以科创拓展城市经济的宽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22 13:56
杭州科创产业发展核心观点 - 杭州形成产业创新发展的"杭州效应",引发各地城市对自身产业创新发展的反思浪潮 [1] - 杭州较早开启招才引智体系化工作,让科创企业在适宜的产业生态中迅速壮大,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1] - 杭州民营经济自发成长、数字经济优势明显、创新试错容忍度高,形成鲜明的城市口碑 [1] - 20年前杭州抓住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科技革命带来的创新创业红利,形成互联网产业集群发展,为转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奠定基础 [2] - 杭州产业转型特色路径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民营经济成为主体,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为一体 [2] 人才支撑与政策创新 - 杭州高新区(滨江)推出"5050计划",每年引进人才超4万,人才总量超50万 [4] - 2024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实现GDP2887亿元,累计培育上市公司74家,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国高企超过2800家 [4] - 杭州"六小龙"中三家企业创始人出自浙江大学 [4] - 浙江实施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从高校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从企业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 [5] - 杭州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产业政策资金的15%集中投向新质生产力 [14] 科创企业案例与发展 - 捷诺飞生物科技自主研发的生物3D打印机覆盖国内近60%的市场 [5] - 易思维科技参与超1亿辆成品汽车制造过程,业务扩展至轨道交通运维领域 [10] - 中昊芯英是国内唯一掌握TPU架构AI芯片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的行业领军企业 [12] - 中昊芯英全自研TPU人工智能芯片算力性能达国内顶尖、国际第一梯队水平 [12] - 八维通科技推出空间智能平台"BWT-Urban",引入ViLSP技术用于消防等领域 [21] 产业集群与转型升级 - 杭州2022年提出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 [16] - 2025年杭州培育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五大风口潜力产业 [16] - 杭州未来科技城建设"1+3+X"未来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空地一体三大标志性产业 [17] - 杭州高新区(滨江)布局"一园三谷五镇",打造"中国视谷""国际零磁科学谷""中国数谷"等特色品牌 [17] - 拱墅区围绕"1+4"主导产业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制定"1+4+N"产业政策 [17] 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生态 - 杭州光机所孵化50余家硬科技创业公司,吸引外部社会资本超25亿元,孵化企业总估值超250亿元 [24] - 杭州光机所构建"算法+数据+算力"科创孵化模式,将硬科技前沿技术进行创业转化 [24] - 浙江大学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的成果转化链条,构建宽容失败、良性竞争的创新生态 [6][8] - 八维通科技为机器狗装上"大脑",进行消防场景巡检,基于场景应用迅速整合新技术创新 [22] - 杭州提出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鼓励全球原始创新研发技术到杭州转化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