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竞争力
icon
搜索文档
4家园区入选四川省首批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 探索建设零碳园区 四川这样破题
四川日报· 2025-07-22 08:25
零碳园区定义与背景 - 零碳园区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使园区内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净零"条件的园区 [1] - 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和碳排放集中地改造潜力大是四川选择其作为突破点的原因 [2] -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建立零碳园区2024年3月四川印发工作方案目标2027年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 [1] 四川零碳园区建设路径 - 采取"4+2"建设路径:清洁能源规模利用、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绿色低碳技术支撑、智慧能碳系统建设4个主要路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固碳和碳汇开发2个补充手段 [1][6] - 评价核心是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同时注重产业发展路径转型 [6] - 省级工业发展资金对通过验收的园区项目给予后补助支持鼓励产业基金市场化支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 [1][7] 首批试点园区特征 - 4家试点园区(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四川金堂经济开发区)共同特征是绿色发展态势良好和试点条件成熟 [3][4] - 试点条件包括所在地水风光资源丰富具备绿电直供基础以及能耗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基础 [4] - 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占比91.59%建成232.6兆瓦微电网一期工程年直供纯绿电10亿度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二分之一年减碳超90万吨 [4] 不同类型园区建设重点 - 资源加工型园区重点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应用低碳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技术 [3] - 绿色高载能型园区强化与周边清洁能源匹配对接打造大规模转化利用基地 [3] - 优势产业主导型园区如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建设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系统、光伏应用场景示范区项目 [6] - 四川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作为唯一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园区通过余热回收、清洁能源项目实现传统产业脱碳同时发展光解水制氢、全钒液流电池等新兴产业 [7] 建设意义与基础 - 零碳园区建设可降低企业个体碳认证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绿色竞争力应对国际绿色壁垒 [2] - 四川清洁能源优势突出晶硅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加快形成2022年已启动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积累可复制经验 [2]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增强绿色竞争力
经济日报· 2025-07-17 08:08
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的环境标准特征 - 承诺内容具体且具有约束力 要求缔约方鼓励高水平环境保护并建立透明执法机制 违规行为将面临贸易制裁 [1] - 涵盖领域广泛且目标多元化 包括生物多样性 臭氧层保护 绿色低碳转型等10余项内容 注重提高缔约方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2] - 合作机制全面且注重预防争端 设立国家联络点协调合作 提供从工作层到部长级的争议解决路径 [2] 中国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战略意义 -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量化控制目标和强制性条件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 [3] - 提升国际治理话语权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深度参与环境治理可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3] - 推动全球生态治理 中国已批准30多项多边环境公约 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4]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 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 强制性标准项目种类与国外技术法规相当 部分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 [4] - 新兴产业标准引领 新能源汽车领域已主导制定多项国际标准 2025年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将超90% [4][5] - 自贸区先行先试 在环境保护领域持续对标国际标准 积累制度集成经验 [5] 提升环境标准竞争力的实施路径 - 规则协同 推动绿色低碳创新规则对接国际先进标准 加快国内外标准互认 [5] - 产业协同 链主企业对标国际标准 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化改造 深化供应链国际合作 [5] - 治理协同 践行多边主义原则 深化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团结发展中国家参与规则制定 [6] - 政策协同 将绿色发展融入三大产业全链条 形成技术 标准 市场体系联动 [6] - 部门协作 建立跨部门常态化合作机制 制定对接国际规则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6]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高筑,我国企业如何主动重构国际竞争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08:21
欧美绿色贸易壁垒现状 - 欧美国家以环保名义出台技术标准、强制认证、税收补贴等政策体系,本质是贸易保护主义,对新能源、钢铁等行业构成系统性挑战 [1] - 美国IRA法案要求2023年电动汽车电池组件50%在北美组装,2029年达100%,2023年电池关键矿物40%需来自美国或自贸伙伴国,2027年达80%,阻碍动力电池供应链全球化 [2] - 欧盟电池法规要求2025年起建立"电池护照",强制披露材料来源、碳足迹等十多项数据,否则禁售,增加合规成本与技术泄露风险 [2] - 欧盟CBAM机制2026年起对钢铁等高碳产品征收碳排放差额税,中国钢铁出口吨钢成本增652-690元,价格竞争力降15%-20% [2] 应对策略四阶段路径 第一阶段(半年内) - 需动态解构欧美政策关键项,梳理风险清单(碳排放超标、原材料溯源等)、认证清单(欧盟生态标签、电池护照等)、数据清单(碳足迹数据等) [3] - 清单需按风险等级排序,跟踪政策动态迭代更新,借鉴软件版本管理模式定期完善 [3] 第二阶段(1年左右) - 更换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供应商,建立区块链追溯平台,如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在塞尔维亚开发碳足迹管理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溯源 [4] - 在目标市场周边(如土耳其)或政策红利地区(东盟)设厂,零跑汽车马来西亚建厂使出口成本降20% [4] - 开发差异化产品,如宁德时代标准化电池包符合欧盟"可拆卸性"要求并降低回收成本 [4] - 转向东南亚、中东等多元化市场以减少对欧美出口依赖 [5] 第三阶段(2-3年) - 在欧美本土建厂应对碳关税,隆基绿能美国工厂享受0.11美元/瓦税收抵免且运输成本降30%,但需警惕政策突变与劳工风险 [5] - 调整生产工艺满足环保标准,万华化学绿色催化技术使聚氨酯有害物质含量低于0.1%,2024年对欧销售额达176亿欧元 [5] - 推动中欧环保认证互认,海尔主导制定空调碳足迹国际标准并实现数据格式自动转化 [6] - 通过WTO争端机制挑战不合理标准,以GATT第20条为法律依据配合舆论宣传 [6] 第四阶段(3-5年) - 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如华为5G能效标准纳入欧盟强制规范,宁德时代电池安全标准被特斯拉、宝马采用 [6] - 布局海外零碳工厂,海尔匈牙利工厂、宁德时代德国工厂成为绿色制造典范 [7] 核心战略方向 - 企业需通过"解构、应对、化解、突破"四阶段策略,结合政策研究与市场布局,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重构绿色竞争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