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艺术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淳安 韩仁生: 不忘初心献余热 传承文化润乡邻
杭州日报· 2025-07-01 10:29
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 - 75岁的韩仁生带领"夕阳红文艺队"在淳安县左口乡龙源庄村排练节目,致力于复兴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如竹马和"三吹三打" [1] - 文艺队自掏腰包购置二胡、锣鼓、演出服,并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敬老孝亲传统和邻里守望典型 [1] - 文艺队不仅在龙源庄"村晚"中担任压轴节目,还在全县村歌大赛中获得金奖 [1] 节日与社区服务 - 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文艺队走街串巷表演舞龙,并在孩子们的启蒙礼上吹奏礼乐 [2] - 十余年来,韩仁生坚持带领队员到村祠堂为留守老人演出,风雨无阻 [2] - 韩仁生将演出视为"事业",认为从传承艺术到温暖民心是党员的责任 [2] 个人奉献与精神传承 - 韩仁生从军营到工厂,再到下岗职工和文化传承人,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1][2] - 尽管搬到县城,他仍每周回村排练,认为村里是他的"舞台" [2] - 韩仁生用艺术的火种照亮乡邻的精神家园,体现"退休不褪色"的党员情怀 [2]
把“泥娃娃”捏上世界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凤翔泥塑行业发展历程 - 凤翔泥塑起源于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宝鸡凤翔区,传统造型与周秦青铜器兽面纹高度相似[2] - 泥塑产品广泛应用于民俗生活场景,包括家宅六神、麒麟送子、老虎等寓意吉祥的品类[2] - 早期泥塑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单个售价仅5分钱,主要用于补贴家用[2] 行业转折点与国际拓展 - 1979年首次获得国际认可,法国游客批量购买泥塑产品[2] - 1985年胡新明作为民间艺术家赴美交流40多天,创收4000元人民币,远超家庭多年积蓄[3] - 1988年出口新加坡遭遇运输破损问题,导致数千件产品损毁[4]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 传统生产方式存在四大痛点:易碎、低效、包装简陋、样式陈旧[4] - 通过材料改良(加入纸浆/棉花)、模具更新(石膏替代泥模)、包装升级(纸盒替代麦草)实现技术突破[4] - 生产效率获得显著提升,成功解决3个月交付20万件的产能瓶颈[4] 行业复兴与产业化发展 - 2002-2003年泥塑马/羊连续两年入选生肖邮票主图案[4] - 2017年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舞台,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4] - 目前形成200多户、上千人从业规模,年产值超4000万元[4] 产品创新与传承模式 - 开发出围巾、眼罩、冰箱贴等时尚衍生品,拓展产品线[5] - 建立"非遗+文旅"模式,配套建设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4] -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文化输出[4]
陈佩斯:在时代变迁中守艺承风
凤凰网财经· 2025-06-26 18:22
核心观点 - 陈佩斯通过舍弃商业利益和主流曝光,坚守艺术真实性和人性洞察,实现从春晚小品到话剧舞台的成功转型 [5][7] - 艺术传承需要拥抱时代变革(如短视频平台),但必须保留核心创作理念(如喜剧的真实共鸣) [7][22] - 父子两代艺术家通过"戏比天大"的信念完成事业传承与和解,体现艺术信仰的延续性 [18][21] 01 传承不是固步自封 - 陈佩斯在电视时代淡出后,持续通过话剧《阳台》等作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2][3] - 为保留艺术纯粹性主动舍弃商业利益,选择有限舞台但获得持久艺术生命力 [5] - 与儿子合作拥抱短视频新形式,注重观众情感连接而非数据流量 [7] 02 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 早期因形象限制在电影行业受阻,转而与朱时茂开创春晚小品先河 [9][11] - 2001年转战话剧后经历创作阵痛,《托儿》《戏台》等作品最终成为经典 [13] - 家庭支持是其坚持艺术探索的关键因素,父亲陈强的艺术熏陶奠定基础 [8][9] 03 艺术信仰的代代传承 - 陈大愚通过努力弥补天赋差距,主动承接父亲体力衰退后的艺术使命 [14][16] - 父子关系从艺术评价对立转变为共同守护"戏比天大"的职业信念 [18] - 陈佩斯现阶段满足于有戏可演、有观众等待的纯粹创作状态 [20][21]
父亲的戏剧人生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10
如今,我身上肩负着更重要的艺术传承责任与使命。我时刻都没有忘记父亲一生为京剧艺术所做出的努 力,他用现代审美激活了传统戏曲的生命力,为京剧的继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从根上找到了中国戏曲 6月6日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沈福存先生京剧表演艺术传承晚会上,播放了我的父亲沈福存40 多年的演出影像。虽然图像已经模糊,但现场和视频里热烈的掌声融到一起,似乎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 的演出,令人动容。 我的艺术生涯深受父亲的影响。我常常会想起他为戏而生、永攀高峰的一生。 1982年,父亲以近五旬的年纪,带着充满沈氏风味的"三出半"传统戏由渝到京,一炮而红。那无疑是他 艺术生涯中短暂的高光时刻。随着我在艺术上不断成长,在川剧界声名鹊起,他渐渐成了别人口中"沈 铁梅的父亲"。我想,在为女儿感到骄傲的同时,他的内心是有过些许失落和悲凉的。 但在我心里,父亲就是传奇和翘楚。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他入行京剧时,钟爱的旦行已走入没落的阶 段,但他青衣、小生"两门抱"。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四大流派"偷师学艺,凭借自己的灵性、悟性以及坚 持不懈的努力自学成才,60年代以青衣戏红遍西南;当自己的旦行艺术逐渐成熟之际,却又遭遇特殊年 代,不得不 ...
玻璃艺术闪华彩 展促业兴启新篇
消费日报网· 2025-06-19 10:46
玻璃艺术行业 -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已成为全国知名、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专业性行业展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攀升,见证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在新时代的成长与蜕变 [5] - 博览会上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工艺美术作品争奇斗艳,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新材质、新技法与新场景的应用得到大力推广,形成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繁荣景象 [5] - 博览会同期举办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深度探讨玻璃艺术如何融入当代生活空间及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6] - 博览会促进玻璃艺术的交流合作,帮助艺术家与收藏家、艺术机构、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展室内装饰、建筑空间设计等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6] 大连玻璃艺术 - 大连玻璃艺术的制造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已形成以彩色艺术玻璃为载体,以艺术家情感、理想、意念为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 [7] - 大连水晶艺术玻璃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锐意创新,优化改良传统玻璃吹制流程,新发明玻璃镂空工艺,解决多色套皮工艺的吹制与车刻难题,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7] - 大连玻璃艺术广泛应用于装饰艺术品、建筑装饰、日用器皿等领域 [7] 李光华大师作品 - 李光华大师的作品《和谐·龙》《根深业茂》入选"大师工匠精品展",《海幻》《百财》《花中君子》《玉兔报喜》等最新创作的玻璃艺术作品赢得现场专家学者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2] - 《海幻》整体为口袋形状,选用蓝绿两种颜色,通过手工磨刻的波纹展现波光粼粼的艺术效果 [8] - 《百财》采用手工吹制与热塑工艺打造,金红色调热烈而浓郁,不规则的线条与起伏的造型展现火焰般的蓬勃生机 [8] - 《花中君子》色泽如同祖母绿宝石,口部呈锯齿状,瓶身满布花团锦簇之纹,明暗相衬似有光影流动 [8] - 《玉兔报喜》将纯手工雕琢、非遗玻璃吹制技艺、玻璃喷砂工艺结合,周身金红熠熠,满溢祥瑞华贵之气 [8] 博览会作用 -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为玻璃艺术的传播搭建优质平台,为玻璃艺术的发展带来多维度深远影响 [6] - 博览会为玻璃艺术架起发展的桥梁,将玻璃艺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全方位推动玻璃艺术发展 [9] - 博览会为广大从业者提供展示窗口、交流平台、创新源泉和竞艺舞台,对传统玻璃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9]
画布上的追梦旅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2 06:12
艺术背景 - 成长于艺术世家,父亲为画家,表伯父曾鹏、曾力为陶瓷艺术家,曾祖父卢传远是岭南画派名家 [2] - 4岁自学绘画,通过漫画和卡通人物记录生活,幼儿园时期多次在儿童美术比赛中获奖 [2] - 小学阶段受日本动漫文化影响,临摹《火影忍者》《黑执事》等作品,萌生成为艺术家的愿望 [2] 教育经历 - 高中毕业后赴昆士兰科技大学攻读视觉艺术专业,探索雕塑、装置、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3] - 硕士阶段就读昆士兰大学教育专业,计划以艺术家与教育者双重身份传播艺术 [3] - 目前为全职艺术家,兼任布里斯班中文学校手工艺术教师及昆士兰大学绘画课程讲师 [3] 艺术创作 - 通过临摹宫崎骏、岸本齐史、简明等艺术家作品学习线条与色彩技巧,后转向原创 [3] - 代表作品包括《新形》《茵入》《唤爱》,2020年画作《无价之宝》在布里斯班亚洲节期间于威廉乔利大桥投影展示 [3][4] - 2022年为布里斯班街头艺术节创作壁画《水虎》,融合中国虎文化象征与当地洪灾背景 [6] 文化交流 - 2018年创办"茵之窗"品牌,同年于湖南益阳紫薇村举办"百变创新鞋艺展",联合200名儿童及家长用绘画改造废旧鞋子 [5] - 2025年新春在布里斯班蒂芙尼珠宝店以毛笔书写红包祝福,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6] - 计划2026年1月在布里斯班举办个人展览"茵无限"扑克牌系列,灵感源于疫情期间对人生如牌局的思考 [6]
革艺雕鞍凝古韵 智创云纹拓新潮
消费日报网· 2025-05-29 10:42
公司动态 - 内蒙古塔日甘呼民族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将携精品蒙古族皮雕画第四次亮相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1] - 公司创始人苏力德精心挑选代表作《雕花的马鞍》参展 该作品融合蒙镶工艺与蒙古族皮雕画两项非遗技艺 单幅作品纯手工制作周期达200小时[3] - 公司作品《雕花的巴尔虎马鞍》与《春夏秋冬、花鸟四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百鹤杯"百鹤新锐奖 指导学员作品《利爪踏海涛》获第三届"百鹤杯"百鹤金鼎奖[4] 行业趋势 -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为传统工艺提供展示舞台 促进思想交流与技艺提升[1][3] - 蒙古族皮雕画技艺在保留原始质朴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工艺技法 成为代表内蒙古文化的亮丽名片[4] - 行业创新方向包括创作主题拓展 工艺技术革新 以及跨界融合发展[5] 产品与技术 - 《雕花的马鞍》以蒙古族传统马鞍为创作原型 采用鸿雁图腾为核心元素 实现传统纹样的现代艺术转化[3] - 作品采用焦茶色为主色调 结合皮革粗犷肌理与金属细腻光泽的对比美感[3] - 皮雕画技艺充分发挥皮革结实耐用 易于雕刻和染色的特性 通过雕刻 绘画或烫印图案并饰以皮线缝制装饰发展而成[4] 发展战略 - 未来创作规划包括三个维度:深耕传统文化同时关注现代草原生活变迁 探索工艺技术与现代材料融合 推动跨界合作开发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工艺品[5] - 通过博览会平台拓展市场 让作品获得更多认可 为民族工艺美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1][3]
(文化中国行)千年瑰宝甘南藏族唐卡“破圈”成新宠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20:34
中新社兰州5月18日电 题:千年瑰宝甘南藏族唐卡"破圈"成新宠 中新社记者 丁思 方寸间的"微型唐卡"、唐卡艺术研学、"唐卡+酥油茶"民宿体验套餐、唐卡饰品……在青藏高原东麓的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唐卡艺术不断"破圈",走出寺院和画室,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宠。 唐卡藏语意为"能摊开观赏的布绢卷轴画",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雪域高原旳文化瑰宝,被誉为 藏族历史的"百科全书"。以拉卜楞唐卡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200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5月17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画风唐卡传艺画室"里,扎西当知布正在绘制唐卡。 (受访者 供图) 17日,毗邻"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在夏河县步行街的一间唐卡画室里,31岁的藏族画师扎西当知布正 俯身绘制。笔尖蘸取矿物颜料,他在画布上勾勒出佛像的衣袂纹样,每一笔都需凝神屏息。 扎西当知布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2008年,12岁的他师从甘南藏族唐卡甘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加央索 南,经过8年对唐卡理论、度量经、白描、画派等系统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唐卡画师。 "一幅唐卡的诞生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每一笔都是修行。"扎西当知布17日接受中新 ...
文化中国行 | 锦绣交辉 千年技艺与现代创新交织“绣”出新生机
央视网· 2025-05-12 16:44
央视网消息:传统刺绣艺术汴绣起源于北宋,又称"宋绣",是在继承宋代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汴绣以绣工精致、针法细 密、色彩秀丽而著称,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这幅汴绣作品按照原作5.28米的长度进行绣制,用到的针法有18种。随着卷轴的徐徐打开,同学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繁华热闹的宋 朝。绘画艺术融合针线语言,将原作中800多个的人物,以及动物、船只、建筑等复制在汴绣艺术的长卷上。 汴绣擅绣历代书画名作,多以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为题材,代表性绣制的名画作品有《清明上河图》《九歌图》《百骏 图》等。汴绣作品《千里江山图》,大面积使用平针绣、蒙针绣、散套绣的针法,再现原作江河交错烟波浩淼的雄伟壮丽。 每周二下午,河南开封职业学院开设的汴绣选修课,都会吸引很多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任课老师、汴绣传承人苗炜给同学们讲授的 是汴绣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的针法和艺术魅力。 汴绣的底料一般选择真丝软缎和真丝纱。完成一件汴绣作品,要经过选料、扎制、描摹、配线、绣制、整理等十几道工序,其中, 绣制环节最为关键。经过几代汴绣传承人的整理创新,汴绣的针法体系从20余种拓展至40种,大大丰富了汴绣的绣制手法。 汴绣代表性传承人程曼平 ...
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创新(人大代表在基层)
人民日报· 2025-05-08 06:40
"看到那么多海外观众喜爱越剧,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 去年10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访问法国,以爱情故事为主题专门为法国观众创排了经典折子戏。看到外 国观众的热烈反响,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蔡浙飞由衷感叹。 "现在戏曲观众逐渐年轻化,未来如何创作出更多精品,留住这批新观众,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全新课 题。"蔡浙飞说,"无论是剧本的改编、舞台设计的创新,还是音乐、唱腔的革新,这些变化都为戏曲艺 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受年轻人欢迎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例,沉浸式的观剧模式让观众、 演员和剧目成为一个整体,有效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今年全国两会上,蔡浙飞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戏曲人才培养、利用非遗影响力推动文化传承与交流等方面 提出了建议。"戏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戏曲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年轻演 员缺乏一些全国性、权威性较强的平台展示自己,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建议出台一些专 门针对年轻演员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关注并投身到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蔡浙飞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18 版) 梳理消化巡演采风收集到的观众反馈,蔡浙飞一头扎进了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