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返投
icon
搜索文档
“缺钱,但不想搬总部”——返投之困
FOFWEEKLY· 2025-09-25 18:01
政府投资基金“返投”机制的现状与影响 - 政府投资基金已成为一级市场主要资金来源,其出资子基金时普遍附带“返投”条件,要求创投基金按政府出资金额的一定比例投资当地 [5][7] - “返投”要求与“企业迁址”深度绑定,地方政府核心诉求是推动企业将核心业务或总部迁至当地,以培育上市公司 [6][7][9] - 返投类型可分为三类:落地分支机构(如研发中心)、设立工厂/销售中心、以及迁移核心业务或总部,其中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基金招商”的真正目标 [8][9] 企业面临的两难困境与运营挑战 - 企业陷入两难:迁址会提高综合运营成本并打乱长期发展规划,不迁址则可能错失投资款,尤其对现金流承压的企业而言抉择艰难 [5][9] - 异地运作管理难度是重要顾虑,硬科技企业研发环节难以搬迁,人才与产业链聚集度是关键因素,迁址可能导致团队流失并打破现有产业链衔接 [11][12][13] - 具备核心技术且营收规模突破亿元的企业在洽谈中拥有更强议价权,可提出条件,但更倾向于与实力强的地方政府进行“一把手工程”合作 [11] 创投基金的夹缝处境与返投实效问题 - 创投基金夹在地方政府出资需求与企业抵触情绪之间左右为难,发达地区引导基金不好拿,欠发达地区的返投任务却很难完成 [9] - 返投实效有限,多数子基金虽能勉强完成KPI,但落地企业资质参差不齐,有的仅为空壳公司,未给地方带来实质效益 [15] - 部分地方招商存在明显KPI导向问题,只关注“引进企业数量”等短期指标,忽视企业长期税收与GDP贡献,造成地方财政资源浪费 [15][16] 政策导向与行业建议 - 今年发布的《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设立政府投资基金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并鼓励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 [16] - 业内建议从评价企业落户实效倒推“返投”指标设定,评判应基于地方核心诉求(如产值、税收、产业、就业),并以产业价值为导向吸引企业 [16] - 建议调整考核导向,从“GDP、招商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指标”(如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占比),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而非依赖返投来提升招商实效 [17]
“缺钱,但真的不想搬总部了”!地方投资基金“返投”考核亟待优化调整
证券时报· 2025-09-18 11:06
文章核心观点 - 政府投资基金的“返投”条件与企业的“迁址落户”要求深度绑定,导致企业和创投基金陷入两难困境 [1][3][5] - 企业迁址面临运营成本增加、异地管理难度大、核心资源流失等挑战,而拒绝迁址则可能错失关键投资 [1][5][7][8] - 当前“返投”政策的实效有限,业内建议地方政府调整考核导向,从追求短期招商数量转向关注长期高质量发展指标 [11][12][13] 政府投资基金“返投”机制现状 - 政府投资基金已成为一级市场主要的资金来源,其出资子基金时普遍附带“返投”条件 [1][3] - “返投”要求创投机构按政府出资金额的一定比例投资到当地,核心目标是推动企业迁址以助力当地产业培育和税收创造 [3] - 地方引导基金的返投类型可分为三类:设立分支机构、设立生产/销售中心、以及迁移核心业务或总部,其中第三类是许多地方政府的真正目标 [4] 企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企业陷入两难:迁址会显著提高综合运营成本并打乱长期发展规划,不迁址则可能错失维持现金流的关键投资 [1][5] - 具备核心技术且营收规模突破亿元的企业在谈判中拥有更强议价权,但仍普遍对异地运作的管理难度表示顾虑 [7] - 硬科技企业迁址面临研发与生产环节脱节的风险,研发人员需频繁对接工厂,远距离协作影响工作衔接 [7] - 企业迁址可能导致稳定团队流失,并打破现有产业链布局,例如纯钧新材料公司明确表示总部不会搬迁,因深圳的科创环境、人才和产业聚集度更优 [8][9] - 部分曾获得地方政府补贴的企业若因返投搬迁,可能被要求返还补贴甚至面临账户冻结风险 [8] 创投基金的困境 - 创投基金夹在地方政府出资需求与企业抵触情绪之间,发达地区引导基金难获取,欠发达地区的返投任务则难以完成 [5] - 投资条款演变为隐形硬性要求:只有企业同意迁址,创投基金才能进行投资,这限制了基金的投资灵活性 [5] “返投”政策的实效与问题 - 多数子基金虽能勉强完成返投KPI,但落地企业资质参差不齐,部分为空壳公司,未给地方带来实质效益 [11] - 地方招商存在明显的KPI导向问题,过度关注“引进企业数量”等短期指标,忽视了企业长期的税收与GDP贡献 [11] - 返投政策可能引发地方间的无序竞争,造成财政资源浪费,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向相悖 [12] 行业建议与改革方向 - 业内建议从评价企业落户的实效倒推返投指标设定,核心应围绕地方政府的真实诉求(如产值、税收、产业、就业)进行 [12] - 考核导向应从“GDP、招商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指标”,例如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占比、产业生态完善度等 [13] - 最优解是围绕产业价值开展招商引资和设立基金,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自然吸引企业,而非依赖返投强制落地 [12][13]
“缺钱,但真的不想搬总部了”!地方投资基金“返投”考核亟待优化调整
搜狐财经· 2025-09-18 10:02
政府投资基金与“返投”机制现状 - 政府投资基金是一级市场主要资金来源,其出资子基金时普遍附带“返投”条件 [1] - “返投”要求创投基金按政府出资金额的一定比例投资到当地,以实现产业升级和创造税收等目标 [3] - 当前地方引导基金的返投类型主要分为三类:落地分支机构、设立工厂/销售中心、迁移核心业务或总部 [3] “迁址”要求对企业的影响 - 企业获得投资的前提往往是同意将核心业务或总部迁至当地,这使企业陷入两难困境 [1][4] - 迁址会提高企业综合运营成本,频繁迁址将打乱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并增加大量运营成本 [4] - 对于现金流承压的企业,不迁址可能会错失投资款,部分企业最终不得不接受迁址条款 [1][4] 企业不愿迁址的核心原因 - 异地运作管理难度增加是企业重要顾虑,尤其是硬科技企业的研发与生产衔接会受影响 [6] - 核心资源聚集度是关键,例如深圳的科创环境、人才、产业和资本聚集度能满足公司发展,迁址可能导致团队流失和产业链断裂 [7] - 部分企业曾获得地方政府补贴,若因返投搬迁,可能被要求返还补贴甚至冻结账户 [6] “返投”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问题 - 多数子基金虽能完成“返投”KPI,但落地企业资质参差不齐,有的仅为空壳公司,未带来实质效益 [8] - 地方招商存在明显的KPI导向问题,只关注“引进企业数量”等短期指标,忽视长期税收与GDP贡献 [8] - “返投”政策可能引发无序竞争,造成地方财政资源浪费,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向相悖 [9] 行业建议与未来方向 - 业内建议从评价企业落户的实效倒推“返投”指标设定,应充分挖掘地方产业价值,以产业为导向吸引企业 [9] - 建议调整考核导向,从“GDP、招商数量”转向“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占比、产业生态完善度”等高质量发展指标 [10] - 企业落地的最优解应是围绕产业价值开展招商引资、设立基金,而非紧盯短期落地情况 [9]
“蜜糖”成枷锁 企业不愿搬 地方投资基金“返投”考核亟待优化调整
证券时报· 2025-09-18 02:58
政府投资基金“返投”机制现状 - 政府投资基金已成为一级市场主要资金来源,其出资子基金时普遍附带“返投”条件,要求创投机构按政府出资额一定比例投资当地[1][2] - “返投”核心目标是实现协同当地产业升级、创造税收,但实际操作中与“企业迁址落户”深度绑定,形成VC/PE机构的核心任务之一[2] - 地方引导基金“返投”类型分为三类:落地分支机构(如研发中心)、设立工厂/销售中心、迁移核心业务或总部,其中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基金招商”的真正目标[3] 企业面临的两难困境 - 企业陷入抉择困境:迁址将提高综合运营成本,不迁址则可能错失投资款,对现金流承压企业尤为艰难[1] - 部分现金流撑不下去的企业最终不得不接受迁址条款,但频繁迁址会打乱长期发展规划、增加运营成本、影响核心业务稳定[3] - 具备核心技术且营收规模突破亿元的企业在洽谈中拥有更强议价权,可主动提出条件,但更倾向于选择“一把手工程”实力强的地方[6] 企业迁址的主要顾虑 - 异地运作管理难度是企业重要顾虑,硬科技企业研发环节难以搬迁,人才聚集度高,两地距离过远影响工作衔接[6] - 总部搬迁可能导致已获地方政府补贴被要求返还,甚至账户被冻结,影响企业资金正常使用[7] - 核心资源聚集度是关键因素,稳定团队、产业链布局(如大湾区)等优势使企业不愿轻易迁址,部分企业明确表示总部不会搬迁[7] 创投基金的夹缝处境 - 创投基金面临两难:发达地区引导基金不好拿,欠发达地区“返投”任务难完成,企业不愿迁址导致基金无法投资,难以完成KPI[4] - 多数子基金虽能勉强完成“返投”KPI,但落地企业资质参差不齐(包括空壳公司),未给地方带来实质效益[8] - 基金夹在出资需求与企业抵触之间左右为难,部分地方招商与投资部门不能协同作战,消耗时间成本[6] “返投”政策的实效与问题 - 当前地方招商存在明显KPI导向问题,过度关注“引进企业数量”“总部落地数”等短期指标,忽视长期税收与GDP贡献[8] - “返投”政策易引发无序竞争,造成地方财政资源浪费,部分地方将奖补以各类名目包装提供给企业,若落地产出未达预期则造成资源损耗[8][9] - 尽管今年政策提出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并鼓励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但地方基金招商领域仍缺乏明显举措,改变需要逐步消化[9][10] 行业建议与优化方向 - 业内建议从评价企业落户实效倒推“返投”指标设定,核心应围绕地方政府的产值、税收、产业或就业等诉求[9] - 招商引资应围绕产业价值开展,设立基金而非紧盯短期落地情况,充分挖掘地方产业价值,以产业为导向吸引企业[9][10] - 考核导向需从“GDP、招商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指标”,如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占比、产业生态完善度,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10]
“蜜糖”成枷锁 企业不愿搬地方投资基金“返投”考核亟待优化调整
证券时报· 2025-09-18 02:08
政府投资基金“返投”机制的现状与影响 - 政府投资基金已成为一级市场主要资金来源,但其出资通常附带“返投”条件,即要求创投基金按政府出资的一定比例投资当地[1] - “返投”机制与“迁址落户”要求深度绑定,企业需同意将核心业务或总部迁至当地才能获得投资,这使企业陷入提高运营成本与错失资金的两难困境[1][2] - 地方引导基金的“返投”类型可分为三类:落地分支机构、设立工厂/销售中心、迁移核心业务或总部,其中第三类是许多地方政府“基金招商”的真正目标[3] 企业面临的困境与顾虑 - 企业频繁迁址会打乱长期发展规划,增加大量运营成本,并对核心业务稳定推进造成影响,投资款既是蜜糖也是枷锁[3] - 异地运作管理难度是企业迁址的重要顾虑,尤其对硬科技企业而言,研发环节难以搬迁,两地距离过远会影响工作衔接[6] - 核心资源聚集度是关键因素,例如深圳的科创环境、人才、产业和资本聚集度能很好满足公司发展,迁址可能导致团队流失并打破现有产业链衔接[7] 创投基金的困境与“返投”实效问题 - 创投基金陷入两难:发达地区引导基金不好拿,欠发达地区的“返投”任务难完成,企业不愿迁址导致基金无法投资,从而无法完成“返投”任务[4] - 多数子基金虽能勉强完成“返投”KPI,但落地企业资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空壳公司,并未给地方带来实质效益[8] - 部分地方招商存在明显KPI导向问题,只关注“引进企业数量”、“总部落地数”等短期指标,忽视企业能否带来长期税收与GDP贡献[8] 政策背景与行业建议 - 今年发布的《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提出设立政府投资基金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并鼓励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9] - 业内人士建议从评价企业落户的实效倒推“返投”指标设定,应充分挖掘地方产业价值,以产业为导向吸引企业[10] - 建议各地调整考核导向,从“GDP、招商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指标”,如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占比等,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而非依赖“返投”来提升招商实效[10]
抱歉,2024年没完成返投
投资界· 2025-01-17 15:28
政府引导基金与返投现状 - 截至2023年中国累计设立政府引导基金2086只,目标规模12.19万亿元,已认缴规模7.13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国有LP出资占比达81.2% [5] - 政府引导基金成为人民币基金募资主要来源,返投成为VC/PE核心任务,头部机构亦无法回避返投要求 [5] - 返投认定形式包括固定资产投入、总部搬迁、设立区域中心等,部分地方政府要求"返投前置"即储备项目先行 [5] 返投执行困境 - 约30%投资机构能实现返投目标,部分基金因返投不达标导致call款失败或募资夭折 [3][10] - 政府LP更倾向"招大引强"项目,初创企业难以满足快速产生税收的要求,返投认定标准动态变化增加执行难度 [5] - 企业为满足返投出现多城市分散布局现象,如总部、研发、生产分属不同城市,造成效率浪费 [8] 行业影响与变形 - 返投导致投资决策非市场化,机构优先考虑出资地而非产业链配套,降低子基金预期收益 [7][8] - 99%企业接受返投现实,"迁址轮"融资现象兴起,但非一线城市产业集群难以支撑大量返投需求 [8] - 部分机构为完成考核出现购置厂房、协助政府指标等非投资行为,基金董事长称"做好太不容易" [7] 政策松绑趋势 - 2024年国办文件明确鼓励取消注册地限制及降低返投比例,深圳拟对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要求 [9][10] - 部分地方政府已将返投比例从2-3倍降至1-1.5倍,并扩大认定口径,但细则落地仍需时间 [10] - 行业呼吁建立国家级母基金减轻地方压力,建议跨区域返投互认以优化资源配置 [9][11]
投资机构招商返投落地的七大门派
叫小宋 别叫总· 2024-12-11 11:31
返投策略分类 指点江山派 - 国投招商通过产业链拆解方式完成返投 围绕新能源车产业链直接投资自动驾驶芯片企业欧冶半导体 汽车零部件企业保隆汽车 一体化压铸企业力劲科技等[3] - 合肥国资通过子基金密集布局新能源车产业链项目 利用行业高增速与产业链长度优势超额完成返投要求[4] 一招制胜派 - IDG资本通过单一大项目完成返投 如为四川宜宾引入高景太阳能项目 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直接覆盖整只基金返投额度[5] - 投资机构通过引入院士工作站等高能级资源 以技术产业化潜力换取政府一次性返投认定[5] 双剑合璧派 - 机构采用双基金并行策略 主基金专注市场化投资 辅基金专攻强返投项目 通过董事会席位等影响力推动被投企业配合返投[6] - 辅基金重点挖掘符合地方政府招商需求的项目 主基金视政府支持力度选择性跟投形成协同效应[6] 老黄牛派 - 机构全程参与项目落地闭环 从投资谈判到固定资产认定环节全程跟进 需提交大量文件证明落地实效[7][8] 小聪明派 - 机构通过母基金体系内资源互换获取返投额度 与其他子基金管理人协商共享项目投资机会[9] 划水摸鱼派 - 机构选择直接投资当地存量企业完成返投 通过企查查等工具筛选符合基金标准的本地企业批量投资[10][11][12] 不讲武德派 - 机构推荐晶圆代工 封装测试等重资产项目 利用地方政府对固定资产的偏好设置数十亿级落地门槛[13][14] - 当地方政府无法满足项目资金需求时 将返投未完成责任转嫁给政府方[15][16]
一名国资投资人的年终汇报
叫小宋 别叫总· 2024-12-06 11:32
2024年工作总结 - 完成两个投资项目,均实现上市退出对赌回购,创始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1] - 其中一个项目实现down round,进入估值低于上一轮,提高安全垫 [1] - 促成返投落地项目一个,通过核心团队出走成立新公司形式完成实质性迁总部返投 [1] - 针对退出难项目发起集体诉讼,判决后创始人资产被强制变卖以保障权益 [1] - 识别基金有限合伙协议模糊概念,突破LP限制促成第二期资金到账 [1] 2025年工作规划 - 重点抓水下项目、落地难项目和退出难项目 [2] - 加强创投行业思想建设,统一国有资产不流失认知 [4] - 明确创始人需承担对赌回购责任并配合返投落地 [4] 工作方法 - 采取"抓牢、抓细、抓实、抓稳、抓深、抓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方式 [3] - 听从合伙人领导,募投返退统筹兼顾 [5] - 发动项目创始人,突出重点齐抓共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