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追光计划
icon
搜索文档
西北首条8英寸硅光中试线通线 助力陕西撬动千亿光子产业
中国证券报· 2025-11-05 04:36
11月4日,在西安举行的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光子产业高峰会议上,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建设的"8英寸先 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正式宣告通线。作为西北地区首条硅光中试线,该中试线填补了西北区域在 硅光芯片中试领域的空白,成为陕西光子产业从蓝图迈向实践的关键支点。 11月4日,在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光子产业高峰会议上,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杨军红介绍陕西"追光 计划"阶段性进展,宣布光电子先导院建设的"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8英寸硅光中试线) 已正式通线,并发布了一款无源SOI(绝缘衬底上的硅)集成超低损耗氮化硅产品的PDK(工艺设计套 件)。 记者了解到,这一平台总投资7.5亿元,于2023年底启动建设,至2025年9月末已完成全部场地及硬件设 施建设。该平台引进了比利时IMEC"130nm硅光芯片工艺包",并引入了光刻、刻蚀等60余台(套)关 键核心设备,已在130nm有源集成硅光主工艺平台基础上,开发90nm以上先进工艺,构建起自主可控 的先进工艺体系。 杨军红告诉记者,硅光技术作为AI算力、智能驾驶、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核心支撑,正处于技术突 破与应用落地的关键期。然而,全球硅光中试资源多掌握 ...
西北首条8英寸硅光中试线通线助力陕西撬动千亿光子产业
中国证券报· 2025-11-05 04:17
11月4日,在西安举行的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光子产业高峰会议上,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建设的"8英寸先 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正式宣告通线。作为西北地区首条硅光中试线,该中试线填补了西北区域在 硅光芯片中试领域的空白,成为陕西光子产业从蓝图迈向实践的关键支点。 同日,陕西首次公开了投入超10亿元的光子科技实验室建设规划。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副所长付玉喜 在活动现场表示,光子实验室旨在两年内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集聚科研人员超过100名,攻克超过30 项光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助推陕西全省光子产业产值在2027年突破500亿元。 ● 本报记者 何昱璞 光子产业获核心支点 11月4日,在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光子产业高峰会议上,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杨军红介绍陕西"追光 计划"阶段性进展,宣布光电子先导院建设的"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8英寸硅光中试线) 已正式通线,并发布了一款无源SOI(绝缘衬底上的硅)集成超低损耗氮化硅产品的PDK(工艺设计套 件)。 记者了解到,这一平台总投资7.5亿元,于2023年底启动建设,至2025年9月末已完成全部场地及硬件设 施建设。该平台引进了比利时IMEC"130nm硅光 ...
破局“芯”困境 西北地区首条硅光中试线正式通线
证券时报网· 2025-11-04 19:38
11月4日,在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光子产业高峰会议上,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杨军红介绍陕西"追光 计划"阶段性进展,宣布光电子先导院建设的"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简称"8英寸硅光平 台")已正式通线,并发布了一款无源SOI(绝缘衬底上的硅)集成超低损耗氮化硅产品的PDK(工艺 设计套件)。 杨军红表示,作为西北地区首条硅光中试线,8英寸硅光平台的正式通线,不仅填补了区域硅光芯片中 试领域空白,更成为陕西"追光计划"实施以来的标志性成果,将作为陕西打造千亿级光子产业集群的核 心支点,为"追光计划"从蓝图迈向实践注入关键动力。 锚定追光蓝图,构筑产业跃迁核心支点 自2021年陕西"追光计划"启动以来,全省光子产业已实现跨越式成长——企业数量攀升至370多家,产 业规模从150亿元跃升至365亿元,初步构建起"材料—芯片—器件—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条。2023年升级 启动的"追光计划—跃迁行动",更以"一核两翼+一园三区"布局明确发展路径:西安高新区作为核心承 载区,集聚光子芯片园、光子制造园等特色载体,而光电子先导院正是这一布局中的"创新策源中枢"。 "8英寸硅光平台的通线,彻底补全了陕西在硅光芯片中 ...
破局“芯”困境,西北地区首条硅光中试线正式通线
半导体芯闻· 2025-11-04 17:48
文章核心观点 -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建设的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正式通线,填补了西北地区硅光芯片中试领域空白,是陕西“追光计划”的标志性成果,将成为打造千亿级光子产业集群的核心支点 [2] - 该平台通过提供自主可控的中试服务,旨在破解国内硅光产业因中试资源集中在欧美而面临的高成本、长周期等困境,加速光子技术从基础研究到量产落地的全链条发展 [11][12] “追光计划”产业进展 - 自2021年启动以来,陕西光子产业企业数量已攀升至370多家,产业规模从150亿元跃升至365亿元,初步构建了“材料—芯片—器件—系统”的完整产业链 [6] - 2023年升级启动“追光计划—跃迁行动”,形成“一核两翼+一园三区”布局,西安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 [6] - 光电子先导院作为“创新策源中枢”,四年来已解决100余家初创企业“研发难、流片难”问题 [7] 8英寸硅光平台技术细节 - 平台总投资7.5亿元,于2023年底启动建设,截至2025年9月末已完成全部场地及硬件建设 [12] - 引进了比利时IMEC“130nm硅光芯片工艺包”及光刻、刻蚀等60余台关键核心设备,在130nm有源集成主工艺平台基础上开发90nm以上先进工艺 [12] - 平台正式发布了一款无源SOI集成超低损耗氮化硅产品的PDK,预计2026年完成有源产品通线,包含高性能调制器、探测器等核心器件 [12] 平台运营模式与成效 - 光电子先导院采用“1+N”柔性工程平台模式,“1”指以双中试平台为核心的主工艺平台,将80%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中试服务,20%资源支持前沿研发 [14] - “N”指针对磷化铟探测器、砷化镓射频器件等细分领域的特色工艺平台,通过设备共享、技术授权等方式降低企业初始投入 [14] - 6英寸化合物平台自2023年启用以来,已发布20余款PDK,为50余家客户提供全流程服务;8英寸硅光平台虽刚通线,已与十余家头部企业达成意向合作 [17] - 有企业反馈,在该平台进行中试的速度比在国外快5倍以上 [17] 未来发展规划 - 下一步将推进异质异构集成平台建设,构建“化合物半导体+硅光+异质异构集成”三位一体的平台架构,实现从材料生长到系统测试的全链条覆盖 [17]
秦大地“光”驰“电”掣向新行——跃升·“十四五”科技成就
科技日报· 2025-10-23 17:15
光子产业 - 陕西省光子产业企业数量从2021年初不足100家增长至2024年的379家,产业规模从150亿元跃升至365亿元 [4] - 西北地区首条硅光中试线于陕西贯通,将流片周期从数月压缩至数周,为国内光子产业提供研发和中试服务 [3] - 产业已形成覆盖“材料—芯片—器件—系统”的完整产业链,并构建起“上市企业+专精特新+规上企业”的产业集群 [4][5] - 光子产业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作为“汽车之眼”的激光雷达、智能手机3D传感、卫星通信激光链路及工业精密加工 [4] 新能源汽车产业 - 2024年陕西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119.8万辆,较2020年的5.95万辆增长约20倍 [6] - 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省新能源汽车出口20.7万辆,出口额28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3%和79.7% [6] - 西安比亚迪工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7万辆,以比亚迪为龙头,西安高新区聚集了180余家配套企业 [6][7] - 陕汽集团新能源重卡占国内市场10%,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达1.38万辆,同比增长超200% [8] - 陕西省汽车产业省内配套率从2020年的32%提升至57%,规划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产值超4000亿元 [9] 太阳能光伏产业 - 隆基绿能位居中国光伏行业研发投入首位,硅片出货量连续九年全球第一,光伏组件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首位 [10][11] - 隆基绿能在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等领域10余次刷新电池转化效率纪录 [10] - 西安经开区年产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加紧建设,旨在成为全球转换效率最高、加工成本最低的制造基地 [10] - 陕西省已形成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装备及应用的全产业链,2025年光伏产业年产值将超3500亿元 [10][11]
陕西:育好科创“生态林” 孵出产业“金凤凰”
陕西日报· 2025-07-17 08:09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 西科控股已投资孵化554家硬科技企业,企业市场总估值达6796亿元,并组建市场化运行的共性技术中试平台,为1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 - 空天院孵化7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估值超过490亿元,包括天回航天等企业,其85吨级火箭发动机"巧龙一号"完成200秒整机试车[2][3] - 陕西多地通过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产业发展[3]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每年投入营收6%进行研发,凹版印刷机国内中高端市场占有率超80%[5][6] - 陕西传梦匠美农农业科技打破电商思维定式,2024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2025年已达800万元[7]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 铜川承接"追光计划"建成光电子集成产业园,入驻30余家高科技企业,形成激光器、磷化铟材料等完整产业链[8] - 榆林中科环保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碳基固废中试基地,将煤矸石转化为生态功能土等产品,建成万吨级生产线[9] 产业链优化提升 - 陕西以"链长制"推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升级,形成多条"倍增式"产业链[8] - 铜川光电子产业实现从0到1突破,陕西澳威激光等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