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通用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埃夫特董事长兼总经理游玮: 提升整体机身性能 攻关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
中国证券报· 2025-06-24 04:25
公司战略与技术发展 - 公司已实现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精密传动及底层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100%自主可控 [1] - 公司推进"机器人造机器人"产线建设,旨在提升智能化水平并拓展通用制造和服务场景应用 [1] - 2016年与卡耐基梅隆大学合作研发机器人强化学习与迁移学习技术,2024年设立启智机器人公司专注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研发 [2] - 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包含Openmind OS操作系统、墨斗IDE开发平台和大衍数据平台,提供统一接口和可复用模块 [2] 产能与市场表现 - 2024年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30%,主要受益于电子制造及通用工业领域渗透率提升 [2] - 2024年Q1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同比持续增长,现有工厂产能不足,计划投资19亿元在芜湖新建超级工厂 [2] - 新工厂占地面积扩大50%-60%,设计产能提升10倍,将大规模应用自动化与智能化装置 [2] 行业渗透率与挑战 - 当前制造业机器人渗透率仅4%,每万名产业工人保有量约400台,标准化场景(如汽车制造、电子搬运)需求明确 [3] -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场景(如家具喷涂、非标焊接)因柔性需求高,对机器人自主规划与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 - 公司通过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标准化开发流程,目标将通用制造业渗透率提升至20%以上 [4] 未来应用场景 - 智能化水平提升后,机器人有望进入家庭服务等非结构化场景,如烹饪、中医按摩,预计普及需5-10年 [5] - 公司愿景是降低开发门槛,实现"人人会用机器人,人人会开发机器人" [5] 行业优势与短板 - 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场景丰富,提供高质量数据基础,工程师资源充足利于快速开发应用 [6] - 行业缺乏统一产品评估标准(如能耗、精度、智能化水平),客户过度依赖价格判断,影响健康发展 [6] - 数据采集规范缺失导致训练数据难以迁移复用,需建立标准化数据资源库以推动产业进阶 [6]
高考制度与中国工程师红利 | 观时代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6-13 09:38
教育体系与产业革命的关系 - 产业革命的发生本质由教育体系革命支撑 英国工业革命受益于学徒制度培养的瓦特等工匠人才 但学徒制难以规模化培养技术工人 后期成为技术进步的阻力[4][9][12] - 德国洪堡教育改革建立现代研究型大学体系 分层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 奠定德国工业强国地位 影响日本等后发国家[14][17][19] - 美国通过《莫里尔法案》建立分层高等教育 二战退伍军人法案推动大学扩招 吸引全球理工科人才 支撑战后经济繁荣[21][23][24] 中国教育体系与工程师红利 - 1999年高校扩招使中国理工科毕业生达美国10倍以上 形成工程师红利 支撑高科技研发与制造 如苹果在华15天可招聘9000名产线工程师[29][30][31] - 高考制度促进阶层流动 工科专业成为平民阶层跃迁主要路径 当前理工科招生比例或提升至80%[33] - 中国教育体系与大规模制造业高度契合 通用技术扩散阶段将释放更大红利 如蒸汽机技术在美国的二次创新[35][36]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 - AI时代需要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而非解题能力 当前教育体系强调服从权威 抑制创新思维[39] - 未来1%天才主导生产力跃迁 99%人群转向情绪价值服务 教育需兼顾天才选拔与大众适应性[38][40][41] 注:数据引用包括"10倍工程师数量差"、"9000名工程师15天招聘周期"等量化指标 单位已统一为中文表述[30][31]
工科类专业,高考制度最大受益者?
虎嗅· 2025-06-09 15:13
教育体系与工业革命 - 产业革命本质由教育体系革命支撑[1] - 英国工业革命依赖学徒制度培养技术人才(如瓦特/威尔金森)[3][4] - 学徒制缺陷:难以规模化培养/缺乏系统性理论教育[6][7] - 英国后期技术封锁阻碍创新(如蒸汽机专利壁垒)[8][28] 德国洪堡教育改革 - 普鲁士建立全球首所现代研究型大学(柏林大学)[12] - 分层教育体系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13] - 实验室模式推动化肥/电气工业发展(李比希/西门子)[13] - 日本明治维新借鉴德国模式实现工业化[14] 美国教育体系发展 - 1862年《莫里尔法案》推动赠地学院服务工农业[15] - 分层结构兼顾精英与大众教育(哈佛/州立大学/大专)[16] - 1944年退伍军人法案促成大学扩招推动战后繁荣[18][19] - 移民政策吸引全球理工人才(半导体/计算机领域)[17] 中国教育体系与工程师红利 - 1999年高校扩招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覆盖率[21][22] - 中国理工科毕业生数量达美国10倍以上[23] - 高考制度促进阶层流动(工科专业受益显著)[2][26] - 工程师红利支撑技术研发与制造(华为/苹果案例)[24] 通用技术扩散规律 - 技术扩散是经济竞争核心驱动力(蒸汽机/电力/AI)[27] - 英国技术封锁反致落后/美国通过应用创新反超[28][29] - 中国制造业与教育体系适配电子/汽车等精密制造[29]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挑战 - AI时代需培养问题提出能力而非解题能力[33] - 1%天才主导生产力跃迁/99%转向情绪价值行业[34][35] - 现有教育体系对非常规人才包容度不足[35]
重磅演讲 :谷歌高管首谈抗癌经历,AI或将改写癌症诊疗未来
36氪· 2025-06-05 17:53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技术非凡的时代,人工智能及其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是最新的,也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展。今天,我想分享我们在谷歌的所见所闻,并 将一些人工智能机遇置于特定背景中,特别是在支持癌症的诊断、治疗、护理和治愈方面。 纵观历史,只有少数技术能够改变一切。经济学家称之为"通用技术",它们可以在国家或全球层面影响整个经济,通过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而改变社 会。通用技术非常罕见:包括蒸汽机、电力、互联网,现在还有人工智能。它们的力量不在于最初的发明:而在于当它们被应用时所带来的可能性,用经 济学家的另一个词来说,就是"扩散",它遍及所有行业,贯穿整个经济。 就像蒸汽机一样,最初是为了从矿井中抽水而开发的,只有在用于为船舶、火车和工厂提供动力时,它才显示出全部的力量。 最近,备受关注的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开幕式于芝加哥隆重举行。谷歌首席投资官Ruth Porat在会上发表演讲,探讨了谷歌人工智能在 癌症检测和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以下是她的第一人称演讲记录。 人工智能就是这样的技术之一。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它在四个广泛领域具有巨大潜力:首先是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学家估计,如果人工智能应用于各个行 业 ...
【广发宏观文永恒】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宏观分析框架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4-29 16:19
五轮技术革命 - 历史上经历过五轮重大技术革命:第一轮1771年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1][32]、第二轮1829年蒸汽动力与铁路时代[1][32]、第三轮1875年钢铁电力及重工业发展[1][32]、第四轮1908年石油及现代交通工具普及[1][32]、第五轮1971年信息与远程通信时代[1][32] - 当前可能处于第六轮技术革命前夕,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将成为引领性产业趋势[1][33] - 技术革命周期与康波周期(48-60年经济波动)具有匹配性,平均周期约50年[35]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 佩蕾丝理论认为技术革命包含动力部门(关键要素生产)、支柱部门(关键要素应用)、引致部门(衍生需求)[2][36] - 技术革命三大共性:跨行业关键要素(如铁/煤/芯片)[2][36]、要素价格下降驱动扩散[2][36]、新经济范式形成需时间[2][36] - 历次革命关键要素演变:第一次革命铁价下降500%(1801-1815)[36]、第四次革命石油产量从百万桶跃至十亿桶级(1860s-1939)[36]、第五次革命芯片集成度指数增长(1950s-1990s)[36] 技术革命阶段划分 - 每轮革命分导入期(爆发+狂热阶段)和展开期(协同+成熟阶段)[3][38] - 导入期特征:金融资本主导、投机泡沫与技术并存[3][38];展开期特征:技术成熟、制度适配、稳定增长[3][38] - 历史周期时长:第一轮导入期22年/展开期31年[38]、第五轮导入期30年(1971-2001)[38],当前或处第五轮展开期(2001-2030)与第六轮导入期(2015-)叠加[38] 经济增长理论框架 - 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线性积累过程,依赖研发/人力资本[4][40] - 创造性破坏理论:技术替代是非连续跳跃,引发产业结构重组[4][40] - 通用技术扩散假说:分播种期(研发投入低回报)和收获期(生产率跃升),如电力革命播种期50年(1870-1920)后制造业效率提升300%[5][40] 索洛悖论解释 - 1987年提出计算机普及未反映在生产率统计中[6][43] - 原因包括测度误差(IT技术产出收益被低估)[43]、时滞效应(电力革命影响滞后50年)[43]、单一技术"涟漪效应"有限[43] - 信息技术革命案例:1970-1990年对美劳动生产率贡献不足20%,1990-2020年贡献提升5倍[43] 就业影响机制 - 总量就业中性假说:历史显示技术进步通过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平衡就业[9][22] - 结构极化现象:高/低技能岗位扩张,中等技能萎缩(如IT技术替代记账等常规任务)[10][25] - 就业形态变迁:前三次革命"土地→工厂"、四五次革命"工厂→办公室"、AI或推动"办公室→智能工作生态"[11][27] 金融市场启示 - 技术革命最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历史显示会显性作用于企业盈利/利率[12][29] - AI技术已现要素成本下降特征,需关注支柱部门扩张(如传统经济场景应用)[12][29] - 导入期需警惕单一技术"涟漪效应"局限性,中国具备人口/工程师/延迟满足三大红利优势[12][29]
“重估”中资科技:外资历次重估复盘及本轮展望【刘晨明&郑恺】
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2025-03-06 16:24
本文作者:刘晨明/郑恺 报告摘要 关于AI产业和90年代科网泡沫的全面对比请查阅 《科网泡沫的起承转合及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 对比点 | 科网泡沫 | AI产业周期 | 相似性 | 对当前的影响 | | --- | --- | --- | --- | --- | | 技术内核 | 计算机革命,是第三次"通用技术创新"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 相似 | 量终能实现全要素生 | | | | 是第四次"通用技术创新" | | 产率提升 | | | 稳增长、低通胀、低失业、GDP长时期 | 疫情之后美国经济恢复韧性; | | 宏观预期波动会引起 | | 经济环境 | 正增区间,难得的稳定窗口,全球比较优势 | 但经济预期波动剧烈, | 相似 | 股价波动放大 | | | 98年Q4起通胀升温,00年Q1起放缓 | 24Q3起"衰退预期" 升温 | | | | 经济结构 | 私人投资增速快速扩张, 投资的重心领域 | 仍是消费构成经济的主要支撑,不过高科技领域的 美当前经济韧性仍靠消 唯以给出美衰退风险 | | | | | 是科技制造业,投资占GDP比重持续提升10-17 | 资本开支有所恢复 | 费+服务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