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移动互联网
icon
搜索文档
“上面到底知不知道下面有多难?”--从温差到“轮候”的再解释
水皮More· 2025-10-17 18:18
宏观数据的视角与局限性 - 宏观数据如GDP、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本质是价值加总,只要存在增量板块即可抵消其他板块的萎缩,例如2024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但同期光伏组件出口增长37%,在统计上对冲后整体增速仍可达+5% [3] - 宏观视角如同在三万英尺高空巡航的飞机,其任务是确认整体经济引擎运转正常,而非洞察个体微观主体的具体经营状况,这是统计学颗粒度从14亿个体浓缩至几个宏观数字时固有的信息丢失 [5] 产业更替的周期性规律 - 中国经济平均每五年完成一次支柱产业的切换:2003-2008年为钢铁煤炭水泥等城镇化基建行业,2009-2013年为汽车家电等耐用品,2014-2018年为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2019-2023年为新能源动力电池,2024年起转向AI算力商业航天第三代半导体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6] - 每次产业切换都伴随新旧车道交替的错位期,个体能否成功“换乘”取决于运气、预判、能力、资源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半步之差” [6] 政策支持的差异化效果 - 政策资源明显向新质生产力倾斜,过去18个月中央财政将超60%的新增专项债额度划给新基建,银行信贷在储能、算力、商业航天等细分赛道增速最快 [8] - 针对传统行业转型的政策支持如15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贴息贷款、4.5万亿元留抵退税、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等实际执行面临挑战,尤其许多县域财政乏力导致配套资金不足,使部分政策成为“纸楼梯” [9] 促进产业平稳过渡的建议 - 提高中央财政资金直达企业账户的比例,减少层级耗散,确保政策资金有效落地 [10] - 由工信部、人社部每月发布紧缺工种及薪酬溢价实时榜单,为劳动力再培训提供明确市场信号 [10] - 设立由政府牵头的行业更替专项失业保险,为因产业更替转岗的职工提供高于普通标准的保障,并与再培训挂钩 [11] 个体在产业变迁中的应对策略 - 建议个人将简历技能拆分为老本行、相邻可迁移技能、新兴赛道三个方向,增强就业灵活性 [14] - 将日常娱乐时间部分转换为学习时间,例如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取免费证书,有经验的设计师通过200小时学习即可掌握Midjourney+Revit等新技能进入智能建造领域 [14][15]
平治信息股价涨5.03%,华夏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居十大流通股东,持有93.38万股浮盈赚取153.14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15 15:07
公司股价与交易表现 - 10月15日公司股价上涨5.03%,报收34.25元/股,成交额1.52亿元,换手率3.99%,总市值47.79亿元 [1] 公司基本信息与业务构成 - 公司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成立于2002年11月25日,于2016年12月13日上市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移动阅读、资讯及其他增值电信业务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通信设备制造69.29%,运营商权益类业务17.75%,算力业务12.96% [1] 主要流通股东动态 - 华夏行业景气混合A(003567)于二季度新进公司十大流通股东,持有93.38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81% [2] - 该基金在10月15日因公司股价上涨实现浮盈约153.14万元 [2] 相关基金产品表现 - 华夏行业景气混合A基金成立于2017年2月4日,最新规模72.61亿元 [2] - 该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为50.05%,近一年收益率为60.74%,成立以来收益率为360.51% [2] - 该基金基金经理钟帅累计任职时间5年81天,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82.53亿元 [3]
万亿AI,谁来买单?
36氪· 2025-10-09 22:16
文章核心观点 - AI行业当前的应用多体现为对现有需求的替代而非创造增量需求,但参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AI作为通用技术有望通过多个维度逐步释放增量价值,只是需要时间验证 [1][2][34][35] - 到2030年,AI公司可能面临8,000亿美元的实际收入与支撑预期计算需求所需的2万亿美元年收入之间的缺口 [35] - 美国当前有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依赖于数据中心建设的投资 [5] AI应用的当前变现逻辑 - 许多应用层AI的变现模式是替代逻辑而非增量逻辑,例如Perplexity通过订阅和广告替代了传统媒体的订阅费和广告预算 [2] - AI生图、生视频、生音频应用同样遵循替代逻辑,争夺用户有限的注意力,而非创造新的消费时长 [2] - 在行业内部,AI起到了财富再分配的作用,价值链上游(如英伟达)通过销售硬件获利丰厚,而应用层企业则在争夺市场份额和流量 [2][3] 增量需求的来源框架 - 创造增量需求取决于终端消费者的意愿和能力 [5] - 意愿层面受广告信息传播影响,关键在于增加人均使用时长和提升转化效率 [6][8] - 能力层面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居民收入增长能释放新需求,而供给端通过效率提升降低交付成本也能激发潜在需求 [9][1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增量案例 - 移动互联网初期通过智能手机的便携性,聚合用户碎片时间,增加了人均使用时长 [15][17] - 随后通过压降交付成本创造增量,例如外卖平台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将配送成本降低50%以上,网约车服务降低空驶率,普惠金融降低服务门槛 [19] - 人均GDP增长和财富效应催生了新消费需求,如高端茶饮、潮玩等品牌在2015年左右集中出现 [21][22] - 4G/5G技术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富媒体形式(如直播、短视频)提高了内容的单位时间变现率 [23][24][25] AI时代的潜在增量机会 - 增加人均时长可能依赖于新一代交互终端(如智能眼镜)来突破手机的时间占用上限 [27] - 提升转化效率方面,已有案例显示AI驱动的广告技术可为电商商家带来25%至35%的增量收入 [30] - 压降交付成本是当前重点,AI工具降低了编程、行业研究等服务的门槛,使更多用户能以更低成本获得以往昂贵的技术外包或专业咨询服务 [32] - 增收释放新需可能体现在“组织小型化”趋势下,AI赋能个体成为“超级个体”,从而催生新的附带需求,但短期内增量可能有限 [33] AI行业发展与估值挑战 - 参考移动互联网从iPhone发布到直播电商爆发用了近10年,AI创造增量需求的逻辑验证同样需要耐心 [35] - 当前市场担忧在于,若数据中心的大量投资未能创造相应的增量消费,则支撑美股上涨的逻辑可能难以持续 [5]
2025H1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半年报告
艾瑞咨询· 2025-10-07 08:03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总览 - 截至2025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独立设备数接近14.5亿台,用户基数持续扩大,但增长动能已从人口红利转向6G、AI及新兴非手机类智能终端(如XR设备、车联网)[1][5] - 用户行为呈现"量降质升"趋势: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303分钟降至273分钟,单机单日使用次数从73次降至61次,反映用户从被动消耗转向主动获取价值[1][9] - 分行业中,通讯、视频、电商等9类行业用户规模超十亿,AI与智能穿戴爆发增长,成为新增量战场[1][12] - 使用时长方面,短视频(137分钟)、游戏(97分钟)、视频/通讯(80分钟)位居前三,人工智能同比增长40.7%,办公管理增25.5%,显示AI与远程办公驱动高粘性增长[1][15] 用户画像特征 - 中国移动网民以25-45岁中青年群体为核心,合计占比达56.2%,46岁及以上用户群体合计占比27.0%,表明移动互联网在中老年群体中渗透率可观[1][6] - 新一线至三线城市用户合计占比达59.3%,反映出下沉市场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的主要来源[1][6] - 短视频用户呈现"全民化"与"下沉化"特征,25-45岁用户占比超56%,三四五线城市用户合计占比近半,中等消费能力用户占比56.2%[32] - 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用户以中青年、高线城市、高收入群体为主,平均年龄分别为36.3岁和37岁,高线城市用户占比超60%[46][51] 视音频娱乐行业 - 长视频用户规模步入低增长成熟期,2025年1-6月整体增幅仅为0.7%,未来增长依赖内容创新与技术升级[2][20] - 优酷APP在长视频行业中逆势强势增长,2025年1-6月增幅达到6%,用户规模从2.7亿增长到2.8亿,主要得益于《藏海传》等精品内容战略[23] - 短视频用户规模进入存量阶段,增长乏力,但日均使用时长仍达137分钟,位居各行业榜首,未来竞争聚焦用户时长争夺与AI创新[2][27] - 在线音乐用户规模稳增,月独立设备数从6亿增加到6.5亿,增幅7.8%,行业进入成熟期,技术驱动创新,ARPU提升成为新焦点[34] 智慧生活与智能应用行业 - 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五年内用户规模翻倍:智能家居用户从8690万台增长至17800万台,智能穿戴用户从1888万台增长至3645万台[2][41] - 2025年1-6月,智能家居用户规模增长9.2%,单机单日使用次数增长5.5%;智能穿戴用户规模增长9.8%,单机单日使用次数增长8.2%,健康监测功能成为核心增长驱动力[43][49] - 语言模型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2023年12月至2025年6月期间增长1004%,但2025年1-6月单机单日使用次数下降1.1%,显示用户规模激增但使用深度不足[53][55] - 智能工具用户规模微降1.5%,但单机单日使用次数增长高达20.8%,用户群体收缩但忠诚度提升,基础智能功能在中高龄和下沉市场中仍有需求[59][62] 行业增长格局与趋势 - 生活服务与AI应用使用频次爆发式增长:生活服务类APP使用次数增幅21.9%,人工智能类增幅17.8%,通讯工具正向集成AI、服务的超级平台演进[16] - 用户增速榜显示,AI相关应用(如语言模型)、生活服务、智能穿戴等新兴赛道增速领先,而传统工具类应用增长乏力[3] - 在用户规模超过4亿的头部APP中,京东近6月复合增长率2.0%位居榜首,手机淘宝、高德地图、抖音短视频等增长率在0.5%-1.0%之间,增长平稳[65] - 在用户规模1-3亿的APP中,人工智能类应用豆包以12.7%的增长率领先,饿了么、WiFi万能钥匙、红果免费短剧等增长率超过4%,显示出较高的增长活力[66]
2025H1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半年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9-20 08:04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总览 - 截至2025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独立设备数接近14.5亿台,用户基数持续扩大,但增长动能已从人口红利转向6G、AI及新兴非手机类智能终端(如XR设备、车联网)[1][5] - 用户行为呈现"量降质升"趋势: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303分钟降至273分钟,单机单日使用次数从73次降至61次,反映用户从被动消耗转向主动获取价值[1][9] - 分行业中,通讯、视频、电商等9类行业用户规模超十亿,AI与智能穿戴爆发增长,成为新增量战场[1][12] - 使用时长方面,短视频(137分钟)、游戏(97分钟)、视频/通讯(80分钟)位居前三,人工智能同比增长40.7%,办公管理增25.5%,显示AI与远程办公驱动高粘性增长[1][15] 用户画像特征 - 中国移动网民以25-45岁中青年群体为核心,合计占比达56.2%,46岁及以上用户群体合计占比27.0%,表明中老年群体渗透率已相当可观[1][6] - 新一线至三线城市用户合计占比达59.3%,反映出下沉市场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的主要来源[1][6] - 手机头部品牌竞争呈现华为与苹果双雄格局,市占率相差无几,高端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6] 视音频娱乐行业 - 长视频用户规模步入低增长成熟期,优酷APP依靠精品内容战略逆势强势增长,2025年1-6月增幅达到6%,用户规模从2.7亿增长到2.8亿[2][23] - 短视频用户规模进入存量阶段,增长乏力,但仍是时长榜首(137分钟),同质化加剧,用户呈现全民化与下沉化特征[2][27][32] - 在线音乐用户规模稳增,进入成熟期,月独立设备数从6亿增加到6.5亿,增幅7.8%,借助AI推荐、VR/AR音乐会提升体验[2][34] 智能应用行业 - 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五年内用户规模翻倍:智能家居用户从8690万台增长至17800万台,智能穿戴用户从1888万台增长至3645万台[2][41] - 语言模型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1004%,但使用次数下降,粘性不足;智能工具用户流失但忠诚度提升(使用次数增20.8%)[2][53][59] - 智能家居/穿戴用户以中青年、高线城市、高收入群体为主;语言模型用户为高知高收入男性,一线城市集中;智能工具用户向中低线城市及中高龄扩散[2][46][57][62] 行业增速榜单亮点 - 在用户规模超过4亿的TOP15 APP中,京东近6月复合增长率2.0%位列第一,手机淘宝(1.0%)、高德地图(0.8%)、抖音短视频(0.8%)紧随其后,整体增速平缓[65] - 在用户规模1-3亿级别的APP中,人工智能类应用豆包以12.7%的增长率位列第一,饿了么(6.4%)、WiFi万能钥匙(5.1%)、红果免费短剧(4.8%)增长显著[66] - 在用户规模4000万-1亿级别的APP中,人工智能类应用腾讯元宝增长率高达92.3%,华为运动健康(8.8%)、汽水音乐(8.7%)、大麦(8.6%)表现突出[68] - 在用户规模1000-3000万级别的APP中,即梦AI(图像处理)增长率达51.5%,多闪(31.4%)、抖音精选(16.8%)增长迅速,显示AI及新兴内容形态增长动力强劲[69]
汤姆猫:股东王健累计质押约1.75亿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20:01
股东持股变动 - 持股5%以上股东王健解除质押及解除司法冻结部分股份 [1] - 王健累计质押股数约1.75亿股 占其所持股份比例99.82% [1] 公司财务数据 - 汤姆猫市值193亿元 [2] - 2024年1至12月营业收入全部来自移动互联网行业 占比100.0% [1]
汤姆猫: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担保额度总金额约为17.07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8:48
担保情况 -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担保额度总金额约17.07亿元 其中包含约1.17亿美元和约8.78亿元人民币 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68.48% [1] - 提供担保总余额预计约12.02亿元 其中包含6224万美元和约7.6亿元人民币 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8.21% [1] - 对合并报表外单位提供担保总余额预计6.98亿元 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8% [1] 财务与经营 - 公司2024年1至12月份营业收入全部来自移动互联网行业 占比100.0% [1] - 截至发稿时公司市值为187亿元 [2]
汤姆猫:持股 5%以上股东王健解除质押约145.77万股,解除司法冻结约145.77万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0 18:54
股东持股变动 - 持股5%以上股东王健解除质押约145.77万股股份 [1] - 同时解除司法冻结约145.77万股股份 [1] 公司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份营业收入100%来自移动互联网行业 [1] 市值信息 - 截至发稿时汤姆猫市值为187亿元 [1]
跌近15%!寒王遇「茅台魔咒」,这只是开始?
36氪· 2025-09-05 17:09
文章核心观点 - A股存在"茅台魔咒"现象 即公司股价超过贵州茅台后往往出现下跌趋势 寒武纪成为最新案例 其股价在超越茅台后迅速转跌[1][9] - 历史数据显示14家曾超越茅台股价的公司中 仅中国船舶和洋河股份在一年后保持上涨 其余均下跌 一年后平均跌幅达15.14%[2] - 寒武纪市盈率达514倍 显著高于历史平均值232倍 且为行业平均水平的26倍 存在严重高估[2][8][9] 历史股价表现分析 - 50%的公司(7/14)在超越茅台后一个月内即开始下跌 其中5家公司在一年内持续下跌[3] - 超越时点集中在2015年大牛市期间 多属移动互联网板块 反映当时板块泡沫膨胀[3] - 暴风科技退市前股价较2015年高点下跌99% 全通教育股价跌至巅峰时刻的15%[4][5] 估值水平比较 - 历史14家公司超越茅台时平均市销率(PS)35倍 平均市盈率(PE)212倍[2] - 寒武纪当前PS达144倍 PE达514倍 均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8] - 寒武纪最高市盈率达行业近58倍 显示极端估值泡沫[9] 市场环境对比 - 2015年A股全年涨幅57% 2025年至今涨幅21% 市场环境存在差异[9] - 2015年风险主要来自内部杠杆崩塌 当前风险来自地缘政治/全球经济衰退/基本面修复不及预期[9] - 寒武纪作为AI芯片代表 受外部风险因素影响更为直接[9] 行业特征分析 - 历史超越案例多源于题材炒作(如移动互联网)而非业绩支撑[6][7] - 寒武纪上涨动力来自AI热潮和国产替代概念 与历史泡沫形成机制相似[7][8] - 公司发布风险提示公告 承认股价显著偏离基本面[9]
跌近15%!寒王遇“茅台魔咒”,这只是开始?
36氪· 2025-09-05 10:53
茅台魔咒历史表现 - 历史上14家公司股价超过茅台 其中12家在一年内转跌 仅中国船舶和洋河股份保持上涨[4] - 半数公司在成为股王后一个月开始下跌 其中5家一年内持续下跌 包括吉比特 中文在线 长春高新 海普瑞和世纪鼎利[5] - 超越茅台的公司主要集中在2015年移动互联网鼎盛时期 包括暴风科技 安硕科技等题材炒作标的[5][8] 典型案例分析 - 暴风科技2015年5月14日以327元股价超越茅台 牛市末期资金炒作推高股价 但6月遭遇断崖式下跌[5] - 暴风科技因转型失败 盲目扩张 业绩亏损及创始人入狱等问题 市值从高点蒸发99% 最终以0.28元退市[6] - 全通教育凭借互联网+和并购重组维持半年涨势 2016年动态市盈率达1600倍 但2017年一季报首次亏损后股价跌至巅峰15%[6] 寒武纪当前状况 - 寒武纪8月27日盘中触及1465元 超过茅台成为股王 但次日转跌 9月4日大跌14.45%至1202元 同日茅台微跌0.53%至1472.7元[1][9] - 公司市盈率达514倍 显著高于历史14家公司232倍的平均水平 且为行业平均市盈率的26倍[7][9] - 公司发布风险提示公告 承认股价显著偏离基本面 股价走势与历史遭遇茅台魔咒公司高度相似[9] 市场环境对比 - 2015年A股从3300点涨至5178点 涨幅57% 而2023年从3150点震荡至3800点 涨幅21% 未出现疯牛行情[9] - 2015年风险主要来自内部杠杆崩塌 当前风险来自外部地缘政治 全球经济衰退及基本面修复不及预期[10] - 寒武纪作为AI芯片标的 受地缘政治和AI市场狂热影响更大 与移动互联网泡沫时期特征高度相似[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