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共识投资
搜索文档
智能制造内卷破局:一份投资人密藏的“机会清单”
创业邦· 2025-10-15 19:00
文章核心观点 - 在硬科技投资高度共识化的背景下,超额收益机遇来源于具备产业深度洞察的"非共识"认知,投资机构正将目光投向更底层、更未被充分认知的价值地带[2] - 多位资深投资人围绕"硬核时代的智造创业法则"展开对话,分享在半导体、航空航天、能源供给侧、智能制造出海等领域的非共识性判断与投资逻辑[4][5] 投资机构背景与规模 - 浙商创投管理规模突破620亿元,重点布局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半导体和新能源四大方向[5] - 原子创投为早期天使投资机构,自2019年转型硬科技以来已投资近30家硬科技公司[6] - 毅达资本管理规模1109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超1000家,其中206家企业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6] - 吉晟资本为一汽富晟集团旗下产业投资机构,围绕汽车生态链进行布局[6] - 绿动资本团队以理工博士为核心,投资阶段覆盖从孵化到跨境并购[6] - 华映资本管理规模约120亿元,累计投资超290个项目,覆盖低空经济、机器人、基础算力等科技全领域[7] 非共识的赛道判断 - 聚焦逆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制造端"的被低估机会,欧美自建产能暴露其工业自动化程度不足问题[8] - 中国制造企业出海面临时间周期挑战,国内从接触到落地需6个月,而在东南亚、中亚等地从洽谈到回款确认可能长达2年[8] - 基于产业协同与技术同源逻辑,从汽车产业延伸至人形机器人与低空经济领域[8] - 看好能源供给侧创新,包括固态电池、高压电源等新型能源技术[9] - 关注中国智能制造出海替代潜力,在包装机器人等领域已看到中国供应商在东南亚、中东取代欧美巨头的趋势[9] - 重点关注卫星互联网生态及其增长内核,以及底层算力架构的变革机会,这将带来千亿级别的市场重构[10] 非共识的投资决策案例 - 华映资本四年前投资本源量子(量子计算),2020年布局三家GPU公司,其中一家即将上市[10] - 绿动资本在2020年市场主流聚焦半固态电池时,基于第一性原理判断硫化物全固态路线为终极方向并进行早期布局[11] - 吉晟资本在2020年前后市场普遍看重德、美、日系整车厂时,已开始关注拿到蔚小理订单的供应商,布局服务于自主品牌的关键零部件企业[12] - 毅达资本在2018年推动一个智能制造项目,当时内部普遍将其视为偏软件的算法优化,该项目估值从投资至今已增长超过十倍[12] - 浙商创投在2019-2021年国内对商业火箭领域政策、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尚不明确时,走访了所有头部公司并做了早期投资[14]
吴世春:为什么我一直不投预制菜?
创业家· 2025-09-16 18:28
投资理念 - 避开预制菜、共享单车、社区团购等门槛低、扎堆的风口型领域,认为其是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且参与者难以盈利 [3][4] - 稀缺性和非共识的无人区是未来投资的关键,这需要投资人具备独立判断能力 [7][8] - 对于新行业,投资窗口期短,采用“直觉+经验+加码策略判断”的方式,不追求完全搞懂,只要创业者能自圆其说即可获得初始投资,后续根据发展情况再加码 [9] 成功案例与创业者画像 - 投资案例“参半”从牙膏、排气项目转向漱口水后获得成功,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 [11][12][13] - 成功创业者画像多为“打不死的小强、聪明的、贫穷的、有野心的”,例如参半创始人尹阔(高中未毕业)、徕芬创始人(中专毕业的小镇青年)、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高中辍学) [15][16][18][19] - 参半被深圳市领导誉为“深圳新名片”,表明民生新品牌与硬科技同样受到地方重视 [14][21][22] 投资计划与关注领域 - 下半年预计投出金额不小于15亿元,弹药充足 [24][25] - 关注领域包括机器人、智能制造、低空经济、卫星通讯、科技+消费、AI+等 [30][43][44][45][47][48] - 计划于9月21日至23日带队100家企业家赴四川泸州进行线下游学,探索下沉创新与增长新引擎 [26][30]
当王宁、王兴兴、张俊杰的投资人坐在一起
暗涌Waves· 2025-07-01 19:35
核心观点 - 新一代创业周期开启,AI和科技领域将涌现更多素未谋面的创始人,投资人需具备识别"非共识创始人"的能力 [3] - 优秀创始人的核心特质包括:艺术与商业融合能力、纯粹专注、蜕变式成长、善于决策和组织建设 [5][9][10][15] - 早期投资的关键在于捕捉"闪电时刻",但需面对信息损耗和规模化难题 [14] 创始人特质分析 泡泡玛特王宁 - 兼具艺术审美与商业理性,对潮玩展的商业化创新有独特见解 [5] - 注重细节成本控制,如门店材质选择兼顾美观与成本效益 [6] - 消费行业需要左脑(理性)与右脑(感性)的协同能力 [8] 宇树科技王兴兴 - 纯粹专注的特质首次见面即可感知,大学时期已是机器人领域KOL [9] - 商业决策务实直接,选择做人形机器人因"订单来了" [9] - 技术细节阐述能力强,但不善言辞 [9] 霸王茶姬张俊杰 - 展现蜕变式成长,从边缘创业者到IPO路演阶段能力显著进化 [10][11] - 首次见面即讲述传奇童年经历,后经背调验证真实性 [13] - 组织建设能力突出,半年内完成总部搬迁和人才体系升级 [11] 投资人方法论 - 判断标准聚焦创始人底层能力:战略思考、挑战精神、自我觉察,而非表面性格特征 [13] - 早期投资需直面"新知识"挑战,避免因认知局限错失机会 [13] - 决策框架强调创始人决策质量与组织效能两大维度 [15] - 非共识案例识别能力体现在连锁餐饮、出海硬件等新兴领域 [16][18] 行业观察 - 消费行业底层逻辑在于把握人性迭代缓慢的特性 [37][38] - VC行业本质是观察当代商业史,需建立历史维度认知框架 [40][41] - 创业者与投资人关系需保持平视视角,避免仰视或俯视 [29] - 行业存在显著信息损耗,决策信息量级差达数百万倍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