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餐饮本土化
icon
搜索文档
比萨市场,三个品牌,三种命运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11-15 16:32
必胜客全球业务战略评估 - 百胜餐饮集团于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宣布,对必胜客全球业务启动全面战略评估,考虑出售、合资或剥离等选项[10] - 评估与新CEO上任同步进行,显示出新管理层对品牌现状的不满与改革决心[11] - 必胜客全球同店销售额在2025年第三季度下降1%,营业利润率下滑8个百分点,是百胜旗下唯一增长失速的核心品牌[18] - 在美国市场,必胜客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22.6%下滑至2024年的18.7%,门店数量从超7000家萎缩至不足2200家[19] 必胜客全球业务疲软原因 - 餐饮选择日益多元,披萨不再是消费者优先选项,且品牌受制于重堂食、大体量的传统门店模式,转向外卖与自提趋势迟缓[13] - 品牌与产品创新不足,全球其他市场菜单被指多年未有突破性创新,而中国市场每年两次更换大菜单、新品率不低于25%[14] - 品牌定位陷入尴尬境地,既想坚守家庭聚餐场景,又希望在快餐外卖市场分一杯羹[15] - 部分地区经营危机频发,如英国特许经营商在9个月内两次进入破产管理程序,大量门店关闭[17] 必胜客中国市场的独立与成功 - 得益于2016年从百胜集团拆分独立上市,根据50年特许经营协议,百胜中国每年支付销售额3%作为特许经营费,百胜集团仅保留品牌所有权,无权干涉中国市场运营[21] - 2025年第三季度,必胜客中国收入同比增长3.25%,系统销售额增长1%,门店数净增158家,总数突破4000家[23] - 通过推出9.9元入门产品等性价比策略,同店交易额显著恢复,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增幅达17%[23] - 2024年新增门店中62%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通过“卫星店”模式降低投资门槛,快速扩张[29] 必胜客中国的本土化策略 - 持续35年深度本土化改造,从1990年北京第一家店开始本土化探索,早期“必胜客欢乐餐厅”定位成功打开大众市场[24][25] - 产品创新灵活,推出烤鸭披萨、榴莲披萨,尝试“必胜客+火锅”混合场景,2023年推出“会下雪的披萨”、与故宫联名的“故宫五福宴”[26][27] - 构建“标准店+WOW门店+PIZZERIA”多元店型体系,精准覆盖不同消费群体,WOW门店客单价约40元,PIZZERIA提供59-89元窑炉披萨[28] - 所有门店使用整合人工智能系统,实现端到端全系统化管理,并从2018年开始推进本土化采购,引入云南松露、福建茶叶等优质农产品[31][32] 米斯特比萨的困境与衰落 - 米斯特比萨在中国市场处境艰难,是韩系餐饮在华从风光无限到节节败退的缩影[36] - 品牌曾快速扩张,2009年至2012年连续荣获大众点评“中国人最喜爱的50大餐厅”,截至2017年底以132家门店位居韩系连锁餐饮品牌第二[40][41] - 品牌负责人曾在2013年豪言“5年内在华开设1000家分店”,高光时刻在全球拥有约650家门店[43] - 2025年,韩国米斯特披萨创始人因涉嫌不公正交易和报复性营业被拘捕,涉嫌在向加盟店供应奶酪过程中获利约50亿韩元,涉案总金额高达百亿韩元[45][46] 米斯特比萨衰落的原因 - 韩餐整体模式失灵,依赖“韩流”文化光环的扩张模式暗含隐患,一旦文化输出势头减弱,消费群体迅速流失[47][48] - 疫情后困境全面爆发:消费心理转变,韩流光环褪色;同质化严重,菜单局限于“老三样”;经营压力升级,食材成本上涨、租金昂贵;供应链脆弱,原材料依赖进口[49] - 法律纠纷和经营异常接踵而至,2024年5月至7月间,北京米斯特比萨公司因4起未履行的劳动仲裁案件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涉及总金额超8.2万元[49] - 截至2025年,该公司已背负4条司法案件记录及4条被执行人高风险信息,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门店规模急剧收缩[50] 达美乐中国的逆势增长 - 达美乐中国成为披萨赛道“逆袭典范”,2024年全年营收达43.14亿元,同比增长41.4%,经调整净利润暴涨1394.2%至1.31亿元,成功扭亏为盈[64]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7%至25.9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激增79.6%至9142万元[65] - 截至2025年9月30日,会员数达3290万,过去12个月内新增约1440万顾客[66]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达美乐全球门店网络突破21500家,覆盖90多个市场,单季度净新增门店214家[58] 达美乐中国的战略转变与本土化 - 转机出现在2023年,通过深刻战略反思开启彻底“本土化生存实验”,摒弃过去20年固守一线城市策略,向新一线、二线城市及以下市场快速扩张[63][68] - 2024年非一线城市新开设184家门店创造15.09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46%,增速接近一线城市的七倍,下沉市场战略挽救业务[67] - 截至2024年末,北京和上海之外的新增长市场门店达637家,占总门店数的63.2%,沈阳首店创下全球门店首月销售额最高纪录突破1110万元[69][71] - 产品层面突破传统披萨配方束缚,将麻辣小龙虾、咸蛋黄等本土风味与榴莲披萨结合,2024年推出“火山”饼底成为爆款,活动期间带动披萨销量增长23%,复购率达38%[73] 达美乐中国的运营优化 - 运营模式上放弃“全自营配送”策略,在部分城市取消外送服务,转向堂食与外带模式,员工薪酬总支出占总营收比例从43.7%降至35%[74] - 门店策略发生显著变化,在二线城市扩大门店面积强化堂食功能,并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设计提升品牌亲和力[75] - 达美乐中国的成功为跨国品牌提供“中国生存法则”:本土化是文化翻译而非简单“中国特供”;核心优势需要迭代而非固守;用“空间换时间”的下沉战略换取更广阔市场增长空间[76][77][78] 核心规律总结 - 在中国餐饮市场,过去的辉煌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深度本土化是从产品、运营模式到供应链的彻底革命[79][82] - 成功者如达美乐和必胜客中国真正读懂了本地市场需求,达美乐攻入下沉市场,必胜客中国推出9.9元套餐[83] - 跨国品牌在中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球模板,只有深入骨髓的本土洞察才能生存并发展得好[84]
星巴克、汉堡王们“必然”易主:中国市场,玩法早变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20:05
外资餐饮品牌在华股权出售趋势 - 星巴克与博裕投资成立合资企业,博裕持股至多60%,星巴克保留40%股权 [1] - CPE源峰与汉堡王品牌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CPE源峰持股约83%,品牌持有方RBI保留约17%股权 [1] - 中信资本此前已收购麦当劳中国,现为麦当劳中国第二大股东 [1] 中国餐饮市场的规模与特殊性 - 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超5.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 [4] -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本土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具优势,如库迪实现大部分原材料自产,糖浆成本从超170元降至接近个位数 [5] - 蜜雪集团主要原料年综合产能约165万吨,并有打通乳业规划 [5] 本土品牌的崛起与市场竞争格局 - 本土品牌通过模式创新(如瑞幸从大店到小店)改变成本结构 [6] - 价格优势明显:星巴克客单价35.86元,瑞幸客单价14.28元,库迪全场9.9元 [7] - 瑞幸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7.1%至123.6亿元,门店超2.6万家;同期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增长8%至7.9亿美元(约56.26亿元),门店8000家;库迪门店超1.8万家 [8] 外资品牌面临的挑战与战略调整 -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优势(市中心门店、服务、品牌溢价)使其不视瑞幸为直接对手 [9] - 但本土品牌崛起客观上冲击星巴克,导致其客单价下滑,租金溢价优势不再,面临房租上涨压力 [10] - 星巴克部分旗舰门店年运营成本近亿元,其昆山咖啡创新产业园总投资额15亿元人民币(约2.2亿美元) [12] - 星巴克近年向中国团队放权,如数十款产品集体降价,最新财季中国营收同比增长6%至8.316亿美元(约59.13亿元),门店经营利润率保持两位数并连续四季度环比提升 [12] 外资品牌的未来战略与潜在风险 -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超130亿美元(约922.84亿元人民币),包括股权出让所得、保留权益价值及长期授权经营收益 [13] - 星巴克计划将中国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16] - 拓展至20000家门店意味着在中国2843个县级行政单位中,每座县城需有超过7家星巴克,在县城推广均价超30元的产品难度较高 [17][18]
一块饼底吃掉半个中国市场!00后追捧的“老网红”凭啥火35年?
搜狐财经· 2025-06-22 09:41
品牌发展历程 - 1990年在北京东直门开设首家门店,初期定位高端西餐厅,人均消费相当于城镇居民月工资[2] - 2003年启动"欢乐餐厅"战略转型,第100家门店启用新招牌,通过装修、节日活动、互动体验重塑品牌形象[9][11][14][15][17] - 2018年提出"新必胜客,总有新发现"品牌主张,2019-2023年推出会下雪披萨、故宫联名、亚运限定等创新产品[74][75] - 2020年推出限时自助餐并形成年度惯例,2022年上线"比萨堡",2023年推出MY BOX自享小盒切入一人食赛道[57][76] 产品策略 - 早期以超级至尊披萨为核心产品,搭配罗宋汤、蒜香面包构建西餐认知[6][7] - 2000年代推出"缤纷异国行"系列,开发德式猪肘、希腊奥运等主题披萨,年更新率超25%[19][28][54] - 持续本土化创新:烤鸭披萨历经3代改良,2023年推出龙井虾仁披萨等杭味单品[44][45][75] - 2023年超级至尊系列升级:芝士量增加50%至120克,新增咸蛋黄卷边等5款新品[79][81] 市场定位演变 - 90年代人均食品消费700元时期定位高端精致餐饮[2][8] - 2003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达3105元时转型"欢乐餐厅",切入大众休闲餐饮[29][31] - 2010年slogan改为"Pizza and More",强化西式休闲餐饮专家定位[56] - 2020年后通过IP联名、二次元元素吸引年轻客群,覆盖全年龄段消费场景[77][61] 竞争策略 - 面对竞争者采取差异化路线:通过高频菜单更新保持市场引领地位[37][66] - 2005年推出下午茶,2009年切入商务午餐,2012年布局早餐,构建全时段餐饮场景[53][55][57] - 2022年实施"一价到底"价格策略,30款主线产品降价以应对市场分化[77] 行业洞察 - 披萨品类具有强包容性:既可承载高端食材,也适合大众化创新[90][91] -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从1990年700元增长至2003年3105元,驱动餐饮消费升级[2][29] - 餐饮行业趋势从单一品类向多场景融合演变,必胜客实现从早到晚全时段覆盖[58][60]
广东人把麦当劳爆改成粤菜了
36氪· 2025-05-28 08:09
麦当劳在广东的市场渗透 - 广东是中国麦当劳门店最多的省份,占比达23%,截至2025年3月全国7000家门店中广东占约1610家 [45] - 广州市场第800家门店于2025年4月开业,深圳市场同期也突破800家(含东莞区域) [46][47] - 广州南站等交通枢纽出现密集布点现象,单候车厅可见五六家门店 [48] 品牌文化融入本地生活 - 广东消费者将麦当劳视为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如厕、导航等非餐饮用途 [26][28][29] - "麦区房"概念兴起,配送范围成为购房选址考量因素 [19][21] - 早餐场景渗透率高,与肠粉、生滚粥并列本地三大早餐选择 [23][24] 本土化战略与产品适配 - 推出区域限定产品如猪扒包,板烧鸡腿堡在广东七城市销量居全国前列 [78][80] - 2009年率先在广州试点麦乐送服务,2025年深圳70%门店实现24小时外送 [82][83] - 首家中国门店1990年落地深圳,创单日14129次交易记录,奠定早期市场基础 [57][61] 竞争格局与消费者认知 - 肯德基全国门店超11000家但广东渗透率不及麦当劳,后者在粤门店数为前者3倍 [67][85][86] - 品牌通过"得来速"、公厕等非餐饮服务强化社区属性,形成文化符号 [90][92][94] - 80%消费者认为麦当劳已融入本土饮食文化,甚至被戏称为"粤菜" [4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