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5G物联网
icon
搜索文档
京东宣布建成全球最大智能仓储中心
搜狐财经· 2025-09-05 12:39
项目规模与运营数据 - 京东物流在江苏昆山建成全球最大仓拣一体智能物流园区 亚洲一号二期 占地50万平方米 相当于70个标准足球场[3] - 园区日处理包裹峰值突破450万件 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倍[3] - 2025年618大促期间单日处理包裹量达456万件 订单履约率保持99.2% 较行业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6] 技术突破与智能化应用 - 部署超过80条自动分拣线与1万台智能分拣机器人 分拣准确率达99.99% 支持24小时不间断作业[6] - 自研北斗新仓系统优化人工拣货路径3倍以上 拣货员日均行走距离从15公里降至5公里[6] -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空间利用率40% 5G物联网设备使库存盘点效率增长300% 货物追踪响应达毫秒级[6] - 冷链环节采用相变材料技术 生鲜损耗率控制在1.5%以内[8] 物流网络与覆盖能力 - 园区覆盖长三角2亿人口 江苏 浙江 上海 安徽四省市93%订单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6] - 全国建设300余座城市前置仓与10万个社区微仓 形成三级仓储网络[7] - 库存周转天数压缩至31天 仅为行业平均水平三分之二 帮助合作品牌降低库存成本超120亿元[7] 行业赋能与生态建设 - 仓储管理系统服务超30万家企业 中小商家入仓门槛降低60%[8] - 智能补货模型使合作家电品牌缺货率下降80% 年销售额增长2.3亿元[8] - 工业互联网平台在50个产业带推动C2M反向定制 新品研发周期从6-12个月缩短至1-2个月[8] 绿色可持续发展 - 园区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可循环包装使用率达95%[8] - 计划到2026年将零碳园区模式复制至全国50%的亚洲一号基地[8] 全球化布局与技术输出 - 2025年上半年在东南亚 欧洲新增5座海外仓 总面积超30万平方米[9] - 输出智能分拣+无人配送一体化解决方案 泰国曼谷智能仓将配送时效从3天压缩至8小时[9][10]
全流程“无感”,山东港口日照港外理公司滚装船智能理货系统上线
齐鲁晚报网· 2025-08-15 19:05
智能理货系统上线 - 山东港口日照港外理公司正式上线滚装船智能理货系统,实现全流程"无感"智能理货作业 [1] - 传统理货模式依赖人工记录和验残,存在工作强度大及人机交叉安全隐患 [1] - 新系统采用"AI视觉识别+可旋转式门架+5G物联网"技术方案,车辆无需停车即可完成理货 [1] 技术优化与效率提升 - 系统通过37次优化升级,箱号、箱型、车号识别准确率均达98 9%以上 [6] - 创新团队针对行车路径多样、强光反射及特殊天气等挑战,全天候采集数据并优化算法模型 [6] - 理货效率较人工模式大幅提升,实现智能化识别和记录 [3] 智慧港口建设进展 - 公司推进理货数智化转型,已实现集装箱、木材、滚装船智能理货及无人机智能水尺系统应用 [6] - 全域智能理货体系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
原能生物董事长瞿建国:未来细胞存储业务有望走进家家户户
证券日报网· 2025-07-22 14:40
公司核心技术 - 专注于先进细胞生物自动化低温存储装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旨在解决生物医药产业上下游的生物样本冻存痛点 [1] - 首创"蜂巢式"存储结构,物理隔绝样本,消除交叉感染风险 [2] - 创新密封控制技术、舱室干燥与样本入库净化系统,打造稳定无氧无霜环境 [2] - 真空负压单支挑管技术实现样本快速、精准、温和抓取,保护细胞活性 [2] - 模块化"C型结构"装备结合5G物联网、人工智能,构建无人值守、全程可追溯的智能化生物样本库生态系统 [2] 产品与市场表现 - 产品体系覆盖不同温区、样本形式和规模,实现全程液氮冷链保护、5G-IoT远程管理等先进理念 [1] - Orcella duo1100S全自动深低温存储系统获"2025年度杰出新产品奖" [1] - 入选国家《高品质医疗器械出海遴选指南(2025)》 [1] - 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600余项,获得500余个授权,产品进入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 [2] 公司战略与生态布局 - 构建"原能细胞生态圈",以"1+N"标准化、智能化、产业化细胞库网络为轴心,涵盖第三方细胞存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等领域 [2] - 上海张江科学城三大园区为生态圈提供协同创新平台 [2] 资本运作与市场前景 - 2022年完成4.1亿元A轮融资,2025年启动B轮融资并筹备独立上市 [3] - 细胞存储市场被视为万亿元级蓝海市场,未来有望普及至家庭,如储存脐带细胞 [3] - 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将降低价格门槛,细胞储存和回输或成时尚 [3]
“智慧大脑”搭建智能建造“未来现场”
新华社· 2025-05-27 13:11
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 操作人员通过远程智能控制系统精准操控"地坪涂覆机器人"实现自动化地面涂覆作业 [3] - 塔吊司机通过远程智能驾驶舱在百米外操控塔吊进行吊装生产 误差精确到厘米级 人员安全风险降低80% [5] - 工人佩戴"多模融合定位安全帽"内置芯片可实时记录人员轨迹 并在靠近危险区域时震动预警 后台系统可追踪300多名工人动态 [5] - 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看建筑构件的安装时间、维护记录等详细信息 包括空调滤芯更换周期 [7] 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 - 建筑行业正在向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向设计 [7] - 行业推行数字加工、投用建筑机器人、打造类工厂现场施工等新型建造方式 [7] - 智能建造技术包括建筑机器人集群作业、3D打印机器人建造墙体、智能渣土车自动避障等 预计将逐步落地应用 [7] 节能减排效果 - 2022年全国建筑业建造碳排放总量达51.3亿吨二氧化碳 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48.3% [3] - 通过精准下料、设备节能等智能建造技术可大幅降低建筑行业能耗 [3] 行业示范项目 - 中建三局重庆两江新区中医院项目展示多项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5] - 重庆举办智能建造标准宣贯暨质量安全标准化项目交流观摩会 展示"未来建造现场"技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