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争夺
搜索文档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马斯克第六次起诉!|硅谷观察
新浪科技· 2025-09-29 07:17
诉讼核心指控 - xAI在加州北区联邦法院对OpenAI提起诉讼,指控其系统性有预谋地挖角核心员工并非法窃取商业机密,这是马斯克在过去一年半内对OpenAI发起的第六次诉讼 [2] - 诉讼指控OpenAI存在令人深感不安的模式和战略性行动,故意诱导员工违反保密协议,试图获取xAI的源代码、数据中心运营优势、技术进步和战略业务计划,以谋求不公平竞争 [3] - xAI声称OpenAI窃取了优于ChatGPT和其他竞争产品功能的尖端AI技术,这可能为OpenAI节省数十亿美元研发费用和多年努力 [11] 具体员工案例 - 前员工李学晨在7月25日将公司机密文件复制到个人设备,并出售公司股票套现700万美元,三日后从xAI离职,于8月19日加入OpenAI,马斯克指责其离职前下载了xAI的整个代码库 [6] - 另一名工程师吉米·弗莱彻同样在离职前拷贝了Grok聊天机器人的源代码,随后加盟OpenAI [8] - 一名财务部门前高管(外界猜测是前CFO利博托雷)向OpenAI透露了xAI数据中心部署的核心机密,并在收到律师函后以带生殖器的脏话回复邮件 [8] 诉讼进展与法律行动 - xAI已成功对李学晨申请到临时禁制令,暂时禁止其在OpenAI及任何AI公司工作,并要求其交出所有个人设备进行调查,正式听证会定于10月7日进行 [6] - xAI可能寻求临时限制令或初步禁制令,以阻止前员工在OpenAI从事特定AI项目,或禁止OpenAI使用涉嫌窃取的机密,本案首席律师是美国前专业商标局局长 [11] 行业背景与竞争态势 - 加州没有竞业禁止协议,人才可自由跳槽,但离职员工仍有为前雇主保密的法律义务,不能私自复制原公司技术文件或携带商业机密至新公司 [13] - AI行业人才争夺白热化,Meta等巨头为从OpenAI和谷歌挖人,甚至直接开出几年数亿美元的天价合同 [13] - xAI指出,其最新发布的Grok 4模型性能已匹敌甚至超过OpenAI模型,威胁到OpenAI的市场主导地位,OpenAI的窃取信息行为与此竞争压力相关 [11] 双方历史渊源与竞争升级 - 马斯克与奥特曼均为OpenAI联合创始人,2015年共同创办该非营利研究机构,马斯克承诺捐出10亿美元(实际到位1亿美元)并亲自招揽顶级人才 [16] - 2018年,因与董事会分歧,马斯克以利益冲突为由退出OpenAI,后者在奥特曼带领下转型为营利性公司并引入微软等战略投资者 [18] - 对OpenAI转型不满是马斯克成立xAI的直接动力,xAI成立不到半年发布首个AI大模型,两年内Grok-4已达行业领先水平,投后估值达2000亿美元 [20] 潜在影响与可能结果 - 若商业机密盗窃指控成立,xAI可能获得巨额赔偿和禁制令,阻止OpenAI使用涉嫌窃取的机密或雇佣特定前xAI员工,OpenAI可能面临数十亿美元赔偿及技术开发限制 [12] - 此类高规格诉讼通常以庭外和解告终,即OpenAI支付赔偿并承诺不再挖角,但马斯克可能意在表达不满而非仅追求金钱和解 [12]
AMD苏姿丰公开怼扎克伯格,反对1亿年薪挖人,“使命感比钞票更重要“
36氪· 2025-08-18 19:02
核心观点 - AMD CEO苏姿丰公开反对Meta等公司通过天价薪酬包(如1亿美元)挖角AI人才的做法 强调金钱并非吸引顶尖人才的最重要因素 而使命感和团队文化更为关键 [1][4][6] - 行业数据显示 采用系统化薪酬体系(如Anthropic)的公司员工保留率达80% 而高薪挖角策略的公司(如Meta和OpenAI)仅64% [7] - AI人才争夺战白热化 2033年AI产业规模预计达4.8万亿美元 Meta为挖角开出最高2.5亿美元薪酬包 并通过冷邮件直接挖角竞争对手员工 [12] 行业薪酬竞争态势 - MetaCEO扎克伯格带头开展天价挖角 为AI研究员提供1亿至2.5亿美元薪酬包 并通过冷邮件直接联系竞争对手员工 [12] - 扎克伯格个人安保预算达2700万美元(2024年) 较前一年增加300万美元 超过苹果、英伟达等六家科技公司CEO安保费用总和(少700万美元) [12][13] - 其他科技公司CEO安保预算对比:英伟达黄仁勋350万美元 苹果库克140万美元 谷歌Pichai680万美元 [13] AMD的人才策略与业绩表现 - AMDCEO苏姿丰主张薪酬需在"邮政编码范围"内(即市场有竞争力水平) 但更注重让员工认同公司使命而非单纯高薪 [4] - 公司反对不成比例的高薪挖角 认为会破坏团队公平性及文化 且依赖明星员工而非整体团队的做法不可持续 [5][6] - AMD2024财年营收创纪录达258亿美元 数据中心业务收入126亿美元(同比增长94%) 股价从2012年低于2美元逆袭至千亿市值 [15] - 高管薪酬与业绩强挂钩:CEO总薪酬3100万美元(2024财年) 其中基本年薪132万美元(2025年7月起) 股权奖励3300万美元(75%与业绩挂钩) CTO获1000万美元股票奖励及87万美元年薪 [15] 公司文化与人才吸引力 - Anthropic采用系统化职级与薪酬体系 不对个人特殊谈判 以维护公平性 员工保留率80%(过去两年) [6][7] - AMD通过技术逆袭故事(从濒临破产到千亿市值)及AI芯片(MI300系列获微软、Meta认可)吸引人才 强调员工对公司的实际影响力而非"齿轮式"替换 [14][15][16]
知名AI公司CEO:我留住员工不靠高薪
财富FORTUNE· 2025-08-08 21:05
人才争夺战 - Meta和谷歌等科技公司为打造下一代AI产品发动全面人才争夺战 提供高达1亿美元签约奖金挖角竞争对手员工 [2][3] - Meta CEO扎克伯格为增强AI实验室 用1亿美元奖金挖角OpenAI 谷歌和Anthropic员工 已成功挖走至少7名OpenAI员工 [3][4] - Anthropic员工保留率高达80% 显著高于Google DeepMind的78% OpenAI的67%和Meta的64% [9] Anthropic的薪酬与文化策略 - Anthropic拒绝匹配竞争对手高薪挖角条件 坚持系统化职级薪酬原则 不进行个别谈判 [5][6] - 公司CEO认为坚守薪酬原则能增强员工凝聚力 员工因认同使命而非金钱留下 [7] - OpenAI工程师跳槽到Anthropic的概率是去其他公司的8倍 显示文化吸引力 [9] 对Meta挖角策略的批评 - Anthropic CEO批评Meta"掷飞镖式"高薪挖角从根本上不公平 破坏薪酬公平性 [8][9] - 质疑Meta能否通过金钱挖角招募到真正认同使命的人才 认为这种做法徒劳 [10][11] - OpenAI CEO同样质疑Meta复制策略的有效性 认为追赶姿态难以建立创新文化 [12]
腾讯、阿里、字节、京东、小米、美团、滴滴开抢 !超5万个岗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22:39
科技大厂校招与AI人才争夺战 - 腾讯、阿里、字节、京东、小米、美团、滴滴等科技大厂开启秋季校园招聘,累计招聘人数超5万 [1] - AI类岗位占比大幅提升,成为校招主力军,释放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中AI人才成为战略资源的信号 [1][2] - 脉脉平台数据显示,41.07%的国内AI头部公司员工有跳槽意向,远高于互联网行业的14.65%,超1000家AI公司发布岗位信息 [11] 各公司校招计划与AI岗位占比 - **腾讯**:2026届校招重点放在AI领域,"AI+"领域大幅增加校招生投入,开放更多前沿性AI岗位 [4] - **阿里巴巴**:AI相关岗位占比超60%,阿里云、阿里国际、钉钉的AI岗位占比高达80%,高德AI岗位占比75% [5][7] - **美团**:2026届校招全球招募6000人,技术岗位占比超三分之一 [8] - **字节跳动**:校招开放5000+Offer,研发类岗位招聘数量同比增长23%,算法、前端、客户端增幅最大 [9] - **京东**:校招开放3.5万个岗位,其中应届毕业生岗位2万个,实习生岗位1.5万个 [10] - **滴滴**:2026届提前批秋招涵盖工程类、数据类、算法类、机器人类等职类 [11] AI人才需求与行业趋势 - AI人才争夺战反映行业结构性转变,企业从单一技术能力评估转向看重学习潜力和跨界思维 [11] - 跨学科人才价值凸显,心理学、语言学等非理工科背景人才在AI产品设计和技术落地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 智元机器人与清华大学合作开设全国首个具身机器人课程,推动产教融合以缩短毕业生与产业需求差距 [15][16] 企业人才培养与留人策略 - 阿里巴巴深化"阿里星"计划,吸引200+顶尖青年技术人才,累计产出3000余项科研成果 [14] - 美团构建"导师制+岗位轮换+跨城流动"培养体系,技术、产品及商业分析序列中70%应届生入职第一年实现晋升 [15] - 前程无忧报告显示,73.3%毕业生首选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企业通过调高起薪(37.6%)和专项培训应对求稳心态 [14] AI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 AI超越技术工具范畴,重塑青年职业发展路径,跨专业人才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 [15] - 文科生进入AI行业案例增多,高校增设技术性课程,反映AI正重构社会人才培养模式 [15][16]
大厂秋招暗战酣,AI人才定乾坤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21:24
互联网巨头AI人才招聘规模 - 阿里巴巴2026届校招计划提供7000多个职位 AI相关岗位占比60% 其中阿里云、阿里国际和钉钉AI岗位占比高达80% 高德AI岗位占比75% [1][2] - 腾讯2026届校招开放技术类、产品类等五大类70余种岗位 重点增加AI领域校招投入 [1] - 美团2026届校招计划全球招募6000人 技术岗位占比超三分之一 [2] AI人才市场供需特征 - 截至2025年7月 41.07%国内AI头部公司员工有跳槽意向 远高于互联网行业14.65%的流动率 [3] - 超1000家AI公司在招聘平台发布岗位 包括华为、小红书、DeepSeek等企业 [3] - 企业对应届生起薪上调比例达37.6% 近八成企业开设专项技能培训 [4] 跨学科人才需求趋势 - AI技术落地需要法律、金融、语言等复合型人才 非理工科专业背景人才占比提升 [3][4] - 技术热情和市场敏锐度成为核心选才标准 专业背景限制逐步弱化 [3] - 智元机器人与清华大学开设全国首个具身机器人课程 覆盖仿真环境搭建到真机部署全流程 [5][6]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阿里巴巴"阿里星"计划已吸引超200位顶尖青年技术人才 累计产出3000余项科研成果 [4] - 美团建立"导师制+岗位轮换+跨城流动"培养体系 技术序列中70%应届生首年实现晋升 [5] - 产教融合成为行业趋势 通过真机实操训练缩短毕业生与产业需求差距 [5][6] 行业人才战略意义 - AI人才成为企业决胜未来的战略资源 人才争夺已提升至战略高度 [1][2] - 就业市场呈现从短期用工向长期共赢转型趋势 [4] - AI正重塑青年职业发展路径 创造跨专业人才前所未有的机遇 [5]
OpenAI、谷歌与xAI上演“抢人大战”,顶尖AI人才年薪达千万美元
36氪· 2025-05-22 18:16
行业动态 - 硅谷AI人才争夺战进入新阶段,从常规招聘演变为"明星争夺战",各大科技公司争抢为数不多的"超级个体贡献者"(IC)[1] - 真正具备颠覆性影响力的"超级人才"极其稀缺,全球范围内能够对大语言模型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IC人数可能仅有几十人到1000人左右[5] - AI顶尖人才的极度稀缺促使企业在招聘上祭出更具创意的策略,例如借鉴体育数据分析法寻找有潜力但尚未被发掘的AI人才[6] 公司策略 - OpenAI、谷歌等公司竭力网罗IC人才,这些人对AI模型的突破性进展至关重要,有时甚至能直接决定一家公司在AI赛道中的成败[1] - OpenAI为留住研究人员开出200万美元的留任奖金,附带2000万美元以上的股权激励,且仅需工作一年便可全部兑现[2] - 谷歌旗下的DeepMind为顶尖研究人员提供高达2000万美元的年薪包,并特别发放非周期性股权激励,同时将部分股票行权周期从常规的4年缩短至3年[3] 人才竞争案例 - OpenAI顶级研究员诺姆·布朗曾受到业界大佬的盛情招揽,包括与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共进午餐、在山姆·奥特曼的家中打扑克,甚至有投资人乘坐私人飞机登门拜访[2] - 被Eleven Labs挖角的部分OpenAI研究人员收到了至少100万美元的留任奖金,目前OpenAI的顶级研究员普遍年薪超过1000万美元[3] - OpenAI前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离职创业后,从OpenAI和其他实验室挖来更多研究人员,团队规模已达60人左右[5] 薪酬对比 - 大型科技公司顶尖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28.1万美元,股票激励部分为26.1万美元[3] - OpenAI顶级研究员普遍年薪超过1000万美元[3] - DeepMind为顶尖研究人员提供高达2000万美元的年薪包[3] 人才影响 - 顶尖AI研究员的产出和影响力远超普通研究员成千上万倍,被称为"万倍级研究员",是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5] - 一些极其优秀的数学家因AI领域近期取得的快速进展而进入这个行业,公司正在从各个学科吸引顶级人才[6] - Anthropic倾向于招聘具有理论物理背景的研究人员,而其他AI公司则从量子计算领域引入人才[6]
“AI技能”成职场人未来5年最应该学习的技能
中国经济网· 2025-03-26 00:37
行业职场安全感与人才供需 - 人工智能行业职场安全感最高,评分为6.92分(满分10分),远超新经济行业平均分6.03分 [1] - 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业者安全感评分仅为6.08分,勉强跨越及格线 [1] - 影响职场安全感的主要因素是就业市场景气度、企业/组织稳定性和行业周期上行或下行 [1] - 2025年1-2月新经济行业人才供需比为2.27,即超过2个人竞争1个岗位,同比增长42.8% [1] - 应届生群体面临更大就业压力,人才供需比达3.13,较行业整体水平高出37.9%,比2024年同期增长41% [1] 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人工智能行业处于人才净流出状态,人才流入流出比从2024年1-2月的0.80降至2025年同期的0.71 [2] - 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关键转折,从2024年1-2月的人才净流入(流入流出比1.24)转为2025年同期的净流出(流入流出比0.95) [2] - 智能硬件和电商新零售行业连续两年实现人才净流入 [2] - 新金融科技和电子行业打破人才净流出状态,实现人才吸引力逆转 [2] 高薪岗位与技能需求 - 大模型算法工程师以平均月薪68051元位列高薪技术岗榜首 [3] - 人工智能工程师平均月薪为60768元,算法工程师平均月薪为52381元 [3] - 大模型算法和算法工程师岗位将“数据开发”作为核心能力 [3] - 人工智能工程师的人才来源跨界幅度大,甚至包括平台产品人才 [3] - 在非技术岗中,AI产品经理以平均月薪49785元领跑,人才主要来自平台产品、用户产品和策略产品 [3] 个人因素与职业发展 - “工作能力扛打”以绝对优势成为职场安全感的核心支柱 [2] - 影响职场安全感的其他个人因素包括“名校/高学历”、“工种选得好”和“名企光环” [2] - 职业选择应努力离市场、资源、结果和价值创造更近 [3] - 职业发展应聚焦细分领域,积累职业价值积极信号,并提升学习能力成为高适应力的“π型人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