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俄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国际空间站将至少运行到2028年
快讯· 2025-07-31 01:36
俄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国际空间站将至少运行到2028年 智通财经7月31日电,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巴卡诺夫当地时间7月29日表示,空间站脱轨坠落计划草 案已经拟定完成。专业人员评估认为,整个过程将耗时大约2.5年。空间站至少运行到2028年,甚至有 可能运行到2030年。国际空间站于1998年发射,是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多个国家联合参与的国际合 作项目。 (央视新闻) ...
滴状冷凝传热实验首次“上天”开展
科技日报· 2025-07-17 09:01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及实验模块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凌晨5时34分由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 [1] - 大连理工大学团队研制的"空间滴状冷凝传热实验模块"随飞船进入空间站 将开展微重力环境下长周期在轨实验 [1] 空间滴状冷凝传热实验模块技术细节 - 实验模块将在梦天舱两相系统进行国际首次微重力环境蒸汽滴状冷凝实验 研究耐久性热界面材料及强化传热技术 [1] - 研究成果将建立空间环境相变过程的微观机制数据库 支撑换热装备高效化与紧凑化发展 [1] 热控系统技术创新 - 团队利用固液界面作用驱动液体定向输运 提升微重力环境下冷凝液移除效率及热控系统空间利用率 [2] - 项目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后续将聚焦微重力环境中冷凝液滴动力学特征开展研究 [2]
中国首台太空综合健身设备入列 英派斯“飞天”破解失重健康难题
证券日报网· 2025-07-15 19:17
航天科技与健身产业融合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搭载英派斯研制的"飞天"系列核心肌肉锻炼装置进入中国空间站 [1] - "飞天"系列设备为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驻留提供关键保障,是中国航天工程与高端健身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2] - 该设备超越传统健身器械范畴,成为保障航天员身心健康的核心生命支持装备之一 [2] 航天员健康挑战与解决方案 - 空间站失重环境中航天员面临体液转移、骨密度每月下降1%、肌肉萎缩及心血管系统失调等生理挑战 [1] - 航天员每日需科学锻炼以应对失重环境影响,骨密度流失速度远超地球中老年女性每年1%的流失率 [1] - 英派斯承接研制任务,历时两年开发出颠覆性创新的"飞天"系列核心肌肉锻炼装置 [1] 英派斯行业地位与贡献 - 公司作为中国健身产业开拓者,凭借科研生产实力获选承接航天员综合健身设备研制任务 [1] - 设备将增强航天员对抗失重生理影响的能力,为空间站长期驻留及深空探测计划奠定基础 [2] - 公司以"双奥企业"身份推动"中国智造"国际市场布局,并为载人航天事业贡献"健康力量" [2] 未来发展方向 - 英派斯将持续以航天品质为标准,致力于为全民打造更健康、便捷、高效的专业健身器械 [2]
天舟九号完成交会对接,3小时对接成后续货运飞船常规操作模式
新京报· 2025-07-15 09:56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与对接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发射成功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完成与中国空间站的全自主交会对接 [1] - 这是继天舟七号、天舟八号后实施的第三次3小时交会对接任务,3小时模式将成为天舟系列任务的常规操作模式 [1] - 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在时间上优于传统的6.5小时模式,且相较于2小时模式对系统条件要求更宽松 [1] - 3小时模式降低了对火箭入轨条件、测控精度、敏感器及导航精度、制导控制精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增强了任务可靠性 [1] 交会对接技术发展 - 我国在轨验证和实施了2天、6.5小时、2小时和3小时等多种交会对接方案 [1] - 天舟九号任务进一步验证了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的卓越综合性能,是当前技术水平下兼顾效率与可靠性的最优解 [1] "锚点"理论与技术 - 我国总结提炼出"锚点"理论和技术,作为空间交会对接的"智能导航坐标" [2] - "锚点"技术通过预设关键位置参数将复杂交会过程分解为多个可控阶段 [2] - 该技术能保证交会精度、动态调整轨迹应对突发故障、缩短任务周期并支持不同时长对接模式 [2] - "锚点"技术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的核心支撑,推动航天器自主控制能力跨越 [2]
中国2030年登月计划再获重大突破
中国经营报· 2025-06-17 22:3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最新进展 - 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逃逸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1] - 以运行好、应用好、发展好空间站及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为目标 [1]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过30余年发展,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建成自主可控空间站 [1] 中国航天技术成就 - 突破并掌握太空行走、空间站建造等关键技术 [1] - 采用"同步走"技术路线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节省经费并加快工程进程 [2] - 创新制定规模适度、扩展性强、可共轨飞行的空间站总体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航天工程管理方法 - 坚持举国体制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方法 [1] - 强调"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建立竞争与激励机制 [1] - 工程顶层规划设计需反复论证与迭代,有时推翻十余种技术路线才能确定最终方案 [2] - 制定上万项故障预案以确保任务顺利并降低风险 [2] 航天精神与文化 - 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追求系统优化与技术突破 [2] - 形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 - 体现为迎难而上的韧劲、淡泊名利的品质和战天斗地的精气神 [2]
高微重力、高精度时频、超冷原子,从零开始到国际首创……航天人讲述把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动实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7 22:07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展 - 中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中华民族千年登月梦想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1] - 中国空间站建设历时30年,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 [1] - 载人航天工程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复杂系统工程的成功典范 [1] 太空实验室建设成就 - 空间站将建成国家级"太空实验室",科学实验柜设计具有中国特色且国际领先 [3][4] - 高微重力、高精度时频、超冷原子、两相系统等多个实验柜为国际首创 [4] - 利用科学实验柜在果蝇、斑马鱼、水稻及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领域取得国际突破性进展 [4] 航天技术创新与精神传承 - 中国载人航天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重复走老路,追求系统优化 [5] - 航天人坚持精益求精,把各项工作做到极致,形成特别能吃苦、战斗、攻关、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5] - 年轻一代航天人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成空间站并实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 [4] 航天员训练与任务执行 - 神舟十五号乘组执行四次出舱,创造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6] - 航天员通过地面数百次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确保太空操作精准无误 [7] - 航天员在轨工作日程紧凑,天地同步制度确保任务高效执行 [6]
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新华社· 2025-06-17 21:12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多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千年飞天梦圆到首次太空行走再到空间建站的跨越式发展 [1] - 空间站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 [1] - 天和核心舱科学实验柜推动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领域取得国际突破进展 [1] 航天工程管理体系 - 采用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双线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总体技术、科研质量和条件建设 [2] - 通过"总体先行、各方参与、全局最优"理念整合14个大系统、百余家参研单位 [2] - 着陆场系统采用"螺丝钉"协作机制,形成规模达万人级别的系统工程协作网络 [2]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成功,标志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5] - 推动航天技术向生物制药、材料、能源、制造等领域转移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5] - 科学实验柜模型展示显示中国空间站具备国际领先的实验条件 [1] 国际合作与开放共享 - 中国空间站被定位为"国家名片",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理念 [3] - 已启动选拔训练巴基斯坦航天员项目,形成南南合作新模式 [3] - 航天测控通信网络升级可为全球航天活动提供测控资源支持 [3] 航天精神与文化传承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被总结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核心精神密码 [2] - 神舟十五号乘组4次出舱任务体现"感觉良好"的扎实训练成果 [2] - 航天工程管理强调技术创新、科学管理与团队协作的有机结合 [3]
零高度逃逸、7秒冲刺时速650公里,突破!空、地科研捷报频传
央视网· 2025-06-17 18:29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 - 梦舟载人飞船成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逃逸发动机点火后船塔组合体腾空而起 约20秒达到预定高度 返回舱与逃逸塔安全分离 降落伞展开 最终通过气囊缓冲着陆于预定区域 [1] - 此次试验是继1998年神舟飞船试验后27年来首次 标志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梦舟飞船系统承担逃逸与救生双职能 改变此前火箭与飞船分工模式 [3][6] - 新火箭推力与燃料规模提升 需应对更高爆炸风险 要求逃逸系统实现更快速度、更远距离 关键技术包括毫秒级时序控制、低空开伞稳定性、气动分离设计及数百吨推力逃逸发动机 [5] 高速磁悬浮技术 - 湖北东湖实验室实现1 1吨试验车在1000米距离内加速至650公里/小时 百公里加速不到1秒 创世界最高速度纪录 采用短距助推技术 测速定位精度达4毫米 [9][10] - 系统具备200米内制动至零的能力 电磁助推与精准控制技术可应用于民用场景 测试线成果已推广至其他科研装置 [11] 航天技术升级 - 新火箭研制将提供更大动力支持载人登月 相比长征二F火箭显著提升推力与燃料规模 [7] - 梦舟试验成功为载人登月奠定技术基础 体现航天精神 包括安全优先与四大特别能力(吃苦、战斗、攻关、奉献) [9]
“零高度逃逸试验的圆满成功,是梦舟载人飞船研制的重要里程碑”——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余抗
新华社· 2025-06-17 18:17
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 - 6月1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完成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这是继1998年神舟试验后时隔27年再度实施此类试验 [1] - 试验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实施 采用无整流罩设计 逃逸塔直接装在飞船上 实现技术升级换代 [1] - 逃逸系统是飞船独有功能 能在紧急故障时将返回舱带离危险区域 保障航天员安全 被称为"生命保护神" [1] 试验技术特点 - 零高度逃逸针对发射塔架紧急情况 具有过程紧凑、高度低、系统要求高的特点 与上升段最大动压逃逸形成互补 [2] - 试验不仅验证逃逸系统 还测试飞船结构、回收、电源推进等功能 为后续最大动压逃逸试验奠定基础 [2] - 首次应用固体变推姿控发动机逃逸弹道闭环控制技术 使载荷控制和落区范围更精准 [3] 梦舟飞船技术突破 - 采用模块化设计 最多可搭载7名航天员 整船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3] - 将逃逸功能整合为飞船自有功能 改变神舟飞船"火箭负责逃逸、飞船负责救生"的传统模式 由飞船系统全面负责逃逸与救生任务 [3]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承担逃逸抓总职能 系统集成度和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 [3] 试验准备与意义 - 研制团队开展空投试验、着陆着水试验、整船力学实验等专项验证 并按照正样发射标准检查每个环节 [5] - 试验成功是梦舟飞船研制重要里程碑 为2030年前载人登月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4] - 飞船未来将承担空间站应用发展与载人月球探测任务 成为核心载人飞行器 [4]
瞭望 | 天问二号叩响中国小行星探测之门
新华社· 2025-06-09 19:32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主要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1][2] - 任务设计周期长达10年,技术难度大且工程风险高 [1][2] - 2025年5月29日,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二号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4] 发射阶段技术挑战 - 速度要求:火箭分离速度需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千米,远超地球轨道载荷要求的每秒7.9千米 [6][7] - 精度要求:入轨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百万公里级差 [8] - 发射窗口:仅5月29日至31日连续3天,每天仅4分钟窗口期,需零窗口发射以节省燃料 [9] 火箭技术改进 - 采用长征三号乙火箭执行首次地球逃逸轨道发射,该火箭已完成108次发射,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火箭 [5] - 2020年实施运载能力与可靠性"双提升"工程后,长三乙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 [10] - 采用迭代制导技术和末速修正技术确保精确入轨,简化发射流程至3天共用一套程序 [10] - 测控系统进行全自动跟踪改造,借助AI算法提高跟踪性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11][12] - 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思路,实现年生产发射15发火箭的能力水平 [12] 探测器技术创新 - 创新性采用大面积圆形柔性太阳翼设计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13] - 配置11台科学设备进行光谱测量、光学成像等科学探测 [13] - 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未知的挑战 [16] - 创新采样方式包括触碰采样、悬停采样及附着采样 [16] 科学目标与价值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第5颗准卫星,在上百万个小天体中万里挑一,科学家对其起源众说纷纭 [16] - 主带彗星311P轨道位于主带小行星上,同时具备彗星喷发特征 [16] - 科学目标包括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物理参数、开展形貌与物质组成研究、进行样品实验室分析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