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太空千日 收获满满
人民日报· 2025-11-04 11:02
2023 年 9 月 21 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收看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讲授的 " 天宫课堂 " 第四课。新 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2025 年 6 月 26 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工 作的画面。周柯毅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 四中全会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之一,并在准确把握未来5年发展大势的基础上系统部署了战略任务。 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不我待。广大科技工作者正以饱满的热情、无穷 的潜力和创新活力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编 者 大漠苍茫,胡杨飒飒。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发飞向中国空间 站。"天宫"迎来新访客,书写太空新篇章。 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2024 年 12 月 17 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上)、宋令东(下)在气闸 舱舱门内外工作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
"星景房"的一千余个日夜
人民日报· 2025-11-03 17: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 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 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并在准确把握未来5年发展大势的基础上系统部署了战略任务。 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不我待。广大科技工作者正以 饱满的热情、无穷的潜力和创新活力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编者 大漠苍茫,胡杨飒飒。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发飞向中国空间 站。"天宫"迎来新访客,书写太空新篇章。 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建成1000多天以来,中国空间站安全平稳运行,累计支持7个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支撑200余项空 间科学与应用项目,展现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科技力量,彰显了航天人建设航天强国、攀登科 技高峰的创新情怀。 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机器人、最新无线通信系统……空间站科技感十足 空间站里,经常能看到一幕场景:航天员"飘"至舱体中间,伸手一够,借助舱体吊环来个帅气的引体向 上,一会儿蹬蹬太空自行车,一 ...
【人民日报】逐梦九霄 再赴天宫
人民日报· 2025-11-03 11:16
发射任务概况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于10月31日23时44分由长二F火箭成功发射,将张陆、武飞、张洪章三名航天员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1] 交会对接技术突破 - 神舟飞船首次在载人状态下挑战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相比此前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采用的6.5小时模式,实现了重大技术跨越 [2] - 技术优化的核心在于GNC系统,具体包括将远程导引段飞船绕地球飞行由3圈减为2圈、缩短近程导引段初始距离、对远程导引末段和近程引初段进行统一优化 [2] - GNC系统具备在3.5小时和6.5小时两种交会对接模式之间切换的能力,任务期间会在多个关键点对飞船状态进行评估判断 [2] 快速交会对接的优势 - 3.5小时模式能极大增强空间站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3] - 该模式可减少远程导引段轨控次数和飞行圈次,缩短近程导引飞行时间,同时减少航天员飞行压力和在舱内等待时间 [3] - 该模式还能减少对电池燃料等需求,提升任务整体应对故障的能力 [3] 分系统技术保障 - 长二F火箭为满足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对入轨精度的苛刻要求,实施了近20项技术状态改进,以进一步提升可靠性和安全性 [4] - 测控与通信系统由地面站、天链数据中继卫星及飞船和空间站上的通信设备构成,其中的激光雷达可实现多目标切换和识别功能,确保精准交会对接 [4] - 对接机构的核心技术在于能够吸收、消耗两个航天器对接瞬间产生的碰撞能量,并实现柔顺、精准的捕获与锁紧 [4] 空间科学实验 - 本次任务是我国空间站首次开展啮齿类动物在轨饲养及实验研究,实验样品为4只经过严格地面筛选和训练的小鼠,计划在轨饲养5至7天后返回地面 [5] - 选择小鼠作为模型因其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体型小、繁殖周期短等优势,研究目标是建立哺乳动物天地研究全流程实验体系并探索其对空间微重力环境的应激响应 [6] - 任务还将在轨开展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以探索锂离子电池在太空环境下的性能演化规律,为后续电池研制和高可靠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6]
师亚楠:中国航天发展的底色是和平与合作
环球网资讯· 2025-11-03 07:26
除了《外空条约》本身,中国航天也在尽最大努力,为全人类所共同关切的灾害救助、气候治理等议题 贡献力量。自2007年正式成为《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减灾合作机制成员后,中国多次对受灾的 机制成员迅速响应,施以援手。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与开通,更是弥补了原有全球导航资源的 不足。作为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北斗系统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开放、可靠的服务,以实 际行动将条约条款落到实处。中国拥有的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也主动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方案。 在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中国发布了《早期预警促进 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此前,中国气象局已与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气象部门 联合开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搭建面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早期预警业务平台,并牵头承担世界气象组 织亚洲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项目。这些举措都与中国坚持的外空应为所有国家谋福利的原则一脉相承。 随着外空治理向软法引领的模式转变,中国参与外空治理也实现了从"遵守"到"建设性参与"的演变。中 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外空委制定的《空间碎片减缓准则》,并已公开进行多次碎片减缓与在 ...
太空千日 收获满满(科技视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21
中国空间站运行成就 - 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并安全平稳运行超过1000天,累计支持7个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支撑20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8][9] - 空间站采用最新一代商用无线通信技术,确保航天员舱内及舱外无线通信稳定畅通[10] - 空间站开展了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升级,安装智能门禁系统以自主记录物资转移位置,大幅节省航天员精力并提高物资管理效率[10] 空间站设施升级与优化 - 空间站为航天员设置了专门的锻炼区,并新增“核心肌肉锻炼装置”以强化核心肌肉功能,减缓肌肉萎缩[9] - 空间站更换了睡眠区的门,采用新型材料、新结构及锁合设计,实现更好的隔音隔光效果[10] - 空间站内建立了“太空菜园”,成功在微重力环境下培育生菜、水稻、拟南芥等植物,以及果蝇、斑马鱼、涡虫、小鼠等动物[10] 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 - 空间站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共有25个标准实验空间,其中14个实验柜由中国科学院研制,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的2倍以上[13] - 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领域,部分项目进展超出预想并带来额外惊喜[12][14] - 在微重力条件下开展的铟硒半导体晶体生长研究获得高质量铟硒单晶,其场效应晶体管原型器件电子迁移率比地面器件提高3至4倍,关键指标显著提升[14] 空间站运营与技术支持 - 中国空间站运营体系由天上的空间站、地面的“电性空间站”和“数字空间站”共同构成,为长期在轨稳定运行提供强力支撑[16] - 地面保障支持团队坚持“365天×24小时”全年全天候值守模式,开展数据监视、健康趋势判读、重大任务支持及故障处置等任务[16] - 团队未来将探索发挥中国空间站“太空母港”作用,通过制定标准化服务模式及接口,开展各领域飞行器在轨服务,并扎实推进“巡天空间望远镜”研制任务[17] 空间站智能化与未来发展 - 空间站引入了“悟空”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管道检测机器人、“小航”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助手,为航天员在轨工作提供智能化、专业化帮助[11] - 后续中国空间站将迎来更多样性的来访飞行器,面临更密集的交会对接任务,并开展舱段扩展以建成“十”字构型,增加对接口并提升驻留和载荷支持能力[11] - 团队目标是在下一个1000天持续引进更先进科学技术,提升空间站智能化、自主性水平,以更好地支持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11][17]
从“火箭少年”到“火炬少年” 他今天完成了一个超酷的任务
南方都市报· 2025-11-02 21:36
今天(11月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在深圳举行! 现场,特殊的"0号"火炬手——人形机器人"夸父"一出现,瞬间引爆全场,它迈开双腿,摆臂、跨步, 以几乎乱真的拟人姿态跑完了百米路程。而与这位"未来战士"搭档的,是17岁的"火箭少年"王裕宁, 当"夸父"停下脚步,王裕宁上前,精准对接后引燃火炬,完成传递。这一棒,未来感拉满! 在群星闪耀的十五运会深圳火炬手名单中,王裕宁这个名字,唤醒了人们对今年初夏戈壁滩的炽热记 忆,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王裕宁难掩激动:"特别兴奋、特别荣幸、特别科幻。" 这三个"特别"背后,是一位少年梦想被时代看见的欣喜。他手握火炬的从容与底气,早已在他亲手点燃 的火箭火焰中完成了淬炼。那束冲向万米高空的火焰,照亮了一个少年的"硬核"青春,也成为他今天手 握火炬最有力的注脚。 时针拨回到2025年5月27日,青海冷湖。此时,王裕宁的身份是"飞燕一号"探空火箭总设计师。他主导 的"飞燕一号"飞向万米高处,刷新了国内中学生航天实践纪录,也标志着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迈入工程 化、系统化新阶段。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图源:央视军事) 这颗种子在他热爱的画笔下找到了生 ...
焦点访谈丨中国航天奏响新乐章 神二十一有接力更有突破!
环球网资讯· 2025-11-02 12:29
交会对接技术突破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采用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案,标志着载人航天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实现新突破[1] - 交会对接过程分为远程导引和近程导引两个阶段,此次任务通过在这两个阶段加速大幅缩短了总时间[3] - 远程导引阶段通过减少飞行圈数节省1.5小时,近距离飞行段通过缩短起始点距离再节省1.5小时,总计节省3小时[6] - 缩短时间的关键在于提高发射和入轨精度,使飞船入轨时与空间站的初始相位差更小[6] - 执行任务的长二F火箭实施了近20项技术状态改进,为缩短交会对接时间奠定基础[8] 技术方案选择与优势 - 选择3.5小时模式而非更快的2小时模式,是因其对系统条件要求更宽松,更贴合载人任务高可靠性需求[11] - 3.5小时模式增强了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将每年不具备发射条件的时间从约20%降至更低水平[14] - 快速交会对接方案使得即使飞船太阳翼双翼未展开,任务仍可继续执行,这是工程上的重大贡献[13] 空间科学实验进展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上行样品及装置总重量63.2公斤,其中包括4只经过严格筛选的小鼠[18] - 这是首次在空间站进行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小鼠与人类基因相似度约85%,实验成果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参考价值[24] - 科研团队建立了从小鼠上行、在轨饲养到返回地面的全闭环供应链条,并完成了工程验证[26] - 航天员乘组在6个月任务期内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包括一项由载荷专家自己设计的锂离子电池研究[29] 航天员与任务概况 -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由三名来自不同专业的航天员组成,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任务期6个月[16] - 神舟二十一号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7次飞行任务,标志着2025年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33] -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空间站已实现全年有人照料[33] 行业标准与未来发展 - 中国空间站已形成自己的标准并正式注册为国际标准,标志着标准走向世界[33]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飞船将亮相,成为航天员和实验载荷上下行的新交通工具,为2030年前登陆月球做准备[33] -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已明确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标定在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线图上[33]
深度关注丨让五星红旗在浩瀚太空绽放光彩
任务执行概况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于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约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并于11月1日3时22分完成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整个过程历时约3.5小时,创下最快纪录[3][7] - 此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7次飞行任务[3] -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由指令长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和载荷专家张洪章组成,涵盖我国现役3种航天员类型,计划在轨驻留约6个月[3][4] 航天员乘组构成 - 乘组采用“新老搭配、以老带新”选拔方式,张陆曾执行神舟十五号任务,武飞出生于1993年10月,是我国最年轻的航天员,张洪章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4] - 武飞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主要职责包括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照料、站务管理及设备维护维修与升级[4] - 张洪章作为载荷专家,将承担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任务,包括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其个人科研项目也随任务上行[5][1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神舟二十一号首次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较此前6.5小时方案大幅缩短时间,减少轨控次数和能源消耗[7] - 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实施近20项技术状态改进,控制系统采用产品化双十表光学惯组,提升入轨精度[8] - 新舱外航天服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上行,在热舒适性、人机操作界面等方面优化改进,另有一套在轨使用超20次的服装将退役并用于寿命研究[8][9] 在轨任务与科学实验 - 乘组将开展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设备回收等任务,并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航天医学等领域[3][12] - 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选用4只小鼠研究失重对行为模式的影响,实验周期5到7天后随神舟二十号返回地面[11] -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取得阶段性成果,如获得高质量蛋白晶体、将钨合金加热至3100摄氏度刷新国际纪录[15] 国际合作与长期规划 - 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启动巴方航天员选拔,按计划将安排1名巴方载荷专家执行短期飞行任务,承担科学实验等工作[6] - 载人登月任务瞄准2030年前实现,长征十号火箭、梦舟飞船等关键产品已完成初样阶段工作,地面系统研制加速推进[13][14] - 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上百家研究所、上千家配合单位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体现全国大协作模式[1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李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采用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
新华社· 2025-11-01 20:09
记者:新华社前方报道组 0:00 10月31日晚,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新华社记者对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李喆,听他讲述神舟 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采用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的创新之处。 新华社音视频部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联合制作 ...
最新任务公布!代号MZ-1
人民日报· 2025-11-01 19:14
2026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规划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2026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基本情况 [1] 天舟十号货运飞船任务 - 天舟十号货运飞船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对接于核心舱后向端口 [2] - 主要任务为上行航天员驻留物资 舱外服 维修备件 推进剂 应用任务载荷和样品 下行销毁在轨废弃物 [2] 神舟二十二号与二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 神舟二十二号与二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从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 各由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 [3] - 神舟二十二号对接于核心舱径向端口 神舟二十三号对接于核心舱前向端口 [3] - 神舟二十二号乘组1名航天员将开展1年以上长期驻留试验 并实施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 [3] - 任务包括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开展空间站平台管理 航天员保障及科普教育活动 [3] 梦舟一号新一代载人飞船任务 - 梦舟一号载人飞船将以无人状态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对接于核心舱径向端口 [4] - 首次采用长征十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梦舟一号 开展无人飞行试验以完成飞船首飞 [4] - 梦舟飞船为在神舟飞船基础上全面升级的新一代载人飞船 采用模块化设计 用于空间站天地往返运输 [4] - 飞行试验主要验证梦舟飞船全系统工作状态 上行环境评价设备 技术验证产品 驻留物资及应用领域试验模块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