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iomedicine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板累计IPO募资规模达9346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16:05
记者丨杨坪 实习生唐可欣 编辑丨骆一帆 七年前的改革春风,激活了中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2018年11月5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一事正式官宣。七年砥砺,这片"改革试验田"已从 政策蓝图成长为一片"硬科技"雨林。 截至2025年10月底,科创板已汇聚592家上市公司,累计IPO募资规模达9346亿元,总融 资额突破1.1万亿元,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撬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的关键力量。 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企业在这里实现了从技术"突围"到市场"逆袭"的精彩蝶变。 以2019年为基数,近五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18%和 9%,展现出强劲的成长性。 备受市场关注的未盈利企业正逐步走出研发投入期,57家上市时 未盈利企业中,已有22家实现盈利并成功"摘U" 。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科创板的创新改革,将持续推动科技金融市场的高质 量发展,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支持优质未盈利科创企业快速成长,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 的繁荣注入强大活力,为中国从制造大国、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筑牢金融基石。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硬科技"成色足 七年来,科创板坚守"硬科技"定位,与加快 ...
科创板在敢闯敢试中打通创新资本循环
证券日报· 2025-11-05 00:23
■田鹏 日前,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必贝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未盈利 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该板块科创成长层首批增量企业。这一突破性实践,不仅让处于研发攻坚期的硬科技企业获得了关 键资本支持,更以鲜活案例为科创板"敢闯敢试、边改边试"的探索历程,写下又一有力注脚。 回溯科创板多年发展轨迹,从2018年宣布设立到如今深化改革迈向新阶段,这片资本市场的"试验田",始终在以制度突破 回应时代需求,用动态优化筑牢发展根基。 一方面,科创板以"敢闯敢试"的勇气开展制度创新,为硬科技企业拓宽成长路径。设立之初,科创板创新构建"4+5"科创 属性评价体系,破解科技企业"有技术无利润难上市"的困局;在交易机制上,率先实施20%涨跌幅限制与上市前5日无涨跌幅安 排,既释放了市场的定价活力,也契合了科技创新企业的高波动属性。 另一方面,科创板以"边改边试"的策略把控节奏,以动态调整平衡创新与稳定。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 善。在未盈利企业上市试点中,科创板逐步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体系,要求企业重点披露研发进展与商业化风险,兼顾投资者 知情权与企业创新空间;2025年推出的 ...
上海累计牵头制定251项国际标准
中国新闻网· 2025-10-30 09:12
中新社上海10月29日电 记者从29日举行的上海市2025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获悉,截至目前,上 海已累计牵头制定251项国际标准,培育64项"上海标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标准与产业相互促 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上海鼓励企业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领域制定更多国际标准,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上海 标准"走向"国际舞台"。(记者许婧 郑莹莹) 上海还建立了全国首个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借助该平台,今年已有2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参与 了43项(中国)国家标准和3项上海地方标准的制定。 据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介绍,近三年,上海牵头和参与制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 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126项,培育"上海标准"64项。 ...
2025 Northeast Asia (Shenyang) Conference on Exchange of Professionals and "Hundred Elites and Hundred Enterprises" Shenyang Tour Kicks Off
Globenewswire· 2025-10-30 00:46
活动概况 - 2025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暨“百企百校”沈阳行活动于10月26日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开幕 [1] - 活动主题为“汇聚全球英才 共创振兴未来” [2] - 活动汇聚了来自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及中国其他大中城市的4000家雇主 [2] 招聘规模与成效 - 活动提供职位数量创纪录地达到84,000个,为历届规模最大 [2] - 开幕日当天入场人数达38,653人,企业共收到98,000份简历 [3] 沈阳产业与人才基础 - 沈阳已形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沈阳拥有45所高校、56个重点科研院所和9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3] - 近29,000家科技企业在沈阳设立基地 [3] 人才需求方向 - 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提供49,000个职位,占总职位数近60% [4]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嵌入式软件开发等领域需求尤为旺盛 [4] 城市发展战略 - 沈阳正加速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争做推动东北和辽宁振兴的“跳高队” [5] - “沈阳人才计划”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5]
郑州航空港“立”起全球创业新坐标——2025第二届郑州航空港全球创业大赛总决赛暨全球创业者大会综述
河南日报· 2025-10-29 08:30
赛事概况 - INNOPORT第二届郑州航空港全球创业大赛总决赛暨全球创业者大会于10月27日至28日举行 [1] - 大赛共招募856个参赛项目,最终34个优质项目进入总决赛展开对决 [1][4] - 参赛团队集聚自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海内外顶尖高校 [1] 参赛项目分析 - 总决赛项目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 [4] - 项目分为成长组与初创组,成长组为2016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间成立的公司,初创组为2024年1月1日后成立或尚未注册的团队 [4][8] - 代表性项目包括成长组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智绅ZenSen”、工程建设管理平台“计支宝”、企业级AI平台“ChatU(才兔)”及高精度量子通信偏振镜研发项目“量子光瞳” [4][5] - 初创组代表性项目包括AI视频侦查工作站“视侦灵瞳”、“Micro-TEC半导体制冷片”、“AI-糖尿病脂肪肝药物”、“智能柔性运动传感系统”及“CO2绿色集成装备” [8] - 专家评委认为项目具有科技浓度高、产业融合深、应用前景广的特点,具备极强的落地转化和投资价值 [8] 赛事成果与获奖项目 - 大赛决出一、二、三等奖,来自哈佛大学团队的“AI-糖尿病脂肪肝药物”项目获初创组一等奖 [9] - “航天军工级大功率高精度激光制造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成长组一等奖 [9] - 5个大赛优质项目在活动期间签约落地郑州航空港 [1][13] 创业生态与金融支持 - 规模达50亿元的郑州航空港全球创业大赛创投基金在大会期间正式启动 [1][3] - 活动包含产融对接会,达成初步投资意向,为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17] - 郑州航空港构建了涵盖“一赛、一会、一政策、10孵化器、N基金和创业生态合作伙伴库”的全周期创业保障体系 [19] - 该体系依据《加快构建一流创业生态三年行动方案》推出26条举措,最高可给予单个项目2000万元支持 [19] - 区内联合投资机构设立了5亿元天使基金和50亿元产业母基金 [19] - 大会现场公布了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领域的22个创业生态伙伴名单 [1] 区域产业发展背景 - 郑州航空港区定位为“青年创业乐园,国际创业之都”,旨在树立全球创业新坐标 [1][22] - 区域产业发展案例包括中原医学科学城两年内落地243家跨国巨头与行业头雁企业 [22] - 新能源汽车城在17个月内从无到有,其新能源整车产量占全省约80% [22] - 航空航天卫星产业快速发展,自去年以来总投资290亿元的43个重点项目已布局 [22]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10-28 22:38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制造业税收优惠 - 对临港新片区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相关产品(技术)业务并开展实质性生产或研发活动的符合条件的法人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 - 政策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2019年12月31日前已在新片区注册登记且从事相关业务的符合条件的法人企业,可自2020年至企业设立满5年期限内按照政策执行 [2][4] - 享受主体需同时满足在新片区内注册登记、主营业务为从事目录中相关领域环节实质性生产或研发活动、拥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和人员等条件 [3] 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格条件 - 企业主要研发或销售产品中至少包含1项关键产品(技术),关键产品(技术)是指在重点领域产业链中起到重要作用或不可或缺的产品(技术) [3] - 企业投资主体需满足在国际细分市场影响力排名居于前列或技术实力居于业内前列,或在国内细分市场居于领先地位且技术实力在业内领先 [3] - 企业需具备领军人才及核心团队骨干、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产业链核心供应商多元化能力、高端供给能力,或研发成果已被国际国内一线终端设备制造商采用或获得政府专项资金及知名投融资机构投资 [4] 企业所得税优惠申报与办理 - 企业可在月度、季度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以及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时申报享受优惠 [5] - 企业通过申报取得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资格,自行申报享受并留存相关资料备查 [6] - 办理方式包括通过电子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等线上、线下渠道 [7] 集体意外险的企业所得税扣除规则 - 普通商业集体意外险不能扣除,例如A公司给全体员工购买一年保费5万元的集体意外险属于不可扣除情况 [12] - 特殊工种(如高空作业、井下作业)国家强制要求购买的人身安全保险可以扣除,例如B公司建筑企业为高空作业人员购买保费3万元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险可扣除 [12][13] - 员工因公出差购买的交通工具意外险(如航空意外险)可以扣除,例如C公司员工出差购买全年保费1万元的航空意外险可扣除 [13] 居民企业股息红利所得税优惠备查资料 - 企业需留存备查的资料包括被投资企业的最新公司章程,若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则需提供相关记账凭证、持股比例及持股时间超过12个月情况说明 [16] - 需提供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利润分配决议或公告、分配表 [16] - 若被投资企业进行清算所得税处理,需留存被投资企业填报的加盖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章的清算所得税申报表及剩余财产计算和分配明细表复印件,以及投资收益、应收股利科目明细账或按月汇总表 [16][17]
智库观察 | 深圳:民营经济与创新共振,筑就头部企业集群
搜狐财经· 2025-10-19 23:31
核心观点 - 深圳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模式实现从渔村到“中国工业第一城”的进阶 [1][3] - 深圳模式的核心是“民营经济+创新生态+制度保障”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6] - 深圳经验为其他大城市提供借鉴,即着力打造“创新高地”而非“政策洼地” [6] 深圳发展模式 - 深圳实践的底层逻辑是“创新是唯一出路” [3] - 发展模式强调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的“创新驱动”与上海的“开放驱动”形成互补 [3] - 成功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垂直创新”生态 [3] - 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3] 产业与企业生态 - 在制造业基础、新兴产业培育和民营经济活力等关键领域均走在全国前列 [3] - 以民营经济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快速崛起 [3] - 培育出华为、腾讯、大疆等一批全球知名的头部企业 [3] - 产业生态具有“自我进化”能力,形成“大企领航、中小跟跑”的良性循环 [4] 城市比较与定位 - 深圳展现出更具“理工科气质”的创新活力 [3] - 上海具备成为亚太枢纽的地理优势 [3] -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未来超越美国,中国将出现自己的“纽约”和“硅谷” [3]
奔赴星辰大海 见证“十四五”中国经济跨越与蝶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6:48
经济总量与全球贡献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大关,五年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1][3] - 前四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3] - 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5] 创新投入与成果 - 全国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研发强度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4]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0名 [4] - “深圳-香港-广州”登顶世界百强创新集群,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榜单前列 [4][5] 制造业与新兴产业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5] - 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创新药加速研发上市 [5] - 出口中高技术产品占比近20%,2025年前三季度高端装备等产品出口增长达22.4% [8] 绿色转型与可再生能源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稳居世界第一 [6]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6] - 截至2025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均居世界第一 [6] 对外贸易与结构优化 - “十四五”期间货物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于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8]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8] - 文化“新三样”等优秀作品和文创产品成为全球消费新宠 [8] 基础设施与算力发展 -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和输配电网 [9] - “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70%,近五年算力总规模增速每年高达30% [9] 农业发展与科技应用 - 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2024年产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10] - 累计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10] - 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 [10] 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40元,同比名义增长5.3% [11] - 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 [11]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11]
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现场 单项最高意向投资达9000万
南方都市报· 2025-09-28 07:12
大赛概况与成果 -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佛山举行,涵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等五大赛道,产生特等奖2名、金奖4名、银奖6名、铜奖8名,奖金分别为25万元、10万元、8万元和5万元 [4] - 获奖项目在广东省登记注册可获得等额配套资助,最高累计奖金达50万元 [4] - 大赛深入发动超1700个港澳项目参赛,得到香港民青局、澳门经科局支持 [5][6] 参与机构与资本对接规模 - IDG、红杉、高瓴、粤财、深创投等150多家知名创投机构深度参与,合作举办种子基金“直通车”等活动 [7][8][13] - 在全国总决赛前,创投机构与参赛项目达成的投资意向金额已超10亿元 [13] - 大赛组委会对接了166所高校,并在12座城市举办28场宣介活动 [7] 重点项目投资意向 - 创业资源对接活动中,24个优秀创业项目与12家投资机构面对面洽谈,采用“5+5+1”高效对接模式 [11][12] - “新一代战略性新兴高端膜材料”项目获得6家投资机构青睐,最高意向投资9000万元,合计意向投资金额达1.85亿元 [12] - “多回路反馈穿刺介入手术控制系统”项目获得3家投资机构意向投资,最高5000万元,总计8500万元 [12] 主要投资机构动态 - 深创投在大湾区累计支持科技企业超过1900家,其中85%以上为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硬科技领域投资占比超90%,已培育出4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00余家上市公司 [8] - 广州金融控股集团与2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初步意向投资金额为1.3亿元,投资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与芯片三大领域 [13] - 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有10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已进入深度接洽阶段 [14] 孵化平台与创业支持 - 香港数码港作为创业培育基地,已汇聚超过2200家科技企业,累计融资总额达462亿港元,聚焦金融科技、智慧生活等重点领域 [6] -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一站式”创业支持服务,通过大赛与超200位创业者交流,成功对接6个项目达成初步入孵意向 [16] - 孵化基地组建了由投融资机构、高校学者和企业家构成的导师团队,通过定期活动帮助创业项目拓展资源网络 [16] 人才需求导向 - 活动现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人才需求目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为人才需求程度前五的领域 [10] - 通信技术工程师(月薪4–10K)和架构师(月薪15–40K)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需求程度最高 [10] - 光伏系统工程师(月薪6–15K)和机器学习工程师(月薪12–30K)在新能源产业中需求程度最高 [10]
WeStart 2025 Entrepreneurial Investment Conference Opens in Shanghai
Globenewswire· 2025-09-23 17:07
会议概况与核心目标 - 2025年9月21日,WeStart 2025创业投资大会在上海启动,作为第18届浦江创新论坛的关键组成部分 [1] - 大会主题为“创新前行与共建”,通过一会一赛一展模式,构建多层次、国际化、高效率的投融资对接平台,旨在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科技企业高质量增长 [1] 平台服务与生态建设 - 上海WeStart社区面向前沿科技创业者,提供开放的人才服务平台,满足颠覆性创新在投资、孵化和发展方面的需求 [2] - 活动编织了覆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风险投资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为全球创新要素的汇聚与连接提供高水平平台 [4] 资本合作与联盟成立 - 论坛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链中的资本赋能逻辑 [3] - 由科技部发起,领先投资机构、中央企业和生态伙伴共同创办的“WeStart早期及小规模投资联盟”正式成立,该组织利用WeStart TOP 100创业大赛链接顶级资本与产业资源,加速早期科技成果转化 [3] 创业大赛与项目情况 - WeStart TOP 100创业大赛吸引了来自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四个前沿领域的1,487支全球团队参与,其中包括71个海外项目 [5] - 经过初选,100个高质量项目进入路演环节,角逐TOP 100称号 [5] 国际交流与跨境对接 - 作为国际交流关键枢纽,上海举办了WeStart跨境科技项目对接会 [6] - 超过30个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韩国、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的海外科技项目,与当地资本进行了积极对话,项目领域涵盖AI+企业服务、数字医疗、清洁技术与可持续能源、金融科技、营销与电子商务以及教育科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