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ellite Navigation
搜索文档
报告: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1.3亿部,超98%支持北斗定位
中国新闻网· 2025-11-06 19:03
北斗产业总体规模与渗透率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1.3亿部,其中超过98%支持北斗定位 [1] - 各类北斗终端设备(不含消费类电子)应用数量超过3300万台/套,同比增长超22% [1] - 北斗综合应用渗透率约90% [1] 重点领域应用情况 - 14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数量超过3000万台/套,同比增长超过27% [1] - 交通行业是北斗最大的专业应用市场,其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最高,为第一梯队 [2] - 通信、自然资源、应急与农业行业处于第二梯队 [2] 大众消费与汽车市场应用 - 累计已有52款手机默认优先北斗,出货量达2781.8万部 [1]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搭载北斗终端的乘用车出货量超1000万辆 [1] - 北斗网络辅助公共服务平台日均活跃用户数量超1亿,较2024年上半年增加4300万,同比增长约75% [1] 产业发展指数与增长态势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北斗产业综合指数达到1579点,同比提升10.34% [2] - 对比2020年,指数增加幅度超过60%,体现“十四五”期间强劲增长 [2] - 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相关指数加速增长,预计2025下半年产业综合指数有望突破1700点 [2]
2025年京津冀地区北斗导航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综合产值规模超过900亿元【组图】
前瞻网· 2025-11-06 12:10
行业产值与规模 - 2024年京津冀地区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综合产值超过900亿元 [1] - 2024年京津冀地区产值全国占比约为20.6% [1] - 产业产值自2019年至2024年呈现上升趋势 [1] - 2020年京津冀地区产值超过珠三角成为全国最高区域 [3] 区域产业地位与发展 - 京津冀地区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值占全国比例达到20.6%,仅次于珠三角 [3] - 区域开启了北斗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地积极推动北斗产业化应用 [3] - 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北京以中关村为核心形成三大梯次功能区,河北和天津也拥有多个产业园 [9] 重点企业布局 - 京津冀培育了一批代表性企业,包括北斗星通、四维图新、航天宏图、合众思壮等 [7] - 企业布局涵盖芯片、模块、导航系统、应用终端等领域 [7] - 多家企业初具规模,四维图新2024年收入35.2亿元,航天宏图18.2亿元,北斗星通15.0亿元 [8]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 2017年发布《京津冀协同推进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年)》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10] - 2025年联合发布《京津冀协同推进北斗时空信息产业发展倡议》,推动在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跨区域应用 [10] - 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自发布了支持北斗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12]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大众消费占比超七成
齐鲁晚报· 2025-09-25 17:50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24日在湖南株洲开幕,会议期间,《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正式发 布。蓝皮书显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加速融入普通民众生活,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共享出行等 领域落地产品日益丰富,在各类终端中占比超七成。蓝皮书显示,2024年全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2.94亿 部,同比增长6.5%,其中约2.88亿部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定位功能,北斗安装率接近98%。 新华 ...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发布33项创新成果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21:35
行业规模与发展 - 中国北斗产业规模于2024年底达到5758亿元人民币,“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超8% [1] - 北斗产品在亚洲、非洲等地区广泛应用,赋能交通、电力、工程建设、石油勘探等领域 [1] - 中国与世界多国达成北斗应用合作共识,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巴西、老挝等24个国家代表团和联合国人居署等5个国际组织参加此次峰会 [1][2] 创新成果与应用 - 33项北斗创新成果在峰会现场首发,涵盖交通、应急、通信、林业等多个领域 [1] - 北斗语音消息技术首次应用到大众消费终端,可实现紧急情况下快速语音求救 [1] - “易测”消费级北斗高精度软硬件产品案例解决了“精度与便携性不可兼得”的行业痛点 [1] - 5万平方米的场景示范展上,上千个应用示范场景亮相,包括国土测绘、交通运输、灾害预警、动物保护等领域 [1] 高端技术展示 - 场景示范展展示了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水面艇、大中型无人机、北斗卫星模型等陆、海、空高端应用技术 [1] - 峰会现场发布了《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北斗应用十大领域典型场景及案例集(2025)》,并签约一批重大项目 [2]
解码“人工智能+北斗”的武汉实践
长江日报· 2025-08-29 08:32
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达339亿元 同比增长31% 成为中部最大产业集聚区[3] - 2024年产业规模达640亿元 同比增长14.3% 2025年有望突破800亿元 2026年冲刺千亿规模[8] - 开放道路里程超3379公里 覆盖面积居全国首位[11] 技术创新突破 - 梦芯科技逐梦系列芯片尺寸降低50% 功耗降低40% 信号捕获速度提升20倍 支持全球6大卫星导航系统[4][5] - 近三年突破10余项卡脖子技术 北斗星地协同增强定位达国际领先水平[5] - 专利授权量超5600件 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5% 其中70%涉及人工智能技术[6] 产业链生态建设 - 集聚300余家北斗企业 含2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5家上市企业 覆盖芯片研发/终端制造/位置服务全链条[8] - 光谷北斗产业园集聚200余家企业 新洲"星谷"形成星箭研产-地面设备-应用服务产业链[8] - 投资3.8亿元建设珞珈创新港产业园 目标吸引百家上下游企业[8] 应用场景落地 - 农业领域实现厘米级定位 每亩农田减少化肥使用量20%[7] - 智能驾驶领域数百台自动驾驶车辆常态化运营 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40%[10][11] - 无人机物流航线10余条 调货时间缩短至20分钟 智慧农场水稻增产近20%[11] 战略发展定位 - 武汉被列为北斗产业发展5大热点区域之一 目标成为全球时空智能创新策源地[11][12] - 规划推动80个北斗产业应用项目 与AI大模型/5G/室内定位技术融合赋能工业升级[9][11] - 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新赛道拓展"AI+北斗"应用空间[12]
伊朗探索从GPS迁移至北斗导航系统,行业应用已进入市场化、国际化关键阶段
选股宝· 2025-07-31 08:30
行业动态 - 伊朗制定定位服务迁移计划 将交通导航、农业监测、物联网等关键领域从GPS逐步迁移至中国北斗系统[1] - 北斗系统架构先进且定位精度高 在亚洲地区具备显著覆盖优势 控制权由中国自主掌握[1] - 北斗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 产品已出口140余个国家和地区[1] - 在尼日利亚、突尼斯等30多个非洲国家建设北斗CORS站 为当地国土测绘、水利、交通等十余个领域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1] - 签署中俄、中巴、中阿、中沙、中白等多边合作文件 全面进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11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1] - 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关键阶段 "通、导、遥"三位一体低轨星座计划正有序部署[1][2] - 自主高精度定位及时空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完善 即将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2] - "星网+北斗"将构成时空数据要素基准技术支撑体系[2] 产业链布局 - 北斗高精度导航芯片领域涉及海格通信、北斗星通、电科芯片、司南导航、振芯科技、华力创通等企业[3] - 高精度时间同步领域主要企业为天奥电子[3] - 板卡/终端环节涵盖海格通信、北斗星通、华测导航、振芯科技等供应商[3] - 时空应用层面包括中国移动、中科星图、超图软件、四维图新、航天宏图、测绘股份等服务商[3]
北斗三号建成开通五年来,能力不断增强,应用快速发展 北斗帮忙,为千行百业“定位”“导航”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03
北斗系统建成与战略意义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 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 [1] - 系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应用场景快速拓展 从"天边"系统发展为"身边"服务 [1] - 已深度融入农林牧渔 自动驾驶 电力巡检 智慧港口等领域 成为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1] 大众应用发展现状 - 2024年国内电子导航地图对北斗定位服务的日均调用量达6000亿次 基本实现城乡道路全覆盖 [2] - 北斗高精度车道级导航提供精细化服务 包括车道级指引 隧道导航等 提升驾驶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2] - 2024年国内支持北斗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98% 总量2.94亿部 成为智能终端标配 [3] - 应用场景包括动态公交预约 共享单车电子围栏 景区自助讲解等 持续释放经济价值与社会效能 [2][3] 行业应用深度拓展 - 主要行业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总量接近3000万台(套) 渗透率超85% [5] - 交通运输领域累计应用设备约1350万台(套) 包括营运车辆 邮政快递 轨道交通等 [5] - 农业领域累计应用设备270万台(套) 涵盖农机自动驾驶 植保无人机 渔船等 [5] - 典型案例包括福建宁德2厘米精度插秧 新疆塔城手机控井 漳汕高铁精准打桩等 [5] 产业规模与技术突破 - 2024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达5758亿元 核心产值1699亿元(同比增长5.46%) [6] - 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突破12.9万件(同比增长4.8%) 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6] - 北斗惯导轨道测量小车使轨道测量效率提升20倍 [6] - 与5G 人工智能 物联网技术结合催生无人农场 数字工地等新场景 [7]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构建开放合作产业生态 促进空间智能技术应用落地 [7] - 需与新兴技术互相赋能 推动跨领域交叉创新 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7] - 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持续推动市场活跃度 数字化转型释放时空数据需求 [6]
武汉加速北斗产业融合发展 2025年规模有望突破800亿
长江商报· 2025-07-29 07:35
北斗产业发展现状 - 北斗产业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阶段,产品基础夯实,应用领域加速拓展,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北斗+"融合创新赋能千行百业 [1] - 2025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约339亿元,全年有望突破800亿元 [1] - 武汉围绕"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战略部署,在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建设和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1] 产业链布局与企业引进 - 2025年上半年武汉引进华为鸿蒙、中科海讯、航天宏图等百余家行业领军企业,覆盖地理信息服务、人工智能、"北斗+"融合应用等领域 [2] - 依托航天科工集团资源优势,重点推进运载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及发射服务等核心业务,同步引进新材料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项目 [2] - 以吉奥时空、依迅北斗、梦芯科技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强化芯片设计、板卡制造、终端设备等全产业链研发能力 [2]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梦芯科技发布新一代北斗芯片逐梦2740A和启梦Ⅳ 2730A,尺寸缩小50%,功耗降低40%,定位精度达毫米级 [2] - 梦芯科技自主研发的"启梦Ⅱ MXT2708A"芯片精度达厘米级,功耗降低40%,成本大幅下降 [3] - 全球首款通导遥多功能融合芯片、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模组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应用场景拓展 - 武汉市"两客一危"营运车辆实现北斗终端全覆盖,52万辆共享单车安装北斗定位系统 [3] - 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应急救援等领域的示范项目加速推进 [3] - 北斗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实现创新应用突破 [2] 产业集群与规模 - 武汉北斗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北斗关联企业超300家,覆盖"芯片研发—终端制造—应用服务"全链条 [3] - 2024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突破640亿元,预计2025年底有望突破800亿元 [4] - 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在高精度定位芯片研发、北斗与5G融合通信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2][3]
高盛:华测导航-管理层电话会议要点_卫星导航向自动驾驶拓展_机器人作为新应用场景
高盛· 2025-07-14 08: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UMT评级为买入,目标价347.00新台币;WNC评级为买入,目标价116.50新台币 [2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华测导航管理层对公司增长及卫星导航测绘应用拓展持积极态度,与对低轨卫星生态系统发展的积极看法相呼应,预计全球低轨卫星总可寻址市场(TAM)将从2024年的150亿美元增至2035年的1080亿美元,未来五年计划发射7万颗新卫星,预计UMT和WNC将受益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华测导航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领先的中轨卫星导航、定位和测绘服务提供商,销售网络覆盖130多个国家,专注于农业、建筑和基础设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企业客户,已开发并量产高精度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基带芯片“璇玑”等,提供全面的中轨卫星导航解决方案 [3] 关键要点 产品线拓展 - 华测导航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地理空间信息测量产品以推动用户采用,同时拓展新产品线,推出自研AA10机载测量系统,集成激光雷达和全帧工业相机,用于地形、矿山和森林测量,采用新一代实时波形处理(RWP)技术,最大测量范围800米,测量精度达5毫米;还拓展至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为百度阿波罗Go第六代无人出租车提供P-Box,为车辆提供准确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管理层认为拓展应用场景将带来增量收入 [4][7] 市场拓展 - 华测导航未来计划进一步将卫星导航解决方案拓展至海外市场,已在东南亚、欧盟、中东、南美等地区建立强大经销商网络,通过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产品和客户所需新功能,不断渗透新地区新客户;2024年非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30%,达9.37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29%,管理层预计海外市场收入贡献将持续增长 [8] 竞争优势 - 华测导航在卫星导航市场的优势包括自研算法开发(如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算法)、具有差异化特征的竞争性定价、中轨应用积累的专业知识以及广泛的终端需求覆盖;其GNSS分析平台监测卫星数据,利用后处理软件得出位移运动,具有高精度和数据兼容性 [9]
美媒:与中国的北斗系统脱钩是短视行为
环球网资讯· 2025-06-11 07:21
北斗系统的技术价值 - 北斗系统作为GPS的竞争对手,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限制其访问将削弱定位、导航与授时系统的韧性 [1] - 美国市场大量商业设备依赖多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信号源提升定位精度,禁用北斗会使定位精度下降30%至40% [1] - 北斗系统在提升世界城市导航场景的可靠性和精度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对导航、物流和应急服务等现实应用有重大影响 [1] 北斗系统的安全性争议 - 北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单向广播信号,设备接收信号但不会回传信息,不具备秘密跟踪美国用户的能力 [2] - 北斗系统中唯一支持双向通信的组件仅存在于少数海上紧急情况专用接收器,这些设备在美国消费市场几乎不存在 [2] - 全球导航卫星信号无法传输可执行文件,因此北斗系统不可能用于推送恶意软件 [2] - 选择性削弱美国上空的北斗信号在技术上难以实现,且会导致其他地区服务质量下降 [2] 北斗系统的经济影响 - 精准定位是物流、农业、航空和自动系统等关键行业的基石,限制北斗将导致美企成本上升、部署延迟及竞争力下降 [3] - 中国通过与渴望开放、可靠的导航服务的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国际技术标准和扩大软实力影响 [3] - 北斗系统是软实力工具而非战争武器,将其武器化的说法缺乏依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