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等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办首届新时代数智思政创新论坛暨教育强国背景下数智思政学术研讨会
环球网· 2025-10-20 16:45
来源:环球网 10月18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首届新时代数智思政创新论坛暨教育强国背景下 数智思政学术研讨会"在北校区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与科技工作者, 围绕教育强国背景下数智思政发展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深入讨论。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赞应邀出席大 会,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开幕式由校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季庆阳主持。 开幕式上,李赞代表学校致辞,对各位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她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以传承红色基因 为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的工程技术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始终紧扣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积极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她强调,我们应当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着力打 造"数智思政"创新高地,既要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思想政 治教育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又要立足"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系统构建"数字赋能、协同育人"的新生 态。智能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她期待借助此次会议,搭建教育界、科技界的集体智慧与 协同攻关平台,为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 ...
教育股涨幅居前 营利性选择有望重启 机构称高教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可期
智通财经· 2025-10-20 15:08
教育股市场表现 - 中国东方教育(00667)股价上涨5.2%至6.88港元 [1] - 中教控股(00839)股价上涨4.39%至3.09港元 [1] - 宇华教育(06169)股价上涨3.7%至0.56港元 [1] - 新高教集团(02001)股价上涨2.46%至1.25港元 [1] 行业核心驱动因素 - 宇华教育旗下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转设营利性学校的消息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1] - 营利性选择有望重启 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收益分配的确定性 [1] - 办学投入放缓叠加资本开支见顶 高教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可期 [1] 营利性转设的长期影响 - 营利性学校有利于上市公司分红 分配利润可缓解债务 [1] - 长期将实现资产市场化重估 [1] - 宇华教育已获批 短期有助情绪估值修复 [1] - 若后续有其他上市公司推进 或构成板块长期价值重估 [1]
1.01亿元!沈阳师范大学采购大批仪器
仪器信息网· 2025-10-20 11:55
文章核心观点 - 沈阳师范大学发布总额达1.01亿元的仪器设备采购意向,涉及8个高端科研仪器采购项目,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10月 [2][3] 采购项目概况 - 采购预算总额为1.01亿元人民币 [2][3] - 共包含8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 [2] - 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10月 [3] 主要采购设备清单与预算 - 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及配套设备采购项目预算最高,为5000万元 [9] - 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及配套设备采购项目预算为1050万元 [9] - 双束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附件设备采购项目预算为960万元 [9] -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及配套设备采购项目预算为610万元 [9] -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及配套设备采购项目预算为600万元 [9] - 多功能场发射扫描电镜及配套设备采购项目预算为600万元 [9] - 柴油车和船舶发动机台架评价装置采购项目预算为1000万元 [9] - 复杂材料体系激发态高性能模拟系统采购项目预算为300万元 [9] 主要采购设备应用领域 - 双束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应用于材料科学、微电子工程、化工等领域 [4] - 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主要应用于材料科学、能源材料、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等领域 [5] -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主要应用于半导体与微电子、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能源研究、化工等领域 [6] 学校背景与科研实力 - 沈阳师范大学是辽宁省重点建设的师范类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超2.5万人 [9] - 学校在2024年获批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经费达470万元 [10] - 学校建有"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 [10]
广西获1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
广西日报· 2025-10-20 11:04
大赛概况 - 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总决赛于10月18日在上海结束 [1] - 赛事吸引全国144所院校的404支队伍报名 经评审后106所院校的291支队伍晋级决赛 [2] - 大赛设置光纤遥控飞行挑战赛 地面反无人机群挑战赛 空地无人协同对抗赛 无人车集群竞速赛 陆空联合保障运输赛共5个赛项 [2] 参赛院校表现 - 广西桂林航天工业学院3支队伍参赛 在光纤遥控飞行挑战赛和陆空联合保障运输赛中获1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 [1] -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院校参与陆空联合保障运输赛并获得二等奖 [1] 技术与学科支撑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 构建“智能感知—协同控制—精准决策”全链条技术体系为参赛提供支撑 [1]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丨云端寻路
河南日报· 2025-10-20 07:35
从实验室出来,走进办公室,夏元清从科学家转变成校长,扛起了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授 权和建设高水平工科大学的重任。 这么多工作,难不难?累不累? 夏元清(左三)和学生一起展示无人机、无人船、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无人系统集群的协同控制。 夏元清正在介绍团队研发的云控制系统。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夏元清 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Fellow, CAAFellow,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原工学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物联网工作委员会副理 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云控制与决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基智能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长期致力于多源信息复杂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控制、飞行器控制、无人移动平台协同控制、空天地海一体化网 络环境下多运动体系统跨越协同控制与智能决策、云控制与决策等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等多层次科研项目多项。 "浮云出处元无定",可有人偏偏要在云端上扎根寻路。 10月17 ...
中国迈向世界工程教育舞台中央
中国青年报· 2025-10-20 07:21
"什么是人才?卓越工程师标准是什么?" 9月27日,由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主办的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现场,中国工程教育专 业认证协会理事长王树国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答案就在他下一个问题里:"中国为什么不能拿出自己的 标准?" 从过去的"跟随",到如今"拿出中国标准"的历史性转变;从加入《华盛顿协议》,到培养出占全球三分 之一的工程师,中国工程教育走过了艰辛而卓越的历程。 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国际工程联盟签署联合声明,合作启动构建研究生 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时,不仅填补了全球工程人才认证体系的关键空白,构建了高层次人才互认 新基准,更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工程教育规则制定中,首次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 正如王树国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的那样,"我们已不再是跟随者"。 技术走出去,就需要人才也走出去 "推动标准的共研、共建和共享,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培养大批卓越工程人 才!"会议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于2023年牵头成立了 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作为联合体的秘书处单位和首届理事长单位,组织制定7项培养工作指 南 ...
商业管理者如何用好AI技术?这场会议这么说
国际金融报· 2025-10-20 06:17
"未来企业的竞争本质是'AI 赋能能力'与'人类独特价值'的协同进化能力竞争。管理者需跳出 "AI替 代人类" 的二元思维,建立'AI 作为认知延伸'的新范式,在数据洪流中坚守人类独有的价值判断、伦理 感知与创新直觉,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理性的辩证统一。"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刘凤委教授分享道。 他进一步表示,互联网与生成式 AI 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聚焦信息传播,而后者核心是知识创造, 这一特质将对公司组织产生影响,其重塑了商业决策逻辑,深度改变了组织协同与运行控制方式,对企 业经营与管理甚至带来革命性变革。伴随技术革新的风险与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是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 职业冲击;二是AI训练数据质量不足可能导致知识创造与运用出现偏差甚至 "幻觉";三是 AI 在缺乏伦 理情境下仅能进行事实判断,难以处理复杂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决策最优性;四是责任认定层面存在模糊 地带。 刘凤委认为可采取的改进路径包括:让AI专注于任务边界明确的知识型工作以降低出错概率,提 升AI训练数据质量,发挥AI在事实判断领域的优势而由人类主导复杂逻辑下的价值决策。同时,推动 管理者能力重构与组织能力升级 —— 管理者需平衡 "算法思维" 与 "人类 ...
“不写论文也能毕业”,科研并不限于纸面
齐鲁晚报· 2025-10-19 23:17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这种培养转向里,看到高等教育的深意:通过提供更加开放包容的培养环境,让 更多理论基础扎实、科研兴趣浓厚、学术潜能显著的学生脱颖而出,以更好地服务我国的科研事业与社 会经济发展。 转自:光明日报客户端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关于开展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试点工作的通 知》,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 授权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也就是说,本科生不写论文也能毕业。 这一消息经由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其实,"不写论文也能毕业",并不算一个新政策、新事物。在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学生毕业与是否完成论文并不严格挂钩。今年1月1日正式施 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也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学位论文"和"实践成果"均可作为申请学位的重 要依据。而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 在此方面也都有所尝试。此番南航的"入列"意味着,以多元实践成果替代传统毕业论文,正在成为越来 越多高校的共同选择。 不写论文也能毕业,给了学生们一种多元选择。如果一些学生 ...
打造经济学研究智能新范式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发布“区域和产业发展大模型”
新华财经· 2025-10-19 22:01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董道勇)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塑科学研究范式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学 科如何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命题。10月19日,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正式发布"CUFE区域和产业发展大模型",为推动我国在经济学智能分析基础设 施领域贡献力量。 作为新中国最早设立经济学科点的高校之一,中央财经大学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与数字经济交叉 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学科优势。经济学院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 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承担数字经济本科与数字经济专硕培养任务,建设了支撑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高水平 数智经济实验室,构建了覆盖理论教学、专业实践与前沿探索的完整育人平台。此次发布的大模型,是 学院推动"人工智能+经济学"深度融合、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 记者了解到,"CUFE区域和产业发展大模型"是一个为经济学研究与政策分析量身打造的研究级智能化 分析平台,旨在破解数字时代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带来的分析调整,克服通用大模型在经济学研究中存在 的幻觉、知识滞后与黑箱等核心瓶颈。面对数字时代海量文本、多源异构数据对传统研究 ...
在清华园,送别杨振宁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20:47
杨振宁逝世与公众吊唁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5] - 10月19日,数百位社会各界人士在清华大学科学馆排起数十米长队进行吊唁 [2][4]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一楼设立杨振宁缅怀室,吊唁活动从10月18日持续至24日 [6] 杨振宁与清华大学的渊源 - 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近30年时光,包括8年童年少年时光以及自2003年妻子杜致礼去世后返回清华园的近20年 [5] - 清华大学科学馆是杨振宁父亲曾经的办公地,也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所在地,与杨振宁有很深渊源 [2][6]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正式任清华大学教授 [8] 杨振宁的学术贡献与教育影响 - 杨振宁在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领域有13项重要贡献,其中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科学界公认为最具突破性和代表性 [15] - 杨振宁以八十多岁高龄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亲自为清华大学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 [8] - 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引进许多科学家,对清华物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事业倾注大量心血,贡献极大 [8][9] 社会各界的缅怀与纪念 - 吊唁人群包括清华大学历届物理系学生、海外归国学者、外地教师及携带孩子的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 [7][8][11][14] - 杨振宁妻子翁帆撰文怀念,称杨振宁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类进步交出了满意答卷 [7] -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官网均变为黑白界面,以此送别杨振宁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