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检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爱康国宾向张晓玲索赔1000万,张晓玲回应:收到传票,积极应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8 06:28
法律诉讼 - 公司已在上海浦东法院起诉张晓玲名誉侵权,索赔1000万元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 [1] - 被告张晓玲提出管辖权异议并准备应诉,争议焦点为肾癌确诊时间(早期vs晚期) [1] - 公司称张晓玲2023年体检后2024年误将早期肾癌描述为晚期,并散布"假体检"言论损害名誉 [1][2] 体检报告争议 - 张晓玲2023年体检报告显示左肾12x11mm高回声团块(提示错构瘤可能),右肾强回声(钙化灶) [4][5] - 张晓玲指控公司未提供超声检查原件,且员工告知"未接到电话说明无问题" [6] - 公司回应体检报告已明确标注"必要时诊治",并出示医院病例证实早期肾癌诊断 [3][6] 医学诊断分歧 - 公司援引2024年美国NCCN指南及2022年中国指南,指出肾癌早期诊断依赖影像学而非CEA血液检测 [7] - 张晓玲质疑CEA检测与肾癌无关性未提前告知,认为公司存在误导 [7] - 专家指出体检癌症检出率取决于项目针对性,建议长期分系统轮换筛查(如消化系统/妇科年度交替) [8] 行业影响 - 公司称不实言论伤害数万员工声誉,并引发公众对私营体检行业及中国医疗体系的质疑 [2] - 董事长张黎刚强调诉讼是为维护员工尊严及行业正名 [2]
爱康国宾向张晓玲索赔1000万元,张晓玲回应:收到传票,已向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会积极应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7 23:32
爱康国宾名誉权诉讼事件 - 公司起诉张晓玲名誉侵权 索赔1000万元 称其捏造"假体检"事实并恶意传播 损害公司声誉 [1][2][3] - 争议焦点在于肾癌诊断时间分歧 公司称医院报告明确标注早期 张晓玲主张存在误诊且CT显示骨转移应属晚期 [1][5][8] - 公司公开2023年体检报告显示左肾12x11mm高回声团块 初步诊断提示左肾错构瘤可能和右肾钙化灶 但未提供超声检查原件 [6][7][8] 体检行业技术争议 - 公司专家指出肾癌早期诊断依赖影像学而非血液检测 强调CEA指标与肾细胞癌筛查无医学关联性 [9] - 张晓玲质疑未提前告知CEA检测局限性 称员工承诺检查覆盖所有内脏器官 [9] - 医学专家表示体检癌症检出率取决于项目针对性 建议制定长期分层检查计划以提高筛查效果 [9][10] 双方应对措施 - 公司表示诉讼是为维护员工尊严和行业声誉 案件已获上海浦东法院立案受理 [1][2][3] - 张晓玲提出管辖权异议并准备应诉 强调希望尽快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 [3][9]
爱康国宾正式起诉患癌客户 当事人再度回应
中国经营报· 2025-08-01 15:33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 执业律师张晓玲指控爱康国宾连续10年体检未能及时发现其右肾肿瘤及骨转移风险 导致病情从早期延误至晚期癌症[1][2][4] - 爱康集团坚决否认存在漏诊误诊 声称2023年体检报告已明确标注"左肾错构瘤可能"并建议CT检查[2][4][5] - 双方对2023年超声检查结果的描述存在重大分歧:患者声称报告显示"右肾钙化灶伴有回声" 公司称此描述为编造[5] 医学证据差异 - 2023年爱康报告显示左肾存在12×11mm高回声团块 右肾仅见强回声(钙化灶)[5] - 2024年北大医疗康复医院体检发现右肾出现3.5cm×2.8cm低回声团块 钙化灶未提及[5] - 患者援引三甲医院专家意见称"右肾钙化灶伴有回声"应视为肿瘤标志 需高风险提示[5] 法律行动进展 - 爱康集团已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获得立案受理[1][6] - 患者要求公开10年体检数据、超声影像及操作人员资质信息 并表示可随时提供书面授权[6] - 患者计划组建20人律师团队 征集1万例典型案件发起公益诉讼 推动行业立法完善[6] 行业影响与监管介入 - 事件引发对体检行业操作规范的广泛关注 多家媒体持续跟踪报道[2][6] - 北京市卫健委督察处已介入调查 为事件增添行政监管维度[6] - 公司强调维护行业信任根基 表示代表1.5万名员工采取法律行动[5][6]
爱康国宾CEO发言引热议,体检机构需少些傲慢、多些温度
每日商报· 2025-08-01 09:40
值得注意的是,有网友发现,不少头像为爱康logo的账号在涉及张黎刚言论的文章下面留言,试图"纠 正"媒体报道的"片面与曲解"。不过,这些行为已然显得过于苍白无力。对于爱康国宾而言,最好的解 释机会已经错失,目前公众所需要的是一份真正诚恳的回应。 张黎刚的此番言论,不仅把爱康国宾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反映出公众与体检机构之间的信任危机。 体检与看病之间确实不能画上等号,但公众对此的"误解"本应由体检机构来引导,急于撇清自身关系只 会令公众反感。 对于消费者而言,花钱体检是出于对自身健康的关心。体检机构绝不能将此作为一笔简单的买卖。尤其 是在与消费者的沟通问题上,体检机构应当具备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大多数消费者内心,对于体检价格 与质量的关系都有杆秤,并不会无端要占体检机构的便宜。 如今,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体检机构如 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于消费者而言,要从良莠不齐的体检机构中挑选一家,并非易事。这便需要有关部 门加强监督,同时尽快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为消费者的健康多上一道保险。 近日,针对北京律师张晓玲称在爱康国宾体检10年未能查出患癌风险一事,爱康国宾召开"媒 ...
盘点爱康国宾涉诉情况:与客户互有胜负,曾被判赔偿当事人10万元
第一财经· 2025-07-31 22:28
因客户张女士质疑爱康国宾存在漏检、误检情况,爱康国宾陷入争议之中。而在7月30日的媒体说明会 上,爱康国宾表示,张女士的控诉完全不成立,造谣令员工深受伤害,已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已正式 立案受理。 第一财经查阅裁判文书网发现,此前已有客户因体检效果和爱康国宾发生诉讼的情况。此类诉讼中,双 方互有胜负。 第一财经查阅裁判文书网发现,此前已有客户因体检效果和爱康国宾发生诉讼的情况。 张女士与爱康国宾的纠纷中,张女士主张自己连续十年在爱康国宾体检未有"患癌风险"预警,然而她却 于2024年被确诊为癌症。对此,张女士质疑爱康国宾存在"误检、漏检"。爱康国宾则认为该控诉完全不 成立。 类似的纠纷在此前也有发生,比如北京迟某某就因质疑爱康国宾检测效果提起了诉讼。 据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判决书,法院查明:迟某某在2019年6月体检时已发现肝脏处有血管瘤,而 2020年10月爱康国宾公司为其体检时未发现血管瘤,迟某某为此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B超检查, 结果为"肝脏多发占位,考虑血管瘤"。迟某某还诉称,他本人连续10年于爱康国宾进行体检,曾于2012 年因西直门分院未能检查出"肝血管瘤"而向爱康国宾提出过交涉。时隔8年后, ...
爱康国宾事件持续发酵,企业与媒体如何共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21:30
事件概述 - 北京律师张女士质疑爱康国宾在长达十年的体检中未能提示其患癌风险,直至2024年更换机构后被确诊为肾癌晚期 [1] - 爱康国宾召开媒体说明会,重申对张女士的体检“无漏诊、无误诊”,并已以“虚构事实、散布谣言”为由向法院正式起诉 [2] - 公司创始人张黎刚在发布会上关于“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否查出所有疾病的言论引发争议,导致负面舆情进一步发酵 [2] 公司回应与行动 - 爱康国宾在2025年7月声明称,经内部核查及外部专家评估,公司在事件中“无责”,并愿意接受第三方鉴定 [4] - 公司于2025年7月30日起诉张女士“造谣”,称其言论伤害了行业公信力 [4] - 公司在发布会上出示证据,称张女士2023年的体检报告已提示“双肾超声检查结论左肾错构瘤可能、右肾有钙化灶”,并给出了“定期复查”的建议 [6] 危机公关表现分析 - 公司召开媒体发布会的沟通方式展现了愿意与外界保持沟通的积极姿态 [5] - 但沟通内容未能有效安抚消费者情绪,公司创始人的发言对舆情发展起到了副作用 [5] - 公司在危机公关中未能与公众站在同一立场,其言论被解读为将问题归咎于公众对体检存在误解 [6] - 公司回应中的核心观点不明确,使用了结构复杂的语言,容易引起争议,未能做到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7] 事件核心争议 - 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爱康国宾出具的体检报告是否起到了重大疾病筛查的作用,以及医生是否尽到了将病情告知客户的义务 [7] - 目前公司与客户双方各执一词,许多核心事实尚未得出准确定论 [7]
致爱康国宾:危机公关时不要用 AI 写稿
虎嗅APP· 2025-07-31 17:50
核心观点 - 爱康国宾因客户投诉癌症漏检事件采取强硬对抗策略,CEO公开表示"几百元体检无法查出所有病"引发舆论争议[3][4] - 公司声明被质疑由AI生成,其模板化表达、逻辑严密但缺乏人性化的特点符合AI文本特征,PaperPass检测显示重复率超50%[5][6][7] - AI工具在危机公关中的应用存在本质缺陷:无法建立信任基础(缺乏责任主体、真实经验与意图),且会放大决策者的非理性情绪[8][9][12] - 传统人类公关链条中的"组织摩擦力"具有安全阀作用,而AI直接拆除了这种缓冲机制,导致极端情绪被高效转化为公开声明[10][11][12] - 事件折射出企业沟通异化问题:将建立关系的沟通降级为标准化流程管理,用技术手段回避人性化应对[17][19][20] AI在公关中的应用缺陷 - **信任机制缺失**:AI文本无法提供人类作者的责任背书、生命经验与真实意图,而危机公关最需要建立信任[8][9] - **情绪放大效应**:AI会无条件优化执行指令,将决策者的原始愤怒转化为攻击性文本,缺乏人类的中和调节能力[12][13] - **合理化非理性**:通过理论包装和逻辑闭环使偏见显得客观正确,剥夺组织自我反思机会[14][15] 传统公关与AI公关对比 - **人类流程优势**:从高层决策到基层执行存在信息损耗,但形成多重"保险丝"缓冲非理性指令[10][11] - **AI流程风险**:零时差将最高指令转化为完美文本,消除反思空间,直接暴露极端情绪[12][15] - **组织惯性问题**:人类委员会同样可能产生平庸公关稿,但AI以技术极端化暴露了这一长期问题[16] 企业沟通本质 - **关系建立优先**:有效沟通需投入时间展现人性,而非依赖标准化模板或技术捷径[17][20] - **危机应对误区**:爱康国宾将顾客视为待处理的麻烦而非需要建立信任的对象[19][20] - **行业普遍现象**:企业倾向于将沟通降级为可量化管理的任务,回避人性化互动的不确定性[17]
爱康国宾,越描越黑
创业邦· 2025-07-31 11:53
核心观点 - 爱康国宾与客户张女士因体检疑似漏诊肾癌事件引发纠纷,双方已升级至法律诉讼层面 [3][4][5][6][7][12][15][16] - 事件引发公众对民营体检行业科学性及责任边界的广泛讨论 [4][16][19] - 爱康国宾在行业地位仅次于美年健康,已在全国54座城市开设170家医疗中心 [21][22] 事件经过 - 张女士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体检未发现肾癌,2024年确诊恶性肿瘤后质疑机构漏诊 [5][6] - 张女士要求提供10年血液检测标本等证据,公司称样本已按医疗垃圾处理 [6][13] - 爱康国宾声明称经内外核查确认不存在漏诊误诊 [12] - 公司董事长发言被解读为"几百元体检不能查出所有病"引发舆情 [16][17] 行业现状 - 民营体检机构存在疑似漏诊误诊投诉案例频发,黑猫平台相关投诉超千条 [19] - 体检行业对误诊漏诊的处罚法规尚不明确,消费者举证困难 [19] - 体检与看病存在边界差异,普通套餐价格在几百至几千元不等 [17] 公司背景 - 爱康国宾成立于2004年,2014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行业第一股,2019年私有化退市 [21] - 目前覆盖54城170家医疗中心,与8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网络 [22] - 年服务近800万体检客户,其中确诊癌症患者超1.5万人 [13] - 计划3年内实现百亿收入目标,重点发展口腔业务 [22]
致爱康国宾:危机公关时不要用 AI 写稿
虎嗅· 2025-07-31 09:04
事件概述 - 爱康国宾因未能为连续体检十年的客户张女士查出癌症而面临指控,公司采取强硬对抗态度并起诉客户[1][2] - 公司CEO在发布会上表示“不要指望几百块的体检能查出所有的病”,此言论成为舆论焦点[3] - 公司发布的公开声明被分析认为可能由AI生成,其特点是高度模板化、逻辑清晰且带有攻击性[4][5][6] 危机公关策略分析 - 公司公关核心战略被推测为强硬对抗、绝不妥协并将事件拔高,可能利用AI高效生成法律术语和官方辞令[7][8] - 经AI查重工具检测,公司声明重复率超过50%,共计五百多字,存在模板化写作特征[9] - 危机公关最需要建立信任,但使用AI工具可能导致文本背后缺乏可信赖、有血有肉的责任主体,从而引发天然不信任[11][16][17] AI工具在公关中的应用与风险 - AI能高效执行清晰指令,但会放大人类的错误决策,其训练方式和市场需求使其倾向于讨好而非得罪人[12][18] - AI拆除了传统人类公关链条中的“安全机制”,直接将高层的原始冲动转化为公开产品,缺乏中间层对极端情绪的缓冲和修正[26][27][28] - AI可能将非理性情绪合理化,通过引经据典和逻辑闭环包装偏见,剥夺组织自我反思的可能性[31][32][33] 企业沟通的本质与挑战 - 危机公关需要企业展现人性化的一面,通过高管露面等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建立信任和承担责任[34] - 当前企业沟通存在将关系建立过程简化为可量化、可管理任务的趋势,贬低了沟通本身的价值[40][41][42] - 有效的沟通需要企业放下盔甲,投入时间进行笨拙但真诚的人际互动,这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是重要的“紧急刹车系统”[46][47]
针对“别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言论,爱康紧急声明:部分媒体断章取义,保留进行追诉的权利
新浪财经· 2025-07-31 06:29
7月30日,爱康集团CEO张黎刚"别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言论引发热议。当日晚间,爱康集团发布声明,全文如下: 7月30日上午,爱康集团召开媒体沟通会。在沟通会上,爱康集团CEO张黎刚先生对体检和看病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团队体检模式,指出一般体 检项目都是单位选择的固定套餐,费用有几百元的也有几千元的。而对于看病模式,则是找专科医生进行的特定指向的针对性的诊断以及后续的治疗,费 用往往需要几千元到几万元,甚至更高。所以体检和看病存在明显的边界与差异。 爱康国宾媒体说明会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发言原视频 但上述言论被部分媒体断章取义后,以"爱康CEO: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为大标题,在网络上进行散布。 由于上述内容系被部分媒体恶意进行断章取义、歪曲原意,已构成对爱康集团名誉权的严重侵害。为澄清事实,爱康集团郑重声明如下: 1、部分媒体的上述报道属于断章取义,发言上下文背景被恶意剥离 爱康集团CEO张黎刚先生在媒体说明会上的相关发言是在说明体检和看病二者之间的重点存在不同,体检在于疾病预防,发现疾病风险,看病在于希望能 够彻底的对疾病进行确凿判断以及后续的治疗。 张黎刚先生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