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危机公关
icon
搜索文档
预制菜本身没有问题,但西贝的危机公关不及格
第一财经· 2025-09-15 20:20
2025.09.15 本 文字数:1680,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但有两点,在笔者看来很明显,一是预制菜作为食品工业化进步的产物,本身的存在是有合理性的,如 果可以给大众科普知识,对预制菜有合理的理解,其实很多事情可以说清楚。二是这场风波却陷入了焦 灼的对战和"自证清白循环",以至于双方口水战不断升级,西贝发出致歉信后,罗永浩继续攻击,甚至 还喊话支持西贝的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归根结底,西贝的危机公关不及格。 先说预制菜,很多快餐都涉及预制菜,如果透明化和使用好的食材烹饪,是被很多消费者接受的,比如 老乡鸡也有预制菜,但门店对于现做、半预制菜和预制菜做了说明,那么大家都可以接受。从这一点来 说,罗永浩所主张的让消费者知情是有道理的。 至于预制菜该不该进餐厅,笔者认为,这要看餐厅本身的定位和客群对象,比如五星级酒店、高端餐厅 等,对于生鲜和烹饪的要求要更高,现做应该是主流。对于一些标准化快餐,涉及中央厨房配送的,肯 定会涉及预制菜,否则无法连锁化前置运作,但需要标注说明预制菜以及制定合理的价格,而不是欺瞒 消费者或者以过分高价出售。 引发该事件发酵的最大问题在于西贝的危机公关。笔者认为,遇到罗永浩这样"吵架从没输 ...
预制菜本身没有问题,但西贝的危机公关不及格
第一财经· 2025-09-15 20:07
2025.09. 15 本文字数:1680,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作者 | 第一财 经 乐琰 贾国龙的这波操作使得风波进一步升级。到这个时候,公司层面终于不得不出面了,9月15日,以企 业名义发出的西贝致歉信来了。原本企业发文是没有错的,然而这份致歉信太过具体,足足罗列了9 条整改措施,内容如下: 2025年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以下调整 1、西贝所有使用大豆油烹调的菜品,调整为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 2、儿童餐吃光光牛肉焖饭牛肉酱,调整为门店现炒。 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风波是这几天最被热议的事件,孰是孰非并未有定论,双方与大众也都是各执 一词。 但有两点,在笔者看来很明显,一是预制菜作为食品工业化进步的产物,本身的存在是有合理性的, 如果可以给大众科普知识,对预制菜有合理的理解,其实很多事情可以说清楚。二是这场风波却陷入 了焦灼的对战和"自证清白循环",以至于双方口水战不断升级,西贝发出致歉信后,罗永浩继续攻 击,甚至还喊话支持西贝的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归根结底,西贝的危机公关不及格。 先说预制菜,很多快餐都涉及预制菜,如果透明化和使用好的食材烹饪,是被很多消费者接受的,比 如老乡鸡也有预制菜,但 ...
西贝这个危机公关,有谁敢接?
虎嗅· 2025-09-15 19:12
西贝这个事,给全民普及了一堂公关课,连我妈都知道企业要做公关了,行业所有优秀人才,一起给贾 国龙出主意,这也挺好,我看以后,哪个老板还敢说,公关无用,利好我行业。 今天,我们谈危机公关,这个公关行业最常被提到的词,也是很多公关公司声称最擅长的业务。 这必定是一篇招人厌恶的文章,因为又要砸人饭碗,危机公关,我一直认为是一个伪生意,屎上雕花的 生意,这种生意本质是两种心态,前期病急乱投医,后期死马当活马医,所以危机公关行业,只有专 家,没有大公司,如果真的是一门系统生意,早就是规模化生意,一切不能规模化的学术问题,本质都 是玄学。 自身没有公关认知和储备的企业,出了事,发现身边蛇鬼牛神全冒出来了,CEO本来认识的人就多,围 绕在边上想要赚钱的生态小动物们也多,公司里,这个时候,其他人也插不上话了,于是外部来的和尚 临时抱佛脚,开始处理危机。 这种合作的结果,往往都是不欢而散的,甲方和危机公关处理公司最终就是互骂傻逼,花了这么多钱, 一点事也没办成,因为危机公关最终的处理方式,无非让甲方踏踏实实割肉、修复,这个活,还需要找 你来干?道歉我自己不会吗? 高预期,低交付,基本模型,所以,危机公关就跟算命一样,赌的是逆天 ...
超级营销,就是超级递刀!西贝6000万买来的惨痛教训
搜狐财经· 2025-09-15 16:01
最近的最热新闻,就是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风波",从一句"难吃"的吐槽起步,逐渐演变成一场全民围观的"品牌保卫战"——不,更准确地说,是一场 漏洞百出的"品牌自爆战"。 热搜一个接一个,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得很爽,但也看得有点目瞪口呆:这好像不是危机公关了?这是一场"递刀子大赛"? 贾国龙还没来得及主动应对,身边的"亲友团"先一步把刀递到了罗永浩手里。 1 第一把刀:胖东来于东来,力挺后秒删 事件刚发酵时,第一个站出来发声的,是有着"零售界清流"之称的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 9月12日中午,胖东来集团创始人于东来也就此次舆论风波发声称,"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 方。" 可话音刚落,就遭遇了舆论的反噬,发现风向不对的于老板也是反应快,采用了最原始的危机处理办法:删帖! 这一删,反而更尴尬。算了,不说了,省得被投诉。 总之,我不知道于老板的人设能挺多久! 2 第二把刀:华与华,亲自下场"递刀" 如果说于东来的发声是"友情客串",那华与华,就是这场"自爆戏"里的"总导演"兼"主演"。 作为西贝长期合作的品牌战略公司,自爆从西贝拿走了6000万元。 这一次,华与华也是够 ...
国民瓶盖的狂欢与隐忧:从娃哈哈公章梗看品牌信任的双刃剑
搜狐财经· 2025-09-10 19:22
娃哈哈此次的意外走红则呈现出另一种传播路径 —— 并非品牌主动策划,而是用户自发创造的 "野生玩梗"。究 其根源,这种集体创作冲动恰恰源于品牌数十年积累的国民认知度。从 AD 钙奶到营养快线,娃哈哈的包装设计 早已成为几代人的视觉记忆,这种深厚的品牌熟悉度为网友的二次创作提供了天然土壤。正如网友调侃:"从小喝 到大的牌子,盖个章总比路边刻的靠谱点。" 但流量狂欢的另一面是信任透支的风险。回顾 2025 年的代工风波,当消费者发现喝了多年的纯净水实为今麦郎代 工,舆论场瞬间引爆 "品牌背刺" 的质疑。两次事件对比鲜明:同样是产品包装引发的讨论,主动设计的联名能收 获好感,被动卷入的争议则可能损耗信任。这提醒所有国民品牌:消费者的调侃本质是爱之深,但信任的双刃剑 从来都需谨慎挥舞。 9 月 9 日,一段魔性视频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镜头下,一枚娃哈哈饮料瓶盖被网友郑重其事地蘸上印泥,在实 习证明上盖下清晰的 "公章" 印记。这个充满戏谑感的场景迅速点燃全网创作欲,从办公室到校园,无数年轻人加 入这场 "盖章挑战",# 娃哈哈瓶盖当公章 #话题毫无悬念地冲上微博热搜榜前列。 当国民饮料的包装意外成为社交货币,这场看似 ...
桃李面包半年销售费2.22亿广告费猛增40%净利连降有息负债11亿财务承压
新浪财经· 2025-09-08 08:09
营销事件 - 桃李面包因"桃李蛋月烧"月饼电梯广告引发争议 广告语被指"教育消费者"并"用他人痛苦做营销" [2][5][6] - 公司于9月5日通过社交媒体正式致歉并下架广告 称广告为内部共创机制产出20组版本 [6][7] - 分析认为该事件是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 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6.11亿元同比下降13.55% 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29.70% [3][8] - 销售费用2.22亿元同比下降7.44% 其中广告费用4295.77万元同比增长40% [2][7] - 货币资金1.90亿元 有息负债11.07亿元 财务压力显著 [4][10] 盈利能力趋势 - 归母净利润连续四年下降 2021-2024年分别为6.24%、5.54%、1.08%、-9.93% [2][8] - 2025年第一、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4.20%和12.99% 净利润下降27.07%和31.44% [8] - 研发投入持续下降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1066.05万元 低于2023年同期1687.94万元和2024年同期1540.68万元 [9] 分红政策 - 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43.60亿元 平均分红率70.24% [3][10] - 2021-2024年分红占净利润比例分别为74.85%、83.31%、50.16%、76.60% [9] - 控股家族吴学群持有62.68%股份 通过分红获得27.33亿元 [10] 业务结构 - 公司为A股"面包第一股" 核心业务为面包及糕点生产销售 [2][7] - 产品结构单一 主要依赖短保面包 季节性食品如月饼贡献有限 [8] - 被指产品老化缺乏创新 固守传统口味 [8]
桃李面包半年销售费2.22亿广告费猛增40% 净利连降有息负债11亿财务承压
长江商报· 2025-09-08 07:17
营销事件及应对 - 桃李面包因"桃李蛋月烧"月饼电梯广告引发争议 广告语被指"教育消费者"并涉及不当营销[2][3] - 公司于9月5日在社交媒体正式致歉并下架争议广告 承认由领导层决策失误并承诺由年轻团队接管后续宣发[2][5] - 本次广告投放采用内部共创机制 共产出20组版本 但审核机制不完善导致争议发生[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6.11亿元同比下降13.55% 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29.70%[2][9] - 分季度看 一季度营收12.01亿元降14.20% 二季度营收14.10亿元降12.99% 净利润分别下降27.07%和31.44%[9] - 归母净利润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下降 从2021年7.63亿元降至2024年5.22亿元 累计降幅达31.6%[8] 费用结构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2.22亿元同比下降7.44% 其中广告宣传费用4300万元同比增长40%[2][5] - 研发投入持续下降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1066.05万元 较2023年同期的1687.94万元下降36.9%[10] 现金流与分红 - 截至2025年6月底货币资金1.90亿元 有息负债11.07亿元 财务压力显著[2][12] - 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43.60亿元 平均分红率70.24% 其中2021-2024年分红占比均超50%[2][11] - 吴学群家族持股62.68% 通过分红累计获得27.33亿元[12] 业务发展 - 公司为A股"面包第一股" 采用"中央工厂+批发"模式 主营面包及糕点业务[7] - 产品结构单一被指缺乏创新 除短保面包外季节性产品占比高[9][10] - 2015-2020年营收从25.63亿元增长至59.63亿元 净利润从3.47亿元增至8.83亿元 但2021年后增长乏力[8]
舆情引导与品牌形象塑造,让企业品牌有效渡过风险
搜狐财经· 2025-09-01 14:34
这是(leiyuyu1990)整理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在当今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与舆情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应对潜在的舆情风险,确 保品牌形象的稳定,是每一个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下将通过解答常见误区,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舆情引 导与品牌形象塑造的关系,从而有效渡过风险。 2.1建立清晰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基础。企业应明确自身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受众,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品牌 传播策略。清晰的品牌定位可以帮助消费者快速理解品牌的独特性,从而增强品牌忠诚度。 1.舆情引导的误区 1.1认为舆情引导仅仅是危机公关 很多企业在面对负面舆情时,往往将舆情引导等同于危机公关,认为只需在危机发生后进行反应即可。然而,舆 情引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需要在平时就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回应客户和公众的关切。危机公关只是 其中的一部分,舆情引导更需重视前期的品牌建设和形象维护。 1.2过度依赖传统媒体 一些企业在舆情引导中依赖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认为这些渠道更具先进工艺性。但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 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公众更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获取信息。企业应当重视新 ...
媒体报道:借权威背书优势,强化品牌市场竞争壁垒
搜狐财经· 2025-08-25 20:10
核心观点 - 媒体报道通过权威背书、形象塑造、精准传播、危机公关和持续曝光等多维度机制 为品牌构建坚固的竞争壁垒 帮助其在白热化市场中脱颖而出 [1][8] 信任构建 - 权威媒体报道如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为品牌提供第三方认证 显著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降低决策成本 [3] - 权威媒体以客观公正形象深入人心 其报道被视为严格筛选核实的结果 远优于自夸式广告 [3] 品牌形象塑造 - 媒体报道提供全方位展示舞台 通过新闻稿传递创业故事、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等内容 [4] - 环保企业通过媒体分享环保技术研发和绿色生产变革 展现产品环保特性及社会责任感 [4] - 老字号品牌借助媒体挖掘百年工艺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市场焕新魅力 与新兴品牌形成差异化 [4] 精准受众传播 - 不同媒体有特定受众群体 高端时尚品牌选择《Vogue》等权威时尚媒体精准触达高消费人群 [5] - 针对年轻群体的潮牌适合抖音和B站等新媒体 利用平台互动性强和传播快的特点传递潮流文化 [5] 危机公关管理 - 危机发生时 品牌通过权威媒体发布真实透明信息和应对措施 可避免谣言扩散并稳定消费者信心 [6] - 食品企业曾通过权威媒体发布检测报告和召回方案 凭借媒体公信力消除消费者疑虑并推动市场份额回升 [6] 持续曝光强化 - 权威媒体持续报道能强化品牌记忆点 通过定期发布新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新闻加深消费者印象 [7] - 科技企业定期在权威媒体发布技术突破和应用案例 形成品牌记忆和忠诚度以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8]
续面事件反转,七匹狼为啥拒接泼天流量?
36氪· 2025-08-20 18:58
事件反转与舆论反应 - 面馆事件出现反转 顾客实际消费140.58元而非仅点一碗面 老板在视频中称7名顾客为"七匹狼" [1] - 女顾客计划起诉面馆老板 部分网友到店门口抗议导致面馆停业 [3] - 网友涌入七匹狼直播间刷屏 提出"起诉面馆就买衣"等关联性消费主张 [3] 品牌应对策略 - 七匹狼拒绝借势营销 主播明确表示"老板不喜欢蹭这种流量" [10] - 品牌发布三点正式声明:强调合法合规经营 呼吁理性讨论 保留依法维权权利 [12] - 品牌坚持不参与事件站队 保持商业边界感 未在直播间进行吃面等关联营销 [12][22] 舆论传播特性分析 - 短视频时代存在信息失真风险 "有视频有真相"可能仅呈现事件片面视角 [16][17] - 社会事件易出现群体对立特征 包括性别对立和消费阶层对立等敏感议题 [20] - 舆情事件共识难以达成 警方通报后仍存在不同群体选择相信不同证据的现象 [22] 企业危机管理原则 - 避免在社会争议事件中明确站队 防止流量反噬风险 [19][20] - 坚持普世价值观表述 不针对具体事件方表态 维持品牌安全边界 [22] - 共情需通过换位思考传递有效信息 而非简单追逐流量或参与对立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