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行业

搜索文档
俄罗斯草台班子来中国圈钱,到底有多猖獗?
虎嗅· 2025-07-10 20:56
行业现象 - 中国演出市场出现大量以"皇家""维也纳"等名义包装的海外艺术团体,但实际多为业余或临时组建的"水团"[11][13][15] - 这些团体利用国内观众对西方经典艺术认知不足的现状,通过夸大宣传和名称混淆进行营销[7][8][20] - 部分团体甚至伪造与知名院团的关联,如声称"源于莫斯科大剧院"或使用近似名称误导消费者[14][22] 运营模式 - 水团通过租赁知名剧场场地(如温州大剧院日租金3-6.5万元)制造专业形象[29][33] - 演出票价与顶尖团体相当(莫斯科大剧院票价100-880元 vs 水团相近定价)但质量差异显著[34][36] - 衍生商业模式包括开设大师课等附加服务,进一步获取收益[37] 市场供需 - 顶尖艺术团体(如莫斯科大剧院、维也纳爱乐)因高成本主要在一线城市演出,二三线市场存在供给缺口[45] - 国内优质演出资源由少数经纪公司(吴氏策划、阿姆斯特朗音乐等)垄断运营[46] - 正规演出会提供详细演职人员、版本信息,与水团的模糊宣传形成对比[47][48] 行业问题 - 艺术教育缺失导致消费者鉴别能力不足,助长水团生存空间[7][56] - 考级体系功利化未能培养真正的艺术欣赏能力[56] - 部分剧场因经营压力接受低质量团体租场,损害行业生态[33][61] 国际比较 - 类似现象存在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国际场所,存在专门面向游客的表演团体[27] - 顶尖艺术人才已国际化(如韩国籍马林斯基首席金基珉、中国籍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陆威)[26][57] 解决方案 - 消费者可通过核实外文原名、查询演出细节信息辨别真伪[12][47] - 数字渠道(如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B站资源)提供替代观赏方式[50][51] - 需加强基础艺术教育,培养公众鉴赏能力[62]
一场演出激活一座城,城市文旅消费密码探寻
搜狐财经· 2025-07-10 03:56
演出经济规模与增长 - 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从2022年243.6亿元飙升至2024年796.29亿元,三年突破千亿元规模[2] - 2024年上海举办57238场营业性演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281场(同比+44.8%),票房收入51.7亿元(同比+20%)[8] - 北京2024年举办5.7万场演出,吸引1280万观众,票房收入超39亿元,三项指标均显著增长[8] 文旅消费拉动效应 - 端午假期北京11场大型演出票房1亿元,凤凰传奇单场观众6.5万人创纪录,两场票房7900万元[3] - 演唱会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消费链条,形成"流动的GDP"乘数效应[2] - 成都推出"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主题线路,免费赠送门票持有者博物馆参观权益[9]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务院2023年提出引导音乐节、演唱会等业态发展,丰富"演出旅游"模式[6] - 江苏对引进高水平演唱会实行"免申即享"财政奖励[6] - 海南对持续3年以上的旅游演艺项目给予50-100万元奖励[6] - 四川对观众超5000人的大型演出按票房给予150-500万元奖励[6] 城市级案例与策略 - 北京、上海、广州依托场馆设施和消费群体占据演出经济第一梯队[7] - 成都、青岛等旅游城市通过演唱会推动城市品牌升级,如成都将演出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9] - 周杰伦演唱会带火海口,薛之谦演出提升衢州话题度,社交媒体放大城市文旅曝光[7]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文旅融合深化与促消费政策推动下,演出经济增长潜力持续增强[3] - 政策倾向支持高质量项目,通过引进经纪公司、改造演艺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7] - 行业目标从短期流量转化升级为"因演出恋城"的长期品牌建设[9]
演唱会经济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证券日报· 2025-07-10 00:14
演唱会市场消费趋势 - 跨城观演成为主要消费趋势,愿意前往周边城市观演的受众比例达到55.2% [1] - 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比高达1∶4.8 [1] - 中国居民观看演唱会的预算集中在1001元至3000元之间,主要花销为住宿、餐饮、交通 [1] - 一场观众超4万人的演唱会,平均可带动餐饮、交通、零售、住宿等综合消费达4500万元 [1] 演唱会经济带动效应 - 直接效益包括数万人规模的演唱会票价收入和演唱会周边产品销售 [2] - 间接效益体现在观众在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2] - 长期效益主要体现在城市知名度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2] - 演唱会经济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酒店、景区及餐饮消费 [2] - 演唱会多在暑期举办,能够助推夜间消费,催生新消费业态,促进文旅融合 [2] 地方政府文旅融合举措 - 山东临沂推出"听歌游临沂"套餐,持有刀郎演唱会门票可免首道门票游览10家核心景区 [3] - 杭州推出"跟着演唱会游杭州"活动,凭演唱会门票享受"文旅大礼包" [3] - 青岛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通过"票根经济"撬动文旅大消费,暑期将上演10场演唱会 [3] 演唱会市场增长数据 - 2025年5月份中国总演出场次达330场,同比增长20.9%,观众达448.4万人次 [4] - 今年暑期演唱会将迎来新高峰,在文旅共振的浪潮下市场持续升温 [4]
演出市场异彩纷呈 谱写文化强国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7-08 11:22
文化消费市场概况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达796.29亿元 同比增长7.61% [1] - 2025年春节档总票房95.10亿元 创5年新高 较2021年78亿元、2024年80.16亿元持续增长 [1] - 文化消费成为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电影、演出、音乐节等活动呈现供需两旺态势 [1] 希肯国际文化集团业务亮点 - 新三板挂牌中外合资演出企业 运营范围覆盖话剧、舞剧、音乐会等 演出足迹遍及全国23个省级区域百余家剧场 [3][4] - 投资制作《孔雀》《德龄与慈禧》等经典剧目 其中《孔雀》《云南映象》等作品成功输出至30余国100余个剧场 [4][10] - 原创音乐品牌"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累计举办300余场演出 邀请200余组艺人 线下观众超百万人次 线上流量破两亿 [6][7] - 开发沉浸式戏剧体验中心 打造《猫神在故宫》等演艺新空间 融合科技与艺术 [7] - 红色题材作品《辅德里》创新"五星计划"开发模式 包含剧集、电影、展览等5种形式 带动红色地标流量倍增 [8] - 话剧《上甘岭》演出近百场 豆瓣评分7.7分 线上线下受众达千万人次 [9] 鼓楼西剧场运营特色 - 由老厂房改造的小剧场 2025年承办"百姓戏剧展演"15部优秀剧目中的8部 涵盖话剧、豫剧、儿童剧等多种形式 [13][14] - 原创剧目《胡同里的党校》《重返童年8090魔法星球》等融合红色题材与当代表达 [14][15] - 出品《枕头人》《边城》等30余部高口碑作品 其中《边城》2023年首演后场场爆满 累计演出超千场 [17][18] - 采用环境式舞台设计 打破传统镜框式限制 增强观众互动 设有300个席位 [17] - 打造"戏剧+"消费场景 集咖啡馆、书店、排练厅于一体 定期举办艺术讲座等活动 [18] 文旅融合项目"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 占地228亩 包含21场沉浸式演出 总时长超800分钟 以创新手法重构《红楼梦》IP [20] - 复刻70-80年代中学教室等场景 融合情景装置与沉浸技术 日均游客超1万人次 [21] - 2023年开园至2025年5月累计接待193万人次 演出2万场 观演达965万人次 [23] - 获"中国钢结构金奖"、艾蒂亚奖等荣誉 2024年被评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22] - 与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等构成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 形成文旅综合体 [23]
谁是演唱会第一城?1926场演出的增值“魔法”
经济观察网· 2025-06-27 17:53
演唱会市场复苏与增长 - 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49.9%,万人以上场次同比增长84.37% [1] - 跨城观演成为主流,比例超过60% [1] - 2025年全国已官宣演唱会1926场,分布105个城市,上海以231场居首,广州168场、北京158场紧随其后 [4] 消费升级与市场需求 -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推动消费结构向精神文化需求升级,演唱会成为代表性载体 [2] - 兼具社交属性和情感价值的大型演唱会契合文化消费升级趋势 [2] - 新一线及下沉市场需求快速增长,740场演唱会落地15个新一线城市,占总场次40% [7][8] 演唱会经济乘数效应 - 云南曲靖5场万人演唱会吸引15万人次,直接拉动消费超7亿元,文旅消费环比增长最高达52.7% [3] - 三亚周杰伦3场演唱会吸引12.74万人次,82%为岛外观众,带动综合消费超11亿元 [3] - 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比为1:4.8,跨省观众64.2%中78.5%停留2天以上,半数消费500-2000元 [9][10] 城市竞争与政策支持 - 哈尔滨五月天演唱会吸引10.5万人次,省外观众占60%,拉动相关消费约2亿元 [11] - 太原通过门票绑定免费旅游政策,5场演唱会带动综合消费超10亿元,接待游客568.52万人次 [11] - 四川提供最高500万元演唱会奖补,海南对符合标准演出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10]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多元化发展成为方向,包括大型巡演、音乐节、沉浸式体验等 [13] - 超大城市因人口基数与消费能力将保持繁荣,三四线城市热度可能回落 [13] - 成功城市需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规划,构建完整文化产业链 [12][13]
演唱会火爆的背后,还有这些需要注意
金融时报· 2025-06-16 22:56
演唱会市场热度 - 演唱会热潮席卷全国,一线和二线城市周末均有明星演唱会举办,包括孙燕姿、林俊杰、周杰伦等歌手,甚至相声演员岳云鹏也跨界开唱 [1] - 演唱会现场座无虚席,"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文化消费景观,受众群体从年轻人扩展到中老年人 [1] - 95后群体是演唱会忠实粉丝,部分粉丝会多次参加同一歌手的演唱会 [1] 演唱会经济规模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达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演出票房收入579.54亿元,其他收入216.75亿元 [2] 票务消费问题 - 票务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包括退票被拒、"柱子票"、"墙根票"等影响观看体验的情况 [2] - 部分票务平台设置不合理退票条款,如"票品为有价票券,非普通商品,一经售出,不支持退换" [2] 票务纠纷案例 - 消费者方某在某平台购买两张演唱会门票,平台规定48小时内可无条件退票,但仅允许退一张票,另一张仅退80%票款 [3] - 法院判决平台应退还剩余20%票款,认为退票规则应清晰明确、公平合理,且解释应有利于消费者 [4] 行业规范建议 -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退票规则应兼顾演出影响和消费者需求,内容需清晰无歧义 [5] - 演唱会门票价格较高且时间性强,市场繁荣需建立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基础上 [5]
上海文化广场发布年末大戏 “顶流”原版音乐剧回归 “安团”金曲、《大河之舞》登场
解放日报· 2025-06-06 09:41
上海文化广场2025年末大戏 - 上海文化广场发布2025年末大戏演出计划 包括《莫扎特!》《伊丽莎白》音乐剧版音乐会 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 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新年音乐会 爱尔兰国宝舞剧《大河之舞》30周年纪念版 [1] 德语音乐剧演出 -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取材于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传记 由维也纳联合剧院出品 米歇尔·昆策和西尔维斯特·里维创作 2016年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40场 [2] - 音乐剧《伊丽莎白》同样由昆策与里维创作 取材于茜茜公主传奇命运 全球吸引超1200万观众 演出超9000场 覆盖14个国家 2014年在中国首演连演40场 去年以音乐会形式回归 [2] 法语音乐剧演出 - 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于2025年末回归 该剧自2001年法国首演以来全球巡演 被誉"21世纪最伟大流行音乐剧" 2023年20周年纪念版13场演出售罄 [3] - 《巴黎圣母院》将第六次登上文化广场舞台 去年18场演出开票即售罄 今年1月完成百场演出 明年1月再度回归 [3] 其他演出项目 - 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新年音乐会将于2026年回归 将带来欧洲金币赛最新获奖歌曲中国首唱 并演绎68年经典旋律 包含中文压轴曲目 [4] - 爱尔兰《大河之舞》30周年纪念版将上演 该剧自1995年首演以来全球演出超2万场 覆盖49个国家 拥有超3亿观众 新版包含全新编舞、服装、舞美及表演者 [4]
数据成演出行业重要宣发要素 灯塔加码AI口碑服务产品
环球网· 2025-05-30 12:00
行业创新 - 大麦联合灯塔研究院推出演出行业首个AI口碑服务产品——灯塔AI演出口碑分析,基于大麦端内200万条用户评论,借助AI算法精准分析剧目口碑,涵盖剧情、演员、制作、创新、嘈点等多个细分维度 [1] - 该服务已初步验证,未来将重点聚焦剧场项目,帮助商家优化作品、提效宣发 [1] 平台能力建设 - 大麦通过"想看""许愿"等数据化产品实现剧场"超前蓄水",提前锁定高潜用户,结合流量和权益玩法加速销售转化 [2] - 增设场馆阵地,聚合在售演出、项目资讯、活动福利,构建用户与场馆品牌连接的锚点,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2] 营销体系升级 - 打造档期营销、团购、周三半价等多元玩法,精细触达新用户、复购用户、淘麦VIP等细分人群,促进拉新和销售提升 [2] - 布局MCN淘秀营销,构建覆盖达人种草、短视频营销、矩阵运用、线下投放的全域演出营销服务体系 [2]
时报观察丨服务消费提质才能触发观众“血脉觉醒”
证券时报· 2025-05-27 08:20
演唱会市场火爆现状 - 凤凰传奇北京"鸟巢"演唱会观演人数破纪录,成为该场地人数最多的一场[1] - 2024年全国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1] - 观众人数超过29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1] 市场火爆原因分析 - 艺人团队主动靠近年轻群体,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再创作以打破刻板印象[1] - 文艺作品带有民族元素,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引发年轻受众共鸣[1] - 现场体验感与社交媒体传播形成良性循环,增强消费获得感[1] 政策支持与监管方向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支持文博单位和景区拓展服务项目,延长经营时间[2] - 推行"一次审批、全国巡演"等政策推动服务提质[2] - 需加强打击"黄牛"炒票、规范退改票规定等监管措施[2] 消费体验优化 - 当前热门演出供不应求,需维护有序市场环境[2] - 服务无形特性导致监管难度较大[2] - 优化消费环境是未来持续努力方向[2]
年轻人流行“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折射出演出经济的巨大潜能
第一财经· 2025-05-26 17:48
演出经济整体发展态势 - 演出经济正以"流量聚变"态势重构城市消费与文化底层逻辑,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票房收入579.54亿元,带动观众综合消费超2000亿元 [2] - 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连续两年稳定在60%以上,18-34岁观众占比超70%,形成"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常态化经济行为 [2] 区域市场表现 - 四川省2024年营业性演出达3.2万场(观众1250万人次,票房近30亿元),较2023年增长60%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 - 上海2024年演出票房51.7亿元居全国首位,北京一季度大型演出票房同比激增171.7% [4] - 海口通过"免税+演艺"模式使观演游客人均消费超6000元,石家庄"摇滚之城"品牌带动年均120场演出 [4] 消费激活路径 - 青岛2024年大型演出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19.4亿元,门票与综合消费比达1:4.8 [2] - 成都"演出+会展"模式使糖酒会期间展会交易金额增长23%,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41% [2] - 北京小剧场场均带动周边商业体客流量增长15% [2] 文化IP转化与传播 - 四川川剧、音乐剧《苏东坡》2024年票房超5亿元,抖音话题播放量破80亿次 [3] - 兰州黄河主题演出引入AR技术带动景区夜游收入增长40% [3] - 2024年演唱会相关短视频播放量228亿次,小红书笔记超800万篇形成"线上种草—线下打卡—二次创作"闭环 [3] 技术创新应用 - 兰州"数字门票"实现公交免费换乘与景区折扣权益,成都复制该模式带动周边商业消费增长28% [5] - 乌鲁木齐音乐节线上观众规模达线下10倍,兰州AR互动功能让观众参与非遗文化场景虚拟重构 [5] 政策支持体系 - 北京对首演项目、原创IP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将"市外观众占比"纳入考核指标 [7] - 兰州大型演出审批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石家庄年均举办120场摇滚演出实现"零安全事故" [7] - 西北五省"丝路演出联盟"推动跨区域巡演场次增长45% [7] 文化生态建设 - 四川川剧年轻观众占比从38%跃升至65%,"川剧元宇宙"数字藏品创造超2亿元IP授权收入 [7] - 兰州《黄河・回响》剧目相关短视频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次 [7] - 成都建设"民谣之都"标签,兰州规划"黄河音乐季"串联沿岸20个城市 [7]